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全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0:41 字数作文
篇一:精选2013中考题5977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来自李商隐《无题》中的名篇,全诗的内容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丝”寓意思念的“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
但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因此,此句诗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技能训练
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来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提得较好。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现象”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蚕吐丝的量与蚕的大小有关吗?只有雌性或雄性的成虫,蝗虫能进行有性生殖吗?为什么说雌雄昆虫的相互识别与昆虫的触角有关?昆虫在蜕皮后,新皮变硬之前,抗干旱和抗虫害的能力如何?等等。
5、为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E
(2) (A) (B)
(C) (D)
(E)
1、含有一个结晶水时为白色结晶,失去结晶水即液化 A
2、是治疗膀胱癌的首选药物 D
3、有严重的肾毒性 E
4、适用于脑瘤、(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春蚕到死丝方尽全诗)转移性脑瘤及其它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治疗 B
5、是胸腺嘧啶合成酶的抑制剂 C
(3) (A)结构中含有1,4-苯二酚
(B)结构中含有吲哚环 (C)结构中含有亚硝基
(D)结构中含有喋啶环 (E)结构中含有磺酸酯基
1、甲氨喋呤
2、硫酸长春碱
3、米托蒽醌
4、卡莫司汀
5、白消安 C
(4) (A)环磷酰胺 (B)维生素K3
(C)氟尿嘧啶 (D)巯嘌呤 (E)顺铂
1、 1,2,3,4-四氢-2-甲基-1,4-二氧-2-萘磺酸钠盐 B
2、 顺式二氯二氨合铂 E
3、 N,N-双(β-氯乙基)-四氢-2H-1,3,2-氧氮磷六环-2-胺-2-氧化物水合物 A
4、 5-氟尿嘧啶 C
5、 6-嘌呤硫醇一水合物 D
(5) (A)顺铂 (B)环磷酰胺 (C)已烯雌酚
(D)磺胺甲基异噁唑 (E)氯霉素
1、具芳伯氨结构
2、β-氯乙基取代 B
3、具苯酚结构
4、金属络合物 A
5、化学命名时,母体是丙二醇
三、比较选择题
(1) (A)盐酸阿糖胞苷 (B)甲氨喋呤
(C)两者均是 (A)两者均不是
1、通过抑制DNA多聚酶及少量掺入DNA而发挥抗肿瘤作用(A)
2、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大量使用会引起中毒,可用亚叶酸钙解救 (B)
3、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 (C)
4、抗瘤谱广,是治疗实体肿瘤的首选药 (D)
5、体内代谢迅速被脱氨失活,需静脉连续滴注给药 (A)
(2) (A)喜树碱 (B)长春碱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能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所形成微管的解聚
2、能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蛋白双微体聚合成为微管 B
3、为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A
4、为天然的抗肿瘤生物碱 C
5、结构中含有吲哚环 B
(3) (A)氟尿嘧啶 (B)顺铂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抗代谢药物 A
2、其作用类似烷化剂 B
3、可作抗菌药使用 D
4、有酸性、易溶于碱 D
5、有光学异构体 D
(4) (A)环磷酰胺 (B)氟尿嘧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烷化剂 A
2、抗代谢药 B
3、抗病毒药 C
4、体内转化成乙烯亚铵离子
5、熔融后显氟化物反应 B
(5) (A)环磷酰胺 (B)氟尿嘧啶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1、抗肿瘤药 C
2、烷化剂 A
3、抗菌药 D
4、抗代谢药物 B
5、抗寄生虫药物 D
四、多项选择题
(1) 以下哪些性质与环磷酰胺相符
(A)结构中含有双β-氯乙基氨基
(B)可溶于水,水溶液较稳定,受热不分解
(C)水溶液不稳定,遇热更易水解 D
(D)体外无活性,进入体内经肝脏代谢活化
(E)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
(2) 以下哪些性质与顺铂相符
(A)化学名为(Z)-二氨二氯铂
(B)室温条件下对光和空气稳定
(C)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D)水溶液不稳定,能逐渐水解和转化为无活性的反式异构体
(E)临床用于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对肾脏的毒性大
(3) 直接作用于DNA的抗肿瘤药物有
(A)环磷酰胺 (B)卡铂
(C)卡莫司汀 (D)盐酸阿糖胞苷
(E)氟尿嘧啶
(4) 下列药物中,哪些药物为前体药物:
(A)紫杉醇 (B)卡莫氟 (C)环磷酰胺
(D)异环磷酰胺 (E)甲氨喋呤
(5) 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具有哪些性质
(A)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
(B)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C)大剂量时引起中毒,可用亚叶酸钙解救
(D)为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
(E)体外没有活性,进入体内后经代谢而活化
(6) 环磷酰胺体外没有活性,在体内代谢活化。在肿瘤组织中所生成的具有烷化作用的代谢产物有
(A)4-羟基环磷酰胺 (B)丙烯醛 (C)去甲氮芥
(D)醛基磷酰胺 (E)磷酰氮芥
(7) 巯嘌呤具有以下哪些性质
(A)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B)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
篇二:(专升本)大学语文笔记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笔记一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2010年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笔记二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
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 李斯
5.《陈情表》 李密
6.《答李翊书》 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论气节》 朱自清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 傅雷
14.《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5.《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 宗臣
22.《马伶传》 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篇三: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
“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7.读《无题》(李商隐),完成1—2题。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8.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
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阅读《无题》,回答1-6题。
(1)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2)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4)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 , “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0.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12.阅读《无题》,回答1-3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2)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7、 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答: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8、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9、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离别的情景。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对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11、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翻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篇四:古诗文复习资料三、四
唐徕回中2015年古诗文专项复习资料(三)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马说》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
韵的。记物寓意,表勉励或警戒之意,言简意赅。
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可议可叙,都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韩柳”。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棚) 3、不以千里称 (把)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养) 6、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8、策之不以其道 (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才”,才能)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无意义) 11、执策而临之 (握)(到(它)跟前) 12、其真无马邪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四、简答题: 1、“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2、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借物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有仙则名 (这里用为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此,这) 唯吾德馨 (只是)
无案牍之劳形 (使身体劳累)
三.重点语句: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四.简答题:
1、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文章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特点的?
文章从陋室的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不陋的特点。
《浣溪沙》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整体把握:
这首诗上阕写景,下阕议论,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名句赏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即景生发议论: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种议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溪水西流”给作者的启发,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秋词》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者有《刘梦得文集》 整体把握:
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全诗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 名句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一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渔家傲》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旅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真实感人。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名句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一句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西北边地风光非常奇特。“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却表达了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
《无题》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作品有《李义山诗集》。 整体把握:
这首《无题》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感人。
《浣溪沙》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 【整体把握】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其内容为悼惜春残,感伤年华。 词的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名句赏析】
“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相见欢》
【作者简介】
作者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诗是他降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诗中表达了他的亡国哀思。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 【名句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诉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剪不断,理还乱” 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在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唐徕回中2015年古诗文专项复习资料(四)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分为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解释划线字词: 1、是故患有所不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与通欤:语气词“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6、蹴 乡通向:从前 尔而与之 蹴:践踏 7、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8、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9、所恶有甚于死者 10、舍生而取义恶:厌恶。 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1、贤者12、万钟能勿丧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万钟:丰厚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3、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1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16:所识穷乏 17、妻妾之奉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8、有是心 奉:侍奉。 二、翻译重点语句:也 心:本性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然而如果)喝叱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10、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1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四、简答题: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作好了铺垫。
2、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3、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6、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
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百里溪举于市。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曾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脸色。 喻: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拂:拂通弼,辅弼。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经常。 过: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 二、翻译重点语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2、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导致灭亡。 三、简答题: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答: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蒹葭》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整体把握】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反复、叠韵等结构。《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怀恋、爱悦之情。
【名句赏析】
情景交融,以景传情。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关雎》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整体把握】
《关雎》表现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愿望。
【名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篇五:《无题》导学案及答案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 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
? 《无题》答案
?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 6.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2分,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7.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2分,如果考生答题仅从字面意思解释只给1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