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19:32 字数作文
篇一: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策略的嬗变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策略的嬗变
作者:韩淑萍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年第01期
新课程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文教学一些方向性的转变步伐也已经迈出。本文所关注的,就是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以“三重三轻”为特征的变革。笔者认为,“三重三轻”的深入和成功,必将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局面。
一、重“有感而发”,轻“借题而发”
很多教师习惯于根据单元作文训练目标出题给学生练习。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阅历、思维水平等方面的欠缺,教师的命题往往逼使学生挖空心思地去想、去编,甚至去抄,导致了假话套话空话的泛滥。《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版)强调要让学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即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来获取写作的灵感。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情,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叶先生的话也说明了“有感而发”是作文的正途。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版)中添加了“少写命题作文”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生活的内容与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也有着无穷无尽的选择和可能性。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一次作文的:
师:(将一个大塑料袋装的葡萄摆在课桌上。)
师:(故意转身檫黑板)我感到你们大家都在看我的葡萄。(众笑。)
师:还是请大家尝尝吧。每人两颗!(将葡萄送到每个学生桌前)
生甲:两颗太少了,老师有点儿抠门呀!
师:我保证这些葡萄都让学生吃完。但我还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喜欢葡萄呢?有什么和葡萄有关的故事吗?
生:七嘴八舌地讲述有关葡萄的情况和故事。
……
师:好了。不要忘了今天是作文课。文章写得好的前5名同学共同享用剩下的葡萄。 生(纷纷):老师快给题目吧!
师:我都不知道题目是什么呢。反正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和葡萄有关,题目自己编一个吧。
生:太好了!……
写出的文章简直就是一个葡萄大观园:种葡萄、摘葡萄、买葡萄、做葡萄酒、用葡萄干喂鸟、葡萄的营养、外公的葡萄园、“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教师最终无法选出“最好的5篇”,因为和以往相比,好文章太多。剩下的葡萄还是实行“共产主义”了。
二、重悟法,轻得法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套路,更有教师向学生推荐“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之类的作文指导书,让学生“得法”后再去写作。例如写人按“外貌+品质+典型事例”的方法去写,虽然稳当有效,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此“授之以渔”,谬也! 写作素养及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这跟人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人文涵养、生活阅历等的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智能、心理等总体上仍是很不成熟的,语文课程教育目标必须与之相适应,不能拔苗助长。故此,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方法其态度非常持重。在“学段内容与目标”中,一、二、三学段都不予提及(到了初中学段才有所涉及)。而且,“课标”修订版“教学建议”部分还删去了实验版中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即不提“写作知识教学”),进一步淡化了写作知识教学。“课标”着意于基本素养的培育,倡导“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如: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学段目标”)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淡化所谓中心、选材、结构、布局等写作方法的传授,而采取让学生多读多悟即“重悟法,轻得法”的策略。而悟“法”的渠道主要还是阅读。国学大家季羡林先生在与小记者苗苗的对话中,提出“从技术上讲,文章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的问题,苗苗回答道:“得多看点课外书”。季先生对此予以了肯定:“是这样。鲁迅先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看书。”(参看人教版五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三、重个性表达,轻中规中矩
所谓个性表达,就是显露个性特点、给人鲜明印象的表达。回答老师的问题,一些孩子说“雪化了是水”,这是寻常的说法;一个孩子说:“雪化了是春天”是乐观性情的显现。一些孩子说:“如果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是庸常的说法;一个孩子说:“如果没有水,人类就没有眼泪”,是想象力的凸显。一些孩子说:“大雁飞成一条直线,是为了省力”,是理性的解
说;一个孩子说:“大雁飞成一条直线,是因为怕回家迷路”,是童心的绽露……庸常的表达中规中矩却平淡无奇,独特的表达别出心裁却个性突出,引人关注。
个性的表达不是胡诌,而是源于特定生活境遇中的一种内心体验,犹如雨打荷叶时刻的清新水滴,不可替代。新课程倡导“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想”、“我手写我做”。“课标”说:“留心周围事物”,提示的是要注意观察;说“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强调的是写作源于体验;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凸显的是表达要有独特个性。 “三重三轻”彰显了生活、体验、感悟、真实、个性、创意这样一些核心概念,而如何使之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鲜活地生长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则是教师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篇二:高考作文在文化情智上的嬗变及教学策略
高考作文在文化情智上的嬗变及教学策略 作者:董泽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2期
为寻找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契合点,多年来命题专家可谓煞费苦心。纵向分析30多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其在文化情智上嬗变的特点:从感情材料入手,以哲理关系入题,材料蕴含哲理,行文强调思辨,即命题内容由重感情抒情向多理性思辨方向趋变,思维能力从感悟生活的形象认知向理性思辨的抽象思维层面提升,坚持感性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的辩证思维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
真题回放:国家统一命题中的感悟与思辨内容例举
现对近20年高考命题中的感性素材内容进行摘要,并对其中的理性思辨角度加以列举,以寻踪其嬗变的基本轨迹。
1990年的感性素材为“孪生姐妹对玫瑰花和刺的不同感受和评价”,思辨角度可以为“好与坏、主与次、两点论与重点论”;
1991年的素材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思辨角度可以为“外因与内因、主观与客观”; 1992年的感性素材为“教师劝勉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思辨角度可以为“对立与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静止与变化”;
1993年的感性素材为“梧桐树新旧树皮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新与旧、破与立”; 1995年的感性素材为“鸟的相互评说”,思辨角度可以为“全面与片面、长处与短处”;
1996年的感性素材为“我的财富”,思辨角度可以为“物质与精神、得与失、知足与知不足”; 1997年的感性素材为“面对困境时?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的两种行为”,思辨角度可以为“律人与律己、得到与付出”;
2000年的感性素材为“从四个图形符号中选一个不同类型的,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辨角度可以为“单一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
2001年的感性素材为“一个年轻人在危急关头为保全性命而从?名与利?等七个背囊中选择丢弃了?诚信?背囊”,思辨角度可以为“取与舍、重与轻、眼前与长远”;
2002年的感性素材为“在冰天雪地里,登山者救助别人的同时温暖了自己,最后共同走出困境”,思辨角度可以为“舍与得、救助别人与善待自己”;
2003年的感性素材为“智子疑邻:对被雨淋坏的墙,富人面对儿子和邻居同样的建议,认为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居是窃贼”,思辨角度可以为“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 2004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和?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等不同说法”,思辨角度可以为“兼听与偏信、坚持与放弃”;
2004年卷Ⅳ的感性素材为“哲学家与富人关于从同是玻璃制作的窗子和镜子里看到的分别是别人和自己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情绪与客观印象、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2005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揭秘一流物理学派的谈话使人诧异和不解”,思辨角度可以为“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2005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关于锈铁锭愿意成机器不同部件的聊天的材料”,思辨角度可以为“位置和价值、大小重轻的相对论”;
2005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一个人将朋友打他的事写在沙地上,希望大风帮他忘记;却将朋友救他一命的事刻在石头上,希望刻痕帮他铭记”,思辨角度可以为“恩与怨、记忆与忘却”
2006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乌鸦学老鹰俯冲着下去抓山羊,结果反而被猎人捕获”,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
2007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孩子摔跤后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反应(画面)”,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挫折与成长”;
2007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著名歌手丛飞曾大方捐赠某贫困企业,但他生病后竟无人探望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受助与感恩、关爱自己与帮助别人”;
2007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从两辆客车相撞激发灵感,发明了汽车玻璃薄膜而获得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机遇与成功”;
2008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海龟和老鹰的故事”,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人与自然、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
2009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短跑冠军的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小兔子和小松鼠都很苦恼”,思辨角度可以为“扬长与避短、张扬个性与全面发展”;
2009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日本安藤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发明方便面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压力与动力”。
嬗变寻踪:从感性抒情向智性思辨的着力点提升
笔者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几十年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命题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地关注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实际,强调价值取向。因此,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能力和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智性思辨能力也相应地成为考查中学生表达能力的两个重要着力点,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在近几年作文命题嬗变中的最直接和最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质量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好文章。”这里的“求其好”主要是指对生活和语言材料在感知的基础上强调认知的深刻性。“感”与“悟”在心理流程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阶段:“感”是“悟”的前提基础,“悟”是“感”的拓展深化。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则是人的认识水平由低到高、由肤浅到深刻的渐进过程,其实质是使“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和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而“思辨”则是沿着思维的坡度步入“认识深刻”的重要阶梯。因此,认知的水平与能力既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情商资源,即拓展涉及到人的情感、情趣领域,又应涵盖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体现对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的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调整后的高考作文评分要求对此都有充分体现。如高中新课标强调,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2003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说明》则更明确地将原来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表达顺序调整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也表明,将对学生理性认知发展水平的考查摆到了更为突出的地位。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中更明确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创新——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在理性思维的特征上,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而近几年高考作文则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话题的发散性,认识的多元论,思维的辩证性,立意的多角度,能力的立体化,努力引导学生的认识水平从“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基础台阶步入“认识深刻,富有创意”的新天地。
教学策略:在丰厚理论素养中练就思辨的基本功
综合分析和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改革与趋势特点可以发现,作文教学应坚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理论素养,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感性体验的基础上,练就学生理性思辨的基本功,克服少理性、重抒情的传统局限,以多感悟、重思辨作为努力方向,将新大纲和新课标理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以落实。若干年来,笔者在作文训练中将哲学中的“两点论”、“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核心思想内容作为提高理论素养的重点,在提高学生思辨水平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现例举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而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常寓含的20个理性思辨关系,并就其中的2例将相关的部分“感性素材”和“思辨角度”略加呈现,供广大师生在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时参考。
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而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常寓含的20个理性思辨关系为:1.物质与精神;2.主观与客观;3.联系与孤立;4.偶然与必然;5.部分与整体;6.原因与结果;7.运动与静止;8.继承与创新;9.对立与统一;10.个性与共性;11.相对与绝对;12.主要与次要;13.否定之否定;14.内因与外因;15.前进与曲折;16.量变与质变;17.现象与本质;18.感性与理性;19.内容与形式;20.理论与实践。
附例1:量变与质变
■ 感性素材
笨人吃饼与愚人吃盐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 思辨角度
1.量变与质变;2.基础与提高;3.渺小与伟大;4.积累与发展;5.“又快又好”与“又好又快”。 附例2:个性与共性
■ 感性素材
宫廷论辩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中讲学,说:“凡物莫不相异”,
“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以后,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当然是大失所望,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树叶。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完全一样,可是仔细一比较,却是大小不等、厚薄不同、色调不一、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即个性。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她们拣回来的又都是树叶,而不会是其他什么东西,尽管树叶各不相同,它们都是树叶,都包含有作为树叶的一般性即共性。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思辨角度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3.举一与反三;4.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5.特殊性与普遍性。
董泽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本文编校:高述新
篇三:嬗变高中作文竞赛 范文
嬗 变
青岛第15中学 高一(3)班 谭璐 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喧嚣、曲折,淘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嬗变。今日回首,且由道路的变化窥视时代嬗变的略影。
道路,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命脉,更是历史岁月行进的遗迹,它随时代而变,随历史而变,嬗变中沉默,沉默中深厚,叙说着往事的回忆……
古时的路,虽颠簸漫长却最为本质纯朴与美丽,它有着最真实的黄土大地、山石小道,更有着最具意境优美路景----回澜小亭、红木彩绘、琉璃飞檐、青苔石阶,一路览遍古色建筑,右有青山翠柏红叶翩飞,左有夕阳临河清风拂柳,微波粼粼中相随花香弥漫,偶有蝴蝶翩飞猿声长啼,无论是驾蓬轩古车、乘轻纱小轿,亦或是御骏马扬鞭,由此路而过,熟不神往、倍感沉醉?古时的路,就如同那个时代,虽王朝更替不断,科技落后封闭、发展漫长曲折,却最具本质与纯朴。那种源自初始、最具传统魅力的古香古色,只会让日渐沉沦于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行尸走肉般的人们向往和迷恋,在其中寻得一份安然宁静的禅意。
近代的路,波荡纠结布满荆棘,那修平扩宽的道路上记录的不是发展,却铭刻着侵略的足迹,它的平直延长是侵略者的野心膨胀,带来的只是战争与流离,被侵略残害的、无辜的人们血染满路、横尸两旁,在中国的土地上,侵略者竟用他们的残暴与贪欲践踏出了一条又一条、充满中国人屈辱与愤怒的道路,近代的路,就如同那个屈辱的时代,随着侵略的漫延,愤怒点燃着斗争与反抗 ,这条路,只有让所有中国人的仇恨积聚成团结,扫除侵略成为推进历史跨越的发展的动力。
现代的路,从一开始的闭塞转瞬间发展为了畅通、宽阔与快捷,新成立的
中国、贫穷而无力,闭塞的道路阻挡了它迈向发展、迈向世界的步伐。于是,几代人开始了开拓、开始了拼搏、开始了用汗水建造中国未来的艰辛历程,终于在改革开放的一声号令下,中国的路,真正中国的路开始铺陈开来,它如行云流水、如蛟龙出游,连通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油柏公路交错纵横,形成巨大交通网络,像一串中国结,连起了几代人的梦想、企盼与汗水,将中国引向了世界的舞台,让自由、平等、繁荣、富强进驻了中国大地,随畅通、宽阔、快捷的油柏大道传向中国四面八方,现代的路,是改革开放的路、是真正中国的路,它畅通平坦、开阔大气、快捷繁忙,展示着中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繁盛、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这条路,必将不断绵延,篆刻美好未来。
一条又一条路,在变化中投射着时代的嬗变,这嬗变在不断的持续中,终盼来改革开放的巨大转折,一瞬间蜕变成辉煌,打开美好与光明的又一嬗变绵延历程,嬗变在希望与奋斗中仍在继续……
篇四:四种意识:作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嬗变
四种意识:作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嬗变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封闭的作文教学越来越暴露其明显的局限性,创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认可,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利用平等意识、目标意识、细节意识、科研意识这四种意识指导教学,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改变以往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困境,可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平等意识 目标意识 细节意识 科研意识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方面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这就要求执教者有一专多能的过硬本领,对于一个仅有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多学多研,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问题上长期不作为,除了有教学理念偏差,教学能力有限之外,可能还有教学意识不够到位的因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意识到位了,作文指导的方向才正确,教学设计的策略才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才会有效。 一
平等意识是指人的人格意义上的无差别,是指人在享有人的基本权利方面所具有的法律上所认定的一致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民主化问题。因为教师也是由学生身份转变过来的,学生时代的接受心理,教师应该明白,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在人格上实现与学生平等,能让学生讲真话就是一种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地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一起背作文。次数不必多,效果却很好。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很重要。每个学生都要表态。作文教学必须从师生平等开始,平等意识应该时刻挂在教师的心中,心理学认为,平等的交往是对人的尊重、信任与激励。长期以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平等意识教育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代替,现在说这句话,我看一点都不过分。
作文教学应发扬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作文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让学生从写作中真正投入、真正释放出热情,如何平等,应该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作硬性要求,而是在自愿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能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表现欲和展现力,教师要求学生的,教师同样要做到,如“下水作文”和“背诵范文”。有人说,教师的写作水平与学生的兴趣程度成正比。教师应当充当‘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还应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
平等意识还表现在,一个好的教师不因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亲密,也不因学生学习差、品质差而疏远,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相待,用他一颗真诚的心教育打动每一个学生。孔庆东如今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
首,但他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语文很快就学好了,也就是说,很快就进化到人了。不明白,我再写十万字,你还是个猴子。”作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集体,而怎样把一个集体建设成一个团队,一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绝大多数作文兴趣小组能调用的成员人数往往远远小于班级里的总人数,原因就在于缺少凝聚力与号召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指导的学生能够加入、参与作文活动、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教师转变传统意义的教师角色,从教学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确立民主的、友善的态度,平等地接受和理解学生的各种见解,又要通过教学对话,高屋建瓴地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二
细节意识,就是教师在发动学生的时候不能混同与学生,该把关的时候应当起主导作用,是一个班级作文活动的灵魂,教师没有发动,让学生自己写就是一句空话。我不很“放心”学生,有一些事情还是自己做好了,不要影响学生的时间,学生的时间也很宝贵,我们老师不能随意派遣学生做事情。当然,万事开头难,教师的包办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做一段时间,有时候顺其自然,学生不爱写,不爱组织活动就让他们歇一歇,过一段时间换一种形式刺激学生去写。每周六下午放学后活动一个小时,每月推荐5篇优秀习作,要求有自鉴自评,同学点评,教师点评。有点评的习作容易发表和引起注意。一般是百字评语。教师订阅报纸和杂志,特别是报纸;上网查找电子邮件;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去查报刊联系方式。报纸更容易发表。书信邮寄和电子邮件并重,发电子邮件一次只能一个地址,不能添加抄送。一稿多投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要过分就是了。教师要把关,自己打印,自己发邮件,自己邮寄,让学生自己去邮寄不会落实。叫学生自己去打印作文也不现实。
这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作文的细节描写问题,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组织管理问题。作文的局部和细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新颖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名人、一本名著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亮点”,因此,高分作文的同学都是把握语言的高手,学生作文要得到发展等级的分数,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管理的细节问题主要是指在推荐评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跟踪到位,把握全局,要尽心尽力地作为。因此教师可以自己做的,不要支谴学生,有时候支使学生做几件小事却产生了消极影响,因为学生的平等意识早已觉醒。教师要有包办杂务的勇气和毅力。教师对写作应当有一种激情和切实到位的指导。有名的唐惠忠老师总能在作文指导中发现细节问题。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抓住具体的情节进行细节刻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抓住具体情节进行细节刻画的方法反复训练,使之成为能力。语言优美永远是作文“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因描写而美丽,不仅记叙文、散文是这样,即便是议论文也应该如此。也许我们都习惯于在写议论文时板起面孔说教,似乎这就是议论文的特色,其实不然。因为优美的语句、丰富的联想、精当的比喻、新颖的表达,不仅使例证得以丰满,而且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一篇作文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描写和表达手法的灵活多变中使自己的作文趋向生动形象,加强感染力。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
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真是历历在目,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我觉得提高细节意识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三
目标意识,就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给自己下任务,比如我就鼓励学生争取在《德化报》和《泉州晚报》以及《海峡教育报》发表作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作文。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步,我们的思想工作如果能让几个学生醒悟开窍起来,或者取得进步就可以说成功了。老师可以想办法感染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就好象解放军里共产党对新兵管理艺术,差不多就是刷新学生对作文的理解。作文教学还应该有前瞻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有创作的可能,潘新和老师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做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树立一个好的心理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目标得体,可以让人看到前方,得到力量。目标可以随时更改。就像跳高,训练初期与后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有信心,要起凝聚人心的作用,树立榜样,正确引领学生。我的做法是把前几届学生的作文集和发表的刊物作个展览,让学生有组织地学习,从中得到鼓舞。这一方面,我校的课题“目标—成就感”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当然写作的目的不能单单是为了发表作文,而应该培养学生的一种写作品质、人生品质,让写作成为一种人生的必要成分与生存意义。境界需要多年的修养,需要心的营养去培育。行文有境界当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对中学生作文提出境界的要求,作为普遍的要求可能是太高了,但对一部分高材生来说,当是“恰逢其时”,因为关键时期得到人生最高的指点,当终身受用。做事想要成功,就必须树立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你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好作文。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具体的想象,看到自己学好作文之后的灿烂的未来,即使他学习写作有挫折,也会坚持不懈地学下去,直到学好为止。更应该科学全面地认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意义、作用、精神内涵。
四
科研意识,就是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地坐着,要不断学习,不能吃老本,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其实是很容易让自己愉快的。教师的个人成长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敢于尝试,敢于碰壁。作文教学还要有科研意识。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始终处于被激活状态,始终关注教育科研发展前沿动态,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研含量,逐步实现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课程改革就有类似的要求。刘德斌老师从任教开始就不段地写论文。教师在科研中可以得到专业的提升,教学水平同步发展。每个教师都有科研的潜能。教育论文、随笔、案例、短评、反思是一个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教育科研并非深奥,就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要“用心做教育”。 许多名师的成长,如张思明、窦桂梅等,都是自己用心做教育,用心做教研,在反思中丰富,在实践中成长的专业化名教师。只要勤奋、只要用心,只要坚持,就能积累、丰富、完善自我。雷元周的启示。湖
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章庄中学田野文学社。经雷元周老师指导而发表的学生作文,近几年来有1000多篇。社员们的习作发表量也从1998年起超过100篇/年,特别是2001年竟然达到了170篇。在他学校也只有他那么多产。还有一个榜样就是江苏太仓高级中学教师唐惠忠,1995年以来已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教育艺术》《中学语文教学》等100多种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800余篇,100多万字。但我认为做到一定度就好,不用那么痴迷和多产。我县实验小学的梁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辅导学生,作文集一本一本都保存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县苏德献老师说,不能因为怕改作文就放弃了布置作文的工作,因为作文占了半壁江山。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门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和生产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脑力劳动。时代在进步,教师不但要成为一名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名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人际关系艺术家等等,还要成为一名专家学者式的人物。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有平等意识,对话态度,反思意识、创新意识以外,还要有进行科学研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精神。我以为当年胡适之先生提倡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吸取。如果实际问题不解决,只是完成一个个“课题”,写成一篇篇“论文”,那么,这样的科研实际意义并不大。为什么要科学研究?简单地说是要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用到教师身上;教而不思也会罔,我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就不是机械重复,“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固然不行,即使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也不符合要求。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中小学教师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一年忙到头,结果教学效果反不好,自己累了不算,使学生也疲于奔命以至厌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他的名著《德国教师指南》里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我一直认为,即使再过50年,学生还是需要写作文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作文教学的任务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作文的研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划,总会碰到新的问题,作文领域充满奥秘,值得我们不懈去钻研。我只是作了一些尝试,其他教师做得更好,作文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永远不会重复,也不会无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1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秉德主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0
[3]《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法导论》 刘德斌著
[4]《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蒋成瑀 主编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5]《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6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