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孩子的校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21:37 单元作文
篇一:《可爱的你(五个小孩的校长)》电影完整版
可爱的你 五個小孩的校長 (2015)
导演:关信辉 编剧:关信辉 / 张佩琼 主演:杨千嬅 / 古天乐 / 吴耀汉 / 吴浣仪 / 姜皓文 / 更多...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上映日期:2015-03-20(中国大陆) / 2015-03-19(香港) / 2015-04-02(台湾) 片长:113分钟 又名:五个小孩的校长 / 5个小孩的校长 / Little Big Master
剧情简介
名校校长吕慧红(杨千嬅 饰)与丈夫谢永东(古天乐 饰)迎来了两人结婚十周年纪念日。提早退休的吕慧红计划半年后和丈夫一起环游世界,然而,吕慧红偶然发现了一所面临倒闭的元田幼儿园。幼儿园里只有5个小孩——小雪(何涴潆 饰)、嘉嘉(傅舜盈 饰)、珠
女(王诗雅 饰(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五个孩子的校长))、南亚裔姊妹Kitty(李咏珊 饰)和 Jennie(陈丽儿 饰),如果聘请不到校长,学校将被拆除。于是,吕慧红毅然应聘,而丈夫谢永东也决定和她共同进退。在这所破旧的幼儿园里,吕慧红不仅要照顾处于各种问题的五个小孩,同时也要面临自己的人生考验??
影片短评
观众哭成狗 很温情的电影 杨千嬅和古仔最有人文关怀的一部良心影片 总觉得所有老师应该被组织看一遍!这是师德啊!
五个可爱的孩子,校长对教育的坚持,东哥对事业的执着,古杨之间的恩爱。从幼儿教育到小孩子唤起成人的梦想,从家长的冷漠到热情,一些列的变化,感人,好片!
一周前看的剧角映画的内部试片 片子还是挺温馨的 淡淡的一股暖流 每个人物塑造的都挺有特色 五个小孩也是
港人很少拍现实题材作品了,虽然煽情可生活就是这么多的不如意。结尾也没有出现参观者,反而是家长们坚定了供孩子读书的信念,希望是自己给的,这个结尾不落俗套。现实反而让人欣慰,幼稚园办了下去。喜欢这样的结局,电影给力希望,现实给了回报。
五个孩子演技爆棚,特别是珠珠。Fa演技进步了,不再是余春娇,古天乐这朵绿叶浪费了,明显烘托女一的戏,让古大帅哥来,太可惜。家长们都是脸熟的老戏骨,小家伙们也很走心,该哭哭,该笑笑。国语配音已经很努力,但还需再努力。算上2014年,是这一年多以来唯一看哭的电影,请备好纸巾。
真的拍出催泪的效果,五个小孩若果提名最佳新演员绝对没有人有异议,太萌了!
港版《一个都不能少》,香港票房年冠。爱心女教师拯救倒闭幼儿园,老爸残废、父母双亡、拆迁户....沉思儿童与社会问题,为教育视金钱为粪土,浓厚的生活气息,杨千嬅从没如此淳朴倔强,古仔则继续面瘫,五个孩子卖萌粤语歌,病床上奄奄一息,刻意煽情氛围弄得生离死别。但关信辉很公益很有良知,敬佩
1.一个错字,有“颗”「心」i/o“棵”; 2.虽然是真人真事改编时间上面也很贴合但是当杨千嬅说"我教了二十几年书"的时候还是没忍住开始在心里做数学题 = =+; 3.电影果然是电影,里面围观群众个个媲美芒果台。
杨千嬅生完孩子后整个气质容貌都变得富有母爱和亲和力了,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人性的美好!久违的优秀港片!
篇二:五年级组读《三位名校校长让自家孩子休学一年》有感
五年级组读《三位名校校长让自家孩子休学一年》有感
三位校长让自家孩子休学一年的故事领悟:教育乃国之发展动力,创新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我国人民倍感自豪。然而,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对教育的忽略,可谓头重脚轻,失去根基再强大的经济强国终有倒下一天,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德育是大势所趋,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如今德育教育这方面的发展欠缺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老奶奶摔倒讹诈路人,一方面,运输车辆车祸倒地路人哄抢等,无不揭示德育教育缺失。教师教育水平停滞不前以及应试教育观念根基深入,让我们对后代教育的担忧。日前,长沙三位校长书记让自己儿女休学一年的事给教育带来意思暖意,但是不能盲目跟从,教育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可达到预计效果,其做法优点在于培养孩子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锻炼自立自强意识,树立自我信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健康向上态度面对学业生活。这也是我国教育所欠缺的,但其缺点在于,这方法不是所有学生适用,缺乏广泛教育性,叛逆期学生如果没有效引导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觉得这件事值得商权。
《三位名校校长让自家孩子休学一年》有感:让孩子休学一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这需要一个很大的勇气。在这不得不反思我国现代的教育方法,其实,三位校长的做法跟我们古人的教育方法非常相似,孩子有很大的空间去自我发展,现在独生子女很多,其本上是六个老人宠爱一个小孩子,在生活上孩子不能得到锻
炼,学习上以上兴趣班为主,一切听从家长的指挥,孩子每天只是按部就班,缺少了自己的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三位校长能够利用一年的时间去填补孩子所失去的,从不同角度去锻炼自己,让孩子得到正常的生活。其实,我认为不能说三位校长让孩子休学,应该说三位校长只是改变了孩子学习方式。因为在所谓的休学一年中,孩子一样在学习,而且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强化培训,比如说去旅游,其实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他一样在学习。
首先,我个人不赞同这种做法。现在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很忙,孩子休学在家没有人看管,更不要说陪伴了。普通的家庭是不可能放下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一年的,所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孤独,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好处。
其次,一般的家庭是无法实现孩子休学后再顺利上学的。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孩子留级,普通家庭的孩子休学后就可能再也无法正常回到学校上学了,这样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事。这也许会给普通的家庭带来更多的烦恼。
再次,这种行为不能盲目跟从,教育要因人而异。作为家长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兴趣,激发孩子求知欲,从而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意识,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我觉得这种做法,可以让一些着急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得到一些启示:不要太早让孩子进入学校的学习中,这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是应该等孩子满六周岁或七岁再上小学。
篇三:徐珍华校长:孩子的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
徐珍华校长:孩子的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之所以决定学习习惯,是因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属于行为习惯的范畴。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映射,同样,生活习惯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把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放到了无关紧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都是小事。只要抓住西瓜,丢了芝麻无所谓。这样的观念,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割裂开来,是一个很大的家教误区。和无数家长一样,我也曾有这样的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纠结、烦恼。孩子都上高一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怎样培养孩子严谨认真的作风,怎样让孩子的学习尽快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我苦苦思索着。
那时,每次我走进儿子房间,看到的都是一派脏乱差:脏袜子、脏鞋、脏衣服堆在墙角散发着怪味,各种食品袋随处可见,变质方便面放在鞋柜上,发霉小食品躺在窗台上,长毛的饮料放在桌子上,干瘪的水果丢在台灯旁。杯里的茶叶泡成了深棕色,用过的碗筷摆放在床头柜上,抽屉半开着,衣柜敞露着。杂乱无章,一片狼藉。
儿子房间里的乱象和他的学习有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呢?是不是潦草、马虎、随意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儿子的学习习惯呢?考虑到这个问题时,我的眼睛顿时一亮,决定探个究竟。 为此,我拜访了数位心理学专家,了解了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有关知识,这对我启发很大。紧接着,我读了一篇名为《 生活可以贫穷,但不可以粗糙 》的文章,让我茅塞顿开。文章是这样写的:
读研究生的时候,朋友的寝室里有一个从黄土高原来的青年。据说,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车,再坐汽车,之后是马车,之后是背包步行??总而言之,他的家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偏远。
一个散淡的黄昏,他给我们讲他母亲的故事。通过他的讲述,我看到了一个在困窘环境中生活着的消瘦而美丽的母亲。她经常说的话是:生活可以贫穷,但却不可以粗糙。她给孩子做的白衬衫、白边儿鞋,让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们在艰辛中明白什么是整洁与有序。他说,母亲的言行让他和他的手足们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样可以长出美丽的花。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养育他成人的窑洞里,会走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孩子。
和这青年同一寝室的另一位同学,是富裕家庭里的“宝贝”,他的父母生了五个孩子,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来上大学,他的母亲一下子给他买了十套衣服,可是,没一件他能穿出个模样来。他总是把衣服随随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皱皱巴巴地套上。头发总是在早晨起来变得“张牙舞爪”,怎么梳都梳不顺。他最习惯说的一句话是:一切都乱了套。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住在对面的室友,怎么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横看竖看都是乱;而对面那张床,洗得发白的床单总是铺得整整齐齐。
那个窑洞里走出的青年,在大家赞叹的眼神中读完了研究生,携着爱他的姑娘,到北京工作去了。听说,在他有了家庭后,他和母亲一样,把日子过得精致而又温馨。
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儿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到了他的学习习惯,随意、粗糙的生活态度延伸到了学习上。而儿子这些不良习惯是我影响、熏陶的结果,是我生活习惯意识淡漠、没有刻意培养儿子这方面的习惯所致。不是吗?生活上懒散、邋遢、潦草、马虎的家长,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生活态度严谨、认真的孩子呢?生活上马马虎虎、敷衍应付的孩子,怎么可能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呢?
粗枝大叶的人这件事做不好,另一件事往往也做不好;细心、用心的人能做好这件事情,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同样的道理,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学习上很难不马虎;生活上懒散的人,学习上也不会勤奋;生活上没有规矩的人,学习上也不会有章法。人的行为风格是统一的,不能被简单割裂开来。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生活习惯往往会无意识地迁移到学习上。
正确的事情不分大小,错误的事情也不分大小。面对生活中的琐碎事,好多人往往不用心去做。比如:吃完饭不收拾碗筷,用过的东西随手乱放,出门不随手关灯,上完厕所不放水冲等等。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里是小事。其实,正是这些小事,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很多人眼里无关轻重,人们往往不愿在细节上花费心思和精力,其实这是舍本逐末。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管理大师汪中术说:“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想做好大事是痴人说梦。只有把各种小事都做得非常漂亮的人,才能办成大事、办好大事。
一个孩子不注意生活中的小事,日积月累,身上的坏毛病必然越来越多,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差。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必然会延伸到求知上。他的学习习惯会越来越差,知识漏洞也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糟糕。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现实中不乏这样的现象:父母有挖鼻孔的毛病,不经意就把坏习惯带给了孩子;父母赖床,孩子大多不会早起;父母办事习惯往后推,孩子也不会“一日事,一日毕”;父母生活上毫无秩序,孩子不可能井然有序。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反射到孩子大脑里,储存在孩子潜意识里,孩子做事时就会无意识地表现出来。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形成了。
生活习惯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讲,是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是意志力的教育,是责任心的教育,是自信心的教育,是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教育。
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都有一定的爱心和感恩心。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最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最容易理解劳动者的艰辛。
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往往能沉下心来做事情。通过周而复始地做事,他就得到了一定的磨炼,就获得了一定的定力,他的意志就会比较坚强。任何人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的人生砝码都会加重许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生活上会越挫越勇,学习也会迎难而上。 能把身边的事做好,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知道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他的求知潜能定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责任心会让孩子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责任心将给他的成功人生添彩助力。
一个孩子总是把各种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就会得到父母的赏识,也会得到自己的认可,就会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孩子把这份自信心带到学校、带到社会,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挫折不能战胜?
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做好的孩子,动手能力肯定强。一个经常动手的孩子,智力也在不断开发,肢体和大脑的协调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实践能力也一定强,创造能力也必然强。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些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你还愁他在学校不受欢迎?你还害怕他不能取得好成绩?你还愁他进入社会没有竞争力?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不会生活的人,不可能会学习。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父母的生活习惯决定孩子的生活习惯。这种因果关系可以列出下面的公 知道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因果关系,我把培养儿子的生活习惯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找准机会,我认真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我对儿子说:“老爸以前只顾在外边忙,我邋遢惯了,无形中也影响到了你的生活质量。现在我意识到了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我要过一种从外到内、表里如一、有内在质量的生活,希望你多支持老爸。”
即日起,我把卧室、厨房整理得干干净净,把儿子的房间也搞得一尘不染。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我感到心情就是不一样。我每天坚持整理不误,儿子不免还有些随意。比如:书籍、作业本随手乱放,纸团杂物也随手扔??看到这些,我一点也不心烦。这哪能怨儿子呢?儿子生下来原本是一张白纸,是我从小没有引导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年养成的习惯,一下子对他有过高要求,也不切合实际。儿子上学后,我会及时把他的房间整理好。我不要求孩子什么,而是在身体力行的前提下提醒儿子保持卫生。我对儿子说:“感谢你支持老爸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天你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你这么一个帅小伙,完全有理由过一种高品质生活,遗憾的是老爸以前疏忽了这一点。老爸知道你学习任务重,但东西放到该放的地方、保持清洁也是举手之劳。这几天在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你一定会感到神清气爽。养成严谨、有序的生活作风不仅让你感觉良好,也会对你的学习有一定帮助。近段老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心情好做事效率也高。”
在我的影响、熏陶下,儿子逐渐有了生活习惯方面的意识:吃过饭及时把碗筷送到厨房,有时还帮我洗洗锅碗;从来没有洗过衣服的儿子也动手洗衣服了;床上的被子也叠得有模有样;桌子也隔三差五用毛巾擦擦。我在肯定儿子做出成绩的同时,也给儿子做些示范。慢慢地,属于儿子自己的事情他基本都能完成,用完的东西能放回原来地方,房间也不那么乱了,他洗澡、洗头也比较勤了。
有一次儿子对我说:“以前你们什么都替我做了,我感到那些不是我的事情,你们要一直包办下去,我肯定永远长不大。以后你们不要给我考虑得太周到,我的事情让我自己做,尽管有些事情可能做不好。让我吃点苦头、接受点教训,也不是坏事。我自己做点事,内心还别有一番滋味呢!”
是啊!爱美是人的天性,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哪一个年轻人不喜欢整洁呢?哪一个孩子不爱动手呢?都是我们家长越位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及时开发,闲置到一定程度就报废了。一句话,是家长错误的家教方式导致孩子生活习惯不好,也是家长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思想和十足的惰性啊!
随着儿子生活习惯的一步步改善,他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甚至一部分人认为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咨询中,不少家长总是说孩子学习习惯有多么不好、学习成绩是如何糟糕,却很少有人谈及孩子的生活习惯。他们并不知道,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活习惯会对学习习惯产生决定性影响。更没有人知道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并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故而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提升生活品位。改掉懒散、邋遢、推诿、拖沓的生活习惯,培养严谨、认真、整齐、有序的生活作风,时时事事给孩子做好表率。
第二,凡事要用心。好多人做不好事情,都是不用心所致。不论什么行业,只要用心,做到极致,都能创造辉煌。
第三,从小事做起。克服浮躁情绪,战胜惰性和随意性,沉下心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一日事,一日毕;凡事往前赶,绝不后拖;东西各有其所,用后放回原处;注意个人形象,保持环境卫生;言谈举止文雅,远离粗话、脏话等等。小事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小事成就一个人的习惯。
第四,聚焦一些事情,把它做细、做透、做到位。一个人在一方面想明白了,在别的地方也就想明白了。把一件事做好了,就具备了做好其他事情的信心和习惯。好多人之所以处处不通、门门不精,这也做不好,那也不中用,究其原因,是因为从来没有完整地做过一件漂亮事。
第五,把在生活中积累的优良作风和优秀习惯带到学习中。要把学习当做生活必须,当做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你对“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学习的规律有了一定
的了解,你就知道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习,就能给孩子实质性的帮助。还是那句老话:“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从为人父母自身做起,从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篇四:校长推荐必读文章
校长推荐必读文章——中国的孩子全部
输在起跑线上
本文从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深刻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为南外仙林分校近九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值得每位教师和管理者仔细阅读,认真反思。
钱铁锋
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美国旧金山 著名教育学者 柯领
“教育的起跑线问题”是一个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的理论难题与实践难题。
一、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恰恰“让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就是训练身体与陶冶心灵,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
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人格成长第一,职能成长第二”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外而内的“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作、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种愉快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儿童需要自身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当代的儿童在不得不过快成长的压力下长大,失去了对他们年龄段来说永不再来的、一次性体验的机会。
二、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逻辑把握开始的,这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超前学习与升学考试的竟争,忽视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这两个阶段的奠基性的成长,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主要是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有气无力、
偏偏倒倒、东躲西藏、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而可怜吧吧地度过这一生,普遍压抑、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 据我对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比较,我认为,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我们要再一次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中国当代的教育体系是从“脑”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这就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普遍规律。 我认识一个在美国硅谷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学的《数学》加减运算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比如解应用题,主要用文字来描述,如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五个苹果减两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三个蛋糕加四个蛋糕等于几个蛋糕?孩子们就用手指头与脚指头来进行加减运算。他们的《科学》课程很有特色,教材是大开本,图文并茂,围绕科学的常识展开,讲自然环境、天体行星、日月星辰、植物、动物。与此行对应的作业是,回家用花盆栽小树苗、栽番茄、种小麦、养蚕、养小鱼等,观察其成长过程并作记录,学会用文字或绘画来作科学报告,描述植物与动物的成长过程等;老师每天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为进行20分钟的阅读训练,自己找感兴趣的书籍看,任何书籍都可以,每两个星期写一次读书报告。显然,他们的认知是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的,而不是从抽象的1+2=? 5-2=? 3+4=? 开始的。比较一下,中国的小学一年级是怎样进行教学的呢?
为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认知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是围绕“认知导向为中心”展开的,这一思维方式是两百年前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赫尔巴特又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有三个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奇怪的是台湾也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是20世纪初民国时期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死记硬背。而美国的教育模式主要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是一种以“活动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围绕“情感导向为中心”展开的,主要有三个特点,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因为中国的中学生比美国的中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扎实,在国际竟赛中,考得更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当今,中国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在社会生存竟争的压力下,以教育人们“学会工作”为目的,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过早的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尽性。显然,中国的教育体系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是给孩子“放气”的教育,它的本事就是把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蔫了吧唧的皮球。
三、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比中国的基础教育要差吗
在我看来,欧美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他们的人文、制度与教育系统的强大,其次才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强大。也就是说是精神的强大才导致了物质的发达。
我们慢慢用心体会美国的教育,欧洲的教育,他们从古希腊开始就把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作为教育奋斗的目标。“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
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于是,基础教育就为孩子与学生们创造了许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与“自由探索的时间”,就有童子军,玩耍多,体育课多,艺术活动多,项目活动多,课后社团活动多,父母带孩子参与教会活动多??这种以人格为中心的教育就全面奠定了人生的根基。
在我看来,兴趣与爱好是产生丰富个性与创造性的源泉。美国基础教育的真正精华是在每天下午3:00放学以后的围绕“体育、艺术、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学生们自由选择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可以不参加。我认识一个在美国硅谷Miller中学读书的15岁的中学生,他告诉我他们中学有53个社团组织,他自己就参加了9个社团组织,周一到周五下午3:00—4:00就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他喜欢歌唱艺术,就参加了美声唱法社团与爵士乐风格歌唱社团的活动,还参加了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社团。
人生就象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赛跑,西方教育倡导的是“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他们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中国的知识教育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先快后慢”,教材体系性强,知识难度大,条条框框语言刻板,缺少形象的情节与故事性,分数竟争、班级排名,智能先成长,人格萎缩了,知识先成长,心力与体力萎缩了。
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万米赛跑的话,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重视逻辑把握的训练,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3000公尺,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7000公尺;西方的教育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也许刚开始跑得慢,会输掉前面的3000公尺,但由于重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训练,打好了人生的基础,就多半会赢后面的7000公尺。
中国的教育是“先紧后松”,“紧”是基础教育难度大,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课为核心进行系统训练,以考试为中心,强迫学生学习与考试,把学生们累垮了,造成普遍厌学,“松”是学生们考上大学了,离开了家长的管制与升学考试的压迫,终于可以玩耍了,大学里追星族成群,流行音乐、经商热、社交热抑制了读书热成了校园文化,躲避崇高的染色斗、追星族、玩家成了时代弄潮儿的象征,大学成了“市场”、 “官场”、“玩场”,大学象牙塔的理想主义精神失落了,校园正在成为文化的沙漠与精神的废墟。
而美国的教育是“先松后紧”,基础教育的理念是“少学多玩”,“玩耍”是最好的学习,幼儿园与小学很放松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从初中开始好象才进入了正规的学习,没有升学考试与分数排名,没有指定的教材,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自主选择教材,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方面有较多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整个基础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中心,重视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写作、社会研究、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教材印刷得很精美、是大开本、图文并茂、故事性强、内容丰富、编得很厚、知识面宽、重视世界文明的学习、知识难度小,就象科普读物,容易学习,练习题灵活多样,经常围绕项目进行社会调查与观察,并作动手动脑和写报告的科学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自由活动时间较多,以“活动'为中心,下午3:00就放学了,体育活动多,艺术活动多,社会活动多,松松垮垮,体格健壮,心力与体力都好,考上大学后,知识结构全面而又学习任务重,前2年主要是通识教育,后2年主要是专业教育,很容易转专业,有较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了,就出自内心地自觉学习,是自己想“紧”。
看一看当今的中国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要小学化,小学要初中化,初中要高中化”等让人难以承受的重成了我们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会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多少儿童本应充满纯真和快乐的童年不在、让多少青少年本应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时间就只有一个字——快!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人生学会欣赏、学会享受、学会快乐!面对幼稚的生命,
我们不应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人的成长应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基础教育阶段要强调学生自由的探索而不是相互攀比分数的高低。教育不是制造产品的工业,而更象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是一门“慢”的艺术,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要尊重学生丰富的个性,教育要强调“慢”,强调“活动与快乐”,强调“体验—理解 —实践”,强调“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身、心、灵”的健康成长尤其忌讳强迫与压力而需要很放松的外在条件,需要通过“慢”的节奏,通过“自由与自我选择的探索才能逐渐走向自觉”,从而奠定好人生的根基。
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生态世界观、品格、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学习第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给儿童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的“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而且,也只有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较大空间与较长时间里,在放松的、快乐的、尽兴玩耍的、游戏的状态下,儿童才会形成自由、阳光的性格与完整健全的个性。这种性格与个性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基础
四、风险社会的教育选择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风险社会,电子网络与游戏给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据美国临床心理治疗专家介绍,美国因上网与电玩成瘾的中学生占 8.7%,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我看来,对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是新时代的“鸦片”,学生们正在沦落成为“电子儿童”,家庭与学校稍不注意,搞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毁掉孩子一生的前程与幸福。
作家三毛曾在《塑料儿童》一文中,说她邀约几个台湾孩子去看海,以领略大海的自然之美,一路上他们都专注于玩自己手中的电子游戏,到了海边不为所动,“这就是海呀,回去吧,晚上6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以管窥豹,这就是这个时代城市孩子生活的普遍宿影。
显然,在一个风险社会里,闺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这就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教育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要倡导“生态世界观、品格、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学习第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这种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最好小学生的学习不用电脑与上互联网,上初中以后才开始使用电脑与开设这些课程,“电脑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是错误的和不可靠的,要延缓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与接触电子产品的亲密度。在这个方面,世界性的华德福学校做得较好,在他们的学校里,幼儿与小学生,不看电视,不学电脑,倡导在大自然里学习,重视手工、劳动、体育、艺术、身体韵律、自然观察、多元文化等的学习。在我看来,人类的教育体系要在'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基础上,要重新开始与重新出发,华德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我们的教育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在改变之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是,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主张中国的高考只考三科:文学,数学、写作。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不从改革高考制度与高考内容入手,中国的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存在着失败的危险。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不学习美国或其它国家的把学校教育与升学考试相分离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基础教育,“语文、数学、英语”成了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学科,由于教育理论界没有搞清楚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世界文明史、哲学、美学是不重要的豆芽学科,而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与常青藤大学这些就是核心学科,人文教育使人“务虚”,科学技术教育使人“务实”,“务虚与务实要保持一种平衡,感性与理性要构成互动,人才有想象力与创造性,才有更多的幸福感。
否则,中国人只能做一些低端的技术工作,整个中国就只能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物质消费品的生产基地??
不过,当前中国大陆正在普遍推广人文学科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与新生长点。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科学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在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需的精神土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保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要有一流的文科,才有一流的理科,要有一流的理科才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教育的生态系统,道.理.术合一,构成一个文理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国的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篇五:校长五个一学习总结
宣汉县庙安乡中心校
校长“五个一”学习总结
二00九年,我校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参培任务,积极开展以 “五个一”、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公开课和县校级课题研究等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活动,加强教职工基本功训练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现将一年来开展“五个一”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研修活动
今年,我校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县进修校、县教研室等的安排部署,积极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积极参加全县中小学校长政策法规和学校管理理论培训及考试。副校长廖小菲参加了小学校长岗前培训,杜黎,李博等人参加了甲型H1N1流感和食品卫生等其它安全培训,何军参加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市级教师规范性培训, 10人参加了县级骨干教师培训, 25人参加了县进修校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
二、积极开展校长“五个一”学习成长活动
今年,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潜心攻读县教育局下发的理论辅导书籍,从中汲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拟定了我校建设发展规划的蓝图。今年,又主动上了一堂校级多媒体公开课,同时还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校长赛课活动。获得二等奖,每周深入课堂听推门课,听后认真地和上课教师谈心。通过活动的开展,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明显提高。
三、实施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
年初,学校统一规划,教导处、政教处统一协调,先后组织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帮扶,从教学上结对师徒,从班主任工作方面结对师徒,通过师徒结队、教学比武、关爱问题行为学生、校本培训等各种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管理的行家、教学的能手,充分发挥了中高级教师和县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的人才资源优势,为青年教师的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在职本科函授学习
认真分析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根据省、市、县的有关要求,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本科函授学习,不断提升学历层次。今年,我校参加本科函授已毕业的有8人,即将毕业的有一人,还在继续函授的有2人。确保了今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目前,我校小学专任教师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46%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47%以上。
五、坚持开展校本培训与研修活动
今年,我校充分利用了中国教师研修网、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国现代教育网、宣汉教育网等网络资源,中心校重点组织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每周上网学习宣汉教育网本周视频下的“教师培训”栏目,教导处和各村小还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灵活安排学习内容,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知识和技能,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根据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新教师上汇报课等活动,尤其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一课三议、三课一评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校本研修真正落到了实处。特别是今年下期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分组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积极组织实施县级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的实施,组建了课堂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明确了主研人员,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培训了研究教师、班级和学生。同时积极提倡校级小型课题的研究,加强研究指导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我校今年参加县级课堂教学展示和论文评选以及论文公开发表的较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
“请进来”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年度,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使我校教师从中收益。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