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想起了朱作仁先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0:23:58 初中作文
想起了朱作仁先生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想起了朱作仁先生作文

日前,偶翻相册,看见一张略微泛黄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摄于1996年11月浙江台州黄岩樊川小学。教学楼朱熹塑像前站有两个人:一个是我,身着浅灰色夹克衫,胸带“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代表证;另一个则是全国小语界大名鼎鼎的朱作仁先生,他,西装革履,笑容可掬,一派学者风度。

看见这张老照片,我想起了与朱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

朱先生生前为杭州大学教授,兼任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与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语文教学心理学”课程,开拓了语文教学心理学与教学法相结合的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系统研究的开创者。

我读朱先生的著作是比较早的。1984年,他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语文教学心理学》,这本书对我的教学研究工作帮助很大。那时,我当小学语文教研员刚刚5年,初出茅庐,青涩得很,指导老师语文教学,就现象说现象,都是经验型的,缺少理论支撑。读了朱先生的这本著作,我才明白,语文教学心理学是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分支,它分析和研究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探讨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法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而语文教学心理学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心理学之于教师,犹如病理学之于医生”,教研员如果不懂心理学,就难以有效地指导老师的教学。

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一边研读《语文教学心理学》,一边注意在语文教研中加以运用,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12年后,也就是1996年,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问世了,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被列为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可以说,我的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直接受益于朱先生的理论指导,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读书情景还历历在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农村小学作文研究课题组,组长为张田若先生,我忝列其中。“农村小学作文研究课题组”,顾名思义,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研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民间组织。课题组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会议由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县城小学承办,邀请全国有志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老师参加。作为课题组成员,我有幸躬逢其盛,先后到过江阴、灵璧、龙口、丹阳、黄岩、凤城、金湖等地参观学习,并和与会成员进行了广泛交流。

朱先生特别关心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莅临会议,不是做报告,就是搞讲座,深受与会代表的欢迎。在我的记忆中,他讲过《儿童习作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写作指导》《重视形象思维在学生习作训练中的作用》《模仿的理论与小学作文教学实验》《关于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等。他的报告或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很有指导意义。尤其对我来说,得先生耳提面命,获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

先生反对小学作文教学文学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书面习作训练,属于练笔的性质,要求不宜过高、过难、过急,过高、过难、过急则违反儿童心理特点,违反作文教学规律,欲速不达。

一次小组讨论,我发表了《透视小学作文教学的“八无”现象》言论。我说: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我们的前辈做过长期的努力,创造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作文教学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人说,在全国小语界,阅读教学轰轰烈烈,作文教学凄凄惨惨,此话并不为过。影响作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文教学“费时低效”的症结在哪呢?那就是:学科无地位,大纲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时间无保证,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评价无标准。

讲到这,先生带头给我鼓掌,他摘下眼镜,连声说道:“我同意白金声的看法,我同意白金声的看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个重大的课题,需要几代人去努力。”

时间过去了20多年,作文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学生说:“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我心烦。”老师抱怨:“教作文,教作文,教了六年没入门。”作文还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朱先生如果有在天之灵,他肯定会继续牵挂着这件事情的。

2002年8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与食宿都安排在毗邻青年宫的松花江畔老干部活动中心,我是工作人员。

9日,晚饭后,专家们在江边散步,我无意中遇见了朱先生,这是难得的讨教机会。我们拣了一条靠近滨州铁路桥长椅子坐下,面向江面,微风中,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温馨。

多次与先生接触,知道他治学严谨,率性执著,在学术研究上,“不迷心于己,不苟同于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进击者。时间有限,讨教点什么呢?走进新课改,小语界同仁明智地提出“高效课堂”问题,不妨问一问先生对公开课的看法。

先生说,他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不止一次地提出“扎实、朴实、真实”的教风问题。

所谓“扎实”,就是把语文课堂教学“扎”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处。思想品德教育也好,个性陶冶也好,思维能力培养也好,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好,都不是孤立的,悬空的,而是寓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之中,并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表现和检验的,舍此别无捷径。

所谓“朴实”,就是课堂教学气氛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要朴实无华,不要耍花枪,不作徒劳无功之举。有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之意,无琳琅满目、哗众取宠之心,那种在课堂上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是不可取的。

所谓“真实”,就是公开课要力求反映出教与学双方水平的本来面目。有些公开课事先苦心“排练”,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平常教学是很难做到的;有的甚至安排好答问的对象,届时,教师的问题一出口,学生即举手如林,对答如流。有的答问,连听课的大人也感到惊异,自叹弗如。

总之,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朴实,是执教者必须具备的教风;扎实,是追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先生的话掷地有声,切中时弊。

这时,火烧云上来了,江面上洒满了霞光,朱先生和我都变成红的了。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清脆的汽笛声打断了先生的话语,他站起来,告别了美丽的火烧云,说是马上要开会。

一晃,朱先生作古快4年了,天地茫茫,古今悠悠,岁月匆匆,如今,我也接近古稀之年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我更加珍惜那张与朱先生合影的老照片。

篇一:张化万老师15日讲座原稿

张化万老师15日讲座原稿。

有幸参与了3月14、15日名师讲学的组织活动,与张老师联系时,接到了张化万老师发来的讲座稿,为与语文教师分享,特发于此。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张化万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活动。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全面、正确、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性质、本质的能力,称为观察能力。观察不仅仅是简单的看和听,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以获取知识的过程。观察能力不仅指对事物外表的感知,更主要的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是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具有敏锐、深刻的观察能力的人,不仅能发现事物独特的外在特征,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不同外在特征,了解它们的区别,更重要地是,观察能力发达的人能够全面、深入的认识事物的各方面,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观察结果,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

写作能力是语文特殊能力之一,它是一种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智力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审题(命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能力、选材和组材(或称布局谋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等等。一、当前小学生观察与写作能力的主要问题与成因(一)当前小学生观察与写作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过去人们把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分析型:其特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能发现事物的特点,但不会把许多特点联系起来,在一个综合的整体上看问题。

(2)综合型:其特点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会把观察停留在事物的整体上而不能对事物的细节进行细致的观察。

(3)混合型:其特点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他们既能把握事物整体,又能细致地看到事物的细节。

当前小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现状,其实普遍很不理想,主要问题是:

1、视而不见。学生根本没有意思要观察。观察要有效果,意愿是

容就像死面疙瘩,缩成一团。真情实感看不出,记叙内容不清楚,缺乏个性化的认识和儿童清新的个性化语言的表达。学生习作表达常常是缺乏儿童生命气息的乏味干瘪的人云亦云。

(二)造成观察与写作能力缺损的主要原因1、对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意义地位认识有偏差;【1】把小学生的练笔当成是教育人的创作。《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习作是表达“自我”,而不是“为他人”“给人看”的。他们的习作是练笔而不是创作,并不承担教育的任务。他们的习作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而不是抽象的思想观念或教育人的道理。《课标》对写作的表达,关注的是“中心内容”而不是“中心思想”。脱离儿童实际、背离《课程标准》,还要让学生去写他们根本不会写,不想写也没有必要写的高大全的文章,脱离儿童生活要他们去寻找“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性强”、“立意高”的写作题材,把目光盯住大事、好事。这样的习作练习一定不可能提高学生的习作需求、欲望和能力,一定会吓怕,甚至教坏学生。基础教育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小学生习作没有影响人教育人的义务。其唯一目的是通过练笔,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善习作的过程,学会习作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生是弱势群体,涉世未深,正是朦胧的意识观念初步形成的起始阶段,既不能清晰地区分是非曲直,又不能准确辩别好坏真假。让一个连做人的基本道理还不太懂的人,写文章去影响人教育人该怎样做人,这不太滑稽、太不负责任了吗?

小学生的生活视野相对狭窄。在他们的眼里,仅是看得见的、直观的、肤浅的、局部的事物;在他们的心里,想的都是有趣的、好玩的、细小的事物;他们的行为只是平淡的、自理的、杂碎小事。指望尚需成人呵护的小孩子去做轰动的惊人的壮举,硬要惺忪的童眼去洞察隐藏在事物深处的道理启示,要让幼稚的童心去思索事物外延升华的哲理意义……办得到吗?除非是“超人”。

今天的小学生个体处在人生天天向上的健康发展期,群体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健康的时期,只要他们真实地反映生活,表达心声,作为习作的主流天然就是健康的有意义的。孩子心目中的喜事、乐事、趣事在老师成人看来是鸡毛蒜皮小事,缺乏灿烂的“闪光点”,没意思;孩子心目中的错事、丑事、傻事,在一般人看来缺乏积极意义。但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要求他们的习作立意深刻,选材典型,结构新颖,表达精巧。凡是小学生生活中有的,心里想的都可以写,只要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就行。只要是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内心感受的都可以凝于笔端,流淌纸面。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是我们正确地认识小学生习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坚决抛弃那些过时有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观,用适合儿童思想和语言发展的习作标准去引领他们。【2】把发展儿童语言异化成照抄成人语言。小学生习作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吸收适合儿童的成人语言,尽全力促进儿童语言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生习作是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言去表达儿童的生活。在表达上不要强求语言技巧,只要是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生活和真实的心声,无论是纯朴、真实的语言,还是直露、稚拙的,都必定是自然的、流畅的、美好的。然而不少老师和家长不认为学生写自己平常真实的生活是好作文,不欣赏儿童的童趣、童真、童言。脱离学生的语言实际和可能,以孩子说老人话为美,片面地把华丽当作美,把少年硬说愁滋味的“早熟”误以为“成熟”。教学指导和评价上把照抄成人语言当作习作的语言任务,以语言的老练、成语和固定四字词组运用的多寡、是否采用修辞手法作为学生好作文的重要评价标准。这样就严重背离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因此常常造成学生写作时,把丰富的生活资源和写作任务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学生能说的,老师不喜欢;老师喜欢的,学生又不会说,不愿说。其实儿童的语言具有特有的“自然美”。每当听到孩子问“大树一直站着,腿不酸吗?”“冬天鱼儿没穿衣服,不觉得冷吗?”“太阳和月亮是不是星星的爸爸和妈妈?”“天上

的云有家吗?在哪里?”谁都会为孩子的童言稚语啧啧称赞。

两百年前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2、对小学生观察与写作能力培养方法有缺陷。【1】把方法习惯养成当作知识告诉。观察方法、写作方法是一种习得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反复复成功的实践练习。观察习惯、写作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习惯完全是后天的产物,但不一定是有意识地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但当它一旦形成后,就难以改变,在一定的情境的条件下,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创造特定条件,养成受教育者的优良习惯,防止和破除不良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不能把习惯和技能混淆起来。习惯中的动作和技能虽然一样是自动化了的,但它们之间有以下两点主要区别:(1)技能可以根据人们活动的需要而发生或停止,可以利用它,也可以不利用它;而习惯是要去完成自动化活动的需要和倾向。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去完成这种动作就会感到不安,心理失调。(2)技能是在有意识的练习中,即自觉地改进某些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习惯常常是在无意中简单地反复同一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要是儿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化情感,他再模仿范文也不会是抄袭。那怕大同小异,真情实感总是个性的,表达有了“改头换面”就是可取的。一个智慧的教师,一批聪明的学生,是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在阅读消化借鉴的基础上,吸收他人的长处。从最容易模仿的词句开始,到取材角度,再进入材料的安排,然后模仿表达手法,语言的运用……最后,逐步地将模仿一个点,变成同时模仿几个点,逐步地综合起来。这时候已经不是模仿,而是重新编组创新的开始。这种模仿中实现创新,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久之,在模仿中博采众长。常写,练熟表达技巧,练熟语言方法,提升灵感,开拓思路,“熟能生巧”,促使机械模仿向灵活创新转化。

二、有效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的重要性——“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小学生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观察力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人为的训练加以改进和提高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遵循综合开发、统一发展的原则,不但要使学生在观察品质的各发面和谐发展,还要使观察力训练与知识积累、智力开发相统一才能不失偏颇。观察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前提。观察不行,写话和习作是不可能达成训练目标的。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叶圣陶先生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叶圣陶《拿起笔来之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察点最大限度地重叠起来了,我们对学生进行具体地、生动地观察方法的实践指导就容易被学生接受,他们容易听懂、记住、学会,提高观察能力。在课堂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呢?笔者执教《我发现》一课请学生上台扎猛子这个观察点的设置,既考虑到学生好动好奇的兴趣特点,又注意到学生对“扎猛子”背后讲述的空气的特点的认知冲突。所以这时的学生观察,始终津津有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观察的实践中明白观察的不同方法:可以按照顺序观察。从选择同学上台,到扎猛子前的准备,再到学生扎猛子,最后是扎猛子结束。学生的观察在实践过程中变无序为有序,也为下一步的作文有序表达奠定了基础。可以多种角度观察。扎猛子的观察,在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明白,观察并不是一个平面,并不是只是站在一个观察点,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观察上台扎猛子的同伴把头浸入水盆,呼吸从舒缓到逐渐急迫的过程;也可以观察在台下聚精会神观看的同学神情表现,还可以观察站在台一边的老师。既需要观察发现人们的外貌、动作变化,也需要注意他们的神情和语言,还需要关注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这样,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而不只是简单地“看”。可以相互比较观察。在扎猛子的观察实践中,老师还指导学生注意比较观察,寻找事物的变化。让他们比较上台的同学,在扎猛子前后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观察的结论——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可由观察生发联想。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有想象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把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在扎猛子的观察过程中,会从扎猛子同伴吐出的气泡、做的手势,联想生发开来;也会从似乎是游戏的扎猛子中,联想到平时并不在意的,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空气的价值。观察有了联想,下笔的习作才可能具体而生动。观察虽然是发现问题或认识事物的开始环节,但却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成功的观察,从外部来说,一般都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等;从内部来说,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或其它感觉器官去感知,而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将感知得到的事实进行处理,使它们成为支持认识事物或研究问题的材料。有人把观察叫做“思维的知觉”。只有在观察前、观察中和观察后,始终动脑筋思考探索的人,观察能力才会迅速得以提高。没有思维的观察,只能使获得的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小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观察事物往往流于表面,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时就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去多看、多想,才能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资料,积累更多的经验,完善自己的观察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观察方法,为养成观察习惯打下基础。这样来认识“观察”,就会知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能光盯着“看”,更应该着眼于“想”。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观察时多思考,多动手,而不仅仅是围着要观察的事物看、记,就能更好更快地培养起学生的这项能力。有了思维参与的观察,让思维对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指引、调节观察活动的进行,能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做事更有目的性、条理性、有效性,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受益菲浅。(二)将学生的无意观察和有意观察自然融合。教材内明确的观察任务常常是教师引领学生做的有意观察的实践,它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习得观察的方法,很有意义。但是更为大量和经常的是语文习作课以外的其他学科和课余时间的学生分散的无意观察。然而这种无意观察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关系极大。光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个性化引导。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对同一个年龄中,年龄、性别、爱好不同的,智力存在差别的学生,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使他们各得其所,逐步提高。爱好唱歌的孩子,可以引导她平时在排练时注意观察老师根据不同的台词所教给的动作、表情,还可以引导她观察表演节目中用到的一些布景道具;爸爸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高中教师读后感2015

高中生教师节优秀读后感:读《关爱教师,从心开始》有感

紫云中学地理组张帆

以前听到的,多的是教师春蚕蜡烛式的奉献,多的是教师获得了某某奖励或荣誉;而对教师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状态很少关注。印象里,教师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很少有媒体或者个人去探讨教师的幸福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说到学生的幸福,就不能不说教师的幸福。“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语)。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谱写不完的诗篇,教育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和美德,教育赋予社会以进步的力量,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乐章。教育,应该属于幸福。因此,教师要甘于做绿叶。也要敢于争红花;教师要以培育人才为荣,也要发展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灿烂起来,精彩起来!

在我看来,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这就够了。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抑或多么无奈,我只要这个,这个最适合我——我想,你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最深的幸福。用叶澜先生的话,是从教师这一专业中获得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尊严和欢乐来自何方但正是我想跟诸位交流的。

一、给自己一个梦想

1.人生应有梦

不能不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三位工人正在工地上砌转头。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赚钱”,而

一是坚持的梦想。梦想其实很脆弱,如果有100个梦想,很可能99想实现不了的情况下,开始天天打麻将。这时如果谁不打麻将,谁不得过且过,谁不满足于因循守旧,谁就可能得到幸福,就会圆梦!

二是持续改进,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持续改进。梦想应当设置多个分阶段目标。一个阶段后,对自己的所做所得进行三思,明确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本田一,曾多次获得国际马拉松比赛冠军。对于自己的成功,他三缄其口。直到退役,他才道出其中的秘密。原来,每次比赛前,他都要沿比赛线路走一遍,记下每一个有明显特征的地方,比如,这儿有一座桥,前面是一个学校,再前面是一家商场,后面不远又是一家医院??这样,在比赛途中,他就想着,经过这座桥,下面就是学校,过了学校,就是商场,然后是医院??直到终点。山本田一巧妙地把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使自己不觉得梦想与终点的遥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梦想的“苹果”放在自己努力一下就够得着的地方,以此不断推动、改进工作。

三是全身心投入。我们都有一种体验,当看一部精彩的小说,听一曲喜欢的音乐,玩电脑游戏,从事体育运动等时,你沉醉其中,而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无天紧要。《管人的真理》作者斯蒂芬博士把这种完全投入的状态称为流畅。据研究,流畅最有可能在工作中体验、而不是在家与休闲时。当我们投人工作时,比如组织孩子参加夏令营,上一堂教研课,并不一定愉快,这时候需要聚精会神;但是,当这个阶段结束以后,回首这个阶段,我们就会从这种状态中获得满足感,使我们更快乐。

四是赢得同事的理解、家长的支持和领导的关心。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梦想,有多高的能力,没有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他的绩效必然会受到影响。

五是交一批朋友。朋友的好处,当然不仅仅在增见闻,长见识。坚持梦想,往往孤独与寂寞;真正的朋友,因有着相同的志向,而更能理解你;真正的朋友,因有着同样的操守,而更能支持你。朋友,不但活跃你思想,激化你思维,还能给予亲人、长者、领导与同事不能给予的东西。朋友不要局限在身边,可以从教育在线寻找、可以通过培训活动、会议寻找。我感觉,哪个地方教育改革很活跃,那里就一定活跃着一群人。

六是找几位导师。导师一般在教学经验上多于自己,更重要的是人生阅历长于自己。所以更多的是道路的指引和为人的影响。去年8月,我在上海听于漪先生报告,她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教育活的源泉,就是教师的人格。边上正好坐着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贾志敏老师,我觉得这两个人很相似,他们都把教育当作生命,把梦想寄寓在自己的工作中。跟贾老师共事时,常有一些小事使我深受教育。印象很深的是开学初要抓教学常规,贾老师从他的包里拿出了好几个作业本和日记本,这是1978年时他教的学生的作业,本子虽有些破烂了,但翻开本子,整洁的卷面,漂亮的字迹,流畅的行文,就是今天年轻的老师们都有不少差距啊!巧的是,这一批学生中有5人考了师范,现在又都在浦东做校长。贾老师藏着很多这样的宝贝。从这份收藏,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名师,什么叫“教5年,想50年”!

二、每一天都阅读和思考

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就是老师们越来越忙了。比如原先还能在学校批改作文,后来连备课都要带回家;原先还有双休日,后来不是被“辅导”掉了就是被“培训”光了。人都到了永远热闹忙碌的地步,怎么还有回首来路的心情和处变不惊的心态,怎么可能细细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去采撷教育之树结出的一个个果子?所以,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时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来体会。这就好比去旅游,再美风景,匆匆而过,美丽也是浮光掠影的。只有停下来,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才能让你内心的那双眼睛看见风景。

最重要的,我以为是每天要有阅读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

读书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觉得过。一位学者这么说过:“我坐在这里,就是我所看过的东西的总和,如果没有阅读,我将一文不值。”作家余华说:“没有一位作家的写作史长过他的阅读史。就像没有一种阅历长过人生一样。”美国认为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也就是读书。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阅读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关于读书,我的建议是:

1.建立自己的书房

台湾作家痖弦认为:书房在人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个坐拥书城的人是最坚强的人;书房的生活就是知识、文化的生活,是最后的阵地,也是供自己调养生息的最好所在;因此在书房中工作的人,其人生最丰富。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位朋友,叫朱煜。朱煜家里有两间房间,一间当卧室,另一间做书房,他的书真是够奢侈。我在吴江也有一间书房,稍小一些,现在在外工作,每次看到自己的书房,才感到是真正的回家。

2.经常测览书报杂志

这样做,可以了解信息,捕捉有价值的知识;可以获得灵感,促进自己的教学;可以得到教益,给人生充电加油。无论读什么,只要有心,都会有所发现。图片也好,文字也好,觉得有意义,今后可能有用,你就留下来。

3.名读教育经典

看多了教育报纸和杂志,往往眼花缭乱。这时我们就需要阅读经典,那些经过了岁月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教育著作。教育的经典至少包括了教育经典和学科教学经典。以下是改变了我的思想和行动的教育书籍要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本百读不厌的、把教育当作生命的智慧之书;(2)《学会生存》,让你跳出教育着教育思想之作;(3)《学记》,让我们清醒猛醒并自豪的中国经典;(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一个用西方教育思想改造中国教育的大师;(5)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

观一次,就把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当你领悟到这可以与情境教育联系起来时,你内心的激动就可想而知了。

5.四个“永远不要”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对女教师来说,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对男教师来说,书籍是自己的一张挺刮的名片,所以热爱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把它写得大大的挂得高高的,当一面镜子,每天照着自己在语文之路上前行,照着自己的灵魂不要迷路。

三、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无疑是教育的理想,如何让每个人得到发展,我以为前提是每个教师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发展,怎么会有学生自由而允分的发展?

1.发现自己的特色,呈错位发展

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别人没有,或者别人弱一点自己强一点的潜质和本事。对善讲的老师来说,不要非得学习魏书生,你完全可以多讲,讲生动,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学生津津有味,听了还想听;你是师哥靓妹,特别适合上课的,完全就多亮相;你擅长辅导学生,一年半载就能转变差生,能带着好学生发表作文、奥数获奖,你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你自己,成为独特的那一个。哲学家罗索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有英雄用武之地,错位发展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所学校将因此充满活力。

2.做研究者,教学做写思合一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专业要求。教师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是对自己所进行的实践及其所依据的理论的一种思考和探究;是在教学中为着教学进行的研究,最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我个人所走的道路就是:教学做写思合一。说是个人的道路。其实很多人都这样走。我以为这就是教师的研究。这句话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而来。

教是基础。教师都要教;教研员要听课,着眼点也是教。

学是构架。很多好的课,很多好的经验,你听听看看,太一般了,没有得到理论的滋养,没有获得提炼和升华,就不具备推广价值和学习价值。

做是建设。学了,理念有了;教了,实践有了,做就是教与学的结合点。这个“做”是改进教与学,提升教与学。

思是灵魂。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思。思是思考,是反思,是思绪,是思想。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和化妆,不是聊以炫耀的工具,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你教育生活和教育创造的体现。

教学做写思,五个方面,都值得大说特说。今天单讲写。因为写包容、促进其它四个方面。写不能不涉及教;写是思想积蓄和学习积累的倾吐,包含了学和思;写是做的产物,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的观点与建议。

①写就是一种研究

写,是教师所有工作中最自由最有创造性的。江苏吴江的一位语文教师说:上课提高慢,上台机会不多,即使上了,还要担心失败,一败下次就难说。文章不一样,你想写长就想写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放着,以后请人指教;可以投稿,退稿和石沉大海都不怕,因为没人知道你失败了。说这话的就是管建刚。目前,他已经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而且他以写、以研究带动课堂,已经评上了吴江市名教师,也

开始到外面上课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写”也是成长的一条途径,是切入口和助跑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是说给校长的,也是说给我们每位教师的。

(2)会写一篇文章

这“一篇”指的是论文和随笔,教育文章最常见的两种文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选择不同的写的道路:思想见长的可以从论文入手;长于感性的就从随笔着手,慢慢地摸透这些文体的性格。

一是学会写论文。

论文追求“三有”:有价值,立足点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深度,起跳点是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有个性,亮点在于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思想,用上自己的材料、自己的语言。

我的教育教学研究起步于吴江实验小学,从论文开始自己的研究之路。跟许多老师一样,每年两篇总结,不多也不少。后来我在学期初就定下要写的文章的题目。比如1996年获江苏省一等奖的《班主任写评语的艺术》一文,就是我前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那时刚做班主任,期末写评语的时候,感觉流行的评语不大好,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工作,十几年里班主任换了好多,而自己得到的评语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该生”如何如何,基本就是“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之类的字眼,最后是“希望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等。这样评,没错,但年年这样,概念化,很不吸引人。所以当时我就做了一点工作,改为

下页

篇三: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感觉没有材料可写。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些,但所写内容既不具体又显苍白,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了。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不但要他们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文学积累、生活情感积累和技巧的积累,而且教师还得训练有方。

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人意,特别是高年级,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著名的小学语文专家朱作仁先生曾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善待和正确评价这些“综合体现”,从而达到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的"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条快捷、高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丰富积累——为写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句诗描写的是瀑布之壮美。如此壮美之景从何而来?来自上游水流的积蓄。写作文也要讲究“蓄”。只有“蓄”得丰厚才能“泻”得潇洒飘逸。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他认为应把学问、理论、经历三者结合起来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生活积蓄少,经验阅历少,所以需要充实生活,使其阅历增加,使积累丰富。

(1)生活积累

积累生活最直接的方法是向生活学习,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事持一种观察思考的兴趣与欲望,如此日积月累,他们的经验就会无限的扩大开来。然而,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一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在确定好观察的诸多对象后,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样观察材料才有一定的条理。二要突出重点。大自然的事物很多,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进行详细观察。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与家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开发区、优秀社区,访问英雄或劳动模范,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力。或者组织春游踏青,游览公园,观赏风景,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充

分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热爱之情。

(2)阅读积累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光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时,只是一个形象或一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它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这就要靠分析思考来完成。有些事情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句能够记叙或者描述下来的,还需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这样才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积累经验的间接途径是向书本学习,让学生多阅读,多读好文章,从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学习布局结构,感悟表达手法,进行反复诵读,牢固记忆,作文时便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巧妙运用,得心应手。

(3)情感积累

著名作家王蒙认为,要搞好创作须具备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而首届茅盾文学奖首位得主周克芹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我体会到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情感的过程。”由此可见,情感又蕴含于生活之中。小学生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而逐渐丰富,随着社会性的加强,他们的情感的深刻性与稳定性也在不断地加强。

小学生的情感除了充实生活这一途径外,还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中寓意深刻的诗歌、优美隽逸的散文、感人肺腑的故

事,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解感、审美感和理智感。例如,学习《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使学生在对祖国自然美景的欣赏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革命烈士诗抄》等,能够使学生体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这样学生写作起来就会有样可循,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科学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1)命题指导

指导和训练小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要在命题上下功夫。小学作文命题应当努力做到小而切实,新而有趣。小而切实,是指命题的范围要小,角度要小,内容要实。要能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实例来反映某个主题,以小见大,以实见情。倘若命题面过大,就使学生难以把握主次,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现象;命题不实,就使学生难以思路集中,不知从何下笔。如写运动会,不要以《记运动会》为题,因为这个题目太大,而应选择更小的角度命题,如《跳高冠军xx》、《坚持跑到终点》、《我为班级争荣誉》等。写到某地参观,不要以《记一次参观》为题,这样的命题太虚,而应当切实一点,如以《难忘的照片》、《观后感》等为题。所谓新而有趣,是指命题要有新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一看题目就兴趣盎然,有一吐为快的欣喜感。如写教师,不

要出《我的老师》之类的题目,可出《我和老师讲悄悄话》、《老师给我补课》、《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之类的题目。

同时,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不失时机地给与指点。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为抒写真情实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消除了心理上压力。小而实、新而有趣的命题,有利于学生流露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好作文中的指导,批改和讲评等环节,适当进行点拨,就会促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2)技巧指导

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是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按两步进行指导。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小学作文教学心得-邹和平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单位:化成小学作者:

邹和平学科: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感觉没有材料可写。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些,但所写内容既不具体又显苍白,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了。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不但要他们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文学积累、生活情感积累和技巧的积累,而且教师还得训练有方。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写作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人意,特别是高年级,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著名的小学语文专家朱作仁先生曾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善待和正确评价这些“综合体现”,从而达到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的"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一、丰富积累——为写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句诗描写的是瀑布之壮美。如此壮美之景从何而来?来自上游水流的积蓄。写作文也要讲究“蓄”。只有“蓄”得丰厚才能“泻”得潇洒飘逸。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他认为应把学问、理论、经历三者结合起来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生活积蓄少,经验阅历少,所以需要充实生活,使其阅历增加,使积累丰富。

(1)生活积累

积累生活最直接的方法是向生活学习,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事持一种观察思考的兴趣与欲望,如此日积月累,他们的经验就会无限的扩大开来。然而,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一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在确定好观察的诸多对象后,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样观察材料才有一定的条理。二要突出重点。大自然的事物很多,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进行详细观察。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与家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开发区、优秀社区,访问英雄或劳动模范,培养和增强学生

对真善美的感受力。或者组织春游踏青,游览公园,观赏风景,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热爱之情。

(2)阅读积累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光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时,只是一个形象或一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它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这就要靠分析思考来完成。有些事情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句能够记叙或者描述下来的,还需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这样才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积累经验的间接途径是向书本学习,让学生多阅读,多读好文章,从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学习布局结构,感悟表达手法,进行反复诵读,牢固记忆,作文时便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巧妙运用,得心应手。

(3)情感积累

著名作家王蒙认为,要搞好创作须具备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而首届茅盾文学奖首位得主周克芹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我体会到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情感的过程。”由此可见,情感又蕴含于生活之中。小学生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而逐渐丰富,随着社会性的加强,他们的情感的深刻性与稳定性也在不断地加强。

二、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招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起初经历和真实感受。我认为,让学生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唤起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音乐小品、话剧、编故事、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视野和认识能力组织材料,组织故事在脑子里,然后把各类故事由学生组成小组改成话剧表演出来,学生很有兴趣。他们经过讨论,都能根据剧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为表演是生动的,又是直观的,再由学生把故事用文字叙述出来,就容易做到有内容,有个性,有文采。通过情境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之中。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

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三、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

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最头痛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记得我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关注身边的一切,当时就特别注意身边的事和物了,到写作的时候,好像不管什么样的作文,自己都有内容可写。今天自己当老师了,也同样把这个方法告诉我的学生。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是我们写作的元素,多数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是没用心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我认为这样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也有很大的帮助,久而久之的积累,作文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四、精选材料,为文添彩。

生活中的内容积累多了作文就有了可写的了,但在写时应该还得注意材料的筛选。有很多孩子在写作的时候,一看到写事的就把自己做的事随便找一件来写,我觉得在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孩子在自己积累的材料中去选择最贴近自己生活,最能与主题有共鸣的内容来写。同时应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法。

如:1、学会为文章添枝加叶。2、小中见大挖掘平凡事物中的真谛。3、转换视角一料多用。

五、要让学生重视作文完成后的修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