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历史课本原来是假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8:22 体裁作文
历史课本原来是假的体裁作文

篇一:历史小说比历史课本更真实

历史小说比历史课本更真实

《一号命令》以1969年林彪颁布的“一号命令”为故事背景,曾是国民党军官、军校退役的赵文麟为故事主人公,讲述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叶兆言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去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发酵至高潮,网络上各种声音。对于经历了“一号命令”的叶兆言而言,他深知战争的可怕。在这本书中,他用平实的笔触,描写了那个残酷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轻易丧失。这也是他写作以来,最有疼痛感的一部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叶兆言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有一天吃饭,跟女儿说起正在写的一个情节,说着说着哽咽了,说不下去。”

为什么要这么写?

往往有人问了才会去想

《一号命令》有许多让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小说的结尾,“情感暧昧得像是走私的盐贩子一样”,有读者写信给叶兆言,问为何要这样写。

这也是叶兆言所期待的,在他看来读者从小说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远比没看过小说的人一上来就问“你为什么想写这么一部小说”来得更有意义。

叶兆言说,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小说家来说,很多为什么都是别人问起了,他们才会去思考。至于结尾,“大致情况就是写着写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于是便这么结束了。至于为什么,有时候真说不清楚。”

但是这部写“一号命令”的历史小说,与叶兆言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点联系的,并未完全凌空虚构。1969年,林彪的“一号命令”发出后 ,要求全军进入战备状态。包括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退伍军人、家属都被要求紧急疏散到农村,但很快一切又化为乌有:对于退伍军人赵文麟来说,他不知道去哪里。

在读了祖父叶圣陶和伯父“文革”时候的通信后,叶兆言发现,祖父叶圣陶当时也面临着这么一个同样的问题,要往哪里去?最强弃少最新章节w w w.soso xs.com/xs/613/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叶兆言的祖辈和父辈在信中多番讨论疏散的事情。最后祖父决定到伯父在河南潢州的干校去。“那个地方,火车大概得转几次车,下火车还得转到县城,到了县城还得转。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都得两天才能到,对一个快80岁的老人是不可思议的事儿。”

祖父与伯父的通信,成了这部小说的药引子,最终想反映的是叶兆言对于历史深处的忧虑。

文人视角不足以反映那个时代

军人才知道战争的残酷

2000年,民进党击败“百年老店”国民党,取得了台湾地区的执政权。害怕两岸出现

战争,对未来抱有深深恐惧的李安的弟弟坐不住了,跑到海峡这边找叶兆言聊天。叶兆言至今还记得这个事情。叶兆言说,对于战争,文人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而军人是直接上战场的人,因而忧虑就更深一点。

在“一号命令”的那个年代,中苏边境剑拔弩张,态势骤然紧张。现实中的叶圣陶与叶兆言的伯父却是对战争充满着信心。“我祖父应该算是一个智者了,他也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变迁,我从小就一直觉得他是非常智慧的人,我看他当时的书信,他认为我们跟当时的苏联打起来我们肯定赢,可能一开始我们会有点失利。”

叶兆言说,这就是文人谈军事,以文人的视角来看,不足以反映那个时代,所以在《一号命令》中,叶兆言小说的主人公赵文麟,是一个解放时起义的国民党军官,历经九死一生,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中,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之残酷惨烈,令人感慨。

当女儿告诉赵文麟,她要去缅甸支援世界革命,赵文麟是如鲠在喉,但又无法规劝,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战争的残酷。这个父亲没有办法给女儿一个更准确的答复说去哪里安全,他感觉到这种大祸临头的无所适从。

叶兆言说,小说里想要表达的就是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的无所适从,在大的洪流中,个人命运卑微如同草芥。时常与死亡打交道的军人,就成了这种变迁的最好的见证者。

“这部小说想说的话并不多,大致的意思可能是,原本人生有很多美好,但是不当回事地就丧失了。譬如和平,譬如爱情,譬如平常的家庭生活。”叶兆言说。

讲的是历史故事

说的其实也是当下

很早以前,叶兆言就想用“一号命令”来写一个故事,但何时写,篇幅多大,他并没有想好。“小说创作就如同被蚊子叮咬了一般,一开始只是痒痒,后来生脓,被挤破直至结疤。”叶兆言写作“一号命令”也如同这样的状态,不到成熟的状态,也无从下手。

有人问叶兆言,为什么不把“一号命令”这些故事写成一个长篇呢?这一提醒让他琢磨了好长时间,后来叶兆言终于弄明白了,在他的心目中,“一号命令”就是一个中篇小说,他没想写成个长篇,“想说的那些话,要说的那些故事,必须要在中篇的字数中完成。”

自此,叶兆言对历史反思的小说又多了一本,从早期的《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边营》等四篇小说,连同《枣树的故事》、《没有玻璃的花房》,叶兆言的小说里总是绕不开“历史”这两个字。

虽然如此,叶兆言仍然觉得自己还是在书写当下。“在《一号命令》中,天天和父亲的隔阂,仍然存在我和我女儿之间,这样的隔阂既是历史也是当下,所以我在叙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表述当下了。”

叶兆言说,希望自己能够穿越时光,再现一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小说不是历史,然而有些时候,小说就是历史,比历史课本更真实。”

对于那个残酷、疯狂的年代,《一号命令》的述说仅仅是个开始,叶兆言接下来的策略,就是“往历史的深度里走”,而自己的写作,目的只是提供一个好故事,以此让读者进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了解一些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篇二:《历史》课本里的荒谬

《历史》课本里的荒谬

读八十多年前的《开明中国历史讲义》,顺便找来孩子用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课本,浏览目录,翻阅了几章,我不由得大吃一惊:一茬茬的孩子还在被这样的教材塑造着,怪不得女儿说“历史课与政治课一样没劲”。 该套课本的荒谬枚不胜举,仅举几例。

关于抗日战争,编撰者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然后便自我封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类气势宏大的表述,意在确立中共的主体性,有其宣传上的价值,但以“历史”的面目出现,却无一不在误导读者,让他们以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听命于共产党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中国政府”是谁?如何执政?元首又是何人?他们也不知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抗战讲话:“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个著名讲话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动员令;不讲改编与服从,孩子们怎么能知道“八路军”“新四军”是隶属于中国政府的中共部队;“广泛的游击战”“抗击了半数以上”——不说各方消灭敌人几何、自己牺牲多少,是很难得出“中流砥柱”的结论的。更何况,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心生疑窦:一个由合法政府主导的抗战,用血肉之躯阻挡敌寇铁蹄的正面战场,竟然只与敌后战场平分秋色?

对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失败,课本的表述就更可笑了:“(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国民政府如果在那时“覆灭”,台湾的统治者为谁?又如何解释中华民国的存在以及它的诸多邦国?何须“统一台湾”?刻意回避两个政权并存的事实,贬低对方为自己管辖的地方政权(还通过地图、天气预报等方式),不过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于孩子认识世界无益,于统一大业无补,徒增笑柄罢了。

最荒唐的是,在谈及“文化大革命”时,课本称毛泽东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林彪、江青

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妻子利用其错误犯罪?这就是他们解释的文化大革命的真相。

……

历史在编纂者手里,变成了任人驱使的奴婢。以论代史式的叙述,让无比丰富的历史降格为干瘪的论证材料,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为了等待真理神的出现,并为其做注脚。他们要让孩子们相信一个宇宙真理:人类其他一切思想家发现的都不过是局部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者们发现了绝对真理,并成为普世真理,而且拥有最终阐释权。中国历史是用来验证两个东西:大一统是必然之路,斑斓多姿的民族演变、争斗史,都是为了融合成为中华民族;集权专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最后的拯救者。

在此既定世界观照耀之下,当代世界史的主流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过程,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挫折,但却有着无限光明的前途,而资本主义不论其多么生机勃勃,都无法摆脱其内在的矛盾。他们故意不用文明与野蛮、民主与极权等范畴来论证历史的演变,在现实逼迫下,他们似乎不再那么强硬地执着于共产主义的理念,而改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等和缓、时髦的字眼,回避世界真实的变化,比如共产主义的崩溃,民主转型的成败,民主世界与极权政权的对抗等,他们贩卖给读者的仍是一个他们臆想的世界图景,而非世界本身。以这样的历史观看世界,要么成为痛苦的精神病人,要么成为狂妄自大的专制铁粉。毋庸置疑,大多数人将在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中,被迫吐掉当局所灌输的毒素,重新认识世界。

将历史课程变为认识历史的障碍,这就是编撰者们所要做的事情。

由于拒绝转型,骨子里的合法性危机就转化成执政焦虑,于是以更强硬的姿态对抗世界,以蛮横对抗文明,以歪理强辩而维持其支离破碎的意识形态帝国。 被如此修改的历史——按照孤独的革命者的逻辑剪裁,呈现的是一副荒唐、滑稽的面孔,一个正常智商的人是无法接受这样的洗脑的。他们笃信奥威尔的极权定律: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和未来,好吧,他们成功了。

对照八十年前的讲义和如今的课本,百感交集。前者讲述客观存在过的历史,材料详实而丰富,细节逼真,立论端庄,大多令人信服,文字雅正,娓娓而谈,亲切有趣;后者以论带史,大多为概括性叙述,干瘪无味。

以“太平天国”为例。二者篇幅均约略为四千字,但读者得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知识。

关于洪秀全,《历史》课本所有的事实为:应考不中的洪秀全得到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由此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称

“天王”,分封诸王。1853年攻克南京,定为国都。北伐西征,攻城略地,进入全盛时期。然后发生了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相继死去。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轩总理朝政。李秀成东征,湘军攻陷安庆,陈玉成战死,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穿插介绍了两个重要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仅有的三个知识点为: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封建地主剥削,杨秀清万岁逼宫惹杀身之祸,杨秀清洪秀全拒绝卖国。

而《开明中国历史讲义》则要丰富得多。先讲广东人朱九涛创立上帝教,洪秀全、冯云山拜他为师;朱死后,洪秀全创立三点会,自命领袖。之后,叙述洪秀全、冯云山与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等联合传教,入会规则,会规,天国的来由。三点会与团练冲突,随之起义。“长毛”的由来。然后是封王、太平天国的政制,还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介绍,如禁鸦片、禁娼妓、禁酒,如均田制、历法等。还有军制介绍,洪秀全的《奉天讨胡檄》,还有列强的常胜军、曾国藩及湘军、曾国藩之《粤匪檄》。除此之外,还有捻军马化龙和白彦虎的回民起义。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历史》课本是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章里讲述,其褒贬昭然若揭,课后的“本课测评”题为“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随后的“学习延伸”里,给学生出了一个倾向性非常明显的题目:“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分组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网上流传的标准答案为: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他们所本的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与马克思的看法大相径庭,那个德国人对太平天国进行了严厉审判:“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见《中国事件》一文)

西方记者曾经描述过太平天国军队对昆山造成的破坏:“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自从它们在两三年前被天平军叛匪摧毁之后,没有人愿意出钱去修缮它们。在那些变得荒芜的开阔平原上,人就更少了,昆山周边的一些田地又重新长出了植物。那些以前有人耕种并收获粮食的田地,现在完全被野草和灌木丛所覆盖,成了野鸡和其他动物的掩蔽所。”(1864年3月12日《伦敦新闻画报》,见《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开明中国历史讲义》编者一语中的:“计太平

天国与清朝抗争先后凡十五年,军队所过十六省,为有清中叶以来最大的变乱。”这可否算暗合了马克思的思想?

《历史》课本编撰者基于自己的历史观,对人物爱憎分明,甚至常常修改史实。 比如,洪秀全的死,《开明中国历史讲义》这样表述:“同治四年,曾国藩弟曾国荃攻陷南京,洪秀全服毒自杀。”《历史》则如此行文:“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太平军将士同围攻天京的湘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前者客观,后者充满深情,且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饶有兴味的是,启功于书信里记述,时间到了1973年7月28日,他还在“承命查洪秀全卒之病因,是病死还是自杀”。

《历史》回避宗教问题,使读者无法理解太平天国的实质及其事变根由。为了凸显洪秀全灭杨秀清的正当性,特意以“学想之窗”的方式,讲述了杨秀清逼宫的事情。问题在于,若不讲太平天国“神道设教”,就无法理解洪秀全的成功及内乱。朱维铮先生指出,冯云山被捕后,杨秀清、萧朝贵模拟洪秀全冯云山“神道设教”方式,假托天父天兄附体,用神谕收拾会众人心,宣称洪秀全乃上帝次子,洪秀全不得不当众承认他们有代上帝或耶稣传话的特异功能,造反的神谕也由杨秀清萧朝贵二人假托天父天兄名义发布;封王后,天王洪秀全即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正军师,发号施令都由两正军师共同署名,表明天王自始就徒有其名。他认为,东王杨秀清实际上控制了太平天国,铲除杨秀清,洪秀全的独裁皇帝梦才能做成,这才是理解天京内讧的钥匙(见《重读近代史》,中西书局2010年8月版)。

更荒谬的是,《历史》课本说,洪秀全“断然拒绝”英国参赞帮助太平天国消灭清朝平分中国的要求,“这与清政府开门揖盗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照”。一个王朝的拥有者比他的反抗者更愿意卖国?这得有多大的想象力才行啊。郭世佑先生说得好:“其实,在晚清历次对外战争中,既没有哪个督抚官员投降过侵略者,也没有哪个最高统治者蠢得要卖国,……卖国对他们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他们有那么愚蠢吗?”(《历史的误读》,三联书店,2014年3月版)

对失败的原因,《开明中国历史讲义》一针见血:几个领袖的结合没有“主义”,全靠感情,一有误会,便找不到“感情”这个东西了,互相残杀;农民没有享受到均田制的好处,却引起大地主的反感;上帝教教义不合民众习惯,焚毁儒、佛、道的庙宇神像,引起知识分子的反感;帝国主义者帮助清朝。《历史》课本给出的却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历史》课本浓墨重彩的太平天国两条功绩“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开明》讲义里,前者为负面,后者无一字提起。他们着重的是历史本来的意义,不以根本没有实施的文字评判其价值。

有意思的是,编者宋云彬还是中共党员,也试图用阶级斗争观念和反帝思想叙述历史近代史,但毕竟还未被彻底格式化,因而还能呈现出个人著史的轻盈与活泼,那股自由的气息,不受拘束的气质,为本书增添了极大的魅力。

篇三:中国历史课本里的历史

中国历史课本里的历史

为了了解六十多年来历史课本的演变,我从孔夫子网上陆续购买了一些早年的历史教材。这些尘封在仓库里的出版物,留存着使用者的印痕,有铅笔、钢笔的划线和字迹,可以见出上课时的状态;也有贩卖者的抓痕,泄露出一本无用的课本的再生历程——如何从废品收购站辗转流入旧书商人手里,又经过便捷的电子交易,来到我的面前。发黄、单薄、脆弱,带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一股熟悉的旧时代的气息,在2015年的春天漾开。

坚硬、浮夸、枯燥,甚少客观事实,充斥着喋喋不休的革命喧嚣,历史与现实及评论的界限消失了,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巍峨的“真理”。编者断然给定了人类历史的方向:“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获得解放,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想想自己幼年也是读这样的东西,不禁悲从中来。这些不容置喙的政治宣教,就这样扎根于童稚的心田,由此相信一切教师教给自己的东西,信任一切印在纸上的东西。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历史,在被阉割的历史与被屏蔽的现实里,被灌输的理念固化为“自己”的世界观,我们以为自己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身处的国家及外面的世界。从那个时代长大的人,在真正觉醒之前,都会有一段漫长的幻觉期:感觉自己是最幸运的,因为身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马恩列斯毛一类伟人引导,找到了人生的正途,愿意把一生奉献给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共产主义。

这些发黄的历史教材,按照阶级斗争理论将人分成十恶不赦的统治阶级和无辜正义的劳动人民,将丰富复杂的历史简化为“统治—反抗—再统治—再反抗”的斗争史,反抗具有天生的合法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直到所谓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反抗到此结束,只剩下了绝对正确的革命统治。谓予不信,不妨看看十一二岁孩子使用的《历史》第一册的目录(一下简称1961年高小版):

奴隶对奴隶主的斗争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黄巾起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广东三元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太平天国革命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义和团的反帝国主义斗争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一版的内容,一个高级小学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历史。此教材最令人震撼的是,在讲述中国历史中间突然加入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就此打通,成为一门赤裸裸的革命史。

那么,一个初中生必须学习的世界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请诸位看看1955年第一版、1960年第五版《世界历史》的目录吧: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二编 第一个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第三编 黑暗的封建社会

第四编 资本主义血腥统治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

第五编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就是如此。课本里充满了诅咒和仇恨。中国历史只有共产党出现,才有了曙光,在此之前的历史,就是反抗黑暗的漫漫长夜;世界历史,在马恩双子座出现之前,亦是一部悲惨、血腥、罪恶的历史,自此以后,在国际共运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反抗,才开辟了人类解放的道路。一切的统治皆为奴役,反抗就是正当,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反抗才是合理的,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历史在此终结。

“剥削”乃人类不公平的万恶之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任何发展,带来的都是剥削的升级,劳动人民生活更加悲惨,因而只有消灭剥削阶级才能拯救人类。暴力革命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嗜血的革命具有不可怀疑的神圣性,对暴力的美化随处可见(以下皆为1961年高小版):

“起义军到处捣毁地主田庄,杀死万恶的地主;又到处烧毁官府,杀死贪暴的官吏。他们打开牢狱,放出囚徒”。——这样颂扬黄巾起义。随意杀人放火,毁坏财物,释放囚犯,毁灭文明的暴行在此被美化为正义的举动。

“一路上起义军杀死贪官污吏,打击地主,替人民报仇除害。李

自成头戴毡笠,身穿淡青色衣服,骑着黑花马,进入北京。明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被伟大的农民革命力量推翻了”。——深情赞美李自成起义,将李自成刻画成一个伟大的救世主。

“太平军每到一个地方,就镇压那里的官吏和地主,烧毁田契和借券。”——对太平天国亦如此褒扬。

“义和团的生活很刻苦,每天吃咸菜、玉米面。他们的纪律非常好,保护劳动人民的生产和财产、他们每到一处,就打击帝国主义分子和他们的走狗”。——对义和团运动更是赞美有加,好像在歌颂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

“附近一百零三乡的人民,纷纷拿起锄头、铁锹、长矛、大刀,从四面八方赶到三元里的三星旗下,把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敌军死伤二百多人。有的跌倒在泥浆里,狼狈地请求投降。武装人民布满在山冈上。四周围旗帜飘扬,锣声、枪炮声和喊杀声震动天地。??这说明了只要全体人民动员起来,进行坚决的斗争,侵略者就是武器精良,也一定能被我们打败”。——高小版绘声绘色描述三元里抗英斗争,试图让小学生感知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但事实并非如此,那场被大书特书的战争真相如何呢?按照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在《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一书里的记述,所谓自发组织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仅仅杀死了一名英军、杀伤一名军官和14名士兵。“死伤二百多人”出自夸大其词的官方或半官方报告:“洋兵终日突围不出,死者二百,??乡民愈聚愈众,至数万。”作者认为,中共历史学家借此小事大作的理由是“能够从鸦片战争屈

辱的失败中,找到一次伟大的民众的胜利,只是由于清朝官方的怯懦才使它沾上污点。”

流传多少年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故事,在2006年第二版初中《中国历史》课本里不见了踪影(以下简称2006年初中版)。如果说这是某种历史的进步,那是多么缓慢的蜗牛式的进步啊!

秦末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在司马迁的《史记 陈涉世家》里有翔实的记述,尽管不乏文学性的想象成分,但大体可信。再看几个不同时期历史课本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描述,却颇有出入。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1955年第一版突出陈胜的阶级出身(以下简称1955年初中版):“队里的陈胜是雇农出身,他和吴广很受人拥护。他们决定发动起义。他们杀掉了带领他们的军官,号召九百人起来从死路里找出活路。群众袒露着右肩,宣誓共同斗争,推翻秦政权。”

1961年高小版《历史》却是绘声绘色的描绘,好像听到了当事人的私语:“他们中间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暗地里商量:‘到长城边去送死吗?不如大干一番。’他们杀死了押送的军官,领导九百个农民掀起了反秦的斗争。”司马迁《陈涉世家》原文云:“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两相对照,说课本编撰者编造历史当不为过。

2006年初中版则糅合上面两段文字,这样表述道:“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篇四:七年级历史上课本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课本答案(北师大版)

第1课

【看图说一说】原始人类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历史课本原来是假的

【想一想】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火的作用:(1)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2)御寒。(3)熟食。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4)火可以帮助人们驱赶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猎狩能力。

【比一比】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

(1)使用时间不同。打制石器广泛应用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2)制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仅仅是将石块打制成形,而磨制石器 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而制成的,因而刃部锋利,器行规整。(3)劳动效果不同。打制石器比较粗糙难用,而磨制石器精致好用。

【议一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3)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材料阅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3课

【想一想】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黄帝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服。他让妻子嫘祖教民养蚕。他命官仓颉观鸟兽之 迹而造字,令大挠作干支甲子,以为纪年的准绳,让令伦制作乐器等。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份,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史实(历 史),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黄帝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当时农业文化的进步。

【材料阅读】大意是: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远古时期的部落,相互杂居在一起,通过相互接触,交往,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相同的地方增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华夏族。

【自我测评】想一想,神农氏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出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现象。人们开辟集市,以物换物,互通有无,从事一些简单的交换活动。

第5课

【想一想】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 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1)启在禹的帮助下培植个人势力,树立了较高的威信。(2)禹死后,启打败了其他不服从的部落,正式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 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世袭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

【议一议】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的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光纳谏言。(2)荒淫无度,暴 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材料阅读】材料一讲述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材料二讲述的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

第7课

【想一想】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1)齐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2)齐恒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3)顺应当时政治形势,打起“尊王攘夷”的口号。

【看图想一想】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和纵”“连横”策略?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它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霸业”。

【每课一得】懂得立志的重要性:立志使越王建立霸业,立志可以实现个人的抱负,立志可以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材料阅读】(1)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2)秦国采取“连横”的破了“合纵”;(3)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第8课【想一想】你怎么理解史书上记载的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

“公作”时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被强制集体劳动,生产的收获物全部上缴,因此他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而消极怠工。“分地”时劳动者个体耕作,能够支配一部分自己的劳动,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因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高。

【每课一得】至春秋晚期,我国已经掌握炼铁,铸铁和炼钢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技术的进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而成的,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钢铁冶治技术的发展进步,说明当时铁器的应用十分普遍,社会需求量大。

【想一想】种类繁多,工艺高超,铸有花纹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的青铜器气势极其宏大。

【自我测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第10课【想一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可以让他人学习,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

【材料阅读】谈谈你对孔子的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就得不到提高。 第11课

【材料阅读】进一步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自我测评】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3)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第13课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秦采用了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材料阅读】 秦朝的统治非常残暴。广大人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第14课【想一想】(1)国家的政令无法统一 (2)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 (3)各地区的人们交流困难或无法交流

【自我测评】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而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郡县制的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请你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做一简要评价: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第16课

【材料阅读】 (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 (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 ----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 ;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材料阅读】

(1)曹操采纳贤士建议,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粮的供应。(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自我测评】

(1)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

(2)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3)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得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

(4)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21课【想一想】大批北方移民南下给南方的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大批北方人口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并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北方人民还和南方人民共同劳动开发,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汉书》所记载的内容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但不富有。而《宋书》所记载 的内容则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地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发 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

【自我测评】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其原因主要有:(1)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再次阻挠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2)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

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北方的发展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流域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当时为什么没有“千金之家”:生产方式落后(或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速度慢。

第22课【想一想】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自我测评】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该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第23课【材料阅读】从三峡开始的七百里江面两岸群山相连,没有间断之处,山峦重重叠叠,遮蔽了天日。除非是正午和夜半,否则看不见日月。甚至到了夏天江 水漫上了山坡,不论是顺江而下还是逆水而上,道路都被阻断。赶上皇帝发的紧急诏令,有的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黄昏就到了江陵,中间的路途达到了一千二百 里之多,即便是乘上快马驾疾风也没有它快。

【自我测评】列举三国两晋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是:他的字端庄清秀,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娇弱惊龙”的美称。

篇五: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试题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试题答案

1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动脑筋 男孩: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女孩: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

参考答案 左边女生说得对①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②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活动与探究 辩一辩: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 参考答案 1.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不同点: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动脑筋 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古代印度吠舍与婆罗门,就社会平等问题展开辩论,请说出双方可能说的话:

参考答案 吠舍: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生产了大量的粮食,养肥了成群的牛羊,制造了精美的生活、工艺用品,并把它们运到各地供你们享受,凭什么我们却不能与你们共享国家权力,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的孩子恋爱都要遭到你们的反对?

婆罗门:该死的家伙,想造反啦?造物主用嘴制造了我们,而用腿生出了你们,难道嘴可以与腿平等吗?闭起你的臭嘴,给我好好干活去!别触犯神的意志。

活动与探究 下面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请你结合地图议一议:

①从左至右填出四大文明的名称,并填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参考答案 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②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那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参考答案 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动脑筋 假设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为什么?

参考答案 如果你是个学者你必然选择雅典,文明与智慧的城邦首推雅典。如果你是个战士你必然选择斯巴达,勇猛与忠诚的城邦首推斯巴达。但两者都有弱点,雅典的民主政体虽然先进,但并不完善,必然导致权利纷争,容易产生内乱;斯巴达高度军事化的社会体系虽然让社会有序,但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也必然不会长久。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动脑筋 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活动与探究 先查阅有关材料,然后进行下面的探讨。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大和国的归唐使,请对比当时大和与中国唐初的社会状况,上书天皇,力劝他进行改革。

参考答案 天皇陛下:臣是十年前派往大唐国的归国使者。在大唐居10年,我看到了大唐的社会情况,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相比之下,我大和国十分落后,民困国弱,所以恳请天皇改革朝纲,以强盛国家。

第一,加强天皇的权利,将地方贵族集中到京都居住,委以官职;另选良臣前往各地任职。在京各贵族,虚其位,厚其禄,到第二代第三代伺夺其禄位。

第二,收贵族的土地为国有,废除部民制,象大唐国那样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部民耕种,由他们向国家缴纳贡税??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动脑筋 男生说:我国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女生说: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产阶级文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他们俩谁说的更有道理?

参考答案 女生的说法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动脑筋 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参考答案 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化时代,包括现在的希腊、巴尔干半岛的东南部也就是黑海的西岸、土耳其、塞浦路斯、整个中东地区(以色列 巴勒斯坦 约旦 黎巴嫩 伊拉克 伊朗)埃及的大半、利比亚的北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 阿富汗 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图拉真时代),包括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北非、 意大利、瑞士、德国的南部、整个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土耳其)、中东的东部、埃及。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动脑筋 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十个数字。

参考答案 可以从古代人结绳记事,中国人发明了十六进位制,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计数方法,只是没有十进制简单方便。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中国人可以用汉字“一、二、三??十”来表示1~10,英国人可以用“one two three??ten”表示1~10等方面来启发学生,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动脑筋 你能说出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吗?

参考答案 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佛教的“浴佛节”、“成道节”、“涅磐节”。请你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

活动与探究 看图分析 上面是三种古文字,请你说说它各属那种古文字,并指出这些文字产生的大致时间和地点。 参考答案 本课给了三种文字,分别是楔形文字中的“山”,象形文字中的“哭”,字母文字中的“A”。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差不多同一时期,在古代两河流域产生了楔形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人的文字。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动脑筋 据说,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如“这句话说明了科学就是力量”、“它说明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阿基米德看到了杠杆原理产生的力量是巨大无穷的”等等。

活动与探究 仔细观察上面三幅插图,请说出图中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你还能找到其他与图中建筑风格一样的建筑图片吗?

参考答案 组织学生先观察后讨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主要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参见“自由阅读卡”。其他与图中建筑风格一样的建筑图片可以让学生课后从网上、书刊和画册中去查找。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动脑筋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对?谈谈你的看法。

男孩说:“文艺复兴”就是意大利人不满意当时教会对文化的控制,重新学习和宣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就是复古。” 女孩说:“不对,文艺复兴是那些对教会不满的先进人物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开创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参考答案 女孩的观点正确。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不仅仅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因此,恩格斯曾说: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活动与探究

2.思考与判断:下面内容是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评价。你认为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谈谈自己的想法。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有功之臣。

参考答案 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历史学界一直就有争论,题目中代表两种对立的观点。“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恶魔,必须全盘否定。理由是他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破坏和掠夺。“欧洲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功臣,必须充分肯定。理由是他发现美洲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世界的文明进程。历史评价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在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进步性。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动脑筋 对下面两人的对话,你有什么看法? 男生:“1688年政变,没有流血就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非常了不起。”

女生:“1688年政变是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仍然保留了国王,革命并不彻底。”

参考答案 女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他与其继承者詹姆士二世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面对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但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却软弱无力,他们害怕人民的力量,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他们向封建贵族妥协,发动了1688年政变,欢迎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及其妻子玛丽做英国的国王。1688年政变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这次政变没有经过战争,没有造成伤亡,就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感到十分满意,把这次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活动与探究 阅读下面这段资料,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请你对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简单对比。

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参考答案 清康熙皇帝于1662至1723年在位,这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在政治制度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而英国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动脑筋 如果你当时生活在北美殖民地,你对他们俩的观点有什么想法? 男生:“英国官吏说这里是英国的殖

民地,就要为英国的利益服务,当地人应该买英国生产的商品,向英国政府多交税。”

女生:“殖民地人民认为他们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英国凭什么要向他们征那么多的税?不让他们移民到西部去?还非要他们买英国的货不可?”

参考答案 正所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男孩与女孩就说明了这一点,英国人站在自己祖国角度,肯定要殖民地为英国服务;而北美殖民地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作为一个美国人,自己的土地凭什么要为你们服务?因为自己不是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美国人

活动与探究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堂内有一块中国人赠送的石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请查阅有关材料,撰写一篇华盛顿的小传记,并结合上面的评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参考答案 小传记,略。华盛顿一生的主要活动,证明他是一个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以自己的民主精神为后世津津乐道,推为楷模。在统帅全军取得对英作战的胜利后,他的部下有一批人怂恿他利用手中的军权和声望称王,遭到他严厉谴责。他还拒绝一些拥护他的人试图加在他身上的各种称号和赞誉之词。他在美国人民的心中享有崇高的位置,被称之为“美国国父”。因此,清政府赠送的石碑上刻有:“??开疆万里,乃不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如此高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动脑筋 1.下面两人之间的这段对话,你觉得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甲:雅各宾派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对法国的外国军队很了不起。 乙:雅客宾派杀人太多,让人觉得它的手段太残忍、太恐怖。

参考答案 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雅各宾派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但其恐怖政策“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心态,使他们失去了统治基础。这也是导致其被推翻的原因。

2.下面两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甲:拿破仑能成功完全是“时势造英雄”与他个人的能力没关系。 乙:不对,拿破仑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功的,是“英雄造时势”。

参考答案 两个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不确切的,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拿破仑成功的某一方面因素。其实,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个人能力,他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另一方面他的成功还与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拿破仑的个人才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活动与探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 相同点:①原因相同。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②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②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动脑筋 1.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 如果当时珍妮机是在中国发明出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了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