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大意失荆州的下一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29:01 体裁作文
大意失荆州的下一句体裁作文

篇一: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文章

关公并非大意失荆州而是大义失荆州

提起荆州,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关公“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正是这句耳熟能详的几个字使文武双全、智慧超凡、万世人极的武圣关公蒙受千年“不白之冤”。它不仅有损于关公的伟大形象,更是辜负了当年他老人家慈悲的心怀,思之令人心痛。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深入地加以解释,以匡正这千古的缪传。

公元219年冬,镇守荆州的刘备集团东线主帅关公,确信后方荆州城将被东吴攻破的消息,撤出包围樊城的军队,回救荆州城。当他带着队伍走到长坂(今荆州、荆门交界处)一带,就接到探马报告,说荆州城已被吴军占领。关公立即命令队伍就地扎营,并派人去荆州,向吴军都督吕蒙交涉无果。这时,关公及其随他出征的将士家眷,全都成了吴军的人质。为了保护人质的生命安全,同时为维护刘、孙联盟,关公毅然解散数倍于吴军的部队,只留下少数人马,“退保麦城”。然而,关公的义举并没有感动以孙权、吕蒙为首的背信弃义之徒。关公无可奈何,只得留下大队人马固守麦城,自己率二十几名随从和关平、赵累等将,继续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吴军的埋伏,被盟友孙权杀害,一代将星从此陨落。刘备集团经营十几年的荆州,全部落入吴人之手。

千百年来,许多善良的人都认为丢失荆州是关公轻敌、大意而铸成的大错,至今还有人对“关公大意失荆州”一说,津津乐道。我认为,此言差矣!为何?

其一、关公北伐襄阳,取得水淹七军的辉煌战绩,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打算迁都。这一仗擒于禁、斩庞德,俘获士卒三万有余。在当时,这三万降卒充实关公的队伍,其总兵力超过五万人。东吴孙权、吕蒙以盟友身份,用化装成商船的战船运兵,以阴谋手段骗过荆州军沿江哨卡的检查。这些船是见不得人的,按每船挤100人,100条船也只能装一万人。关公军队五万以上,东吴军队一万左右,关公有着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若要硬打,关公军的人马可以将荆州城围困得铁桶一般。关公为何不打?反而解散自己的军队?原因就是顾及荆州城内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的安危。一旦打起来,吴军难免屠城,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妇女儿童。面对此情此景,这位饱经风霜的花甲老人不忍生灵涂炭,悲心涌起,毅然将部队撤退了。 这是圣人的胸怀,何等的义气,非一般人所能为,所敢为。

其二、关公北伐取得胜利,孙权虽然不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表示支持。接替吕蒙为都督的陆逊,也亲自写信给关公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作为结盟的双方,这是友好的表现。可惜的是,孙权的支持,陆逊的赞扬,全说的是假话。当吴人们偷袭盟友后方得逞,孙权、陆逊、吕蒙的假面具摘下来,露出不守信义的嘴脸,义重如山的关公,这时仍然希望吴人回心转意。吴人不仁,关公有义。关公为“义”不同吴军开战,而丢失了荆州,最后也是为这个“义”字,为荆州人民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关公义失荆州,是诚信的表现。孙权背信偷袭荆州,正是利用了关公的诚信,干出了遭人千古唾骂的坏事。诚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点在关公身上体现得十分突出。不论是历史人物关公,还是艺术化了的关公,从跟随刘备起,就许下诺言。为了兑现诺言,关公对刘备忠贞不渝。刘备于公元184年起兵,24岁,关公和他的年纪相仿。比关公小“数岁”的张飞,和刘、关一起“恩若弟兄”。刘备在中原逐鹿,直到40岁还无自己的地盘。关公追随他,从无二心。当他们被曹操的军队打散,关公落入曹营,也不忘刘备。并公开声称,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去寻找,其胸怀何其坦荡,又是何其忠诚。曹操为感化关公,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关公表示要立功来报答。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万马军中刺杀颜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然后挂印封金而去寻找刘备。赤壁大战后,关公随刘备收复江南四郡,驻军江北。当时吴将周瑜任南郡太守,是唯一不受荆州牧刘备节制的属官。关公的部队与周瑜的部队隔水相望,相处尚好。周瑜死后,鲁肃继任,直到吕蒙、陆逊继任都督,关公都能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

关公北伐襄阳,主力远征,后方留下的军队主要负责治安,但仍有较强的战斗力。关公

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对吴人的信任。因为从赤壁大战到襄阳战役,两军十年间没有发生过冲突。所以,关公放心大胆地去打襄阳。在孙权背叛联盟,勾结曹操,准备从背后下刀子时,曹操将此消息用信件告知关公。可是关公仍然不相信孙权会动手,以为是曹操的离间计。在关公的心目中,诚信重千斤,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总是把盟友往好处想,以为用自己的真诚可以换取孙权的良心。哪怕是荆州城已被吴人偷袭,还是对孙权抱有幻想。令关公没有料到的是,做了十多年盟友的孙权,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孙权心里有鬼,不敢明目张胆地攻打荆州,于是用化装之术,骗过荆州军的哨卡。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权可以算得上骗子的祖宗。

中国社科院著名关公文化专家胡小伟专家就此点评得极妙:卑词甘言,誓重同盟,背后乃收买叛将,不宣而战,令人猝不及防,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新战例”。可知战略中最难防范的就是盟友之间的蓄意背叛。

关公大义归天了,但他的诚信精神却延续至今,他的名字被一代代中国人记住,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义神。

中国民协关公文化委员会理事 朱振汉

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理事 刘 艺

刘备借荆州原是鲁肃的一句谎言

东汉末年的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刘表死后,其子刘琮举州降曹,荆州则又成了曹操的属地。赤壁大战后,曹操退守襄阳,孙权占据长江中游江北各县,刘备占据江南四郡,三家分治荆州。从历史上看,刘备所占的荆州四郡,是他打下来的。后世流传的“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歇后语,是没有根据的。

据《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赤壁大战中,孙权与刘备合力,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荆州)。刘备又率军讨伐南方四郡。四郡太守及庐江郡的雷绪全部投降。刘琦死后,众部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也上表推举刘备),治所设在油江口。另据《三国志 吴主传》,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一起进击曹军,完全打败曹操的部队,又追击到南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和曹仁对峙一年多,曹军士兵被伤害很多,曹仁弃城逃跑,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请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刘备担任荆州牧,屯驻油江口。此外,《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刘备收复江南四郡,于是给立下功的人封官,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一带。从上述所例举的史料可以看出,孙权占据的是长江以北的沿江各县,刘备占据的是长江以南的四个郡。

对于这样的格局,孙权十分不满。因为赤壁大战中,孙权的兵力占五分之三弱,刘备的兵力只占五分之二强,却得到了四个郡,而孙权费了很大的劲才得到一个半郡,所以心里不平衡。为了稳住刘备,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想以姻亲关系,把刘备控制起来。但最终阴谋破产,孙刘的政治联姻也从此破裂。

孙权以刘备占了他孙权想要的地方为由,派兵抢占了刘备在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刘备令关公去益阳,准备夺回这三个郡。东吴的鲁肃、吕蒙驻扎在此,双方对峙,战争一触即发。鲁肃抢占了别人的地盘,有些理亏,于是提出同关公会谈,双方的军队后退一百步,只有将军可以单刀赴会。会谈中,鲁肃说孙权帮助刘备,才得以打败曹操,这三个郡

理应属孙权,是孙权见刘备无立足之地,才将三郡让给刘备。现在刘备已占益州,就该将三郡还给孙权。关公还未回话,他手下的将军就说,这里的地方是我们从曹操那里夺得的,我们主公在赤壁大战中出力不小,怎么不能得到土地?鲁肃无言以对,双方会谈无果。正在这时,传来曹操攻打汉中的消息,刘备怕成都有失,就做出让步,用长沙、桂阳二军,换取半个南郡,双方以湘水为界,东归孙权,西归刘备。

从上述例举史实可以看出,所谓借荆州,是鲁肃编造出来的谎言,是为孙权不讲信义,抢占盟友地盘的行为进行开脱。后来经《三国演义》的渲染,成为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借荆州、讨荆州,本是鲁肃编造的谎言,其目的是为了夺取被人所占的土地。这种不守信义的行为应该受到指责。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把鲁肃的谎言作为依据,绘声绘色地杜撰了一个刘备借荆州的故事,使人们信以为真,有违历史事实。历史上不守信义的是孙权,却成了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把刘备说成只借不还,不讲信用,对刘备是不公平的。我们只要认真读一读《三国志》,通篇找不到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史实,只有刘备率兵收复江南四郡的记载。

(摘自于《关公文化初探》朱振汉)

关公的人格魅力和名将风采

关公以叱咤风云的神姿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以义薄云天的魅力让世人赞颂。在关公战斗、生活的时代,乃至于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也一直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的道统 。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称赞关公是“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可谓恰如其分。

一、 关公所具有的超人之勇

关公从起事涿郡,征战于徐、兖,奔走于冀、豫,立功于江、淮,战役于荆、楚,可谓神威赫赫,其勇猛实力是先决条件。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时代,衡量、评价一员大将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本人的勇武素质:二是领兵打仗的能力。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及相关诸侯中,一流上将有几十人,但被用“虎”形容的为数不多,称“虎”就是非一般的勇猛。

吕布、孙坚、许褚、于禁、吕蒙都被称为“虎”。称关公、张飞为熊虎。例如《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载:“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除称为“虎臣”外,关、张二人还被当时魏、吴两方称为“万人敌”。

魏名臣及重要谋士程昱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无论是从评价次数还是评价的高度,关公都是曹操、孙权各方公认的名将。如果单从评价来判断,关张的评价要超过吕布。之所以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乃是突出刘关张三兄弟同仇敌忾、共赴沙场、生死相随的精神。同时也是为尽快拿下吕布,取得胜利。吕布之所以侥幸逃脱,实在是占了赤兔马的便宜。他之所以还能与刘关张战上几个回合,也是正常的,毕竟吕布也是名将。所谓“熊虎”,即兽中之王,力大无穷。所谓万人之敌,概能敌万人,这些虽有夸张色彩,实是用来表达心中的畏惧和出人超众的体能武艺。虽然《三国演义》称吕布英勇为第一,在《三国志平话》中却言张飞打败吕布,推张飞为勇武超凡,而张飞却亚于关公。

三国专家盛巽昌认为:“据《三国志》三国英雄武艺最高强者,应首推关羽、张飞。”从各种史书、史料评价亦可知,“万人敌”的称号,名震敌国,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勇将都是没有的。

汉代以后称赞将领勇武,都用关、张来比喻。例如《晋书

刘遐传》称西晋刘遐每临战阵,“率壮士陷阵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因此,清人赵冀《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称: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剔除各种传说,仅史书记载中,表明关公勇武最有说服力的有三个典型细节:

一是斩颜良。颜良为袁绍名将,勇冠绍军。《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载,关公“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之围”。从关公斩颜良可以看出关公在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勇武风采。

二是水淹于禁七军。曹仁在樊城被关公包围,曹操派于禁、庞德等七军于樊城城北驻扎,援助曹仁,关公以名将睿智和超凡胆识,与之抗衡,并巧妙利用汉水,指挥骑、步、水军大兵团作战,一战擒获三万曹军,使称为虎威将军的于禁投降,可谓降龙伏虎;称为立义将军的庞德被杀,可谓立义;称为假节、征南将军的曹仁龟缩于樊城内,可谓败北。在关公得胜巨大政治波冲击下,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曹仁、于禁、庞德均为曹操一流战将,骁勇无比,在关公面前都成了败军之将。元胡琦对此高度评价,关公“鸣鼓则曹仁丧胆,扬旗则吕常束手。遂降于禁、诛庞德、掳傅方、执胡修。于是威震中原,莫不响应。

三是刮骨疗毒。《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记载,关公曾经被箭射中,穿透其左臂,后来箭伤处虽然愈合,但每到阴雨天气,骨常疼痛。医者说,箭头有毒,毒素渗入了骨头里,应该割开左臂上的伤口,刮去骨头上的毒素,然后这个病痛才会消除。关公便伸出胳膊,让医者剖肉刮骨。当时关公正请一些将领相对饮食,一边吃喝,手臂上的鲜血一边流淌,接血的盘子都装满了。而关公仍然割肉取酒,像平常一样说笑自然。明祝枝山称“刺人于万众之中,割臂于谈笑之倾,则其绝勇天授,不假言矣!”这充分表现出关公超乎凡人的毅力雄风。

关公威名为三国各方所共识。东吴军队统帅陆逊把关公比作曹操、刘备同重量级人物。明万历著名学者胡应麟发表感慨说:“汉之末,曹操所惮者,备也,不在权也;权所惮者,关羽也,不在操也。”就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也公然写明“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这些都充分表明关公在晚年的驭军水平和勇武神姿引发的强烈震撼。

二、义薄云天的非凡气概

人之有忠义,犹天地之有元气。作为社会,忠正之气树,社会则和谐;作为人,忠义之气树,则百毒不侵,万古不磨,无愧于天地之间。表现在关公身上的忠义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君臣之义,对刘备忠无二心

刘备与关公的关系,既有兄弟情手足义,但本质上是君臣之义。无论战事多么惨烈,前景多么暗淡,生活多么困苦,关公对刘备始终追随。元同恕在《关侯庙记》中称关公“操百诱而不动,事备千险而不移。”元胡琦在《汉寿亭侯论辩》中称赞:“宁辞千金之赏,而不肯做背刘之事。”如果说刘、关、张结盟中,刘备有特殊身份、背景、手段,还不如说关公、张飞二人品德高尚。

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是假投降曹操,拜书封金辞曹操一段历史,被几千年来人们传为佳话。曹操为笼络关公,传说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在生活上对关公的优厚礼遇远远超过刘备。最终关公还是弃曹而去,投奔故主,“横刀拜书去曹公”,显示了“千古凛凛国士风。”曹操不但不加害,反而称赞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能让敌人肯定才是社会和历

史肯定的。

关公降曹表现为大智大勇:其一、关公降曹是为保护二位嫂夫人,这是大义的一种表现。宁可自己以身涉险,保护两位嫂夫人的职责不能丢失,是关公尽刘备之忠、行自己之义的风范。其二、表现为生死不惧。到曹操营垒,还敢谈与刘备“誓以共死”,还敢谈“终不留”,这些都要冒巨大生命危险。之所以曹操没杀关公,是关公智谋高曹一筹,与其周旋。从关公给曹操的几封信也可看出,关公用心良苦。关公在给张飞信中,一语破的,“操之诡计百端,非羽智缚,安有今日?”主要是稳住了曹操,完成了保护二位嫂夫人的使命。

元诗人宋元高度赞扬关公为:“一面荆州赤手擎,当时华夏震威名。平生不背刘玄德,独有曹公察此情。”

关公义的核心是心怀天下、知恩补报。感念刘备对他的知遇深情,为救苍生于水火,因此才誓以共死。

曹操对关公也有知遇之恩,在剿灭吕布,拜关公中郎将。攻克下邳,擒关公后,拜为偏将军。斩杀颜良侯拜为汉寿亭侯。即便曹操再有恩于关公,关公也不会跟随他,主要是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曹操追求的是凌驾于朝廷之上,选择时机取而代之。关公追求的是匡辅汉室。刘备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集团,关键是这批人人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念,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为追求的目标,可以忧国忘家,可以血洒疆场,可以视金钱为无物。这批人的“英雄”、“万人敌”、“天下奇才”等评论大都出自政治对手们之口,因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刘备作为这个集团的领军人物,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史料中称赞刘备人格伟大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上层,还是百姓,无论是政治对手,还是盟友,众口一词。曹操称刘备为“英雄”,而且认为天下只有两个英雄,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自己。大儒孔融称刘备“忧国忘家者”,袁绍称刘备“弘雅有信义”,周瑜称刘备“天下枭雄”。刘备颠沛几十年,一生中败阵屡屡,几次丢弃妻子、女儿。为给关公报仇,不惜举倾国之力。在临终前,教导诸皇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关公慧眼识君。

三、 坦荡磊落,心皦日月

关公心地善良,杀人出奔和最后被杀都由善良引发。关公亡命奔涿郡,斩杀豪强是因为恶霸强抢少女,出于义愤而打抱不平。大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风范。关公不是因为个人恩怨,维护的是人间正义。敢于冒死罪去救人、报仇,可见青少年时关公便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关公处理孙权关系时,在陆逊吹捧下,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给陆逊的信中,对两边利益关系分析透彻,对仇视共同敌人给以鼓励肯定,又指出吕蒙西窥的错误,同时说“老夫之言诚如皦日”,表明关公伟大的人格力量。就连与关公为敌的吕蒙也不得不承认关公的优秀品德,“其人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这表达和肯定的是关公所具备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之气和豪杰之胆略。

四、 不为利禄所动的崇高风范

曹操为实现笼络收买关公,实施了一系列手段。其一,在政治上诱以官,有三次。其中第三次在白马坡斩颜良,曹操表关公为汉寿亭侯。其二,惑以禄。关公初投曹操时,曹操“礼之甚厚”。关公斩颜良后,“重加赏赐”。但关公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

《关公文化大透视》一书总结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很有见地,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关公所言所行,体现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承。

这就是伟大的关公!!(参考田福生著《关羽传》。)

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理事 刘艺

篇二: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

班级中学习最好的便是杨焕然了,她的做作业非常效率,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她的字写的也很好,只不过有时候她会粗心,把简单的题目也写错了。

叮——叮——,上课了,任老师走了进来,兴高采烈地说:同学们好!

老师好!

同学们,家庭作业写好了吗?任老师严肃的说。同学们齐声回答。任老师先请杨焕然给她检查,她飞奔到老师身旁,自信满满地交给了老师。老师手中拿着红笔,第一题打了个钩。‘‘第二题,第三题这么难你竟然都对了,你真时候太聪明了。’’老师微笑着说。杨焕然高兴极了。一页全对,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后面的题目接二连三,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倒她,就像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杨焕然向下面的同学看了一眼,仿佛是在说,我厉害不。看好了第二页,上面还全部都是钩,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并竖起了大拇指,惊讶地说:‘‘你的进步可真大。’’杨焕然高兴地跳了起来,还做了一个耶的动作。

快要改好的时候,老师本来花一样的笑容一下变得严肃起来 ,‘‘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你在家中到底有没有好好复习,我这几天白白叮嘱你了。’’

杨焕然非常沮丧,便哭了,走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这真的是大意失荆州!

篇三:呜呼!大意失荆州

呜呼,大意失荆州

关云长丟了荆州后,且战且退,一路败走麦城,终被孙吴所擒!起初,谁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理由是:关云长何许人也?怎会守不住一个小小的荆州,哪有被擒之理!关云长在人们的心中宛若神人啊!他那单刀扑会的胆气,过关斩将的武功,刮骨疗伤的刚毅,封金挂印的傲骨,水淹七军的谋略,无一不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失了荆州,蜀国的生死存亡是小事,可是,毁了云长的一世英名啊!在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的时候,人们只能惊呼:呜呼,关云长大意失荆州!那么,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翻开历史,令人深思:失掉荆州其势必然。

荆州原本不是蜀国之地,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权主动把荆州借给了刘备。而当时的刘备,缺兵少将,已无立足之地。

荆州对于孙吴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扼守长江天险,乃兵家必争之要地”,且“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孙权借出荆州,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勇气!他之所以借出 荆州,看重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刘备有着光明的前景。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乃汉室正统。且刘备中信守义,声名远播,更有孔明、关羽、张飞之辅佐。他认为刘备一定能够攻取西川,占据蜀地,成就一番霸业。而且他坚信:刘备成功之后,一

定会奉还荆州。二是急需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抵御曹操南下。但是,他错了,他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啊。 孙权对刘备是多么的信任和倚重啊!他万万没有想到:刘备背信弃义,久借不还。乍一听,刘备的理由还很充分:此地原本属于汉室,理应坐拥荆州。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刘备能代表汉朝天子吗?说得好听一点,他有汉室血统;说得不好听,他只能是一普通刘姓百姓。

刘备真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当赵子龙从百万军中拼死救出阿斗之后,他说道:“孽子!险些害了我一员大将啊。”说完,便要将太子往地上摔去,这是他的本意么?他的唯一追求就是要做皇帝,恢复汉室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我们也得承认“兵不厌诈”,只要能够取得胜利,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无可厚非。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当时吴、蜀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啊,唯有“孙刘”联盟,才能与曹操抗衡!否则,必定是两败俱伤。表面上来看,刘备不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荆州,是件天大的好事。实际上,他彻底地撕毁了“孙刘”联盟,把强大的孙吴变为了自己的敌人,为吴、蜀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刘备的这些主张全部来自他的军师——诸葛孔明。毫无疑问,这一切责任还得由诸葛亮来承担。

孙权失出了荆州,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愤怒和失望!为了收回荆州,他不惜采取一切非常手段:摆酒宴暗杀关羽,诸葛谨哭求刘备,甚至嫁妹联姻….一切能想到的方式都想到了。怎奈关羽神勇无比,导致孙权计计落空。“不怕贼偷,只怕贼惦记”。神仙也有瞌睡之时,面对孙吴的明争暗夺,关羽能保三、五年已属不易,长此下出,鄢有不失之理?退一步而言,失去了“孙刘”联盟,关羽即使保住了荆州,也保不住蜀国之河山。关羽何罪之有?

篇四:关羽失荆州是战之过还是人之过

关羽失荆州是战之过还是人之过

在如今防微杜渐抓吏治、激浊扬清荡新风的形势下,重温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桥段,管窥其中的得与失,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大伙儿若有兴趣,可以去读读,也可以跟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交相印证,看看荆州到底是怎么丢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战之过还是人之过?谁该承担主要责任?烽火虽已经熄灭,警示却声声可闻。 荆州守备力量的分析

本不想啰嗦这一段,但有人以战略缺失、无援、助骄等借口施展腾挪之术,意欲嫁祸于诸葛,那就要掰扯掰扯了。

诚然在正史上,刘备取西川,留守荆州的阵容是豪华而强大的,孔明总负责,文有马良、蒋琬,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防御布局也非常合理,关羽拒襄阳(拒曹),赵云守江陵、公安(防吴),张飞领四郡巡江(策应)。

庞统死后,刘备抽调孔明、张飞、赵云、蒋琬等入川相助,关羽开始镇守荆州,那么,他的团队力量削弱了吗?不尽然。

我们只分析小说,小说是这样写的,孔明入川前问关羽,若曹、孙同时来侵,该怎么办?关羽回答,可分兵拒之。孔明于是千叮咛万嘱咐,只有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才是上策。关羽回答,“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关羽虽然骄傲,但IQ不低,既然说“可分兵拒之”,那就排除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关羽的团队,文臣尚有谋士马良、荆州治中从事潘濬、南郡太守糜芳等人,固然不及卧龙凤雏,但皆是“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的匡救之才;武将整体而言稍弱,如关平、周仓、廖化、傅士仁、赵累,等等,也并非不可用,如王甫就认为赵累是杰出的人才。

若说孔明留下守荆州的力量不足,关羽何以坚持了十二年?若说小朝廷没有给予相应的增援,可是关羽发出过求援信函吗?若说孔明助骄,更是不值一驳,关羽向来就是眼中只有刘备、没有他人之人。

小说试图以“关羽拒婚,破坏联盟”来概括荆州失陷,那是为了神化诸葛亮,对应那句“东和孙权”的嘱托而已,一句话就推翻了:如果和议有效,东吴四代将领长期驻守陆口干嘛? 可见不是力量不够,而是干部队伍出了问题。

吏治的根本在于选帅

种种迹象表明,只要处置得当,譬如打造出一个铁一般的干部团队,荆州是可守的。刘表那么平庸,也在荆州呆了数十年,没见守不住。即使丢了,若能合兵一处,兵贵神速,也是可以重新收复的。

假设一下,如果关羽听取了王甫的建议,让赵累都督荆州军事,协助潘濬强化烽火台防御,又或者潘濬稍稍尽忠职守,陆逊的计策又怎能得逞?如果傅士仁、糜芳不临阵倒戈,合公安、南郡之兵救援,关羽再急行军赶回,不给东吴安民喘息之机,走麦城的事儿还会发生吗?历史上有过这种例子的,如刘邦攻陷徐州,项羽就是丢下大军,仅带少量人马,乘刘邦立足未稳之际而迅速的一举击溃刘邦联军的。然而,这些只是假设。关羽是个万人敌,可以攻城掠寨,做个精干的办事员,却没有帅才,缺乏临机决断的能力,难以独当一面。

中国历代传承下来的以及如今被广泛认可的领导哲学,其实就是两个原则:一是“君恩”,一是“均分”。前者强调人才选拨,善待下属,以换取“臣忠”;后者强调资源共享,给予机会,让大多数人获得价值实现。这两个原则也是有利于打造干部队伍的,而关羽根本不懂。

我读了本回目的前面几回,发现这十二年里,关二爷从四十八岁干到六十岁,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唱戏,班子建设完全处于静止状态,谁刚开始干嘛,此时还是干嘛,没有对任何干部进行过轮岗交流或推荐升迁,甚至连起码的考察接班人的意思也没有。这在古代三年一换届的官场,相当罕见。 相反,我倒是看到了许多关于他违背“均分”原则的事儿。潘濬是蒋琬的表弟,蒋琬是诸葛的亲信,这些人都是“士子”,因此,关羽压制了他。看看潘濬归吴后所享受的提拔及发展表现,关羽泉下有知,恐怕肠子也要悔青。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算是“自己人”了吧?那也不行。关羽北伐途中催粮,糜芳与傅士仁供应不力,关羽总是大骂“等我班师,军法伺候”。跟你干,没有前途也就罢了,还这般的不待见,傻子才会对你效忠。

领导干部首先不能把自己当神,个人英雄主义或个体意识太强,甚至高于团队意识,那就相当危险了。团队其他成员经过长期思考,不会认识不到某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他们会选择符合自己期待的领导人选,比如那些善于将利益与人均分、隐藏个人意见,遵守传统规范的领袖人物,比如孙权、刘备等,都是这种优秀的领导人,关羽显然不是。

在那个十二年里,荆州所有的光彩,都集中在他骑着赤兔马、挥着青龙揠月刀的神一般的身影上,别人的价值实现不了,“恩”与“忠”的价值交换也就显得多余了,没交换,没功劳,也没资源共享与各自发展的机会,他的下属如何能够努力?如何愿意效忠?剩下的不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就是溜顺须拍马阿谀奉承,也难怪这些人一战不打就投降,一战不打就跑光。

吏治的根本在于选帅,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大气象的领导干部来率领团队,才能实现远大目标与理想。朱熹曾撰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寥寥数语,把领导者的责任、应该具备的境界和品质,说得清楚明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关羽不具备这种大气象,刘备用他镇守一方,是用错人了。

领导干部要顾全大局

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来看,荆州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关羽“大意”失荆州,然后走麦城被捉,父子同死,让人不胜唏嘘。

这一管理失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同样令人扼腕。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兵败夷陵,这些就不说了,《隆中对》战略的破产,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徒劳无功,统一大业完不成,才是最让后人“泪沾襟”的。也就是说,作为荆州的最高领导人,一方统帅,关羽所要做的所有的工作,都理应是围绕蜀汉立国的最大目标----即固守荆州等待北伐而展开,他的种种不顾大局的行为实在令人不解。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小说里写到关羽攻击樊城时中箭,关平与众将建议他回荆州养伤。这无疑是个很好的建议,养伤可以作为理由,回防荆州才是固本。但关羽却发怒了:“吾取樊城,只在目前。取了樊城,即当长驱大进,径到许都,剿灭操贼,以安汉室。岂可因小疮而误大事?汝等敢慢吾军心耶!”当真是把好心当作驴肝肺了。另,华佗来为他刮骨疗伤,建议他固定手臂、蒙住眼睛,这也是个很好的建议,起码可以减少流血与疼痛、保存体力,他却逞强道:“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也不想想,你死了,荆州怎么办?

如今常说,领导干部要顾大局、识大体、全大节,实际上都是素质要求,即抓住根本。《吕氏春秋--当染篇》里有这么一句话:“那些不会做国君的人,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结果却治理不好国家,这是因为没有抓住根本”。《汉书--艺文志》也说:“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我想,做国君如此,做领导也该如此吧。领导干部是管理人的,是将将,而不是做具体事儿的,如果一个统帅去将兵,显然就没有做到“秉要执本”。

兵法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对于关羽来说,守住荆州,就是大局,就是“要”和“本”,其他的都是旁枝末节。有人曾断言关羽北伐,是因为刘备有过命令。不错,诸葛亮是曾建议刘备下达这样的命令,但刘备下了没?不知道,多半没有。因为《隆中对》早有北伐的前提与预设:“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当时“天下有变”了吗?刘备出秦川了吗? 可见关羽北伐是自作主张罔顾大局的。

秉要执本,领导需切记;本末倒置,领导需切忌。

作为领导干部,有任务勇挑大梁是对的,有困难迎难而上是对的,有危机挺身而出是对的,有邪气坚决斗争也是对的,但必须围绕“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一根本去谋划全局,必须以管好干部为最大要务去开展工作;如果放着这些大事实事不去做,却一竿子插到底,甚至越俎代庖,那就危害无穷了。道理很简单,一旦形成风气,将会出现职责不明、政令不通、人际纠葛、矛盾尖锐等隐患。

综上所述,关羽失荆州,不仅仅是个“大意”,“大意”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个大大的教训。俗话说得好,“有舍才有得”。选拔领导干部,不能学刘备任人唯亲;作为领导干部,不能学关羽本末倒置。不为国谋本,不为民谋利,事业终将垂成。重温这个桥段,领导干部思之,可有“职务恐慌”?(赵炎)

篇五:关 失荆州

关羽失荆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三国演义》---之走麦城

孙权接获曹操书信,欣然答应攻取荆州。便将取荆州的任务交给大将吕蒙。吕蒙到陆口,探子报告说沿江都有烽火台,荆州军马也有所防备。吕蒙闷闷不乐,便躺下称病不出。孙权便派女婿陆逊去看他,陆逊知道吕蒙无病,却劝他装病辞职。

孙权依计召吕蒙往建业养病,于是攻打荆州之事,便让年轻的陆逊接替。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信中对关羽大肆吹捧。关羽从此松懈了对荆州的防备,并将荆州的兵力调往樊城。孙权得知荆州防务空虚,便拜吕蒙为大都督起兵攻荆州。吕蒙将战船伪装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骗过烽火台的守兵。

当夜二更船内精兵杀上岸来,占了烽火台,拿下了荆州。公安守将傅士仁见荆州已失,又对失火之事对关羽怀恨在心,便到荆州投降了。孙权要他去南郡劝说糜芳,最后糜芳也投降了。屯兵于阳陵坡的曹将徐晃得知东吴攻下了荆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

关平兵败,逃回大寨告诉关羽,荆州已失,关羽却不相信。徐晃兵到关羽寨前,关羽箭伤未好,仍亲自出阵与徐晃大战八十余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领兵前来相助,便杀出樊城,徐、曹两下夹击,关羽不敌败走。

关羽引兵渡过襄江,探马报说荆州失陷,又说公安、南郡守将投敌。关羽大怒。昏绝于地。待关羽醒来,便依赵累之见,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去夺回荆州,以为安身之地。曹操见樊城已无危险,便不再追击,反而观看东吴与关羽交战。

此时,徐晃领兵来见,曹操因他杀得关羽弃寨而逃,亲自出寨迎接,并封他为南平将军,驻守襄阳。关羽行至荆州,正在进退无路时,得知吕蒙用计来瓦解他的军心,许多将士半路而逃。便愤恨地说∶“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关羽率军继续向荆州前进,一路与吴军不断战斗。走到一个山谷,被吴军四面包围。关平见军心已乱,劝关羽到麦城驻扎,让廖化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处求援。刘封听了廖化哭诉后,

想前去解救关羽,但孟达却尽说关羽的是非,使刘封一改初衷,不愿出兵援救。廖化见哭诉无用,便往成都去了。

关羽身临绝境,东吴便差诸葛瑾前来劝降,但关羽却不为所动,说∶“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我身虽死,却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说,我要与孙权决一死战!”诸葛瑾再三劝诱,最后仍然无功而还。

诸葛瑾回报孙权,吕蒙说他已有计策擒拿关羽,便让朱然埋伏在麦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临沮。又令将士三面攻打麦城,只空北门。关羽不愿困死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前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关羽说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见他不听,便与关羽哭别。

关羽率关平等二百余骑,从麦城北门冲出。走没多远,遇朱然伏兵四面杀来,关羽逃往临沮。行到决石地方,潘璋引伏兵截路,将关羽等人用绊马索绊倒,关羽被马忠捉了。孙权爱关羽才德,劝他投降,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良久之后,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吕蒙设计害了关羽,便觉心神不宁。一天,孙权为他庆功,他精神失常自称关羽,要杀吕蒙报仇,喧闹一阵后,便倒地而死。张昭向孙权献转祸之计。孙权便依计把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明白孙权的用心,便将关羽的首级配上沉香木身躯,用王侯之礼安葬了。

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刘备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发誓要引兵为关羽报仇。刘备在成都南门外亲自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嚎哭不止.

荆州简介

荆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大意失荆州的下一句

位。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世界闻名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麦城在当阳市两河乡境内,距市平阳镇20余公里。为东周时楚国重要城邑,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县治所在地。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这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西保麦城即此”。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