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海军鱼雷快艇第一支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39:50 小学作文
海军鱼雷快艇第一支队小学作文

篇一:美国鱼雷艇发展概述

美国鱼雷艇发展概述 PT Boats英文全称为“Patrol Torpedo

Boats”, 中文直译为“巡逻鱼雷快艇”,简称“PT艇”,美军PT艇主要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袭击大型水上舰艇的以鱼雷为主战兵器的小型快艇。PT Boats中队在美国海军序列中被成为“蚊子舰队”。

发展初期

鱼雷快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于1900年之初,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海军率先研制发展了这一在当时看来“全新的兵器”,通过在一战的海战使用,鱼雷快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直到1930年底,美国海军才意识到了在这一方面来自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的严峻挑战与自身的不足,终于下定决心建造自己的鱼雷艇。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开始了3类鱼雷快艇的开发制造计划,并根据这些计划建造了八艘快艇(PT-1—8号)进行作测试使用,由于在制造及测试过程中发现其性能和设计的不足,这当中的多数最终“胎死腹中”。

PT-1

上图为由迈阿密Fogal造船厂公司建造PT-1鱼雷艇在测试过程中发射鱼雷。

紧挨着鱼雷的是两个消声器的其中之一。在1938年7月58’艇开始兴建并于1941

年11月完成,在12月它易名为C - 6083。

PT-2 PT-2也是Fogal造船厂公司建造的(后来命名为迈阿密造

跟PT-1相同的是,

船公司),由于Vimalert的1200马力的动力系统无法使用,PT-2大约推迟了

两年后才完成。由图所示后甲板上的是排气管和消声器。

PT-3和PT-4

Detroit费舍尔船工程建造的PT-3和PT - 4是58’船后方发射管鱼雷艇。与PT-1和PT-2一样,都是根据George Crouch设计的。最终,PT-3和PT-4被送到皇家海军,在那他们服役分别为MTBs的273和274。

PT-6

在新奥尔良的希金斯工业公司,根据海军建筑师Sparkman和Stephens的设计建造两

艘81英尺的PT-6。 PT-6(1)在1940年8月完成并在那一年卖给了芬兰。PT-6(2)是在1941年2月根据希金斯自己的设计完成的。

PT-6(2)

在1940的冬天,PT-6(2)被送到佛罗里达州的中队1,上图是与分配到PT中队2的Elco的70英尺的PT-18和19一起拍的照片。两个中队正准备到加勒

比海试航,但只有中队2完成了试航。

PT-8

PT- 8是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和全铝制建造的。它和它的姐妹船—木质的PT-7都是81英尺的。虽然PT-7在1941年被送到了大不列颠, PT-8根据YP-110改

装后一直在美国海军服役直到战争结束。

PT-9

在1939年3月,Elco公司花了30万美元购买一艘由英国 Scott-Paine设计的70英尺长的快艇PV-70,Elco根据以PT-9的设计为蓝本再制造10艘(PT-10—19号)作为一个系列。上图的拍摄是在1939年4月美国海军

实验期间,没有标记的PT-9在试验中发射一个鱼雷。

ELCO公司的70型

从1940年1月开始,位于新泽西Bayonne的美国ELCO公司海军生产部门开始生产第一批真正量产级的美国PT艇:70英尺艇体的PT-10-19系列。这个系列的艇身与PT-9极为相似,但机舱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船员的住房比PT-9的大了很多。船的龙骨是阿拉斯加的云杉和波利尼西亚的橡树手工凿成的,船体骨架和船壳甲板是非洲红木做成的。船体和甲板是由双层木板对角铺设构造而成的,用飞机布涂满防水胶夹在层与层之间,增加她的强度和防水性。配备了4枚18英尺的鱼雷,船上

篇二:美国鱼雷艇发展概述

美国鱼雷艇发展概述 PT Boats英文全称为“Patrol Torpedo

Boats”, 中文直译为“巡逻鱼雷快艇”,简称“PT艇”,美军PT艇主要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袭击大型水上舰艇的以鱼雷为主战兵器的小型快艇。PT Boats中队在美国海军序列中被成为“蚊子舰队”。

发展初期

鱼雷快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于1900年之初,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海军率先研制发展了这一在当时看来“全新的兵器”,通过在一战的海战使用,鱼雷快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直到1930年底,美国海军才意识到了在这一方面来自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的严峻挑战与自身的不足,终于下定决心建造自己的鱼雷艇。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开始了3类鱼雷快艇的开发制造计划,并根据这些计划建造了八艘快艇(PT-1—8号)进行作测试使用,由于在制造及测试过程中发现其性能和设计的不足,这当中的多数最终“胎死腹中”。

PT-1

上图为由迈阿密Fogal造船厂公司建造PT-1鱼雷艇在测试过程中发射鱼雷。

紧挨着鱼雷的是两个消声器的其中之一。在1938年7月58’艇开始兴建并于1941

年11月完成,在12月它易名为C - 6083。

PT-2 PT-2也是Fogal造船厂公司建造的(后来命名为迈阿密造

跟PT-1相同的是,

船公司),由于Vimalert的1200马力的动力系统无法使用,PT-2大约推迟了

两年后才完成。由图所示后甲板上的是排气管和消声器。

PT-3和PT-4

Detroit费舍尔船工程建造的PT-3和PT - 4是58’船后方发射管鱼雷艇。与PT-1和PT-2一样,都是根据George Crouch设计的。最终,PT-3和PT-4被送到皇家海军,在那他们服役分别为MTBs的273和274。

PT-6

在新奥尔良的希金斯工业公司,根据海军建筑师Sparkman和Stephens的设计建造两

艘81英尺的PT-6。 PT-6(1)在1940年8月完成并在那一年卖给了芬兰。PT-6(2)是在1941年2月根据希金斯自己的设计完成的。

PT-6(2)

在1940的冬天,PT-6(2)被送到佛罗里达州的中队1,上图是与分配到PT中队2的Elco的70英尺的PT-18和19一起拍的照片。两个中队正准备到加勒

比海试航,但只有中队2完成了试航。

PT-8

PT- 8是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和全铝制建造的。它和它的姐妹船—木质的PT-7都是81英尺的。虽然PT-7在1941年被送到了大不列颠, PT-8根据YP-110改

装后一直在美国海军服役直到战争结束。

PT-9

在1939年3月,Elco公司花了30万美元购买一艘由英国

Scott-Paine设计的70英尺长的快艇PV-70,Elco根据以PT-9的设计为蓝本再制造10艘(PT-10—19号)作为一个系列。上图的拍摄是在1939年4月美国海军

实验期间,没有标记的PT-9在试验中发射一个鱼雷。

ELCO公司的70型

从1940年1月开始,位于新泽西Bayonne的美国ELCO公司海军生产部门开始生产第一批真正量产级的美国PT艇:70英尺艇体的PT-10-19系列。这个系列的艇身与PT-9极为相似,但机舱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船员的住房比PT-9的大了很多。船的龙骨是阿拉斯加的云杉和波利尼西亚的橡树手工凿成的,船体骨架和船壳甲板是非洲红木做成的。船体和甲板是由双层木板对角铺设构造而成的,用飞机布涂满防水胶夹在层与层之间,增加她的强度和防水性。配备了4枚18英尺的鱼雷,船上

篇三:海军部队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主要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现代海军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岸上实施攻防作战和战略袭击能力,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作战。海军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陆军、空军防御敌人从海上来的侵略,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一支人民自己的海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军部队的发展,建立了海军领导机关和舰队。到一九五五年底,已基本上建成一支初具规模的多兵种的海军。以后,新型舰艇陆续装备部队,活动范围也由近海逐步扩大到中海和远海(注:近海,指距海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区;中海,距海岸200——600海里的海区;远海,距海岸600海时以外的海区。),综合作战能力大为提高。人民海军建立以来,在解放沿海岛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反击外来侵略等斗争中,作出了很大贡献。经过编制体制改革,海军部队已成为一支兵种齐全,常规和尖端武器兼备,具有立体攻防能力,能有效保卫国家领海的战斗力量。

水面舰艇部队,是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也是海军建立最早的一个兵种。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包括驱逐舰、护卫舰(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扫(布)雷舰(艇)等战斗舰(艇)部队和登陆舰(艇)以及各种辅助船部队。其任务是以水面舰艇的武器装备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岸上目标,输送登陆兵,以及完成侦察、巡逻、警戒、反潜、布雷、扫雷、护航、护渔、救生和输送人员、物资等任务。

一九四九年华东军区海军成立时,将拥有30余艘炮艇、登陆艇及其他杂型艇船的苏北军区海防纵队改称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之后,为配合陆军、空军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着手筹建正规舰艇部队。首先,组建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集训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海军官兵和从陆军抽调的指战员。同年十一月,以该校培训的学员为基础,组建了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第二舰大队。这是海军成立的第一支水面舰队。从一九五○年春开始,华东军区海军先后成立了炮艇大队、登陆艇大队。同时,将第一纵队和第一、第二舰大队分别扩建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五、第六、第七舰队,并组建了扫雷大队。随后又以炮艇、登陆艇大队为基础组建了3个巡防大队,担负长江口和浙东沿海海上作战任务。同年八月十日,海军召开第一次建军会议,确定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的建设方针。九月,海军青岛基地正式成立,随即组建了巡逻艇队。十二月,中南军区海军正式成立,并组建了海军第一舰队及巡防艇队。当时,这些初建部队基本上沿用陆军的组织体制,装备的舰艇型号也不一致。

一九五一年三月,华东、中南军区海军所属舰队,按舰艇性能、舰型和所担负的任务调整了编组。第五、第六舰队分别编为登陆运输、护航舰队;第七舰队并入舟山基地,以原属第

六、第七舰队的4艘炮舰组成战舰大队。同年九月,为增强水面舰艇部队突击兵力,中央军委决定,以海军快艇学校首届毕业学员和从苏联进口的小型鱼雷快艇,组建鱼雷快艇大队。同年,还组建了海军学校实习舰艇大队,扩建了巡逻艇大队等部队。

一九五四年以后,根据舰艇装备的补充情况,相继组建了扫雷舰、雷击舰、驱潜舰大队和快艇大队、支队。一九五五年八月,遵照国防部决定,华东、中南军区海军分别更名为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所辖舰

海军鱼雷快艇第一支队

队改称支队;海军所有战斗舰艇大队按统一序号命名。至此,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主要舰(艇)种已基本齐全,编制体制也基本成型。舰艇部队战斗力在“边打边建”中不断提高。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年,由于舰艇装备不断得到补充,促进了水面舰艇部队的发展。先后组建了一批鱼雷快艇、扫雷舰、护航舰、驱潜舰、巡逻艇等战斗舰艇大队。同时,开始进行舰队、基地范围内水面舰艇部队的配套建设。在舰队和主要海军基地组建了辅助船大队、测量船大队、防救船大队、修接船管理大队,以及部分辅助船中队和快艇基地。一九五八年

九月,海军统一部分常用舰艇名称,雷击舰改称驱逐舰,驱潜舰改称猎潜艇,护航舰改称护卫舰,巡逻艇改称护卫艇,教练舰改称练习舰,鱼雷快艇简称快艇,各舰种部队的番号也依此进行了更改。一九六○年五月十一日,国防部决定组建北海舰队。八月一日,北海舰队正式成立。

六十年代初,随着国产装备的增加和改进,舰艇部队尤其是快艇部队有了迅速发展。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导弹快艇大队、支队和部分快艇基地勤务处,海军快艇部队已成为一支遍布沿海要地的强大的近海突击力量;猎潜艇、护卫艇和登陆艇部队也有一定发展。一九七六年,建立了装备国产导弹驱逐舰的驱逐舰支队。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驱逐舰、护卫舰等中型战斗舰艇部队的突击威力。一九八一年后,海军重点发展了猎潜艇、护卫舰、驱逐舰等战斗舰艇,以及勤务船、水线船、试验船、海洋调查船、防救船等辅助船只部队,建立了大型舰艇岸勤部,使水面舰艇部队内部的各种战斗舰艇部队和辅助船部队进一步配套和完善。随着参与国家科学研究和海军外事交往等远洋任务的增加,大型综合性辅助船只也陆续装备海军,增强了水面舰艇部队整体作战威力,开创了中国水面舰艇部队进入远海大洋活动的新时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在水下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包括有常规动力和核动力的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和潜艇基地、辅助船部队等。其任务是利用水下隐蔽活动的性能,消灭敌舰船,破坏、摧毁敌方基地、港口及其他陆上重要目标,执行侦察、反潜、布雷和巡逻以及需隐蔽进行的各种特殊任务。

一九五一年四月,开始筹建潜艇部队。一九五三年四月,首先成立海军潜艇学校,为组建潜艇部队培训技术骨干。一九五四年六月,成立了第一支潜艇部队——独立潜艇大队,同时建立了潜艇基地,为潜艇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潜艇装备陆续交付海军使用,一九五六年后,又组建了新的潜艇大队和潜艇基地。

六十年代后,中国生产的潜艇装备海军,潜艇部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舰队都组建了潜艇支队,并相继新建了一批潜艇部队。一九八○年底,海军现役常规潜艇数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2.16倍。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显著提高,特别是核潜艇部队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中主要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由歼击机、强击机、水鱼雷轰炸机、水上飞机和侦察机、运输机、雷达等部队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兵种,歼灭敌方空中、海上力量和沿海重要的岸上目标,夺取海洋战区和濒海战区制空权;掩护和支援己方舰艇的战斗行动,夺取制海权,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和沿海重要目标,以及进行海上侦察、巡逻、反潜、布雷、扫雷、通信、引导、运输、救护等。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在解放沿海岛屿、护渔、护航、海上侦察、国土防空等战斗活动中作出了贡献。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筹建较早的一个兵种。一九五○年解放军海军机关成立时,即开始筹建海军航空兵的工作。当年十月建立了海军第一航空学校,使海军航空兵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一九五二年一月,根据东南沿海斗争形势,中央军委批准海军航空兵组建方案,决定从空军抽调部分机构和人员,支援海军创建航空兵部队。六月,组建了海军航空第一师(九月命名)。这是海军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一九五三年二月后,又组建了一批航空兵师。一九五五年六月,海军建立了水上飞行部队,增强了航空兵遂行海上作战任务的能力。至同年底,海军航空兵已编有水鱼雷轰炸机、歼击机、混合机和水上飞机等不同机种部队。在大陆大部分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为主的作战指挥体系。

一九五六年后,海军航空兵部队转入正常配套建设。在逐步健全舰队航空兵领导体制和继

续发展歼击机部队的同时,陆续组建了航空兵训练基地和夜航侦察、运输、直升机部队,并将对空情报部队改编为雷达部队。

一九六八年,为适应战备需要,海军航空兵部队进行了调整和加强。舰队航空兵又增建了歼击机、强击机和直升机部队。一九七六年,海军航空兵部队整编,组建和扩建了一批航空兵部队,增强了航空兵师的战斗力。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部队进一步改革编制体制,淘汰陈旧装备,撤销部分航空兵部队,从编成上突出了海上作战特点,提高了部队海上突击能力和保障能力。

海军岸防兵,是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由海岸炮兵部队和岸舰导弹部队组成。其任务是保卫海军基地、港口、海岸重要地段和岛屿,消灭敌方舰船,封锁海峡、航道,掩护近岸海区的交通线和舰船,支援濒海地区的陆军作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军委即决定筹建海岸炮兵部队。一九五○年八月,调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改编成海军炮兵学校,突击训练技术骨干。十月,组建了第一个海岸炮兵营,至一九五一年又陆续组建了一批岸防炮兵团。一九五五年,组建了机动(列车)岸炮团和独立岸炮营。此时,在解放军海军、舰队、基地三级领导机关均设有岸防兵机构。

一九五六年以后,随着形势和海防任务的变化,海军岸炮部队相应进行了调整,压缩了规模,陆续撤销和移交陆军一批海岸炮兵部队,各岸炮部队均改由基地或水警区直接领导指挥;淘汰了小口径岸炮,从编制上突出了海军岸炮的特点。六十年代后期,国产岸炮陆续装备部队,海军岸防兵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岸舰导弹部队是六十年代诞生的。一九六三年二月,组建了海军第一支岸舰导弹部队。随着装备的增加,七十年代又陆续组建了一批岸舰导弹部队,使海军岸防兵有了相当的规模。海军岸防兵由过去以装备海岸炮为主过渡到以岸舰导弹为主,成为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防力量。

海军陆战部队,是海军中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它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或配合陆军实施登陆作战,夺取并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地段,保障后续梯队登陆,也能担负海岸防御等任务。陆战队配有不同于陆军的运载工具和武器装备。

一九五三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以1个陆军步兵团部和2个步兵营为基础,在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了陆战队。次年十月,海军陆战队进行了扩编。后因任务等情况的变化,海军陆战队于一九五七年六月撤销。

七十年代末,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海军陆战队。陆战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侦察兵和各种勤务保障分队编成。其编制体制经调整改进,适应了海军陆战队机动性强、反应快等特点,提高了独立作战能力。

篇四:鱼雷快艇的奇迹:击沉太平号战舰

"太平"舰被击沉前的遗影。

“太平”号驱逐舰被击沉的战斗被作画纪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装备极其陈旧落后且建制上极不统一的民国海军,因自身的诸多弱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属舰只或被日军击沉,或自沉塞江,主力瓦解。部分官兵依托残剩的十几艘小型舰艇,以布雷战为主要战斗形式,配合陆军主力在长江上下顽强地与日军周旋,竭力保卫大后方腹地。其余上万名海军官兵及各海军军校师生只能分散布防于后方陆上,学非所用,郁愤难平。在这种情况下,民国海军系统的有识之士抓住美国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质的《租借法案》出台所提供的机遇,推动当时的中美两国政府达成美方向中方出让8艘军舰并代为培训接舰官兵的协议。其目的在于帮助中方迅速组建一支轻型海军实战力量,以便从美军手里接过太平洋区域航线的部分护航任务,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可是,随着日寇于1945年8月宣布无条件投降,原拟参战之举就此打消。

1946年1月,国民党海军正式从美海军手中接收了“太康”、“太平”、“永胜”、“永顺”、“永宁”、“永定”、“永泰”和“永兴”8艘军舰。“太康”、“太平”乃是1450吨级护航驱逐舰,其余“永胜”等4艘为900吨级扫雷舰,“永泰”和“永兴”则是850吨级巡防炮艇。“太平”号原为DE47“德卡”号,其配备76毫米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3门、40毫米火炮及20毫米机关炮多门,以柴油内燃机驱动,总功率约2500千瓦,最高航速20节。该舰参与了收复南沙群岛主权的战斗,并配合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东北作战,参加过长江口封锁、海南岛防卫作战及撤退。

1949年大陆解放以后,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海上优势占据着东南沿海的大部分岛屿,长期从事破坏活动。其海军舰艇时常骚扰温州湾、台州湾及三门湾等地,抢劫过往商船、破坏沿海航道和渔业生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从1950年开始,先后解放了披山岛、嵊泗列岛、东矶列岛等浙东沿海岛屿。1954年,中共中央军委又决定解放一江山岛。

解放一江山岛是我军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其中海军的任务是掌握制海权。1954年11月,华东军区海军接到命令:派出数艘鱼雷快艇选择适当的锚地待机,力求击沉国民党中型以上舰艇1~2艘,打击敌人的气焰,切断敌人的海上封锁线。华东海军首长还特别强调:“鱼雷快艇是首次出击,要打出威风,打出战果,要为以后的海防斗争打开一个新局面,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1950年8月,解放军海军在青岛组建了快艇学校,邓兆祥任校长。学校专业教员几乎全由“重庆”号上的业务长和技术骨干担任,另有70名苏联专家作为顾问指导教学和实习。第1期897名学员,都是从各野战军中挑选来的。鱼雷艇在苏联被誉为“英雄部队”,形象地称它是“送炸药包的”。因此,学员们对能选上当快艇兵感到非常自豪。一年后,海军将这批学员组建起4个鱼雷快艇大队。1954年5月,驻守在青岛的鱼雷快艇第31大队奉命南下,进驻舟山。这次南下是第31大队的一个快艇中队,在副大队长纪智良、中队指导员朱洪禧和副中队长铁江海率领下,准备和快艇第一大队并肩作战,夺取浙东海上对敌斗争的新胜利。

要歼灭敌舰,就装备而言是有把握的。快艇31大队装备的是苏制K-123型鱼雷快艇,配备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4.5毫米双联机枪两,航速42节,作战半径130海里。从理论上讲,击沉敌人一艘驱逐舰或护卫舰,只需1~2枚鱼雷就够了。鱼雷快艇向敌舰发起

一次攻击时,一般都组织数艇编队齐射,如果参战艇都能做到射得出、打得准,击沉敌舰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把参战兵力紧紧拧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击敌的海上“铁拳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经解放军海军各级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战斗指挥所来组织领导部队进行训练和作战。指挥所划分为岸上和海上两部分。岸上指挥所以观通站为主,辖6艘参战鱼雷艇和4艘配合作战的护卫艇及登陆艇;平时组织训练,战时指挥各艇队协同动作,并运用观通站雷达引导鱼雷艇接敌和撤出,由第31大队副大队长纪智良负责。海上指挥所设于155号鱼雷艇上,由中队指导员朱洪禧和副中队长铁江海负责;平时领导训练,战时在岸上指挥所指挥下执行具体战斗任务。

指挥所成立后,艇队立即开展了紧张的战前练兵活动。训练在远离战区的舟山群岛进行,以隐蔽鱼雷快艇参战的意图。为了制定出符合实战要求的作战方案,两个指挥所的指挥员亲自率领有关人员来到作战海区,运用各种手段来实地侦察敌舰的活动情况。经过仔细侦察,终于发现了敌舰的活动规律:国民党海军每天晚上18时到23时都从大陈岛派出战斗舰艇巡逻,虽然每次派出的数量不等,但每天必有一次。“以练为战”,艇队的训练也全部安排在夜间进行,一般是日落出航,凌晨返回,在海上整整训练一夜。艇队于9月24日完成了夜间训练科目,但在护卫艇雷达导航下实施鱼雷攻击训练时,有2艘艇不慎搁浅损坏,现只有4艘艇能参战。

1949年时的"太平"舰已经有编号,但舰身涂装是美军二次大战的式样,即水线的暗色部份较高并往舰尾升高,编号数字较小跨居两色的中央。

解放军鱼雷快艇施放鱼雷。

几个月很快过去了,1954年11月1日夜,弦月如钩。就在我航空兵对大陈岛进行轰炸的当夜,由副大队长纪智良率领31大队的4艘鱼雷快艇,由4艘护卫艇从石浦港悄悄拖带至高岛待机点。因为护卫艇的体积大大超过鱼雷艇,用舷侧拖带,使敌雷达观测只看见护卫艇在航行,根本看不到鱼雷艇,从而造成国民党海军在判断上的错误。11月3日,上级通报:国民党海军一艘大型军舰向我预定战区驶来,盼望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出击命令下达后,4艘鱼雷快艇像离舷之箭一样射了出去。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情况出现了:海上气象突然变坏,实际海情已满足不了鱼雷发射的要求。无奈,艇队只得放弃作战计划,退出战区,在海上待机。

11月14日凌晨,待机已进入第14天,国民党海军的军舰终于像夜游的鬼魂一样,趁着月黑风高出来活动了。当其从大陈岛一露头,就被解放军雷达站发现了。通过判别,这是国民党海军“太”字号护卫舰,准备在大陈岛至渔山之间的海域进行夜间巡逻。然而,此次这艘“太”字号的航线却与往常不同。往常“太”字号军舰先由南向北巡逻一遍,这艘军舰却一直向东北的渔山岛开去。后据台湾海军军官回忆,该舰当夜被派往渔山岛接劳军的康乐队回大陈岛。以往“太”字号军舰多半在18时到19时从大陈岛出航,驶向渔山列岛,赶在天亮前返回,以避免遭到人民海军航空兵的打击。原定作战计划是趁国民党军舰返航时鱼雷艇出击,但是指挥员判断该舰或许不会像往常一样再返回大陈岛,遂决定立即出击。

不过,根据高岛雷达站通报,其附近海区风浪为4级,不适合出击。为了搞准海上气象实况,31大队副大队长纪智良令郭继祥艇长驾驶158艇至出击点锚地,查看风浪。郭返航后报告,海上风浪2~3级,轻浪,视距2~3海里,适合鱼雷艇出击作战。纪智良立即下令给一中队,“155、156、157、158艇一级战备,马上出击。”零时23分,纪智良命令一中队进至五棚屿以东一海里处待机。该中队0时50分抵达待机点,0时52分在高岛雷达站引导下接敌。

在接敌过程中,至1时25分,敌舰进入我雷达盲区后,即由鱼雷艇目视搜索,155艇当即发现前方有一灯光闪亮。向岸上指挥所报告后,鱼雷艇队明确这一灯光就是国党海军“太”字号舰。1时28分,一中队发现敌舰,距离20~30链。铁江海当机立断,下令155、156号艇担任主攻,157、158号担任阻击,组成梯队接敌运动。此时,155艇想占领敌舷角90°~100°的发射阵位,即向右转向,扩大敌舷角。而156艇认为敌舷角已适合鱼雷攻击的条件,就按预定的提前角接敌。因此,156艇与155艇的距离增大,157艇插入155艇与156艇之间,158艇尾随157艇前进,队形改变后就不能4艇同时齐射了。

1时35分30秒,155艇在与敌距离约10链时发射2条鱼雷,并施放烟雾、打开消音器,以35节航速撤出战斗。157艇于1时34分50秒向左转向缩小敌舷角,1时36分20秒,距敌5链,发射鱼雷2条,同时也施放烟雾,高速撤离战斗。156艇位于157艇左右侧,1时36分40秒,该艇发射鱼雷2条。此时,“太平”舰开始射击,发射曳光弹。我158艇跟进157艇转向,打开消音器,采取35节高速向敌冲击;1时37分距敌舰5链,发射2条鱼雷。敌舰以火炮向我舰射击,当我艇转向后,发现鱼雷命中敌舰,海面上掀起了巨大的水柱和黑烟。

“太平”舰遭重创后,发出求救信号,大陈岛锚地派出3艘舰艇前来救援,以1艘军舰拖带,另2艘担任警戒护航。此时天已拂晓,海面上掀起了波浪,“太平”号舰体倾斜,不断灌进海水,渐渐下沉。7时24分,“太平”号沉没于高岛方位140°、18海里处。就这样,1946年7月驶达中国的“太平”舰,在国民党海军中服役8年之后,终于被自己的学长——邓兆祥训练出来的鱼雷艇部队送入海底。

台湾当局军政首脑在接到“太平”号被击沉的消息以后,接连两次举行紧急会议,发出紧急命令,严防我军再次袭击。此后,国民党海军舰艇在大陈港驻泊已感到失去了安全保障,白天防我空军轰炸,夜间防我鱼雷快艇攻击,与50年代初期国民党空军轰炸南京,袭击江南造船厂、闸北发电厂、宁波大桥的情况相比,确实是今非昔比了。这次海战的胜利,对于解放军海军夺取战区制海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击沉“太平”号护航驱逐舰,是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组建后的首次战绩,也是对国民党海军的一个沉重打击。

后记

关于此次海战,台湾方面的记录与我方有一些出入。国民党海军军官马顺义在回忆中提到,“太平”舰约在1时30分发现4个快速目标,并随后进行追瞄;后以军舰三分之一火力进行射击,但因目标小而高速,不足以阻击。这与我方称敌舰未发现我舰,对空盲目射击形成出入。

另外,这次海战中,人民海军由于缺乏经验,出了不少纰漏。较为典型的是在进行攻击时,缺乏实战经验的快艇编队队形发生了混乱:155号或为避免妨碍其他3艇的动作,或想改变发射阵位,向右转向避让。156号认为敌舷角已经符合攻击条件,向左按照一定的提前角接敌,结果两艇距离迅速拉大,157、158号插入其间,整个队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弧形。但是,人民海军也有一些好运气。比如,按照计划,11月15日艇队就要撤走了。因为

篇五:二战德国高速鱼雷艇部队

惊涛中的短剑-二战德国高速鱼雷艇部队

图片:

兵器2006.08/09

拖雷

德国人称它为S艇,意为快速艇。英国人则把这些难缠的对手称为E艇。E是英文敌人(Enemy)的首字母。这些性能出众的高速鱼雷艇扮演着致命短剑的角色,正是战争年代里英国最刻骨铭心的海上仇敌之一。

◆豪华游艇的启示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虽将德国建造大型水面舰只和潜艇的路完全堵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它加大了对鱼雷快艇这种非受限武器的研发。魏玛共和国的海军高层要求立即开发一种适用于下次战争的鱼雷艇。第一个成果出现在1926年。A&R船厂设计了一艘名为"K实验艇"的船,不过因它照搬了英国海军V形尖底的设计,而令海军不尽满意。

与此同时,一战中德军使用的高速摩托艇(LM艇)的制造商吕尔森公司推出了"吕尔"艇。该艇坚持了海军欣赏的圆形艇底设计,但其稳定性颇令人怀疑。

事实上,圆底和尖底是当时世界鱼雷艇设计中的两大流派。尖底设计的优点是航速较快,缺点是吨位较小抗风浪性能差,相反,德国自一战时就采用的圆底设计则具备吨位较大,抗浪性能好的特性.虽然航速不如前者.但以适应远海作战的特点而始终被德国海军青睐。 真正令德国海军心动的设计终于出现在1928年的一艘民用艇-吕尔森为德裔美国银行大亨奥托.赫尔曼.卡思量身打造的豪华游艇"俄亥卡二世"号上。该艇创下了同级别艇型中的最快速度纪录。德国海军当即表示了极大兴趣,并于次年以联络艇的名义向吕尔森下了一份订单,要求建造和"俄亥卡二世"号相同规格的鱼雷快艇。

1930年8月7日,这艘名为UZ(S).16的快艇顺利交付,两年后易名为S-1艇。这是一战后德国海军获得的第一艘鱼雷快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速海岸快艇.从此拉开其后10余年间S艇纵横欧洲海域的战史序幕。

◆在创新中积累经验

二战爆发前后,德国相继开发了多种型别的S艇。战前建成的有S-1艇。S-2级(4艘).S-6艇。S-7级(7艘)。S-14级(4艘)和S-18级(8艘),共计25艘。

二战期间德国又相继推出S-26级(4艘)、S-30级(16艘)、S-38/S-38b级(91艘)、S-100级(81艘)。S-151级(8艘)、S-700级(9艘)以及LS袖珍级(12艘),共计221艘,其中有少量在战争结束时尚在建。 二战前的各级S艇在技术上均未臻完善,不过其建设经验对于后来主力艇型的出现大有裨益。譬如S-1艇的木质双层结构加坚固轻合金肋骨的做法一直被保留;S-2级则在动力方面有所建树,其特殊的方向舵控制系统一直被后续的S艇采用一在主舵两侧分设一具与其成30°角辅助舵,当快艇高速行驶时可以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并减少排浪尾迹,在训练船员和研模战术方面,4艘S-2级亦贡献甚大;S-6艇和S-7级都加大了艇身,并正式引入制式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动力方面则尝试改装MAN出品的柴油机(但不太成功,海军对其速度颇不满意)。

从S-1到S-7.可谓是德国S艇的技术积累阶段.其中圆滑艇底和533毫米鱼雷等都成为后续艇型的技术标准。S-7级以前的这6艘均于1938年售给西班牙海军。有意思的是,建造这些S艇的吕尔森公司还完成了S-7级的一些国外合同,其中一份3艘的

订单来自中国。

大战爆发前后生产的S-14级和S-18级是S艇的过渡型产物。该两级艇的实用效果终于使发动机领域持续一段时间的MAN和戴姆勒-奔驰之争有了明确结果一后者胜出。使用1.508兆瓦戴姆勒-奔驰MB501发动机的S-18级航速首度逼近40节。

◆最强S艇现身

1939年晚些时候具有重要意义的S-26级艇诞生了,虽然只生产了区区4艘,但却是奠定德军主力S艇设计理念的作品.后来的S-38级和S-100级都是基于S-26的设计。

S-26级首创性地将此前独立于艇身的开放式鱼雷发射管改为与艇身一体化设计的全封闭结构。在操舵室顶部独立设置艇长指挥舱的做法也始自本级,从此德国S艇艇长就拥有更好的视野。

从1940年到1943年最强的S艇终于出现了。S-38和S-100两个级别在前作的基础上开发而来,双突双破百吨的排水量。S-38级是一种重武装S艇,在前甲板加装1门莱因钢铁公司的20毫米MG C/38火炮,后甲板设1门20毫米高炮或换装1门瑞典产40毫米博福斯Flak28高炮。1942年晚些时候德国人又对S-38级的舱室进行强化防护设计,操舵室和指挥舱都包覆着装甲,多面体的设计风格使其极具现代感,这便是改进型S-38b级。

虽然装有重火力和重装甲,但依仗3台1.618兆瓦戴姆勒-奔驰直列液冷12缸柴油发动机,其航速依然保持39.5节,堪称强力的"海上短剑",无怪乎该级以超过90艘的产量傲居所有S艇之首。

S-100级从生产之初就采取了S-38b级装甲化的做法,只不过其钢板更厚,因此其排水量是所有S艇中最大的,达117吨。不过拜最新的3台1.508兆瓦戴姆勒-奔驰MB511增压柴油机之赐,其航速竟能达到42节,这是S艇中第二快的速度,仅次于袖珍LS艇。其81艘的产量亦是S艇产量的第二大户。在保留S-38各种武装的同时,其又在舰舯部增设了一门20毫米高炮。

该级的一个特例是S-226艇,实验性地增加了一对向艇艉方向发射的鱼雷发射管。这一尝试直接导致德国末代S艇S-700级于1944年诞生。这种新型S艇的后部鱼雷

发射管是可以发射最新式声导鱼雷的型号,虽然战力不凡,航速亦达42节,但随着德国战败日期之临近,已无所作为。

◆比"短剑"更短……

除了上述这些主力艇外,还有一些小型的S艇亦活跃在德军阵中,其中有的是为特殊战场的需要刻意而为之,有的则是急就章地自缴获设备改进而来。如果说主力S艇是"短剑",那它们就更短些……

其最小的要算LS袖珍级S艇,艇长只有12.5米,排水量仅11.5吨。这种专用于在港口周边进行袭扰和布雷作业的袖珍艇原计划建34艘.实际只完工12艘,而且是由生产飞机的多尼尔公司来完成的。袖珍艇的优势在于快速,其航速列S艇之冠-42.5节。它可以装2具艇艉方向发射的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也可在艉部装3具水雷滑槽。12艘LS艇中有3艘成为辅助巡洋舰上的搭载艇.其余的则通过欧陆的运河体系被派到地中海活动。

身躯同样能够通过内陆运河从北海进入地中海的还有两种S艇-S-30级和S-151级。S-30级本来是吕尔森在1939年应中华民国海军要求开发的.不过在战争爆发后就被德国海军紧急征召;S-151级则不是一种"纯正"的德国S艇,而是由1940年掳获的8艘未完工的荷兰鱼雷艇改建而成的,1942年最终完工。

◆海浪迷彩-S艇涂装

二战前S艇的标准涂装是浅灰色,水线以下部分使用黑色防水漆,船舷两侧漆有黑色的舷号。1935年5月21日随着魏玛海军变更为第三帝国海军,原本飘扬在S艇上的红边白底钩边十字的德国海军旗。亦于当年11月9日换成了红底黑十字带万字符号的纳粹海军旗。同时在两舷或舰桥挂上了铜制的帝国鹰徽标志,不过这一做法于1940年时取消。战争爆发后S艇水线以下部分改用棕红色,水线位置仍然是黑色,舷号则被与艇身相同的涂料完全盖掉。战争结束时尚在服役的S艇又重新涂上了艇号,不过那是盟军为了方便统计缴获舰船数目。

艇身涂装的变化比较大。最早顶替浅灰色的是深灰色。这种色彩曾用在参与1940年

4月挪威之役的S艇中。此役表明深灰并不很成功。经验表明,在夜暗条件下较浅的灰色加一些蓝色迷彩的涂装,隐形效果要比单纯的深灰来得更好。S艇的行动主要是在夜间,因此深灰涂装很快就被灰白色替代,这也是持续整个大战的S艇的基本涂装色。

在大战中期出现了迷彩涂装,它赋予S艇极具个性的外观。在参战国中德国在兵器迷彩涂装方面确实步步领先,除了在充满乌云和浊浪的北海环境中采用的灰色涂装与英国鱼雷艇较类似外,其独特的海浪图案和斑点图案迷彩极具匠心。这种在敌军阵营中未曾一见的涂装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S艇充分发挥其战力。

迷彩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斑点图案,由灰色和褐色的斑点构成,被运用于S-26级和S-38级的部分艇上。在英吉利海峡.这种迷彩符合那里的灰暗背景,而在北方海域,又能巧妙地和远景中的雪山等融为一体。另一种方案则是海浪图案。这是一种由暗蓝色和蓝灰色的模仿波浪的条纹构成的图案。它同样用于在黑海对付苏联舰艇的那些S艇上。需要指明的是,这些海浪图案没有标准的格式,各艇是参照一定的样式自行涂装的。例如在波罗的海对苏军作战的S艇采用的海浪图案颜色就变化为深灰。浅灰加棕绿色。为了能有效完成一些白昼出击的任务,德国人在原先多为黑色或灰色的甲板上也动起了脑筋。在较温暖的黑海,甲板被涂成豆绿色或橄榄绿,以适应那里因富含藻类而在阳光下发绿的海水颜色。出没于英吉利海峡的S艇的甲板则涂上了大块的灰白色斑状图案。

这些S艇同时将船艏甲板涂成红白相间的色块。这一防止被本方空军误击的做法来自于意大利海军的经验,不过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甲板涂装的效果。

许多S艇在舰桥两侧涂有所属支队及本艇的徽标,有时也在船艉标有本艇的无线电呼号。S艇支队的徽标图案多用动物表示,比如第4S艇支队用黑豹.第8S艇支队用雄鹿,第5S艇支队用一只抓着鱼雷飞翔的海鸥等。

和那些神出鬼没的德国袭击舰一样,S艇通常备有多面同盟国的旗帜,必要时会降下纳粹海军旗,改挂英国或中立国旗,用以迷惑敌舰,敌机和海岸观测哨。

◆海面上的"狼群"-S艇战术

战争初期,得到强大空军支持的S艇支队还敢于在白昼航行并攻击,不过随着盟国海空力量的不断增强,S艇被迫以夜晚出击为主。最适合战争中后期S艇出击的自然条件可以概括为夜色、薄雾、半圆月和平静的大海。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