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2:02 体裁作文
篇一:八年级语文《剃头匠》
剃头匠
拓展阅读课
2013.3.26
种华
木石中心学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剃头匠》(1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对比新旧理发师的不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
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评价任务:
1.新旧理发师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不同。
2.作者情感的变化。
3. 作者的写作目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有一副对联“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知道对联中的“技艺”是指什么吗?那么做这种工作的人是??
生:理发;做这种工作的是理发师。
师:那么过去的理发师和现在的理发师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陈震的《剃头匠》。
二、目标定向: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
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介绍作者:
陈震,生于1948年,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发表的散文、小说、译文、评论等曾被《新华文摘》《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刊物转载,并收入各种选本。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著有长篇小说《知更鸟罗兵》。
2、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疮chuāng 疖jiē 谦卑bēi 便biàn当dang 装潢huáng
揩kāi净 忙不迭di? 高跷qiāo 花团锦簇cù 脚臁lián 暴戾lì 烹pēng调 舆yú论 发屑xia 殷yīn勤 绅士shēn 大摞luò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词不达意:说话不能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怅然:失意的样子。
的剃头匠,还有什么目的?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怅然”之情?(习题一)
生讨论回答后明确:作者不仅是怀念过去的剃头匠,还有充满人情味的人际关系、风气时尚,以及对人生更深的感慨。新老理发师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差别大;当年充满人情味的和谐人际,良好风尚令人怀念,如今此风尚有所缺失令
人怅然。
5、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具有讽刺性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试作品味。
生自由发言
四、归纳提升
《剃头匠》和《保修》的主旨有何异同?
1.都批判了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一是服务态度差,赚钱第一的道德问题,一是欺诈。2.前文赞美了良好的风尚,后文无。3.后文讽刺了人性的弱点,前文无。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装潢( ) 怅然( ) 高跷( ) 脚臁( )
谦卑( ) 疮疖( ) 揩净( ) 殷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并无二zhì___ 小心yìyì___ ___ 花团jǐn___簇 不yàn___其烦 词不dá___意 如shì____重负 yōu____默有趣 百治不yù___
3、小组作业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写几个新文化浸润的词语.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
②他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那么轻率。鲁莽:
③我喜欢像摘帽子一样便当。便当:
5.读完全文,作者笔下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有什么不同?
过去的剃头匠:热情周到 工作认真 富有爱心
如今的理发师:冷漠无情 工作敷衍 唯钱是尊
6、时尚用语反映了公众怎样的心理?《东施效颦话语词》《剃头匠》谈及的时尚用语属于哪一种?
1.赶时髦;2.新鲜新奇词语引起读者关注;3.有利于交流,包括一些时尚词语能更好的表达有关内容,希望融入社交圈,不被边缘化的心里驱动。两文谈及的属于第一种。
六、 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身边的社会现象,说说自己经历的值得怀念的东西,并写成200字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探讨课文主旨、文章写法。运用与前面课文比较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效果较好。
篇二:剃头匠
拓展阅读 剃头匠
一、教学重点:品味文章幽默而轻松的语言。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教学步骤与过程:
1.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精读课文7、8和18、19这四个自然段。
3.思考,分组讨论作者“心底怅然“的原因。
4.品味文中幽默而轻松的语言。
有关资料
这篇文章要和前面那篇《保修》联系起来,才能感受到比较深刻的意味。《保修》强调了高新科技给需要理发的人带来了苦恼和尴尬。无微不至的售后服务,表面上是为顾客服务,实际上却只是产品推销的圈套,没有一点人情味。而这一篇,异曲同工,强调的是旧式理发,手工技艺,在完成对头发的整理过程中,表现了敬业和自尊,其手艺之精致,待人之诚恳,洋溢着人情味,充满了诗意。
但是,文章又并不是一篇抒情散文,并没有用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甚至恰恰相反。如文章的标题,不叫做“理发师”,而叫“剃头匠”,显然不是求雅,而是突出其俗。由此引发出作者对于“剃头”这样的词语为什么要被“理发”所代替发生追问。又联想到“烹调”和“料理”、“做生意”和“理财”、“惩办”和“处理”(三者和“理发”一样有一个“理”字)之间的关系,类推出“斩首”为什么没有变成“理头”的疑问。行文的思路和王蒙的《东施效颦话词语》有共同之处。王蒙着眼于原本的语义和后来的意义之间的矛盾,这篇文章也一样(从理发想到理财、从理财想到理头),从司空见惯的词语中揭露出不和谐的、有点荒诞的语义。所用是随笔常用的方法,信笔写来,涉笔成趣。这种趣味,不是通常的情趣,因为有点怪异,不合常规,因而属于恢谐的趣味。
但是,这种以议论为主的方法,只是在文章开头第两段。到了第三段,就改用叙事的方法。当然,换了一种方法,在追求谐趣方面是一以贯之的。这种谐趣的特点,就是不把事情写得很有诗意,不把自己的心情写得很美好,而是相反,不美好,有点狼狈,有点“丑”。如果可以把抒情算成是诗化、美化的话,那么这种自我贬低,把自己写得尴尬,写得俗气,可以说是“丑化”。
这种自我贬低,自我“丑化”,并不是真正的“丑化”,而是心照不宣的“假定”。所写的丑事,不加掩饰,坦然暴露,表现出某种天真。如把妈妈给他理发的钱省下来,随便处理自己的头发,弄巧成拙,表现了儿童的单纯,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弱点。越是“丑化”,越是可爱。这是一种幽默的诙谐趣味,所以“丑化”二字,是要加上引号的。
文章用相当细致的笔墨写剃头匠的工作程序,很有谐趣。其中有一系列的内在的矛盾。一方面是“挨刀子”、头上的“疖疮”等等杀风景的情境,一方面又是用温吞水、大毛巾和花花绿绿的色彩等温馨的服务。理发师傅“聪明”到可以看出孩子头脑“里头的聪明”。虽然有一系列美丽的词语,透露着孩子气的夸张,不协调,但正是不协调中,有调侃的意味。
接下来的这一段相当精彩,强调理发师傅“功夫不在刀上,而在情意上。他殷勤地侍候你,教你觉得自己十分尊贵。”对于这一点,作者相当细致地展开了描写:
每当我路过剃头铺,总喜欢在那里逗留片刻,在那木转椅上旋转一周,和师傅闲聊几句。剃头铺子简直就是当地的新闻中心、舆论阵地,谁家的兴衰荣辱,是非曲直都可以从那里明访暗察;若说有能够反映民意的机构,我以为剃头铺便是。
这一段写得相当有感情,明明不是为了剃头,却乐意在那里逗留。有趣味,是因为剃头铺子的重要不在剃头,而在传播新闻和消息。这种趣味由于用语相当夸张,如“新闻中心”、“舆论阵地”、“兴衰荣辱”、“明察暗访”、“民意机构”等,都是很庄重的古典和政治性质的书面语词汇,这些词语又直截了当地和相当“俗气”的“剃头铺”联系在一起,趣味就带上了诙谐的性质。
但是,本文的谐趣和一般的调侃似乎又有些不同,主要是它并非一味调侃,同时对理发师傅也有一点美化。理发过程的描写充满欣赏的感情。细节显然有意繁琐,但在繁琐中显示情致。让你坐上高位,在脖子上绕上白纸,撒些白粉,轻轻地系上白围裙,所强调的就是体贴、认真、敬业:“手总是很柔软的,态度总是很温和的。”特别是:
落刀之前总要先在自己的手上试试刀锋。他们的剃刀……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
简直给人一种诗意的美化的感觉。诗意感觉,来自对理发师傅的美好感情。如果不是这样,写出来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这里隐藏着作者的风格追求。要真正体悟文章的三昧,有一句话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他(理发师)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梁实秋先生笔下的理发师的动作是什么样子:
理发匠并没有令人应该不敬重的地方,和刽子手屠户同样的是一种为人群服务的职业,而且理发匠特别显得高尚,那一身西装便可以说是高等华人的标帜。如果你交一个刽子手朋友,他一见到你就会相度你的脖颈,何处下刀相宜,这是他的职业使然。理发匠俟你坐定之后,便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随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就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头发是以剪为原则,但是附带着生薅硬拔的却也不免,最适当的抗议是对着那面镜子狞眉皱眼的做个鬼脸,而且希望他能看见。人的头生在颈上,本来是可以相当的旋转自如的,但是也有几个角度是不大方便的,理发匠似乎不大顾虑到这一点,他总觉得你的脑袋的姿势不对,把你的头扳过来扭过去,以求适合他的刀剪。
梁实秋先生对理发师傅显然是调侃的,把理发师和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这种类比是不
伦不类的。但是,比喻的精致,产生抒情的趣味;而比喻的不伦,则构成幽默的趣味。陈震先生则是把理发师的剃刀比喻为“跟风吹过水面一样”,就有点诗意了。梁先生强调的是杀风景,陈先生突出的是体贴入微。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出于职业习惯,只对头发有兴趣,对人却没有兴趣(“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动作是机械的,对人是不尊重的;而另一个则恰恰相反,对人温文尔雅的,关怀备至,稍有失误便十分“抱歉”,甚至用极其夸张的语言:“他想像你是赶去做新郎或是出席一个盛宴”。更加精彩的是强调了效果,不仅是理发师单方面的文雅,而且也感染了顾客:
假如有一根发丝没有抖掉,使你不舒服,你就有理由发脾气;而你如果不发脾气,你就是一个既尊贵又客气的好人。
这一笔,很有深度,但不着痕迹,没有形容,信笔为之,风流蕴籍,情趣盈然,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其中仍然蕴含着可以觉察的诙谐。行文中,时而把理发师和刽子手相联系,如“他们的剃刀决不会落在你的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他俯首奏刀,好比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这里都微微隐藏着比喻的夸张和不伦,让你感到作者的含笑的眼光。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一般意义上旧式理发师,没有具体所指。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则是对一个童年时代理发师的怀念,语气既是赞美又是调侃。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师,已经逝去了,活着的也是越来越少了。作者在转向这样的人物时,满怀感喟:“他们即使还活着,又能做什么?年纪大,手脚笨,眼睛花,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行了。”但是,光是感喟,就不免伤感,作者要追求的风格是要有一点幽默的:
这是动刀子的职业,先生!如果他们拿的是屠刀而不是剃刀,也许还会神气点儿。可是他们并没有后悔说自己早年选错了刀,正在来不及啦!
这里有调侃,但是,调侃的是世道(杀人比为人服务更神气),而不是理发师,对于理发师更多的是同情和赞美其“卑谦”,实际上就是本分。但是,本分的理发师,却有某种本分以外的美德。他好下棋,在下得入迷的时候,来了顾客,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以认输结束棋局;但客人却尊重他的爱好,宣称自己不是来理发的,而是来观棋的,于是“他便递过一支烟来”。这种传统的民间人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贵在能于轻描淡写之间流露出情怀。这个理发师还有一定的医术,提供偏方,免费为人治疗疑难杂症,因而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所有这一切,既有情趣,又有谐趣,构成诗意与幽默的结合。
接下来的一段,主旨是与现代理发师的对比。科学技术发达了,商业性招徕服务增多了,本来对顾客来说,应该有更高的享受,但在作者笔下,恰恰相反,现代科技异化为获取利润的手段,理发师与顾客的关系就变得缺乏人情味了。作者的笔墨很精炼:
当我坐在皮革旋转高跷椅上时,理发师也高坐着看杂志,和我并列。从镜子里望去,见他手指上夹着香烟,好像等待理发的不是我,而是他。
淡淡几笔,没有太多的形容,具有某种白描的效果。这就不仅仅是幽默,讽刺的色彩溢于言表,而且越到后来越是明显:对方一次一次地推销理发的种种附加名堂,用语类似“审问”,
作者一次次地“聪明地拒绝”,而且越来越发火。这就和前面的理发师在两个方面形成对比:第一是理发师的姿态,第二是顾客的心情。特别精致的是第二个方面。因为前面有过伏笔,可以发脾气而不发脾气,就是“尊贵”的客人,这就是说,理发师对顾客的尊重,提高了顾客的品位;而现在是,理发师对顾客的不尊重,不但破坏了顾客的心情,而且引发了顾客的抗拒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荡然无存。这一切,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特地在后面加上一段:现代化的装修,“茶色玻璃”、“彩灯”、“明星照”、“电帽子”、“喷雾枪”、“发胶滴注枪”,不但没有引起他的称赞,相反,字里行间,充满了反语讽刺。这就回归到开头的题意上去,逗起了他对老剃头铺子的怀恋:
那亲切朴素的老剃头铺子早已没有了任何影子,仿佛根本就不存在过。
写到这里,作者点明了自己“心底怅然”。这样的文字,很经得起玩味,原因是这里的意味不再简单地是讽刺,而且渗透着抒情的成份。
本文在幽默情趣方面,显然受到梁实秋《理发》的影响,但是,本文的怀旧感,对于旧式理发师的欣赏和抒情,是梁实秋的散文中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本文就可能沦为模仿之作,缺乏个性的创造了。
〔写作训练〕
本单元课文的话题都比较新潮,很有意思,从选择的题材及切入角度看,显得很机智,把本来很可能是枯燥的事情写得趣味盎然。这种趣味不是一般抒情的趣味,而是和作者的机智联系在一起。建议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
提示: 1.符合演讲文章的特点。
2.语言上尽量机智生动。
篇三:剃头匠
春中学初二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赵修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说出什么是“文眼”。
2,情感目标: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运用“抓文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导课:
有一副对联“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知道对联中的“技艺”是指什么吗?那么做这种工作的人是…
【作者简介】
陈震,生于1948年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发表的散文、小说、译文、评论等曾被《新华文摘》《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刊物转载,并收入各种选本。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著有长篇小说《知更鸟罗兵》。
检查预习:
1,检查认读生字,正音。详见课课练1、2、3小题。
2,解决预习时不懂的问题。
学习新课:
一、互动学习:读课文 抓文眼 悟主旨。
1、讲解:什么是文眼?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找出本文的文眼.
3、文章开头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一开始不喜欢剃头,但为何后来又喜欢上了?
5、文章为什么要多处提到梁实秋先生以及他的关于理发的文章?
6、本文中的“我”,为什么“心底怅然,不由追怀起当年的剃头匠”?
7、当年的剃头匠有着怎样的形象?现在的理发师呢?
8、本文词语运用的特色。
二、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三、分层作业.
1、必选作业: 选写本课的生字词。
2、小组作业
①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写几个新文化浸润的词语. ②查阅有关理发的民俗文化。
③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四、课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装潢( ) 怅然( ) 高跷( ) 脚臁( )
谦卑( ) 疮疖( ) 揩净( ) 殷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并无二zhì___ 小心yìyì___ ___ 花团jǐn___簇 不yàn___其烦
词不dá___意 如shì____重负 yōu____默有趣 百治不yù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
②他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那么轻率。鲁莽:
③我喜欢像摘帽子一样便当。便当:
4.文学常识填空。《剃头匠》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当代作家。
5.读完全文,作者笔下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小时候:不喜欢剃头 最堪信赖
过去的剃头匠:热情周到 工作认真 富有爱心
如今的理发师:冷漠无情 工作敷衍 唯钱是尊
课后反思:
学完这一课,你一定有很多感想,或者有许多收获,也许还有疑问。请你随时记下你的心得体会。认真做好每件事,每天进步一点点。
参考答案:
互动答案:1、略 2、略 3、对现实生活的调侃,从而为下文对剃头匠的回忆做铺垫。4、剃头匠的服务周到、细致,有情有意,态度温和、谦卑。技艺精湛;剃头铺里天南地北地闲聊。
5、梁实秋对于理发师描写的文章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方面可以唤起读者美好的回忆和审美愉悦,另一方面用梁实秋的文章来印证或纠正自己的感受或者读者已有的印象从而建立起对剃头匠真实客观的评价。6、新老理发师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差别太大;当年充满人情味的和谐人际、良好风尚令人怀念,如此风尚有所缺失令人怅然。7、剃头匠:善良、憨直、热心、重情义、敬业。
现在的理发师:麻木、势利、冷漠、敷衍塞责。8、生动形象传神、风趣幽默。
课课练答案:1.huáng chàng qiāo lián bēi jiē kāi yǐn
2.致 翼翼 锦 厌 达 释 幽 愈
3.①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贵族大户生活奢侈豪华。
②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
③便当:方便,顺手,简单容易。
4.《散文百家》 陈震
5.过去的剃头匠:热情、谦卑、富有爱心、工作认真。今天的理发师:冷漠、工作敷衍,为取钱财,巧立名目。
③从全文来看,作者在写他们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的手法)
4,请同学们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做了对比,并制作一个对比图.
(出示学习方法及要求:①研读课文中有关描写剃头匠和理发师的段落.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作一个对比图.)
5,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6,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五,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分层作业.
1,必选作业
请家长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小组作业
①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写几个新文化浸润的词语.
②查阅有关理发的民俗文化.
③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装潢( ) 怅然( ) 高跷( ) 脚臁( )
谦卑( ) 疮疖( ) 揩净( ) 殷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并无二zhì___ 小心yìyì___ ___ 花团jǐn___簇 不yàn___其烦 词不dá___意 如shì____重负 yōu____默有趣 百治不yù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
钟鸣鼎食:
②他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那么轻率。
鲁莽:
③我喜欢像摘帽子一样便当。
便当:
4.文学常识填空。
《剃头匠》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当代作家。
5.读完全文,作者笔下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有什么不同?
点击思维
1.注意“揩”和“楷”读音的区别;“跷”“殷”是多音字,此处分别应怎么读?
2.注意“并无二致”不要误写为“并无二至”,“小心翼翼”不要写成了“小心奕奕”。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钟鸣鼎食”这里是指“贵族大户生活奢侈豪华。
4.陈震,1948年出生,当代作家。
5.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提炼概括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的区别。
篇四:老行当——剃头匠
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
出像词:
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出镜,民生路老体育场)
一,剃头及剃头匠的历史
1,理发业最开始为什么叫“剃头”?
芜湖旧时,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剃头匠作为一种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他们从不奢望哪天能赚个盆满钵满,也知道靠着这份手艺绝对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只是带着自己的剃头挑子,老实本分地过完一生。
(影视资料)
2,昔日剃头匠们的工作场所在哪儿?
在没有理发店的年代,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必须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
3,传统剃头的样式有哪些?
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如果遇到哪家产妇的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那场面就更热闹了,这不仅仅因为剃胎头是家中的大事。而且这活路非常考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目下,剃头匠要把又哭又闹的孩子头上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就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非要把剃头匠整出一身汗来不可。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不管是饭是面,碗底都藏着几块大肉,这是祖传的规矩。 (影视资料+其他资料)
4,剃头有哪些规矩有?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剃头也不例外:一是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剃头也有职业道德,工作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
另外,在给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 “请师父下山落发”。在操作程序上,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给出家人剃头要遵
守“前僧后道”。就是说,给和尚剃头要从前向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正好相反,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除了行规外,还有许多行话。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因为剃这种头型时要打肥皂;剃长发称作“耪(pang第三声)草”,把头发当做蓬乱的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影视资料)
二,现实街巷里的手艺人:剃头匠
我们年轻一代,要剪上一个好发型,自然会选择现在的美容美发店,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那把木头凳、那把推子和剃刀,更是他们往昔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到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带,这里有几家特殊的“剃头店”,因为他们既没有门面、也没有店员。(出像,民生路老体育场)
1,现代的剃头匠师傅们工作起来是什么场景?
介绍一组师傅工作的画面。(现场画面+解说词)
2,身边有哪些“行头”?
摊子里的“行头”很简单:三条凳子、两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火炉,手推子、刮脸刀、剪子、刷子、挖耳勺等工具整整齐齐放在木板上。
3,怎样走上理发这条路?
说起理发,师傅很来劲:“我干这一行都干了30几年了,摆摊也有15年了,我的手艺活还是从爷爷那辈传承下来的,都传了三代了”。年轻时,张训华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来单位倒闭了,他便自己单干起来。15年摆摊,练就了张师傅一身的“硬功夫”,只见他动作熟练,顾客来了不用说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躺下,张师傅就知道要做什么。
(一组画面)
4,光顾的客人有哪些?
顾客来自芜湖各个地方,都是一二十年的老顾客,因此即使不说话也知道对方该理发还是要刮胡须。
“有的人年纪大了或是行动不便,只要他们需要,我还会提供上门服务。” (解说词+同期声)
5,接受服务完的顾客感受如何?
刮完胡须的大爷对于师傅的手艺,他赞不绝口:“很舒服啊!,这儿的剃头师傅,不仅手艺好,人也本分,价格公道。我们啊,还是喜欢来这儿,有感情了!”(同期声+画面)
6,剃头讲究哪些技术?
“过去剃头师傅要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也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特别是给那些满月娃娃剃胎毛更要讲究技术,小孩子皮肤又薄又嫩,稍不注意就会刮伤皮肤。外面那些理发店的年轻人都干不了这活儿。”(这一段用剃头匠同期声+他给客人剃头的画面)
7,传统的剃头技艺还有那些特点?
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仅剃头或者刮胡子,通常还有全套服务,还会顺便给你掏耳朵、剪鼻毛,连眼皮和耳朵周围的毛都帮你刮干净,做得很仔细,让人觉得很享受。等这一切工序都完成之后,还会附上简易的按摩,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专业按摩,但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了。
8,为什么说最值得称赞的是刮胡子手艺?
不仅刮得干净,而且舒服。他们会先在你的嘴巴周围涂上肥皂浆,软化胡须,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都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而现在的刮胡手艺已经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可惜这些好手艺现在很少有人能掌握了,现在理发很难再有那种很舒服、很享受的感觉了。(同期声+画面)
9,掏耳朵有什么讲究?
掏耳朵可有讲究了,肩不能晃,臂不能摇,轻重幅度不能过大,深浅要恰到好处。将耳朵掏干净,顺便按摩一下耳部头部,让人觉得十分舒服。修面前,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主顾脸上,然后老道地在荡荡布上反复地擦剃头刀,顾客半躺在木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其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同期声+解说词)
10,现在接受一次剃头收费多少?
师傅介绍说收费便宜:“剃一个头以前是0.5元后来是1元、2元,去年物价上涨,要3元了”。 一把老式靠背椅、一面大镜子、一个吹风机,一把手推剪和一把剃须刀,这就是刘大爷的全部挣钱装备。靠着这几样东西,刘大爷不仅能挣足自己的生活费,还能供房租和儿子读书。刘大爷从外地来此打工,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发现,这一带低保户、贫困户较多。由于发廊收费高,许多老人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舍不得花钱修整。于是,他开起了路边理发摊。虽然近来物价大幅上涨,但他仍然只收两元钱。
11,现在芜湖像这样的剃头匠多吗?
12,芜湖现在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剃头匠们会觉得受到影响吗?
三,传统手艺的未来路
1,“以后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做这一行吗?”
师傅(摇头+无奈):“这一行实在太辛苦,我自己干了一辈子了,不希望子女继续受罪。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出门摆摊,这个老手艺,估计再过个十几年,就要失传了”。(同期声+解说词)
2, 剃头的传统技艺是否会后继有人呢?想招个徒弟吗?
记者:您会担心失传吗?
同期声:
记者:为什么?
干了几十年剃头匠的师傅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合适的徒弟:“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以后啊,我们这个老行当恐怕就要消失了哟。”
3,剃头匠生存现状如何?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像这种剃头挑子大多散布在芜湖的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勉强维持着这个老行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挑子终将面临自己真正的归宿。无论手艺如何精湛,靠在路边给人剃头的剃头匠,终究无法和现在的霓虹灯炫目的美发厅相抗衡,逐渐被这个时代边缘化。
4,老行当、老手艺人出路何方?
事实上,很多剃头师傅开始顺应潮流,逐步向现代的理发行业转化,因为他们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只要稍加学习,还是可以赶上时代潮流的。即使老一辈的已经无法改变,年轻的一辈则能够继承上一辈的技术经验,将其与现在理发技术整合,从而迅速地在流行理发行业获得一席之地。
所以说,现代的理发厅是否代表着剃头匠们的终结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旧时的剃头挑子已经无法再现,他们已经完全被历史所湮没,成为一段往事佳话。这代表着传统行业技艺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行业文化意义的流失——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历史现实。
5,老街、老铺、老行当,营造一个以怀旧来寄托安宁、怀想童真的角落。当年
流行的发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变得“老土”,但不变的是老理发师和他的顾客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往昔的记忆。剃头店,对于它的历史余韵,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很好的留存下来。(出像)
文稿一:剃发?剪辫?剃头——留了260多年的长辫子
主持人: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把理
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是从剪辫子开始的,那条长长的辫子中国人不知不觉梳了近300年。
解说词:
清朝以前,小孩一生下来便任由头发生长,不仅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挽成髻,唤作“束发受书”。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
1644年,拖着长辫子的满族军队入关以后,强迫汉民族男子按照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剃发梳辫”,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第二年,清廷下达《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 布告以后,京师内外 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 自 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这就是当年满清朝廷颁布的《剃发令》。自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以来,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了,唯独这条辫子。因为这条辫子,按照在大清严酷的法律约定,汉人必须在留辫子还是留脑袋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男士把周围剃掉、留中央,叫做剃四周、保中央,而后面的头发辫成了辫子,这就是当时对大清皇帝的效忠。当年的清朝廷威胁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想从思想上击垮汉民族抗争的意志,因此对不顺从者进行了血腥屠杀。在清廷的淫威下,人们被迫接受这种落后的生活习俗,在脑后拖起了一条长长的辫子。 当代中国青年可能还不太清楚,当年这条辫子,还有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在帝制时代,它能给刽子手把人头顺利砍下来,提供某种方便。
“剃头令”的颁布,在令汉人不寒而栗的同时,却催生了剃头业这一新兴产业。“问项上人头多少,看老夫手段如何。”这可以算是剃头业发展史上最牛的广告了。随着汉人抵抗意志的逐渐消磨,对清朝统治的接受,剃头业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们挑一副挑子,一头是火罐,上面的铜盆盛着热水,旁边也有一根旗杆,渐渐由挂“剃头令”圣旨变成了行当的标志;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子,小抽屉里放着剃刀、梳子等工具,放在地上便是顾客的坐凳。从前剃头匠用来招揽生意的叫做“唤头” ,据说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在芜湖老体育场边,街头摆剃头挑子的80多岁的老匠人嘴里,依然寻觅不到这种“唤头”的影子。
同期声:
解说词:
清王朝统治中国260多年,中国人脑后的辫子也拖了260多年,男子“剃发留辫”一直是皇权的象征,也成了清皇室所谓的祖制之一。
260多年后,辫子再次成为中国政治的焦点,剪辫子被看成是一些革命者与清王朝决裂的第一步。(画面走向共和 孙文血淋淋剪发)
篇五:剃头匠 阅读及答案
剃 头 匠
覃旭
开始人们只是觉得剃头匠古板:永远理那种过时的发型,永远用那套老锈的工具,永远把摊子摆在街尾的一颗大树下,永远比同行少收5角钱。自从他定期为癫仔理发后,人们又觉得他古怪:龌里八龊臭烘烘的一个癫仔,他怎么舍得每个月帮他理一次发呢?他不怕把客人吓跑吗?癫仔具体是什么时候来,从什么地方来,人们不知道,只记得他出现的大概时间,和他当时的模样:长长乱乱的发须,被厚厚的灰尘粘结得像枯草,浑身上下包括那条看不出原色的短裤是油腻的土黑色,让人一见就反胃、厌恶甚至害怕。他沿街找吃的,一靠近摊点和门面,就被主人不择手段地轰开。
只有剃头匠例外。一天傍晚,收摊之前,他很随意地对刚好觅食过来的癫仔说:“阿弟,来,帮你理个美美头。”癫仔居然配合。剃头匠以他永远一丝不苟的神态完成在癫仔头上的作业,比平时费了更多的时间。癫仔扛着全新的头脸在街上往来,人们眼睛为之一亮:没想到癫仔那么年轻那么秀气!他为什么变癫,人们很少议论,而更多地议论剃头匠:帮癫仔理发,他是不是也有点癫?
剃头匠的生意没有因为给癫仔理发而冷淡,回头客照样来。但他们也有疑惑。这天,一个老主顾忍不住问:“你为什么帮那个人渣理发?对你有什么好处?”剃头匠答非所问:“他一不偷,二不抢,三不嫖,四不赌,五不吸毒,六不贪污,七不受贿,怎么算是人渣?”老主顾一时无语,因为原镇长刚因嫖娼和贪污被捕,搞得全镇沸沸扬扬,居民普遍骂他为“人渣”。剃头匠又说:“他原来的头发难看,理了之后清爽,难道你不这样认为?”老主顾说:“那当然!”
老主顾在随后与街坊的闲谈中多次提到这些。有心人听了想:可不是吗?癫仔没做坏事,而且样子确实比以前清爽。后来,癫仔那条连最该遮的地方都没遮住的破短裤被换上一条虽然陈旧却干净完整的。有人把剩余的饭菜专门装好摆在街边,等癫仔来拿。癫仔的肌肉渐渐丰满,体形匀称。人们的议论就带有惋惜:如果不癫,他也许是个很能干的人咧。
突然有一夜,癫仔消失了。第二天,镇干部和学生把街道打扫得空前干净。第三天,镇上来了一个高级检查团。
癫仔重回镇上的时候,没人记得过了多长时间。他和初来时一样脏,比那时还瘦。剃头匠又为他理了发须。他原先饱满的头脸凹陷明显,到处见骨头,步履清浅无力。他一天比一天衰弱,躺在路边的时间越来越比找吃的时间长。
有一天,镇政府来人告诉剃头匠:“癫仔死了。”正在理发的剃头匠手停了一下,没看来人,然后继续理发,冷冷地说:“一
条人命。”来人说:“你对他最好,想请你找人去处理。”剃头匠说:“我没闲空。”来人说:“费用我们负责。”剃头匠说:“我没闲空。”来人说:“怪哉,平时对他那么好,人家死了你反而无动于衷!”剃头匠淡淡地说:“我只做能做、该做的事。如果人人做了能做、该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6.从开头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可以看出剃头匠是个怎样的人?(4分)
17.文中画曲线的部分,通过细节交代了癫仔什么方面的改变?作者写癫仔这些变化的意图是什么?(5分)
18.剃头匠平时对癫仔很好,很是关照,可是在癫仔死后,他为什么却不肯去处理后事,显得“无动于衷”?这与他的一贯言行是否矛盾?(6分)
参考答案:
16.恪守传统,坚持原则,不重钱财。(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17.癫仔生活状况的改变不仅表现在吃穿上,(1分)
而且还表现在他这样卑微的人物,在剃头匠和人们的关爱下也得到了应有的人格尊严。(2分)
这是借癫仔的改变侧面烘托剃头匠的形象,表现他体恤弱者,尊重生命言行的可贵及其对周围人们的影响。(2分)
18.不矛盾。(1分)
从剃头匠最后一句话可知,他知道被赶出小镇在外流浪是癫仔真正的死因,他对癫仔的死感到愤懑,不愿处理后事其实可以理解为他内心的反感和抗议。(3分)
剃头匠看似固执但有主见,看似淡然却心明眼亮,他这样的表现有必然性,与其一贯言行并不矛盾。(2分)
(考生如有其它看法,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