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那些日我颇不宁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37:21 字数作文
那些日我颇不宁静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2012海淀高三一模语文优秀作文

海淀一模作文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类上

浓酽狂烈又何妨

一零一中学高三(1)班 武越

有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浓与淡,似乎象征了自古以来两种相持不下的人生态度。有人看穿一切执念与纷扰,抱定清淡拔俗的态度;有人却偏爱狂烈,认为人生之精彩在于绽放之轰轰烈烈不遗余力。正如浓茶与淡酒,人们各有所好;在我,却似乎更加中意后者。

的确,人间世事沉浮不断,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相较于看淡一切平心静气,似是自找烦恼。当人们纠缠于欲念和执着时,冲淡的态度如同贤者平静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盏清茶,胜过哀莫难忘。”清淡之好,在于善于放下。放下所爱便能放下所恨,放下所拥有便能放下所失去。以淡然之态行走于浮世,一切烦恼便能处之泰然,不愠不怒,仿佛世外君子。

如此看来,如白花淡茶般的清淡之态虽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却也因之而带了几分错失的遗憾。清淡故不执著,无所谓爱恨有无,故能自保,可人生如是之意义何在?秉持清淡的原则,似神仙般御风掠过人世波涛汹涌之海,确是潇洒从容,却也未曾体味人生百态,失之平淡。

相形之下,我更为倾心那些钟爱浓烈的人生。我总是想起那“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他的名字,他演的虞姬,还有他的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都恰如一个隐喻,埋下了一个戏痴戏里戏外的人生浓烈至极的伏笔,也注定了他那因浓烈而癫狂的命运。如是浓烈,故而敢爱敢恨;人生或是莺飞草长四月天,或是水深火热荒凉谷,都尝试过,体验过,纵然结局是悲剧,也不留遗憾。相比那种将一切故意看淡的姿态,或许这种狂烈,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潇洒吧。

其实真正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之人,当其精彩盛放达于极致,反而又似归于平淡,让人看不出分毫。竹林七贤看似超脱物外与世俗决裂,然阮籍穷途之哭,又何尝不是真性情的全然释放和对于无拘无束的人格的热望?还有那句“不如相忘于江湖”,言出庄子之口,我却总觉得这表面的平淡清净之下藏着巨大的暗潮,那是只有经历过浓烈的洗礼与刺青后凝练出的一粒智慧之朱砂。

“有一种鸟一生都在风中飞翔,累了就在风中睡觉。它一生中只有一次落在地上,就是它死的时候。”这鸟像极了那些在人生起落之大风中极尽生之美丽的人们。在我看来,人生便该是这样一种态度;在极度的浓烈和绚烂之中燃尽韶华,大概是最美的一件事了。寄情于浓酽狂烈的人生,哪怕最终归于寂灭,都已足够。

沏一杯香茶

一零一中学高三(10)班 孔清扬

西洋拳击,如浓酒绿叶般浓重而华丽,但总难免受伤。观者足以尽兴,选手却难堪重负,遍体鳞伤。中华武术,如白花淡茶,讲求心境平和,去除争斗之心,方能稳操胜券。

并非是对西洋拳术的贬低,只是在我看来,清淡平和更是一种能互利双赢的慧境。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一个如浓酒,是热烈,是追逐,是拼搏,是飞蛾扑火般的精神。而另一个却是安静,是放下,是素雅,是静水深流的智慧。如浓酒般生活,太累,不如沏一杯香茗,小坐窗前,静思人生。

历史上和生活中,总不乏有烈酒一般的人物,他们锋芒毕露,如山石般尖利,却也如山石般易碎。三国时代,曹操手下有一谋士,名曰杨修。他才华过人,从不收敛,如沸腾的烈酒,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的率性不羁,终使他成为曹丞相的眼中钉,最后惨

死。他太烈,太刚,不懂得素雅淡泊之智慧,故而折腰,反成笑柄。又有伯夷叔齐,不食齐粟,饿死于首阳山下,他们的忠义,如钢铁般不可摧折,但是他们放不下,看不下历史的必然选择。做一壶浓酒,虽有华光,但终究难逃被煮尽挥发之命运。他们虽是不同的浓酒,却都是放不下,看不淡。

所以,做人不如做一杯淡茶,不求争夺,不求如太阳一般的自我燃烧,反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放不开,看不透呢?他们不懂雅之温和,不懂清淡之放下。苏子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最好的境界。人生悲也零星,欢也零星,都作江上点点萍,何必如杨修般自我展示以博青眼,又何必如伯夷叔齐执着于过去,放不开人生悲离而非要将自己消耗殆尽呢?一如陶潜,看透官场腐败,看淡名利之争,退而隐居南山,每日与菊为伴,不也是一种清淡豁达的心境?倘若心中纷扰,又如何坐定,品得龙井之香?由此观之,这倒更是一种高境界的坚守。虽然不争,却是对俗事最有力的抗争与反驳。

而我们的社会如今太缺少这样的清淡心境了。世上不乏拿破仑这样如烈酒之人,不乏某些狂傲不甘寂寞的学者,他们都是功利的追逐者,却不懂得素静的境界。有人说,世上再无钱钟书。是的,社会已沉溺于喧嚣的狂欢之中,社会上的每个个人也被这洪流所鼓动。这个社会已不再寂静,人心也都忘记了甘于寂寞的清淡。所以我们呼唤素静的世界,与不再躁动的灵魂。

而清淡素雅也不等于不作为,这是画卷的留白,是生命的停顿与修整。不要浓墨重彩,不要看不透也不意味着无所追求。笔者所说的是一种清静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成熟的平和心态,是人生返朴的智慧。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不如放下对功利的追逐,放下失去的包袱,过一种素雅清淡的日子。

中国文人的茶酒之浓(一类中)

十一学校

中国的文人一半活在酒里,一半活在茶里,与其说是泾渭分明,不如说缺一不可。

活在茶里的中国文人活得清淡且素雅。君不见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君不见西南联大在空袭警报响起时,还在煮莲子汤的奇人的坦荡与平和?君不闻终南山中传出的那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透出的辽远的心境?习习微风,春水煮茶,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如上面提到的人,就算我们无法亲眼看到他们煮茶的情景,也能想象出他们端起茶杯,微笑品茗的样子。这种生活态度的形成,一部分来自文人品性中的不尚名利的高尚追求,另一部分则来自世俗的排挤。天性如此的人在茶中找到对世俗中失败的抚慰。说至此,我脑海中的茶的形象也愈发清晰了,那是一个身着白衣,佩着兰草的长发公子,左手摇扇,右手斟茶,似菊,似梅,似兰,却又比他们多了一份平和与淡然,让世界少了许多浮躁之气,这恐怕就是“无宁静无以致远”的最好写照吧。

活在酒里的中国文人活得浓重且热烈。你一定想到了拿着酒瓶走得摇摇晃晃的李白对来人说“让皇上在等会儿,让我喝了这瓶酒”;你一定会想到嵇康这边饮酒那边白眼看人的情景;你也一定想到了稼轩“醉里挑灯看剑”。他们的情感像酒一样浓烈,也如酒一样辛辣。李白洒脱的背后是被贬出京的痛楚;嵇康随性背后是黑暗的高压政治;稼轩美梦后是现实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这样真实的酒味人生,不过是源于文人身上难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产生的尖锐矛盾。可及时是那样灰暗的现实,也便没有让他们迷失自我,并没有让酒精麻木了他们的神经。他们仍然怀抱着对天下苍生的那份责任活着,给自己倒上一杯又一杯的酒。

事实上,没有那个文人是只生活在酒里或茶里的,就像杜甫,我们看到他沉郁顿挫的文字,也看到草堂前的春水淳淳。酒香中,我们看到文人们入世的责任;茶香中,我们看见了文人们的高洁追求。我想这就是中国文人的茶酒之欢。

推己及人,在现今复杂的深会生活中,我们有应何去何从?如何能够既发挥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有能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栖息地?如何能够既品茶的淡雅清香又尝到酒的浓厚醇香?或许,看看这些中国文人,我们可略知一二。

左手持酒,右手端茶(一类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生活的目的在于寻求丰富与平衡。生命乃难得的旅途,无酒相伴则难以成欢,未免扫兴;无茶滋养,则恐怕落个酒精中毒,旅途便

无法继续了。当世界

为你呈上一茶一酒,又何不二者兼取呢?此非贪心,实乃智慧呀!

只懂酾酒纵情的人,选择的是一种尽兴的情绪化的生活,中有曹植这般“饮君子”,外有海明威这样的文坛硬汉。他们把生活赴向奇绝的冒险,于放纵和挑战中让生命充分绽放。然而,这般自我情绪体验上的成功往往导致世俗价值上的失败。曹植郁郁而终,而海明威则吞枪自尽。相似的名人还有终生不得志的李白,学飞蛾而吻火的徐志摩,挣扎于真爱与欺骗之间的张爱玲,一生追求童话般梦想的杰克逊。他们的浪漫与不顾一切让他们最充分地享受了青春,却也因此而无法全身而退,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还有那些活在清醒里的人,我也是不大赞同的。古有陶潜守拙归园田,试问当今花花世界有几人可行?况且陶潜晚年潦倒,乃至无法尽家庭责任。选择清茶一般淡然地生活志趣固然是内心宁静不染世尘的体现,然而这般固守一隅难免显得胆怯和不负责任。竹林七贤固然闲适自在,然而他们身负才学又为天下苍生做过什么?他们品茶赋诗之景只见得一个“闲”字,哪里有那个“贤”字?

收敛个性,“品茶”人生,这样的生活未免过“淡”了,淡得留不下痕迹。真正有智慧的人,以酒纵情之后当以清茶醒酒,于世间尽享挑战,又能随时回归淡然。

理查德费曼是有名的科学顽童,在他去瑞典受颁诺贝尔奖时,他的好友劝他不要过于放纵游玩,他回信说:“感谢您的建议。不过,您为什么要阻止我去探索斯德哥尔摩的新奇世界呢?”这一句话概括出费曼的生活态度。他既能捧一杯清茶投身于科学世界中,又能持一杯烈酒游荡于酒会夜店之间。这也是费曼有那么多粉丝的理由。他既选择淡茶,又抱着浓酒。相似的还有我们的本土前人苏轼。他一生屡遭贬谪,却从未放弃以炽烈之心投身政治,他没有选择陶潜的路,而是不放弃手中的酒,屡败屡战。然而他又比杜甫更潇洒自在,因为他喜好书画,懂得淡然。阅读苏轼的词句,既可见酾酒临江的豪情,又可见赏燕观竹的自在,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厚的。浓酒与淡茶,从来不是单项选择的。反而,兼有二者是丰富而厚重的人生的必要前提。这好比时间的黑与白,光明与阴影,删去哪个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反而是放在一起,才更美。

下次招待朋友,不妨左手持酒,右手端茶,是否也是一番趣味呢?

淡然的城里人

近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仔细算来,我竟在这个二本校混了一年的日子。昨天女朋友打电话来说分手,分手就分手,谁叫她考上了北大,我却窝在这么个二本校呢?

家里头又寄钱来了,我看这钱多寄点儿少寄点儿也没啥,多寄了我就多喝点儿酒,少寄了我就少喝点儿酒,反正是挨日子,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我什么时候开始喝酒的呢?我也算不清楚。估计是高考发成绩那几天,我在大街上瞎溜达,心里琢磨着该能上个一本吧就报了个北大,结果够不上就掉到了本科二批。可是在这样一个大学里,还不是混日子?也好,混一天是一天。

其实今天我想这么多,还不是因为课上走神看见了趴在窗户上往里看的那个乡下人。看他那张大宽脸和他那大眼睛,真像动漫里擦了油的大力士。看见他那红通通的腮帮子,还有那双亮亮的眼睛,我摸了摸自己的脸,怎的像个“伪娘”,我真觉得自己可怜。

仔细想想,那天在工地上看见搬砖头的,应该是他吧?我倒真情愿去给他搬两天砖头锻炼锻炼。我这双又细又白的手也只配拿拿笔翻翻书了。我真羡慕他!昨天教授讲到灿烂的生命、热情奔放的生命,大概是在说他吧?

教授抄了一首诗在黑板上,“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这简直是在嘲笑我!迷茫啊迷茫,我的希望,我们全家的希望,怕是要落空了吧?彻彻底底地落空了吧!

真不知道这天究竟要阴到什么时候。

生活,有时候既浓又淡,但是关键在于扼住它的咽喉!奋斗是浓的,自弃是淡的,如是而已。

【教师评语】能在考场上选用小说这一文体,有胆气。城乡同龄人对比,折射两种人生态度,意蕴较丰厚;且能行文两相呼应,布局有巧思;各以第一人称行文,摹写心理细致,两部分结尾处景情结合,大有深意。布局还是挺巧的。给一类上也可,就是有错别字,还有我们材料的“淡”不是自。 (陈莲春)

一类下

追寻人生的恬淡

首师大附中

碧叶枝头,仿佛擦亮了我们的双眸,酒香酒冽,仿佛打开了我们的味蕾。它们,对人眼目,让人陶醉;它们,浓烈似火,让人迷恋。可是,在我眼中,一切的繁华与浓烈过后终究归于平淡,一番轰轰,烈烈后总会回到淡然。是的,我爱白花淡酒般的人生,这才应是我们追寻的目标。

谁不曾慷慨,谁不曾浓烈?陶潜不想吗,怀着儒学士子的兼济天下之心一去便是三十年,可他终于明白,“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原来他内心中也有着这方净土,回归田园,放情山水,他幡然惊悟,“心远地自偏”,原来恬淡的人生就在他的身旁。李白不想吗,整日在宫中为君谱曲,寻欢作乐,理想从何施展?奈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也最终明白,官场的轰轰烈烈不属于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他的心灵终于回归恬淡。或许是误落尘网,或许是身不由己,但过尽千帆,他们最终都回归了恬淡人生。心灵在此刻放逐于自由,挣断一切桎梏与纷繁,他们明白,回归恬淡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或许,我们不禁疑惑,大千世界,有那么多的人名留青史,哪个人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其实不然,再骁勇,再强势之人,他们内心所追寻的同样是那份淡然。你看武则天一代女皇,开大唐一派盛世,最终也渴望用一代大唐盛世换回婉儿的几年青春容颜。她那“无字碑中皆字满,功过留与后人评”的墓碑之上,空白如是。一代明君,谁又能忘记她显赫的名字,谁又能把她的功绩从历史上抹去,可她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不还是那份平淡与安然吗?站在无字碑面前,我们看不到千年前的盛世,看到的是一个女子对其一生功过的豁达与淡然。甚至像鲁迅,用笔杆做头枪匕首的战士,也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淡泊。坚硬的外表下,谁都会有一颗柔软的内心,那份对恬淡的渴望,对淡泊的追寻永远不曾改变。

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歆羡他们的淡泊与平和,不竞与不争。恬淡的人生是回归本心的开始,恬淡的人生是解读心灵的密钥,恬淡的人生,就如白花般白,淡茶般淡,抿一口似乎索然无味却在不经意间唇齿留香。恬淡人生之味,我想亦是如此吧。

一类下

平淡之中有真味

首师大附中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今人曰:平平淡淡才是真。古往今来,圣哲贤人将平淡的处世之道、生活之法当做人生的智慧。平淡并非无味,白的花只是不如叶绿的浓重,却有自己的风格;淡茶只是不如酒烈,却有自己的韵味。只要慢慢品、静言思,平淡之中其实另有真味。

平淡之中有本我、自我的真味——这种平淡是淡泊名利、坦荡生活的平淡之心。陶渊明在“平淡”中感受到属于他的本我自我的真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摆脱世俗生活的热烈与繁杂,回归平淡无奇的自然生活是他寻找真本我与自我的途径。平淡的生活虽无法给他名利,却淘洗了他的心灵,给他以安逸闲适的生活,便参透本我的真、善、美。刘禹锡在平淡中也感受到了本我、自我的真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在“无丝竹之乱耳”的平淡中听到了他觅得知己的抒怀一笑。平淡何尝无味?平淡之中才能细细品出本我、自我的真味!

平淡之中见深刻价值之味——这种平淡是默默无闻散发光热的态度。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胡忠谢晓君夫妇到藏区支教的感人故事,还记得杨善洲老人回归山林,在穷乡僻壤间保护祖国林木的感人之举。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甚至清苦的生活,在人生的岔路前他们原本可以选择舒适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为了奉献自身光热照亮他人、照亮祖国河山,毅然走向了平淡,他们才能一心一意做事、踏踏实实为人,以默默无闻的平淡人生闪耀出生命的深刻与价值!

平淡之中才能升华哲理,平淡才能渗透哲理的真味。欧阳修的醉翁亭中固然有着觥筹交错的众宾欢腾之景,但这浓烈的气氛却比不上苏轼“泛舟于赤壁之上”、望山间明月,感江上清风的平淡与雅致。正是精致的素雅,内心的平淡,让苏轼能以博大的胸怀抒发关于人生的感慨。使后人也将这人之渺小之感叹带到今日,升华为人生哲理。因此,平淡之中才能悟出哲理的真味!

平淡之中有真味:它是本我、自我之真,是深刻绵长之真,亦是精微的哲理之真??请给人生一丝平淡的真味吧!

不止如此

清华附中

白的花、绿的叶、浓的酒、淡的茶,当我将其中四字去掉,由着人们随意去添写,这答案不囿于一种,说起来,这花叶酒茶并无分别,白绿浓淡也并无差异,而这“胜似”“不如”四字,填写的却是人心,心中之秤略有倾斜,则物有所偏好,因世殊事异,故身处其间

趣舍不同。

菊和梅,何者更胜?清的菊,幽的梅,何者更佳?后来者如鲫,终是没有定论。由此观之,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差异的仅是偏好,渊明好菊,故采菊东篱,悠然归隐;林逋好梅,故疏影横斜,梅妻鹤子。不同喜好并行于世,我们在这种偏爱中发现各有特点的人物风格。智慧的人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清这万物的本质相同,各有所长,若真要拿来相比,就像梅逊雪白,雪输梅香一样,怎可得出定解?

既如此,何必执着于是“胜似”还是“不如”,世间万物由自然创造,本就公平,行走世间,为人者要懂得欣赏来自不同方面的美丽,自身的喜好固然有使人痴迷的魅力,但若能看到所好之外的美丽,则境界更上一层。于是,我们接纳他人的喜好,以多重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看到更为广博,更为完整的一片天地。

审美如此,世间万物亦然。为人君者,难免会对臣子有所偏爱,却要懂得如何在庙堂之上聆听来自四方的声音。一条法令的颁布总有不同的反响,一套政策的落实总会有出人意表的回馈。盛世之君,懂得不按偏好处事,就像唐太宗听得进魏征的劝谏,就像齐威王能够采纳邹忌的言论,只有这样才能平衡朝中各派势力,用一种近乎全面的眼光去治理一个清明的世间。忠臣佞臣所发表的言论中,忠臣未必永远是对的,佞臣的话也未必完全不可取,若仅仅按照一心喜好,一味打压奸佞之人,难免会被有心人利用,将盛世变成末世。就如同太极图上有黑白两色,人间亦有黑白二道,黑未必是阴暗,白未必是清明,好墨者可以入黑,好玉者可以入白,此乃红尘中人,但若真正要为明君,要做集大成者,须纵览黑白,既保留自己,又聆听别人。

你看苏秦,多国帅印于身,他治世之略乃吸纳各国之精髓;你看曹操,这“奸雄”二字本就是一种融合;你看王维,既有山水的清婉,也有一剑曾挡百万师的豪迈;你看柳永,既有晓风残月的柔美,也有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境界。他们的人生里,既有白的花,也有绿的叶,既有浓的酒,也有淡的茶,他们各有所长,皆有所偏好,却又吸纳了别人的襟怀,都能体悟到另一重风味的妙处。

也许你同诗人一样,偏爱白的花,淡的茶,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任何一种事物的美好,并讲从那里领悟到的精髓运用于你的书、你的画、融于你处世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如此,生活会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让制造这种多元化的人们感受到多元化的心境。也许你不是上位者,可你一生都不会有失偏颇。

我准你心有所爱,我希望你不只如此。

(一类下或二类上,有宏观的角度,开阔的视野,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深度,语言表达较好)

篇二:2012海淀高三一模语文优秀作文

海淀一模作文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类上

浓酽狂烈又何妨

一零一中学高三(1)班 武越

有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浓与淡,似乎象征了自古以来两种相持不下的人生态度。有人看穿一切执念与纷扰,抱定清淡拔俗的态度;有人却偏爱狂烈,认为人生之精彩在于绽放之轰轰烈烈不遗余力。正如浓茶与淡酒,人们各有所好;在我,却似乎更加中意后者。

的确,人间世事沉浮不断,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相较于看淡一切平心静气,似是自找烦恼。当人们纠缠于欲念和执着时,冲淡的态度如同贤者平静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盏清茶,胜过哀莫难忘。”清淡之好,在于善于放下。放下所爱便能放下所恨,放下所拥有便能放下所失去。以淡然之态行走于浮世,一切烦恼便能处之泰然,不愠不怒,仿佛世外君子。

如此看来,如白花淡茶般的清淡之态虽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却也因之而带了几分错失的遗憾。清淡故不执著,无所谓爱恨有无,故能自保,可人生如是之意义何在?秉持清淡的原则,似神仙般御风掠过人世波涛汹涌之海,确是潇洒从容,却也未曾体味人生百态,失之平淡。

相形之下,我更为倾心那些钟爱浓烈的人生。我总是想起那“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他的名字,他演的虞姬,还有他的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都恰如一个隐喻,埋下了一个戏痴戏里戏外的人生浓烈至极的伏笔,也注定了他那因浓烈而癫狂的命运。如是浓烈,故而敢爱敢恨;人生或是莺飞草长四月天,或是水深火热荒凉谷,都尝试过,体验过,纵然结局是悲剧,也不留遗憾。相比那种将一切故意看淡的姿态,或许这种狂烈,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潇洒吧。

其实真正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之人,当其精彩盛放达于极致,反而又似归于平淡,让人看不出分毫。竹林七贤看似超脱物外与世俗决裂,然阮籍穷途之哭,又何尝不是真性情的全然释放和对于无拘无束的人格的热望?还有那句“不如相忘于江湖”,言出庄子之口,我却总觉得这表面的平淡清净之下藏着巨大的暗潮,那是只有经历过浓烈的洗礼与刺青后凝练出的一粒智慧之朱砂。

“有一种鸟一生都在风中飞翔,累了就在风中睡觉。它一生中只有一次落在地上,就是它死的时候。”这鸟像极了那些在人生起落之大风中极尽生之美丽的人们。在我看来,人生便该是这样一种态度;在极度的浓烈和绚烂之中燃尽韶华,大概是最美的一件事了。寄情于浓酽狂烈的人生,哪怕最终归于寂灭,都已足够。

沏一杯香茶

一零一中学高三(10)班 孔清扬

西洋拳击,如浓酒绿叶般浓重而华丽,但总难免受伤。观者足以尽兴,选手却难堪重负,遍体鳞伤。中华武术,如白花淡茶,讲求心境平和,去除争斗之心,方能稳操胜券。

并非是对西洋拳术的贬低,只是在我看来,清淡平和更是一种能互利双赢的慧境。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一个如浓酒,是热烈,是追逐,是拼搏,是飞蛾扑火般的精神。而另一个却是安静,是放下,是素雅,是静水深流的智慧。如浓酒般生活,太累,不如沏一杯香茗,小坐窗前,静思人生。

历史上和生活中,总不乏有烈酒一般的人物,他们锋芒毕露,如山石般尖利,却也如山石般易碎。三国时代,曹操手下有一谋士,名曰杨修。他才华过人,从不收敛,如沸腾的烈酒,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的率性不羁,终使他成为曹丞相的眼中钉,最后惨

死。他太烈,太刚,不懂得素雅淡泊之智慧,故而折腰,反成笑柄。又有伯夷叔齐,不食齐粟,饿死于首阳山下,他们的忠义,如钢铁般不可摧折,但是他们放不下,看不下历史的必然选择。做一壶浓酒,虽有华光,但终究难逃被煮尽挥发之命运。他们虽是不同的浓酒,却都是放不下,看不淡。

所以,做人不如做一杯淡茶,不求争夺,不求如太阳一般的自我燃烧,反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放不开,看不透呢?他们不懂雅之温和,不懂清淡之放下。苏子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最好的境界。人生悲也零星,欢也零星,都作江上点点萍,何必如杨修般自我展示以博青眼,又何必如伯夷叔齐执着于过去,放不开

那些日我颇不宁静作文

人生悲离而非要将自己消耗殆尽呢?一如陶潜,看透官场腐败,看淡名利之争,退而隐居南山,每日与菊为伴,不也是一种清淡豁达的心境?倘若心中纷扰,又如何坐定,品得龙井之香?由此观之,这倒更是一种高境界的坚守。虽然不争,却是对俗事最有力的抗争与反驳。

而我们的社会如今太缺少这样的清淡心境了。世上不乏拿破仑这样如烈酒之人,不乏某些狂傲不甘寂寞的学者,他们都是功利的追逐者,却不懂得素静的境界。有人说,世上再无钱钟书。是的,社会已沉溺于喧嚣的狂欢之中,社会上的每个个人也被这洪流所鼓动。这个社会已不再寂静,人心也都忘记了甘于寂寞的清淡。所以我们呼唤素静的世界,与不再躁动的灵魂。

而清淡素雅也不等于不作为,这是画卷的留白,是生命的停顿与修整。不要浓墨重彩,不要看不透也不意味着无所追求。笔者所说的是一种清静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成熟的平和心态,是人生返朴的智慧。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不如放下对功利的追逐,放下失去的包袱,过一种素雅清淡的日子。

中国文人的茶酒之浓(一类中)

十一学校

中国的文人一半活在酒里,一半活在茶里,与其说是泾渭分明,不如说缺一不可。

活在茶里的中国文人活得清淡且素雅。君不见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君不见西南联大在空袭警报响起时,还在煮莲子汤的奇人的坦荡与平和?君不闻终南山中传出的那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透出的辽远的心境?习习微风,春水煮茶,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如上面提到的人,就算我们无法亲眼看到他们煮茶的情景,也能想象出他们端起茶杯,微笑品茗的样子。这种生活态度的形成,一部分来自文人品性中的不尚名利的高尚追求,另一部分则来自世俗的排挤。天性如此的人在茶中找到对世俗中失败的抚慰。说至此,我脑海中的茶的形象也愈发清晰了,那是一个身着白衣,佩着兰草的长发公子,左手摇扇,右手斟茶,似菊,似梅,似兰,却又比他们多了一份平和与淡然,让世界少了许多浮躁之气,这恐怕就是“无宁静无以致远”的最好写照吧。

活在酒里的中国文人活得浓重且热烈。你一定想到了拿着酒瓶走得摇摇晃晃的李白对来人说“让皇上在等会儿,让我喝了这瓶酒”;你一定会想到嵇康这边饮酒那边白眼看人的情景;你也一定想到了稼轩“醉里挑灯看剑”。他们的情感像酒一样浓烈,也如酒一样辛辣。李白洒脱的背后是被贬出京的痛楚;嵇康随性背后是黑暗的高压政治;稼轩美梦后是现实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这样真实的酒味人生,不过是源于文人身上难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产生的尖锐矛盾。可及时是那样灰暗的现实,也便没有让他们迷失自我,并没有让酒精麻木了他们的神经。他们仍然怀抱着对天下苍生的那份责任活着,给自己倒上一杯又一杯的酒。

事实上,没有那个文人是只生活在酒里或茶里的,就像杜甫,我们看到他沉郁顿挫的文字,也看到草堂前的春水淳淳。酒香中,我们看到文人们入世的责任;茶香中,我们看见了文人们的高洁追求。我想这就是中国文人的茶酒之欢。

推己及人,在现今复杂的深会生活中,我们有应何去何从?如何能够既发挥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有能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栖息地?如何能够既品茶的淡雅清香又尝到酒的浓厚醇香?或许,看看这些中国文人,我们可略知一二。

左手持酒,右手端茶(一类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生活的目的在于寻求丰富与平衡。生命乃难得的旅途,无酒相伴则难以成欢,未免扫兴;无茶滋养,则恐怕落个酒精中毒,旅途便

无法继续了。当世界

为你呈上一茶一酒,又何不二者兼取呢?此非贪心,实乃智慧呀!

只懂酾酒纵情的人,选择的是一种尽兴的情绪化的生活,中有曹植这般“饮君子”,外有海明威这样的文坛硬汉。他们把生活赴向奇绝的冒险,于放纵和挑战中让生命充分绽放。然而,这般自我情绪体验上的成功往往导致世俗价值上的失败。曹植郁郁而终,而海明威则吞枪自尽。相似的名人还有终生不得志的李白,学飞蛾而吻火的徐志摩,挣扎于真爱与欺骗之间的张爱玲,一生追求童话般梦想的杰克逊。他们的浪漫与不顾一切让他们最充分地享受了青春,却也因此而无法全身而退,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还有那些活在清醒里的人,我也是不大赞同的。古有陶潜守拙归园田,试问当今花花世界有几人可行?况且陶潜晚年潦倒,乃至无法尽家庭责任。选择清茶一般淡然地生活志趣固然是内心宁静不染世尘的体现,然而这般固守一隅难免显得胆怯和不负责任。竹林七贤固然闲适自在,然而他们身负才学又为天下苍生做过什么?他们品茶赋诗之景只见得一个“闲”字,哪里有那个“贤”字?

收敛个性,“品茶”人生,这样的生活未免过“淡”了,淡得留不下痕迹。真正有智慧的人,以酒纵情之后当以清茶醒酒,于世间尽享挑战,又能随时回归淡然。

理查德费曼是有名的科学顽童,在他去瑞典受颁诺贝尔奖时,他的好友劝他不要过于放纵游玩,他回信说:“感谢您的建议。不过,您为什么要阻止我去探索斯德哥尔摩的新奇世界呢?”这一句话概括出费曼的生活态度。他既能捧一杯清茶投身于科学世界中,又能持一杯烈酒游荡于酒会夜店之间。这也是费曼有那么多粉丝的理由。他既选择淡茶,又抱着浓酒。相似的还有我们的本土前人苏轼。他一生屡遭贬谪,却从未放弃以炽烈之心投身政治,他没有选择陶潜的路,而是不放弃手中的酒,屡败屡战。然而他又比杜甫更潇洒自在,因为他喜好书画,懂得淡然。阅读苏轼的词句,既可见酾酒临江的豪情,又可见赏燕观竹的自在,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厚的。浓酒与淡茶,从来不是单项选择的。反而,兼有二者是丰富而厚重的人生的必要前提。这好比时间的黑与白,光明与阴影,删去哪个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反而是放在一起,才更美。

下次招待朋友,不妨左手持酒,右手端茶,是否也是一番趣味呢?

淡然的城里人

近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仔细算来,我竟在这个二本校混了一年的日子。昨天女朋友打电话来说分手,分手就分手,谁叫她考上了北大,我却窝在这么个二本校呢?

家里头又寄钱来了,我看这钱多寄点儿少寄点儿也没啥,多寄了我就多喝点儿酒,少寄了我就少喝点儿酒,反正是挨日子,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我什么时候开始喝酒的呢?我也算不清楚。估计是高考发成绩那几天,我在大街上瞎溜达,心里琢磨着该能上个一本吧就报了个北大,结果够不上就掉到了本科二批。可是在这样一个大学里,还不是混日子?也好,混一天是一天。

其实今天我想这么多,还不是因为课上走神看见了趴在窗户上往里看的那个乡下人。看他那张大宽脸和他那大眼睛,真像动漫里擦了油的大力士。看见他那红通通的腮帮子,还有那双亮亮的眼睛,我摸了摸自己的脸,怎的像个“伪娘”,我真觉得自己可怜。

仔细想想,那天在工地上看见搬砖头的,应该是他吧?我倒真情愿去给他搬两天砖头锻炼锻炼。我这双又细又白的手也只配拿拿笔翻翻书了。我真羡慕他!昨天教授讲到灿烂的生命、热情奔放的生命,大概是在说他吧?

教授抄了一首诗在黑板上,“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这简直是在嘲笑我!迷茫啊迷茫,我的希望,我们全家的希望,怕是要落空了吧?彻彻底底地落空了吧!

真不知道这天究竟要阴到什么时候。

生活,有时候既浓又淡,但是关键在于扼住它的咽喉!奋斗是浓的,自弃是淡的,如是而已。

【教师评语】能在考场上选用小说这一文体,有胆气。城乡同龄人对比,折射两种人生态度,意蕴较丰厚;且能行文两相呼应,布局有巧思;各以第一人称行文,摹写心理细致,两部分结尾处景情结合,大有深意。布局还是挺巧的。给一类上也可,就是有错别字,还有我们材料的“淡”不是自。 (陈莲春)

一类下

追寻人生的恬淡

首师大附中

碧叶枝头,仿佛擦亮了我们的双眸,酒香酒冽,仿佛打开了我们的味蕾。它们,对人眼目,让人陶醉;它们,浓烈似火,让人迷恋。可是,在我眼中,一切的繁华与浓烈过后终究归于平淡,一番轰轰,烈烈后总会回到淡然。是的,我爱白花淡酒般的人生,这才应是我们追寻的目标。

谁不曾慷慨,谁不曾浓烈?陶潜不想吗,怀着儒学士子的兼济天下之心一去便是三十年,可他终于明白,“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原来他内心中也有着这方净土,回归田园,放情山水,他幡然惊悟,“心远地自偏”,原来恬淡的人生就在他的身旁。李白不想吗,整日在宫中为君谱曲,寻欢作乐,理想从何施展?奈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也最终明白,官场的轰轰烈烈不属于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他的心灵终于回归恬淡。或许是误落尘网,或许是身不由己,但过尽千帆,他们最终都回归了恬淡人生。心灵在此刻放逐于自由,挣断一切桎梏与纷繁,他们明白,回归恬淡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或许,我们不禁疑惑,大千世界,有那么多的人名留青史,哪个人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其实不然,再骁勇,再强势之人,他们内心所追寻的同样是那份淡然。你看武则天一代女皇,开大唐一派盛世,最终也渴望用一代大唐盛世换回婉儿的几年青春容颜。她那“无字碑中皆字满,功过留与后人评”的墓碑之上,空白如是。一代明君,谁又能忘记她显赫的名字,谁又能把她的功绩从历史上抹去,可她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不还是那份平淡与安然吗?站在无字碑面前,我们看不到千年前的盛世,看到的是一个女子对其一生功过的豁达与淡然。甚至像鲁迅,用笔杆做头枪匕首的战士,也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淡泊。坚硬的外表下,谁都会有一颗柔软的内心,那份对恬淡的渴望,对淡泊的追寻永远不曾改变。

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歆羡他们的淡泊与平和,不竞与不争。恬淡的人生是回归本心的开始,恬淡的人生是解读心灵的密钥,恬淡的人生,就如白花般白,淡茶般淡,抿一口似乎索然无味却在不经意间唇齿留香。恬淡人生之味,我想亦是如此吧。

一类下

平淡之中有真味

首师大附中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今人曰:平平淡淡才是真。古往今来,圣哲贤人将平淡的处世之道、生活之法当做人生的智慧。平淡并非无味,白的花只是不如叶绿的浓重,却有自己的风格;淡茶只是不如酒烈,却有自己的韵味。只要慢慢品、静言思,平淡之中其实另有真味。

平淡之中有本我、自我的真味——这种平淡是淡泊名利、坦荡生活的平淡之心。陶渊明在“平淡”中感受到属于他的本我自我的真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摆脱世俗生活的热烈与繁杂,回归平淡无奇的自然生活是他寻找真本我与自我的途径。平淡的生活虽无法给他名利,却淘洗了他的心灵,给他以安逸闲适的生活,便参透本我的真、善、美。刘禹锡在平淡中也感受到了本我、自我的真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在“无丝竹之乱耳”的平淡中听到了他觅得知己的抒怀一笑。平淡何尝无味?平淡之中才能细细品出本我、自我的真味!

平淡之中见深刻价值之味——这种平淡是默默无闻散发光热的态度。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胡忠谢晓君夫妇到藏区支教的感人故事,还记得杨善洲老人回归山林,在穷乡僻壤间保护祖国林木的感人之举。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甚至清苦的生活,在人生的岔路前他们原本可以选择舒适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为了奉献自身光热照亮他人、照亮祖国河山,毅然走向了平淡,他们才能一心一意做事、踏踏实实为人,以默默无闻的平淡人生闪耀出生命的深刻与价值!

平淡之中才能升华哲理,平淡才能渗透哲理的真味。欧阳修的醉翁亭中固然有着觥筹交错的众宾欢腾之景,但这浓烈的气氛却比不上苏轼“泛舟于赤壁之上”、望山间明月,感江上清风的平淡与雅致。正是精致的素雅,内心的平淡,让苏轼能以博大的胸怀抒发关于人生的感慨。使后人也将这人之渺小之感叹带到今日,升华为人生哲理。因此,平淡之中才能悟出哲理的真味!

平淡之中有真味:它是本我、自我之真,是深刻绵长之真,亦是精微的哲理之真??请给人生一丝平淡的真味吧!

不止如此

清华附中

白的花、绿的叶、浓的酒、淡的茶,当我将其中四字去掉,由着人们随意去添写,这答案不囿于一种,说起来,这花叶酒茶并无分别,白绿浓淡也并无差异,而这“胜似”“不如”四字,填写的却是人心,心中之秤略有倾斜,则物有所偏好,因世殊事异,故身处其间

趣舍不同。

菊和梅,何者更胜?清的菊,幽的梅,何者更佳?后来者如鲫,终是没有定论。由此观之,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差异的仅是偏好,渊明好菊,故采菊东篱,悠然归隐;林逋好梅,故疏影横斜,梅妻鹤子。不同喜好并行于世,我们在这种偏爱中发现各有特点的人物风格。智慧的人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清这万物的本质相同,各有所长,若真要拿来相比,就像梅逊雪白,雪输梅香一样,怎可得出定解?

既如此,何必执着于是“胜似”还是“不如”,世间万物由自然创造,本就公平,行走世间,为人者要懂得欣赏来自不同方面的美丽,自身的喜好固然有使人痴迷的魅力,但若能看到所好之外的美丽,则境界更上一层。于是,我们接纳他人的喜好,以多重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看到更为广博,更为完整的一片天地。

审美如此,世间万物亦然。为人君者,难免会对臣子有所偏爱,却要懂得如何在庙堂之上聆听来自四方的声音。一条法令的颁布总有不同的反响,一套政策的落实总会有出人意表的回馈。盛世之君,懂得不按偏好处事,就像唐太宗听得进魏征的劝谏,就像齐威王能够采纳邹忌的言论,只有这样才能平衡朝中各派势力,用一种近乎全面的眼光去治理一个清明的世间。忠臣佞臣所发表的言论中,忠臣未必永远是对的,佞臣的话也未必完全不可取,若仅仅按照一心喜好,一味打压奸佞之人,难免会被有心人利用,将盛世变成末世。就如同太极图上有黑白两色,人间亦有黑白二道,黑未必是阴暗,白未必是清明,好墨者可以入黑,好玉者可以入白,此乃红尘中人,但若真正要为明君,要做集大成者,须纵览黑白,既保留自己,又聆听别人。

你看苏秦,多国帅印于身,他治世之略乃吸纳各国之精髓;你看曹操,这“奸雄”二字本就是一种融合;你看王维,既有山水的清婉,也有一剑曾挡百万师的豪迈;你看柳永,既有晓风残月的柔美,也有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境界。他们的人生里,既有白的花,也有绿的叶,既有浓的酒,也有淡的茶,他们各有所长,皆有所偏好,却又吸纳了别人的襟怀,都能体悟到另一重风味的妙处。

也许你同诗人一样,偏爱白的花,淡的茶,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任何一种事物的美好,并讲从那里领悟到的精髓运用于你的书、你的画、融于你处世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如此,生活会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让制造这种多元化的人们感受到多元化的心境。也许你不是上位者,可你一生都不会有失偏颇。

我准你心有所爱,我希望你不只如此。

(一类下或二类上,有宏观的角度,开阔的视野,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深度,语言表达较好)

篇三:2013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之“心灵宁静”专题

现代文阅读主题读写训练之"心灵宁静"-读写训练 心灵

的空间

主题说明

宁静致远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能宁静高远,哪怕身处再偏僻的地方,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地方偏僻,孤寂。这一点对于现代人尤其难得。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倘若把握不了自己,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别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

道家葛洪曾说过:“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杂务缠身,与其紧张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宁静下来。宁静可以沉淀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浅薄、粗俗等杂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它不但为你带来心灵的滋养,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所以,摒弃浮躁,忍耐寂寞,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乃至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名家选文] 心灵百叶窗

作者:刘心武

心灵荫翳时,我们需要给自己注入阳光;顺利得意时,我们需要让自己冷静自省。心灵的百叶窗调整着我们的心境,也调整着我们的人生??

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如果你的

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那么,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醒悟——即使你的作为已接近至善至美,但他人仍会严酷地审视你哪怕是一丝的不妥、一毫的疏忽。你要习惯这种人类的心灵碰撞现象——其实,你作为别人的一个“他人”,那审视称量的眼光,又何尝不苛刻?

不过,当下的中国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瞭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欲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一种变化的互动关系。而一般的窗帘,比如左右开合的布制窗帘,又有着要么遮蔽要么豁然的弊病。还是百叶帘好,它可以使你与窗外的光线与风景的关系随时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让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选自《心灵体操》,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赏析】《心灵百叶窗》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作者巧妙地将心灵的调节与生活中的百叶窗联系起来,进而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要把自己的心灵调节在自己最恰切状态的主旨,既给读者以无限的智慧启迪,也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

首先文章结构严谨。文章一开始作者结合生活中的状况,提出观点“心灵的百叶窗调整着我们的心境,也调整着我们的人生??”接着从成功发财、中间状态和生命的不同时刻几种情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百叶窗对人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其次文章语言形象。文章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将“捧场”“阿谀”“嫉妒”“怀疑”比做光,将对心灵的冲击比喻为“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人取得成绩后所面临的情形。可以说,这样形象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心灵的空间

作者:周国平

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改写如下:未被占据的空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就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引用泰戈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几类人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

4.简要分析本文在议论分析时运用了哪些方式。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学生例文] 给月亮的一封信

作者:王涵

我喜欢炽热的阳光,也喜欢闪烁的星光,却最爱你那宁静柔美的月光。你那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你那宁静而不张扬的光亮,是心灵的本色,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追逐的方向。

面对你,心中总会有莫名的感动。没有阳光的炽热与张扬,也没有星光的闪烁与声张,每当夜幕降临,你总是静静地挂在树梢,用淡淡的目光俯视大地。你是在凝望某条河流某处山冈还是某家的灯光?每当注视你的时候,即使再烦躁的心情也会化为一缕青烟,内心的忧伤与惆怅会在一和你相对之时烟消云散。因为在你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心如止水的恬适,感受到的是一种泰然自若的安然。

面对你,心中总有一种敬佩之情。人们经常会奋力向前奔跑,为的是追逐前方那诱人的地位、财富、才华、声望。也许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人们往往会在脚步匆匆、人群攘攘中丢失那心灵的宁静与生命的本色。于是许多人抱着患得患失的心态品尝着名与利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怀着忧心忡忡的心情继续前方迷茫的路。他们如何知道,一旦失掉心灵的宁静,就不会得到渴望已久的幸福。 而你却不一样。几多月圆,几多月缺,饱经千万年的风霜,你依旧是那么澄澈、明亮。即使喜怒无常的天空呈现给你的不是笑脸,即使调皮的白云遮住了你的面庞,等到第二天,你还是会像往常那样悄悄地出现在树梢上,用那柔和的月光抚摸大地、小河、沙漠、荒丘??所以我相信,你有着湖水一般的平静,有着高山一般的稳重。所以我断定,那“采菊东篱下”的陶公,那“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从你那里汲取了养分,心灵才会变得那么平静,淡定与从容。

有时很羡慕你的洒脱,你的随心所欲。没有世俗的羁绊,没有名利的纷扰,你心中自有一片宁静的天,自己演绎自己的一番精彩。其实,也有人会说“身处世间,身不由己”。但是不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的心中真的没有一丝欲望,真正做到心如止水,那么即使身处闹市,心也不会有一丝浮动。

在我心中,你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随时邀你出来,说说心愿,聊聊梦想,诉述衷肠,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你那里掬一捧月光,装进我的胸膛,让这如水的月光一点点内化为生命的芬芳。

真心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将你放在心底,在心情烦躁之时,邀你出来,指引方向,也愿你永远澄澈明亮。

(河北辛集中学)

【简评】这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的散文佳作。一般作品往往直接结合生活中的浮躁现象对心灵的宁静进行分析议论。本文作者则结合作文材料,选择了宁静柔美的月亮作为诉说对象,把夜深人静中的月亮视为一位知心朋友,在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口吻,写出了对月亮洒脱宁静的感动、敬佩之情。同时作者又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和月亮的特性进行比较,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自然,行文收放自如,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写作训练] “心如止水”写作导引

作者:佚名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老的智者,让一位年轻人列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年轻人列出了自己内心向往——爱情、才华、权力、财富和声望等。但是,智者却认为还缺少一样是最重要的。智者说,如果你缺少这一点,你所拥有的都会变成可怕的痛苦,成为你整个人生中难以承受的沉重累赘。于是,智者将他所有的答案划掉,然后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几个字——心如止水。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文题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浮躁、贪婪、逐利的现状设计的。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在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即美好事物和心如止水,同时也给我们的构思和立意设定 了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展开联想和思考:(1)何为心如止水?心如止水并不是心如死水,并不是让我们对一切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毫无热情、冷若冰霜。心如止水实际上是指心灵宁静、内心平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如埋头治学、潜心科研的学者,如虽平凡但依然专注本职工作的人,如尽职尽责、不贪慕荣华富贵的干部等等。(2)为何心不能如止水?不能心如止水,实际上就是心灵的躁动。其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心中不平,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二是心中浮躁,心中充满骄气和躁气;三是心中有欲念,贪慕荣华富贵和名利。心灵的躁动会让人在种种名利诱惑面前难以把持,汲汲于富贵,心神不宁,躁气附身,学不进,坐不住,卧不宁,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心灵充满了噪音、杂质,终致荒时暴月,终年无收。(3)心如止水有什么作用?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才能诞生不朽的思想,长出精神的果实,心灵宁静者虽没有重权厚禄,浮华如云。却有一份心平气和、静心钻研的心境,并凭借聪明的心智和智慧的积淀,勘破一些俗事,收藏一些永恒,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4)如何做到心如止水?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不要做招摇的枝柯,而是如静默的根系,深扎土中,不为风雨所撼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不急功近利,在扎实奋斗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拟题列举】

篇四: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高考一模作文范文-淡然的城里人

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高考一模作文范文:淡然的城里人

近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仔细算来,我竟在这个二本校混了一年的日子。昨天女朋友打电话来说分手,分手就分手,谁叫她考上了北大,我却窝在这么个二本校呢?

家里头又寄钱来了,我看这钱多寄点儿少寄点儿也没啥,多寄了我就多喝点儿酒,少寄了我就少喝点儿酒,反正是挨日子,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我什么时候开始喝酒的呢?我也算不清楚。估计是高考发成绩那几天,我在大街上瞎溜达,心里琢磨着该能上个一本吧就报了个北大,结果够不上就掉到了本科二批。可是在这样一个大学里,还不是混日子?也好,混一天是一天。

其实今天我想这么多,还不是因为课上走神看见了趴在窗户上往里看的那个乡下人。看他那张大宽脸和他那大眼睛,真像动漫里擦了油的大力士。看见他那红通通的腮帮子,还有那双亮亮的眼睛,我摸了摸自己的脸,怎的像个“伪娘”,我真觉得自己可怜。

仔细想想,那天在工地上看见搬砖头的,应该是他吧?我倒真情愿去给他搬两天砖头锻炼锻炼。我这双又细又白的手也只配拿拿笔翻翻书了。我真羡慕他!昨天教授讲到灿烂的生命、热情奔放的生命,大概是在说他吧?

教授抄了一首诗在黑板上,“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这简直是在嘲笑我!迷茫啊迷茫,我的希望,我们全家的希望,怕是要落空了吧?彻彻底底地落空了吧!

真不知道这天究竟要阴到什么时候。

生活,有时候既浓又淡,但是关键在于扼住它的咽喉!奋斗是浓的,自弃是淡的,如是而已。

【教师评语】能在考场上选用小说这一文体,有胆气。城乡同龄人对比,折射两种人生态度,意蕴较丰厚;且能行文两相呼应,布局有巧思;各以第一人称行文,摹写心理细致,两部分结尾处景情结合,大有深意。布局还是挺巧的。给一类上也可,就是有错别字,还有我们材料的“淡”不是自。

篇五:关于过节的作文 (968)

雪夜云龙_650字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仿佛要发生什么,突然想起平日里嘈嘈闹闹的云龙山,在这冬季飘雪的夜里,总该有一番宁静了罢!

沿着这一条直通山脚的宽阔大路,我独自走着,原本一条喧闹的大陆,在这雪夜却是如此寂静。雪停了,但月亮还被乌云遮盖着,朦朦胧胧的,路两旁的立柱早在秋天落完了叶子,只剩下干黄的树枝在偶尔刮过的寒风中摇曳着。

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双手插着口袋在如山的路上走着。只觉得这天、这地仿佛都是我的啦,我也像走出了平日的自己,来到了我自己创造的世界,心里有了些许宁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一定要想的事,在这里终于可以放下,尽情享受这自然的恩赐。这种乐趣是说不出来的。

弯弯曲曲的山路两旁,全部都是针叶松。中间稀稀疏疏露出些天空灰蒙蒙的颜色,仿佛层层叶子中间点缀着的白花,又宛如断断续续的图案,又如在大片草丛中偶尔冒出的那一两朵蒲公英。

月亮渐渐漏出来,但仍有一层层的云隔在天地之间,不能朗照,可我觉得这恰是最妙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山上,给大地披啦一层薄薄的纱衣。

忽然传出一片鸟鸣,打破了着前所未有的寂静,偶然刮过几股寒风,呼呼作响,仿佛这山上的所有都被惊醒了,松树摇摆起来表达着自己心中的不满,各种动物也有了走动的声响,在这宁静的夜晚,如鬼一般,让我不由的打了个冷颤。

忽然想起来端午。包粽子是我们这里的习俗,没到端午,家家户户吃着已经准备好的粽子,和家人聚在一起。云龙山的端午自然不会冷清,县里请的剧团?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鹁褪窃诿媲罢庾诽ㄉ涎莩龅陌铡?/p>

今日若是端午,怕也见不得这么寂静了。就这样想着、想着,我一走回了家,打开家门,家人早已睡得很熟了。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