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情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33:19 体裁作文
篇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
这是个新概念,其实,在很早的时期,人们就这样做了,只是没有这个词语。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又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因此,从一个社会制度来讲,要文明建设,其根本就是精神。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衣食之忧得以解决。社会市场化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与物质的享受,但市场经济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又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严重弱化和消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情感关怀的迫切需要必将替代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却是这种需要与社会所能提供的可能之间的深刻矛盾。因此,1994年1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对针对宣传工作着重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让舆论先行。这一思想立足于人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体现出了最高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新闻报道作为最重要的宣传途径和最常见的文化载体,应当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极力宣传人文关怀的思想。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要深化新闻主题、扩充新闻内涵、提升报道品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完成新闻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构建,使新闻报道赢得更多的读者,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从政府与
社会来讲,人文关怀应当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作为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来抓,来体现。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更是如此。人文关怀搞好了,企业就发展,就壮大,就持久,否则就衰落,就止步不前,就消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然而,就目前来说,人文关怀在许多企业做得太不够,甚至谈不上。这就危乎哉!
篇二: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今天的讲座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
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有爱心呀,专业基本功呀,教育智慧啊,课堂技能呀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
大家知道马小平老师吧?据他八十年代的一个学生回忆,马小平老师只用一年的时间教学生应试,其余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他更多的时间是给学生开阔视野。马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前提是他自己的视野就非常开阔。
这个学生回忆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 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
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有这样潇洒自由的教学?有这样开阔恢宏的视野?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
今天是谈人文素养,谈人文追求,但我不打算对“人文”的概念做严格的学术解释,我只谈谈我的理解。我的理解不全面,甚至不一定严谨,但是我切身的体验,是富有个性的理解。
我理解的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
情感与理想。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曾亲耳听有语文老师在我面前抱怨:“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他还说,教书,又不是教数理化,如果教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而教这倒霉的语文,谁请你做家教呀?
2000年,我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给别人谈理想,很可能被认为“假得很”“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我这里的所谓“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我”!因此,“情感与理想”,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
好,接下来我谈第二点,“风骨与良知”。教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有文人气质,而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当年毛泽东有一句话,他告诫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切不可书生气十足。”这话大错特错。因为“书生气”其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文品质,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人格,不玩权术,正直不阿??毛泽东一生要做的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结果是造成一代知识分子风骨的丧失。当年写《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沦为了御用文人。而少数知识分子,如果顾准等人还保留着风骨。
回到语文教师, 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再具体些,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李镇西——虽然我并不是权威,不迷信教参??当然,有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
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读王栋生书的书。当然,也许大家已经都读过不少他的文字了。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风骨”!
再说良知。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有一年我去山西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 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这课我就不上了。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来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在这里,如果我为了自己“上课效果更好”,我当然觉得校方的安排很好。但我就把学生当成我表演的工具了。就是没良知。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违背良知”并不一定是看得到的很明显的“恶”,而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微小的大家甚至已经习以为常的“恶”。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的违背了良知。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也在侵犯着学生。包括最近给成都十二中的学生讲《理想》。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识,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而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这就是良知。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的深刻,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明白??这也是违背“良知”。现在一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精彩,却忘了为什么上课,为谁上课。
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所以,我经常说,语文教学,最考水平的就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把握这个分寸感。是的。一方面我们说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学生懂了还有必要讲吗?这就是“尊重与引领”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
我们再谈“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当然,对本群的老师,这都不是问题。大家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事业和视野,才聚到一起的。我相信,大家非常关注语文教育的专业杂志和著作。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对此我不多说了。
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当然从逻辑上说,人文视野自然包括语文专业视野,但我这里想单独说说,以示强调。 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对于天下风云变幻,你牵挂了多少???这都是语文教师胸中应该装着的。
我有个不太严谨但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书的阅读,只占他阅读量的百分之二十;对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应该占百分之五十。 书读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最近刚刚去世的曾彦修,不知有多少语文教师关注他的文字。曾彦修,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
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就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什么是人文情怀),当然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的年轻人狂热歌颂文革?很难说他们有多么“邪恶”,相反,他们中
有些人其实很善良,很单纯,但他们书读少了,我说的是文史书,所以不了解过去的历史。我最近几年反复推荐的《南渡北归》,我觉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读。
好了,说了视野再说思考。其实,刚才说了,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这里还是想单独说说。我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刚才有老师谈到读自由主义的书,说“不要中毒”。其实,我想说,即使我们一本自由主义的书都没读过,也可以凭常识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这就是常识!因为民主自由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就这么简单。我不能容忍别人来侵犯我的权利,我希望我自己做主,这难道还需要读什么自由主义的的书才知道吗?难道这是“中毒”吗?不是,这是常识。
刚才有老师说:“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这话本身就是问题的,是不懂常识。因为“自由”的概念本身就排除了所谓“绝对”二字。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孟德斯鸠也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这都是常识。
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体验告诉学生。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来读来写,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 ,多写。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习惯,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和敏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文学习这就么简单!当然,有老师会说,还有“多思”呢?我说,所谓“思”都包含在前面三点中了。这就是我自己当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过的体会。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强调一点,尊重常识。让语文回归常识!
关于“学识与胸襟”。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半文盲”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哪敢说自己是“博学之士”?我中小学时代是“文革”,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有人说我“虚心”,不,我是“心虚”。说这话,我参照的对象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说胸襟,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这就是我说的胸襟。
我的发言完毕!
“教育是慢的艺术。”特别是语文老师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将语文课理科化。拜读李老师的大作,受益匪浅!学习李老师的“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看到李老师的在公开课上召回另外的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让我看到您将阳光撒到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向您学习!康平曾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李老师的文章,点亮了一群语文人。 能有这样的高大情愫,足以说明,历练阅历之深,顿悟之强,对教育的执着,境界宏远,令人钦佩,真正吃透了教育和人生的真谛!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中国人不爱读书也是好事,因为很多书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说儒家书,宣扬的都是封建思想、传统的遗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进,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闰土,更多的杨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脑 ? 残,更多的侏 ? 儒,更多的抑 郁 症 患者,更多的冷?血?动物,更多的药 ??家? 鑫式的暴 徒??培养出来这么多相互残害的货色,对人民百害无一利,对封建统治者最好,这一些货色不会造?反!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4.“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5.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6.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这种模式多限于职业教育。指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具体做法是: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学生对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在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也反馈学生自身的学业情况,正确定位。然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成两个层次,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班的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升学班更注重
应试能力的训练,就业班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当二年级学生参加水平测试并合格后,学校又给学生提供第2次选择,升学班进一步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而就业班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 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
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
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将数学,英语都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虽然A层(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但是A层次教学压力很大.
篇三:秉持人文情怀
秉持人文情怀 滋养学生心灵
——谈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
韩全富
关键词:文学教学 人文情怀 阅读 感知 生命主体
文学作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与形式。文学即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是人类思想、情感、审美的艺术表现,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语言形态存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贤哲思想情感,以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其心灵发育,初步形成其有民族文化印记和丰富宽广情怀的精神世界,进而成长为明事理、懂人文,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的民族人、社会人。理解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我们还是记住巴金老人所说吧:“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
由此认知:秉持文学人文情怀,滋养学生心灵,是语文教学形成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感,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相统一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人文情怀与文学教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中贲卦的彖辞)这是“人文”一词在中文中的最早出现。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我们了解到“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周作人在1918年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人的文学》,他说人的文学,就是用
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他又认为文学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正面的任务,就是要描写一种有人道的理想的生活;另外一个就是侧面批判的任务,就是要批判非人的生活、兽性的生活、贫穷人的生活。周作人对文学的认识里,包含着进化论的思想,文学应该体现人类日益进步、美好的文明发展趋向。其实,我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文学教学,其根本的目的,不就是要实现一个人的蕴含文化传统的精神、品格的日益发展、提升吗?
人文主义,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批判中世纪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接受新事物,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人的才智。人文情怀,是一种人文精神,即一个人的思想、学识、文化修养、人格情绪等在人生中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元素:人性,主要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尤其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就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文学教学中,丰富、发展青少年的人文情怀,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不正是与我们教育造就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的民族人、社会人的目的追求相契合吗?
二、从人文视角解读文学作品
依据中学教材所编排文学作品类型,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人文情怀:其一,披文入情,感受贤哲人格魅力。历代重要人物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重要人物的人生就是历史的筋骨和血肉,所以,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青史画廊生动展示着生命的智慧光芒。灿若群星的文化巨擘,其人生、其著作、其独特的性格显现出
了人类思想精神品格的光辉,蕴含着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不同身世中不同生命的存在感受。孔子的博大仁德、孟子的精深严谨、老子的哲思智慧、庄子的超脱逍遥、屈原的忠贞执著、司马氏的怀志坚忍,陶潜的超然洒脱,李白的傲骨、杜甫的怀忧、王维的恬淡、苏轼的旷达、幼安的豪放??这是不同的生命存在,也是各具魅力的人生品格。披文入情,就是借助文字媒介,跨越时空阻隔,看看他们壮志在胸时的豪迈神情,听听他们坎坷失意时的慨叹奋起,感受他们生的喜怒哀乐和生命亡逝时的或凛然安祥或无奈感伤。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以感受他们的生活,触摸他们的心跳,理解他们的抉择,思悟他们的生命意义作为意旨指向,把他们的人格魅力化作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梁木砖瓦。
比如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国破家散、颠沛流离、困苦窘迫的人生遭际,使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生命个体身心的痛苦重负,又见赖以存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雨脚如麻、布衾冷裂、床头屋漏、长夜沾湿,再加自身年老体衰,此时所想应该是什么呢?换作是你又会祈求什么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诗人的祈求和愿望,这是会超出一切自我中心论者度外的回答。诗人不同凡响,诗人远远高出你我。“诗圣”称号原来是也包含这样的人格情怀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臧克家《有的人》)所有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宽广胸怀。生命的意义是由生命的过程造就!我们的生命会是怎么样呢?文学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心底把民族文化巨人高高矗起,做学生人生的路标,成为学生设计自我人生的楷模。
其二,阅历人生,丰富个体生命体验。因为有广泛的阅读听说和推理判断,“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文学阅读就是以作家叙述的人生,实
现自身跨越时空的生命体验。实现了与作家思绪对接的交流阅读,就是把作家的人生经历感同身受,就是把作家描绘的人生历程作一精神巡视,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作了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面对文学中或辉煌或平淡、或高尚或卑微、或富贵或贫贱、或坎坷或顺遂、或愤懑或舒畅、或痛苦或幸福的芸芸众生,学生应以尊敬生命个体的悲悯心态去感受多样的生命历程。能够想象到饥寒者的冻馁之苦,贫贱者的穷困挣扎,即亡者的求生无奈;能够感受到生命茁壮成长的欢欣,安康顺心的舒适,功成名就的自得。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命的大视野感受作品中的生命,要怀着纵贯千古的思虑理解作品中的人生。教师在文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去评价,从而探求开拓自己积极向上、意义深远的人生道路。
比如对《祝福》的阅读:《祝福》中的祥林嫂,其悲剧性命运,既表现在她作为一般个体生命意义上,又表现在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的艰难多劫。她的一生难逃一般个体生命的悲剧结局,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又都是浸泡在苦水当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正是后者,使得祥林嫂成为一个悲剧的典型。而她最终的结局,是在惊惧、恐怖之中,在死后的寂寞、冷酷之中,祥林嫂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步——死亡。死时,饥寒交迫,绝望无助,恐怖万分。这样的死亡,直将人推入人生的最悲惨当中。由此,我们再作深一层的思考,将祥林嫂的个体悲剧扩展为人生的一般意义理解,并且能够引入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的观点——把悲剧看作一种节奏形式,这种节奏形式反映了个体生命、生活的基本结构,“表现了自我完结的生命力节奏”。她说:“与简单新陈代谢不同,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途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节奏。”悲剧之所以撼动每一个人的心,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中都潜藏着这种节奏。任何生命都会走向死亡,而个体对于这
一过程都无法把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走后门”不死。每个有自主意识的人,都能感应悲剧,都有悲哀。祥林嫂是一个艺术典型,她所表现的是生命中的一类,是所有生命都具备的一个层面。至此,学生对生命的感受认识是不是更丰富深刻了呢?
其三,审美观照,获得心性闲适愉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不仅是一般意识形态,而且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的特殊性质。”(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文学性质特征如此,那么,审美观照,获得心性闲适愉悦,便是文学阅读教学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并实现的了。
“审美观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观照是以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对于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审美观照论》张晶)文学欣赏的心性愉悦,是经由审美观照而实现的。也可以说,没有审美观照,学生就无从感受文学的魅力,就无从获得文学阅读的高层次快乐,就无从体验、感受语言文学之于个体生命美妙存在的意义。实现审美观照,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文字语言转换为学生内视所见的直观境象,也就是要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可以直观的人事或物景。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排除杂念凝神专注于作者心中情境,以文学作品的形象身份体验其特定时空里的生命感受,或者是以作者创作中描述所见所感时的心理状态,以精神思绪触摸其耳闻目睹。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其判断评价美的标准去感受鉴赏脑际物景,或者是以脑际物景去补充丰富已有判断评价美的标准。此一环节得以完成,学生的文学阅读才能有“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吴均《与朱元思书》)的留恋感觉,才能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忘我体验。
比如《山居秋暝》的阅读欣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气
篇四: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杨斌
【学科分类】法律教育
【出处】作者博客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谢谢主持人的抬爱。
其实我对自己的总结或许就两个字。在我年少不甚懂事的时候,人家以为我是愤青;在我长大了有些思想的时候,人家认定我是愤青;在我以后不知道未来在什么地方有些苍老的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位“愤青”。 不管是不是我自己以愤青这样的字眼来描述我自己,还是我自己
“被”愤青描述了。今天很开心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相对韩寒,我是很幸运的。他在厦大做讲座的时候,除了面对一群可爱的学生,前面还有一群“无知”的领导。而我,面对的全部是可爱的真诚的同学们。(掌声)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这次讲座,我先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其实这次讲座很早之前就想进行,不论是自己的意向还是朋友的邀请,我内心深处还是很愿意与大家交流,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虽然我并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稍微年长的学长,尤其是一个本身还有些经历或者想法的人文学长,相信在某些方面也能稍微地提醒我们的学弟学妹们。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一直在推托中。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没有取得怎样的成功,这对演讲者是致命的。当然理论上不应该是这样的局面,可由于浮躁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基本的能力资本支持,一些话语很难得到公众的信任或者认可。其次,我本身也是一个迷茫的小子,所学所思所虑毕竟十分有限。而且很多观点未免一家之言。能否得到大家的接受,或者说某种基本的肯定,我自己还是有些担心。再则,我是一位在人看来类似“愤青”的法学小子,始终觉得自己肤浅,我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有所不当之处。不过庆幸的是,我这次的讲座更多是关注我们的大学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可能再批判一些问题的时候,相对
会比较温和。最后,我喜欢即兴演讲。即兴演讲有很多精彩之处,然而把握不好,也更加容易失败。对于我来说,更大范围内的演讲的确是一种挑战。
不管怎样,在昨天与一些学弟的交谈中,我已经做好准备接受这种挑战。用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与大家进行一次交流。
毕竟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做的事情。
最后,愿我的仰望星空之谈有所收获,无论对谁。
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一、不拘小节的细节情怀。
俗话说做大事不拘小节。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情怀呢,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学校周围发生很多不幸的事情。比如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农大的杀人事件。其实你仔细发现,这些悲剧都是由很细小的事情而最终产生。在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对于一些小节,不应该耿耿于怀。一个能够做大事的人势必不会是凡事都斤斤计较的人。如果我们总计较一些小节的事情,不但会伤害自己身体,而且让各种不开心的情绪一直围绕着我们自己。不仅自己不开心,而且还很容易伤害身边的人,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生活的环境非常不融洽。
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比较郁闷,如果每一件小事情都记在心里,一个人的压抑长时间得不到发泄或者排解的话,最后为了一些毫无原则问题的小事情而大大出手,伤害彼此的和气,最终甚至酿成不可挽救的悲剧。不是自杀,就是他杀。
但是,不拘小节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细节。在场女同胞可以休息一分钟,我想给大家唱一首歌,叫《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怎么没有掌声的呢?(掌声)不好意思,我不会唱这首歌。我说这首歌,不是想同情我们男同胞,而是想讲一些我在农大的所见所闻,可能因为我的言论会得罪在场的男同胞。我想说三点:第一,农大作为一个高校学术的学习地方,如果你细心发现,你会发现农大的很多男生随地吐口水。噗,(有人偷笑)就这样,随地吐口水,这是一个很不注意细节的行为。第二,你有没有发现,我去图书馆上厕所的时候,上完厕所请踩一脚或者按一下,但是不好意思,我们的很多男同胞都忘记了。厕所在没有专人打扫的时候就不是一
般的脏。第三,如果你注意,很多男同胞,旁边不远处有垃圾桶,但是他不扔,就随手扔在旁边。我说这三点就是想提醒我们的同学们,我们不是“农民工”(没有其他不敬意思),我们不是一般的靠体力劳动去赚取金钱、赚取生活的人,虽然可能以后我们面临工作难的抉择。但是四年的大学教育,如果你在这些细节方面都不注意的话,我觉得怎么样算,你都不算一个很成功的人。这是应该很注意细节的涵养问题。
呵呵,我也是农大男同胞的一员,如果以后大家有谁看见我随地吐口水,“噗”乱扔垃圾或者去图书馆上厕所没有冲(当然这点女同学看不到),只要你们发现了,在这么热的天气,我立刻请大家吃冰西瓜。
不过,话又说回来,看了《非诚勿扰》以后,我又很同情我们的男同胞。因为不少女同胞相亲的第一句就是“你有房子吗?你有车子吗?”本来我准备一张单,那张单里面有个女孩子这样说的:我想找一位年轻、帅气、英俊、多金、聪明、智慧、温柔等等,只要是优点都被那位年轻的男士所拥有。然后,当时我就在想,这位女生难道是仙女?不过是不是仙女,看了女同胞们的选择后,我很同情我们的男同胞。在这么非常非常功利现实的社会里,生活的确不容易。所以回去,你们可以去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或者你们感觉到压抑受委屈的时候,你们可以自己找个地方去发泄下。
二、有始有终的完整情怀
我要讲的第二大情怀是有始有终的完整情怀。讲这个情怀,我想侧重一点,提醒一点,我们同学,包括我自己。一定不要眼高手低。天天只想着我要干一件很轰动的事情,然后很多很细小的事情都没有去做。
这里允许的话,我想举一个例子。关于研究生学院学术自由社。当时我们这届有几个朋友,可能就那么三四个人。倡议成立学社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想坚持一年,只要在这一年里面,每一周我们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只有一年,这件事看来应该是比较小的事情。但是说能够真正把它坚持到最后的,很少。
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朋友有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说以前我在大学参加学院文化节,其中一个民族舞蹈作为开幕式的首演,我们有一个同学去参加了,由于首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代表院里去学校参
加表演比赛。我那个朋友就因为觉得有些累,浪费时间就没有去。最后舞蹈队例外找人代替他。就这样的一件小事,如果去了,事情就算完整了。可是由于朋友没去,最后一些同学因为这件小事对他的评价就非常不好,对他的影响不小,认为他做事不认真,没有完整的情怀。
所以这个有始有终的完整情怀,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完整。有时候就不要想着去做很大很大的事情,社会哪有那么多大的大的事情让我们来做呢。有时候,就这么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努力去把它做好。到最后,就像这个学社,那一批人,08级有一批人,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没有多少,不过他们还是将这件小事做完整了。在他们的坚持下,研究生学院支持下内部发行了一本书,叫《或思或论——走在学习的道路上》。虽然那本书的质量,并不是很高,但对于参加了学术讨论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回忆,而且是美好的。
当然,有始有终的完整情怀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从一而终。比如说谈恋爱,比如说现在流行的试结婚、试离婚。就是说,在我们要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清楚要不要去做,应不应该去做。就像刚刚说的试结婚、试离婚,如果单纯地从对爱情从一而终的角度去看的话,很多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从一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说,我觉得我还是能接受的,毕竟社会文化是多元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有些事情要慎重。同时也告诉我们,有始有终的完整情怀并不是单纯的“从一而终”。
当然可以的话,两个人能在一起尽量在一起。从爱情的角度来看,从一而终未必不是好事,呵呵。
三、对自己诚实的内心情怀
当我说要对自己诚实的内心情怀时,不少人就会误解或者有这样的逻辑,对自己诚实,不是意味着对他人就应该狡猾一点吗。没有的,不过在这个比较激烈的生存社会中,包括大学、包括社会,包括以后我们面临的选择,包括时下的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会面临很多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得已,我们会说很多谎言(我希望那都是善意的谎言),包括对自己不诚实。
俗话说知自者明,知人者智。很多人以为我们都能做到知自者明,其实没有那么容易的。相反,我以为往往我们能够做到“智”,了解他人。反而在认识自己的时候,认识得不是很清楚。
所以,对自己诚实的内心情怀,是想说在我们的人生生活中,包括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情要学会反思。有时候,我们应该在安静下来的时候,自己好好想想: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我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怎么去做。就应该对自己有个老实的交代。在这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剖析以后要认清一些基本的方向。然后在压力、挫折面前,甚至包括一些开心的事情面前,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后对自己进行一个总结或者反思。做得好的,给自己一个微笑、鼓励下自己。做得不好的,自己反思一下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然后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可以欺骗任何人,但是必须对自己的内心诚实。
因此,对自己诚实的内心情怀,意味着我们必须真诚地认识我们自己。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进行有意义的反思或者反省,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开心、踏实、无悔。
四、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情怀
我想说的第四大情怀是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情怀。这一大情怀是要求我们对社会负责。其实,对社会负责有三种层次。第一,对自己负责。第二,对他人,尤其是家庭负责。第三,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的话,不用我太多的话语去赘述。我有一句话大家请记住:社会越发展,人越自私、自我。大家回去也可以好好思考下。对自己负责这一块,我为什么不想花很多的话语去解释或者讲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呢,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这点上面做得比较“好”甚至比较过,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过我想提醒一点,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不要因为外界的评论怎么样,很多人对80后、90后这一整体有着比较尖锐的评价。但是在一些灾难面前,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在第一线的很大一部分是我们80后、甚至90后。我们的行为也会打破不少人对这一整体的偏见。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因为在别人看来比较自我或者自私的时候,比较自责,但是我们对自己应该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篇五: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
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
1、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明优薛瑄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5、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
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使用浓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8、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9、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1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12、不能专己而非人不敢讳短而疾长。
13、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当是清白的,身体上是洁净的。---契科夫
14不要无事讨烦恼,不做无谓的希求,不做无端的伤感,而是要奋勉自强,保持自己的个性。---德莱赛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勤奋加智慧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郭沫若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美坡,雪楼
18、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19、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而成功的。---华罗庚
20、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再实现同样精确地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想者。
----苏霍姆林斯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