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不说话以后,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28:30 优秀作文
不说话以后,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不说话的朋友

【教学内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九课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让学生正确认识公用设施遭受破坏这一现象,在为“朋友”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公用设施,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了解这些设施的作用及使用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说我认识的“朋友”

1.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为我们大家服务的?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谜语、儿歌、图片、描述等)指名交流后,其他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把图片贴到黑板上)

3.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老师也想把自己了解到的和你们分享。电脑演示:公路、电话亭、路灯等画面,你能说出他们的用处吗?

小结:是呀,所有这些东西对我们都很有用,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可真像是我们的“朋友”。(板书)

4.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公用设施(板书),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公用设施吗?

5.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脑示小资料)小结:正像同学们说得一样,公用设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二、我为小区请“朋友”

1.瞧!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区,我们来当一回小设计师,为小区请进一些不说话的朋友,愿意吗?

2.我们分小组合作设计,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图片在小区规划图上贴一贴。哪一组到上面来?

3.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提示学生:有些朋友的图片老师没提供,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4.交流: ①上面的一组先交流:请了哪些“朋友”?为什么请这些“朋友”?②其他组补充。

5.同学们,你们真行,为小区请进了这么多的好朋友,假如你就生活在这种公用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里(脑示现代化小区图),你感觉如何?

6.小结:看来,这些“朋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方便。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朋友”吗?

三、我替“朋友”说说话

1.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脑示椅子、路灯、公用电话被破坏的画面),你看椅子、路灯、公用电话,他们都受到了伤害,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画面呢?

2.(脑示一组画面)我们身边竟然有这么多“朋友”受到了伤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3.看到我们的这些朋友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同学们感受强烈,都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们的朋友不会说话(板书),假如,你就是受伤害的椅子、路灯、公用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4.交流。(学生替“朋友”说说话,师给说话的同学戴上“朋友”的头饰)

5.大家畅所欲言,为这些受伤害的朋友说出了心里话。让我们再一起听听一个有关窨井盖的真实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6.小结:多么触目惊心的惨剧呀,多么沉痛的教训啊!伤害了朋友,就等于伤害了人类自己。

7.此刻,看着朋友们伤痕累累的样子,听着他们令人心痛的话语,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8.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珍爱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乐声起 ,师生、生生手拉手和着音乐唱: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们大家手拉手。你来帮助我,我来关心你,我们大家是朋友!)

篇二:一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一、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作文、作文,难死小人!”“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些,成了某些学生的口头禅。其实啊,作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作文与说话本是一回事。人,每天都要说话。人们平常说话时,何曾有为难、发愁或劳累的感觉呀?作文呢,其实就是说话,只是不用口而用笔罢了。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换句话讲就是把嘴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所以,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作文。因为平日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

1、 说什么就写什么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像百花筒,像七彩阳光。校内、校外,同学们聚集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说话,都说一些什么内容呢?无非是向别人讲述自己每天或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用口说的这些内容,改用文字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就是作文。换句话说,同学们作的哪一篇习作,能离得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所感呢?例如学生习作《自画像》:

我姓王,名鑫。“王”就不用说了,是爸爸传下来的姓。“鑫”呢,从字体上看是三个“金”字落在一起,也许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了当“大款”。

我现在已经度过了

十二个春秋了。

我长得不算好看,大脸盘,一双不大的眼睛,高鼻梁。我的优点很多,但最大的优点就是争强好胜。

记得那是在上学期,我参加了中心校举办的作文选拔赛。那时,我满有把握,心里想:肯定能被选上。可是,事实却与我想的相反,我落选了。当消息传来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在我的头上炸响。我放学回家,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妈妈见我哭得如此伤心,问明了原因,说:“这说明你作文水平不高。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嘛!这次失败了,我们还有下一次的机会。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我听了哭着说:“失去了这次机会,恐怕小学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说着,我又哭了起来。

我的缺点也不少。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搞小动作、说话。就因为这个,老师时不时地盯着我所在的这一片。有时候,我上课说话,老师还把我叫起来。因为有这个毛病,我感到很烦恼。我有意克制自己上课不说话,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巴老想说。

同学们,你们对我有些了解了吧!对我有什么看法,请快告诉我。

点评:这篇短文就是小作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向新任课教师介绍自己时说的话。

课下,她把自己说的内容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了。瞧,这不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习作吗?同学们不妨也试一试,先向伙伴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拿起笔来把自己的“像”画下来。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文章?

(2)先向伙伴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拿起笔来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

2、要说真话,写真话

平常,同学们凑在一起,总要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

除非想有意欺瞒对方才说假话。说假话、谎话不好。为什么要说真话呢?说真话,说发自内心的实在话,怎想的就怎说,这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也只有说真话、实在话,别人才爱听,才能感动他人。说假话、谎话,心口不一,让别人厌烦,不能感动自己,又岂能打动他人呢?作文的目的,无非是要别人了解自己,表达自己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染、打动读者。因此,作文也一定要写真话,写实在话,写自己的心里话,不能说假话、谎话。这是作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学生习作《我眼中的爸爸》:

天底下,我最不欢迎的就是爸爸,因为跟他在一起,我处处不痛快。就拿这个星期天的事来说吧。我家对门的戴云哥哥参加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回来了,得了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妈妈兴致勃勃地把奖牌拿来给家里人看,只见那闪光的金牌和银牌,系在鲜红的缎带上,沉甸甸的。全家人都替他高兴,我更是佩服极了。妈妈顺手把三枚奖牌挂在我的脖子上,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儿子,好不好看?”我羞红了脸忙点点头。爸爸忽然让我把奖牌送回去,我拿着奖牌往外走,心想,爸爸肯定又有什么阴谋,要不然不能让我这么快就送去。果然不出所料,我一回来,他的脸色已晴转多云。只听爸爸说:“超超,你看了这些奖牌有什么感想?”你看看本来高高兴兴的事,又弄这么复杂,让我谈什么感想。戴云哥哥从小爱好体育,又受训练多年,我和他是井水河水两回事,哪有什么感想。可我又不敢不说,只好说:“向他学习呗!”爸爸脸一沉说:“就这么一句?不行,去屋里好好想想!”我憋了一肚子气又不敢违抗,只好像士兵一样绝对服从命令,进自己的屋“好好想想”。再说家里每天刷碗、倒垃圾,本来是妈妈全部承包,无怨无悔。可是爸爸却偏偏让我干,他和妈妈袖手旁观,还不时地挑毛病,说什么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他平时爱给我买书,我是很欢迎的,可是我读完了,他却要我讲给他听,或给我提出书中的问题,稍有疏漏,就又遭顿训斥,说什么要认真看书,勤思考,不能看热闹。再比如,在家做作业,随便轻松一下,可爸爸却不让,“玩就玩,写就写,要讲效率。”

嗨!反正他都有理,处处跟我过不去。就连玩,我也玩不好。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到烟台山公园玩,本来玩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爸爸一在就不一样了。他给我讲烟台山的来历,

讲灯塔的用处等等。我必须得认真地听,因为爸爸随时会考我。所以他带我去玩,就和上课一样得全神贯注,这能叫玩吗!

爸爸不让我痛快的事情太多了,几乎天天都有。

哎!什么时候我才能欢迎爸爸呢!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真话,写真话。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直言不讳地道出“天底下,我最不欢迎的就是爸爸”;然后,便讲述爸爸“处处让我不痛快”的事例;结尾,再次强调“什么时候我才能欢迎爸爸呢”。透过小作者这些真实的心里话,一个在生活中事事注意培养教育儿子的严父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尽管小作者可能一时还没有认识到父亲的这些良苦用心,还没有体会到父亲那滚烫的情怀,误解了父亲;可是小作者勇于说真话、写真话,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思考练习】

(1)作文,为什么要说真话、写真话?

(2)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向父母或老师写一写心里话。

3、怎么说就怎么写

人在平常说话时,除要有意模仿他人之外,一般都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由于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所致,所有人说话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说话的个性和“棱角”。这就好比人的长相,是各有特别之处的。个性、特点,这就是美,是不分优劣的。作文呢,也是如此,提倡嘴上怎么说,手就怎么写,即“我手写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不说空话、套话,不刻意追求、模仿他人说话的腔调儿。这样,由于写了自己想写的情景,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贴紧了现实生活,抒发了真情实感,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做到内容具体;生活气息浓厚,语句表达顺畅,有特色。可以这样讲,“解放”自己的口和手,着眼于现实生活,紧紧贴近生活的脉搏,随心所欲,怎么说就怎么写,平日爱怎么说就怎么写,充分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秘诀”。例如学生习作《爱唠叨的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条:爱唠叨。这也是我和爸爸最受不了的。

“何扬!”妈妈看到闲极无聊的我大声说道,“我跟你说过多少次

了,有空儿多读会儿英语,放假多少天了,英语书连摸都不摸,开学以后??”“又来了,真烦,我去还不行吗!”我小声嘟囔着,不情愿地走进了小屋。“还有你,何新,星期日一大堆衣服不洗,还看电视!去,快去!”“哎呀!知道了!知道了!”爸爸也放下遥控器急忙朝洗衣机走去。

我们家就是这样,我和爸爸总是受“老妈”的压制。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好默默地忍受她那喋喋不休的唠叨。

有一次,我正在玩游戏机,妈妈干完了活,走进了大屋。“又玩上了?”我感到势头不对,回头一看妈妈的脸:这张脸拉得老长,眉毛也由“10

点 10 分”变成了“11 点 5 分”。“刚开始玩,不过 10

分钟,再说,作业也做完了。”我试探道。“我最反对你玩游戏机了!玩游戏最费眼睛,你的视力是5.3,应该好好保护。再说你有空干点什么不好,看书、画画、打球,非要玩游戏?”

我虽然有自己的一大套反驳妈妈的话,只是不想听她那无休止的唠叨,无奈只好将游戏机关上。

妈妈平时还非常爱干净。只要她回家时看到家里的“脏、乱、差”

现象后,就一下子变脸且把矛头指向我和爸爸:“我一不在家,你们就把家里折腾得乱七八糟,还得我来收拾。”我们立即放下手中的事,一边忙着答应,一边以“每秒 120个动作”的速度收拾家务。

说起来也怪,唠叨是不爱听,可是听惯了不听还不行。长时间的家庭生活已经把“妈妈”和“唠叨”融为一体了。如果没有“唠叨”就没有妈妈,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们这个家”。看来唠叨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唠叨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我爱我的妈妈,我爱她那喋喋不休的唠叨。

点评:读了这篇习作,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非常随便,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我和爸爸总是受‘老妈’的压制。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张脸拉得老长,眉毛也由‘10点 10 分?’变成了‘11 点 5 分’。”“我们立即放下手中的事,一边忙着答应,一边以‘每秒120个动作’的速度收拾家务。”“说起来也怪,唠叨是不爱听,可是听惯了不听还不行。”也正是因为语言这样随便,文章才显得这么生动,

耐人寻味。

【思考练习】

(1)作文,为什么要提倡怎么说就怎么写?

(2)以《那次,我真的很____》为题,写一写自己当时高兴、生气或委屈的情景。要求平日怎么说就怎么写。

篇三:浅议说话与作文

浅议说话与作文

说话和作文,都是人类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言语活动,也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两个不同的信道。说话和作文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交际方式及不同的言语活动范畴,但二者却具有共同的基础——这就是人类所独有的思想。

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说话和作文,一用音响符号:口头表达;一用文字符号:书面表达。虽方式不同,但都是统一在“表达思想”这一基础之上的,而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的,它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语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一、说话和作文的反差

同为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说话和作文,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反差:儿童学话从一岁左右开始,到三四岁就大体掌握了母子言语交际能力,能够运用比较丰富的口头词汇来正确地造句,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作文学习却远非如此。从小学开始,书面言语便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作文练习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经过初中、高中大约10年的功夫,写下的文章大小不下三四百篇,但却总有相当多的学生写不出文通理顺的像样文章,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这不能不成为令我们深思的一大教学问题。

二、儿童学说话与学作文的不同动因

要探讨儿童作文的困因,有必要认识学说话与学作文的差异。说话和作文,作为有联系的两种言语活动,在获取途径和方法上是有区

别的。

第一,说话是儿童生存的必要条件,儿童话具有一种天然的原动力,只要没有先天缺陷而又处在人群之中,语言便成了儿童与周围人们接触并融于社会群体之中的重要桥梁。社会对初涉人世的儿童的牙牙学语具有一种天然的认同,而儿童对此也并不感到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儿童到了一定年龄都应该会说话;作文则不同,对儿童来说,作文并非生存的必需条件。文字产生以后才有书面的语言,而作文则是人类在更高发展层次上的一种社会需要。对儿童来说,这种需要并不能马上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

第二,环境条件不同。儿童学话是在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一般也没有预订计划的限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儿童自然地接触大量的语言实际,并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言语行为,而成人又经常无意识地对其点拨,修正,天长日久,便显露出明显的成效;作文却不同,作文是在规定的时间与场所进行的,并附加了一套教师的预定计划的活动行为,离开计划,离开此时此地,一般学生是不大思考作文问题的。习作之时,学生既看不到别人的写作过程,更难空想到写作题材的实际情景,虽然不少学生凭记忆范文获取了一些作文的素材,但他们毕竟不如说话人发话时人对语音、语调、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非语言表达手段(如身势,手势,眼神,表情等)的运用丰富形象,给人以深刻直观的印象和启发。同时,学生虽可以从范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但要从中去把握文章的写法,就不大容易了。

第三,说话与作文的传授者及传授方法不同。儿童学话没有专门的教师,主要是在生活中向人群学习,特别是向自己的母亲学习。向人群学习,也就是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语言实际学习,在语言的源泉中学习,而母亲教儿童说话,首先采用的是一种“照顾式的言语”,进行定向启发,其次,并不强调要求儿童一定要掌握语言形式,而着重于语言内容。作文则不同,作文是在学校班级中进行的,有专门的教师,有一套以掌握书面语言为目标的教学计划。课堂作文多侧重于书面语言形式的掌握,而缺少言语活动情境,教授方法也很难面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第四,说话和作文要达到的目标不同。说话作为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由于交际对象就在眼前,因此在语法组织和逻辑系统方面都可以不很完善,甚至还有少数诸如发音不准,啰嗦等因素的干扰,但都不会影响信息交流的完成,即儿童学话的目标只是“听懂”、“说清”而已。而作文则是以书面语言进行表达,交际对象不在眼前,不可能借助非语言手段和现场语境进行表达,它要求作者具备口语所不必要的词汇成分和语法成分,以求表达的完备。因此,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思考每一词句,还必须思考如何严密地组织全篇,以做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事实证明,作文的根本难点在这里,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也应该放在这里。

三、由儿童学话看作文教学

从儿童学话中,我们可得出作文教学的几方面宝贵的启示。 第一,关于作文的动力。朱自清先生早在1934年为叶圣陶、夏

丐尊的《文心》所写的序言中,就曾谈到国文教学的三大困难。其中之一是“无论是读是写,学生不易感到实际的需要”,因此,“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至今,这种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地存在着。

课堂作文当然不可能产生像生活中那样的动力,但完全处于缺乏动力的状态,注定是不能收到成效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动力是作文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作文欲望和动力呢?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努力创设作文情境,即进行“情境作文”就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从情境出发,进行作文。就是虚拟性的课堂作文向实际生活的切入,是对传统命题作文的改进。作文是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也就是由“物”到“心”的过程,创设情境就是提供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语汇的涌现才会自然。2.把握适度的“期望值”。作文是儿童学习中必修的科目。一般来说,儿童本人总有一个自觉追求的目标,期望获得老师的好评。根据学生作文的这种心理,教师应适度把握作文的“评价尺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以便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形成良性的心理环境。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初期阶段,让学生作“大胆文”,并要求“多写少改”,其用意也在于增大作文的“期望概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关于初习作文的环境。鲁迅先生对儿童学话曾作过这样的

描述:“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这是对儿童学话环境的写照。儿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量接触语言实际,逐步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提高了说话的能力。作文就缺乏这样一种环境,离开了课堂,就很少能接触作文实际了。我们认为,举行作文竞赛和创办“习作园地”,是改善作文环境的理想措施。

举行作文竞赛,写作课题要切合所有参赛者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确保参赛者的机会均衡。在此基础上,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具有一定难度的作文才能激起优胜者更大的热情,使学生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创办“习作园地”,有助于学生形成学风谈文的风气,改善作文环境,使学生从班级、学校的小社会环境中获取一种心理补偿和激励。

第三,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所谓先说后写,就是让学生把构思成果用口头表达出来,然后再用书面写作。这是从口述向笔述的过渡,也是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换。有了这个转换,学生便可以从整体意识上觉察自己构思有无疏漏,教师也可以凭听觉判断学生构思的成败,反过来再引导修正构思。口头作文持之以恒,会使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把口头作文的技能顺利地迁移到书面上去。

由于口头作文构思限时较短,语句要当场连缀,因此它还具有训练学生文思敏捷,提高学生思维效率的作用。当然,口头作文不等于

篇四:考试后的作文

考试后的作文

考试后的作文(一)

这次期末考试,的确很失败。我也很难过,很伤心,很失落。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我没有认真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深刻的教训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激励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鞭策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吧!这或许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一次惨痛经历吧!这或许是??

这是一次让我感到悲哀的考试。想到平常在课上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乱说话??想来想去,还是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忘掉失败,等待成功,这一切将重新开始,我也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学年的到来,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学习,毕竟“时间不等人”,我也只有更加努力学习了。只有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中去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平常考试的时候语文、英语、数学这些主科都不错,副科非常糟糕;可这次我的副科才减了两分,主科考得一塌糊涂,可能到了关键时期只复习副科了忘记复习主科了。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父母和老师 的期望,取得让我感到欣慰的成绩,不再后退。

小小的考试暴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知道自己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的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的一个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作文

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也不可能不劳而获。只能凭着自己的那一份付出,去期待丰硕的>收获!

考试后的作文(二)

就在6月26日那天,我经历了人生起跑后的第一个关卡,这不得不使我倍感压力。我想;虽然这个关卡很矮,但我要跳过去,要完美的跳过去却很难,虽然这个关卡很矮,但我要努力跳过去,要比别人跳的更好,给以后留下经验,让以后的路更好走一些。

以前我年幼无知,觉得毕业考没什么大不了的。如今我>长大了,才知道毕业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它关系到我们的人生。考好毕业试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现在毕业考都以经过去了,我都放假了。可是成绩还没出来,真是的放假也不让我安宁点,难道你不感道紧张和恐惧吗?虽然考好考坏都能上中学,可是中学的好坏关系到你能不能上尖子班。还有这份成绩单要永远记录下来,陪伴你一辈。有些考好了的的人长大后想起来就是开心、微笑,而那些考坏了的人长大后想起来就是伤心、后悔,有的连想都不敢想,难道你不会伤心后悔吗?世上有许许多多的药,可是偏偏没有后悔药。但是错了就错了,却不能一错再错,只有自己努力了!

虽然有些人考砸了,但别灰心。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考试后的作文(三)

今天我们的考试试卷要发了。老师念到的几个人分数都不是很好,我有些害怕。终于老师念到我了,秦维康英语87分,我的头上像浇了一盆冷水。

我拿起试卷一看果真有许多错题,等我把每一道题再仔细一读才发现,原来我读题的时候不是太认真,做题也不是太细心,结果酿成大错。我怎么向妈妈回报呢?平时一到周末我就会打开电脑打一会儿游戏。这次可是妈妈警告过的,考不了90分别想上网打游戏。回到家里,我不敢再去电脑屋了,我呆坐在沙发上,也许妈妈已从我的表情上读出了我的分数。该吃饭了,妈妈仍没问我的分数,我已迫不急待他批评我一顿好了,可他就是不问,我只好坦白了。“我英语考了87分,我以后再也不打游戏了。”妈妈走过来,轻轻摸着我的头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问题的关键是聪明人不犯第二次错误。你知道是怎么错的吗?”我说:“我读题不认真,做题不细心,也没有认真检查。”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打一个小时,吸取这次教训,妈妈相信你会迎头赶上的。”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泪咕噜咕噜滚落下来。

这次我英语没考好下次我一定会多做练习卷,来提高我的成绩。

篇五:“习惯之后”优秀作文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

不说话以后 作文

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评分建议:二类58分)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