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有两种: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1:35:21 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文章的结构有两种: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作文
文章的结构有两种: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文章的结构有两种: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
先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形式结构。
形式结构就是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就是对用来表现主题的人物、事件、景物、事例、数据、道理进行具体恰当的组织和安排。
它包括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
安排结构的原则就是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是事物逻辑的反映;要为表现主旨服务;要符合文体特征。
这里主要说说内容结构。
大家阅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体验,一个好片段如果增删几句话或几个词,就觉得变了味儿,这就涉及到一个结构的意识,这里说的结构是哲学意义的结构、是内容结构,指组成事物各个方面的关系。
例如,一个细节里包含了人物的某些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环境,意蕴丰富,温馨感人。但如果把其中的某些方面舍弃或改变关系,就会感觉差很多。
因而,每一个段落语句里,到底包含有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不得不精心完整的把握。
然而,很多人写作并没有内容结构完整的意识,作文思路容易片面肤浅,顾此失彼,写得不透彻;觉得与主题相关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难以全面深刻的把握其关系。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矛盾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的思维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完整把握内容结构的能力。
第一步,紧扣作文主题,迅速展开联想那些相联系的方方面面。
脑海里应有思路结构图,例如,涉及到人物的就要联想起这个人物的肖像、神情、眼神、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等。
母亲在用冰糖炖梨子时候,母亲的动作是匆匆还是舒缓,神情是否含笑,眼神是明亮还是黯然,语言是像春风还是寒风,语气是沉重还是轻快,心情是平静还是心烦意乱,脸上皱纹多还是少,环境是夜黑风高还是晴空万里,起因是孩子直接要求的还是母亲主动做的;母亲自己的身体是生病的还是健康的,母亲要克服哪些困难矛盾。
孩子有哪些感受,例如温馨、甜蜜、感动、酸涩、心痛、明白,有那些回忆、联想、感慨、启迪。
再分细一点,冰糖炖梨子的动作包括哪几个环节,怎样的切削梨子,怎样的放冰糖,怎样的加工炖熟,每个环节相关的心理活动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第二步,紧扣作文主题,品析这些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关系。
例如,涉及到人物的时候,就要品析人物的神情、心情、动作等与人物的环境、状态、经历等,有怎样的关系,是否有矛盾的地方。
同样一次冰糖炖梨子,母亲处于不同状态,突出的意义就不一样。一位母亲如果心中有事,心烦意乱,时间又紧,自己身体也不舒服,但仍然在百忙之中,精心从容充满爱意的为孩子用冰糖炖梨子,在为孩子劳累的过程中心情慢慢平静下来了,脸上笑意灿烂了。
这比那种平铺直叙不是更感人吗?
最感人的事往往发生在最困难矛盾复杂的时刻,像2008年的雪灾、地震、奥运会,这样的时刻,更能突现生命的本质意义,挑战生命的极限。只是,我们在写的时候,不能一笔带过,简单草率,平铺直叙,而要全面思索这些困难矛盾包括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哪些关系,各有何特点及象征意义,怎样才能被克服,怎样才能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
第三步,紧扣作文主题,品析这些方方面面及其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发展。
在母亲用冰糖炖梨子的过程里,母亲的神情、动作、语言、状态、环境等,有怎样的变化发展。母亲神情由黯然含愁到眉头舒展和笑容灿烂,动作由一丝急躁到从容优雅,心情由焦虑悲伤到欣慰满意------
在母亲用冰糖炖梨子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由潮湿变为温暖,由脆弱变为坚强,由迷茫变为开朗,由烦躁变为平静,由失落变为振奋,由青涩变为成熟,以母爱为动力,将失败的阴影一扫而空,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
脑海里如果建立了一个辩证思维内容结构图,就要容易多了。
再如,每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般都有这三个特征:
一、他们身上体现了丰富的美好的精神意义;
二、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矛盾;
三、他们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某方面的发展。
紧扣作文主题,在每一个段落语句里,把与作文主题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按某种内容结构,全面深刻的把握,综合运用正反对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排比、对偶、衬托、渲染、象征、比喻、拟人等,精妙构思,写成美文。
这样,作文就主题深刻,意蕴丰富,表现力强。
标题里三个词语“带着”、“感动”、“出发”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其中,“出发”是中心语,表示从某个地方、状态、情况等向另一个地方、状态、情况等发展。而在出发中,带着许许多多的感动;那么,到底带有哪些感动,这些感动包含了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怎样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的?感动中和出发中有怎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和人物的心理在相关联系中有怎样的变化发展?这些感动对出发又有怎样的意义?
这些应在文中写得透彻鲜明生动。
常见错误有三种:
一、顾此失彼,即只写“感动”或“出发”。
二、对“感动”和“出发”的内涵写得不透彻鲜明生动。
三、对“感动”和“出发”的联系把握得不够透彻丰富。
第一步,迅速展开联想那些相联系的方方面面,包括母亲的动作是怎样用剪刀剪下桂花,那张开剪刀,夹住桂花,用力剪下,又小心翼翼把剪下的桂花放好,含笑的神情,明亮的眼神,昨日的话语,孩子的心情变化,雨过天晴的环境,桂花树的危险地点,采桂花的原因和深远意义,以前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对错是非,悲欢爱恨,时态的现在、过去、未来。
第二步,品析这些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关系。
此时此刻,母亲为了为孩子采摘那些桂花,需要克服哪些困难矛盾,例如,自己身体的单薄,事务繁多,心烦意乱,下雨树滑,桂花树又在陡坡高岸边,极其危险。
第三步,品析这些方方面面及其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发展。
孩子闻到花香,心都震撼了,不仅为这温馨的花香,更为浓烈深厚的母爱,因为考试失败而心里弥漫的失落、迷茫被一扫而空了,振奋精神,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前边说的是记叙文的例子,下面说说议论文的例子。
例子1:
例子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试题解读
(一)作文试题解读
作文试题,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作文试题(1)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注:材料来自网络。谢谢!
篇一:作文结构形式
丰富多彩的作文结构形式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除了做到结构完整之外,还应当对传统的文章结构形式合理改造,以求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几种结构方式,有助于文章结构的创新:
一、题记式结构
在正文前援引他人或自撰几句富有意蕴的话,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揭示文章主题,这样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题记”。“题记”整齐的句式,和谐的节奏,恰当的修辞,一下子就能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不看正文,也能大致揣摩到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也能触摸到文章情感的脉搏。
当然,如能在结尾写上“后记”,与题记遥相呼应,或巧妙点题,或立章显志,就更好了。文章结尾再一次强调题记的内容,点明中心,使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小标题式结构
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两三个小标题,有两种妙处:一是既可以减少过渡性的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二是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要领。小标题的运用既显示出清晰的思路,醒目显眼,又使文章结构富有美感,令人过目难忘。
三、镜头式结构
有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等形式来展示作文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而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式结构,往往能减少过渡及铺垫文字,有利于集中笔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从而使文章主题更集中,节奏更明快。
四、问答式结构
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五、回环反复式结构
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结构方式,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把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
当然,除了上述形式,文章结构的创新形式还有很多,主要靠在写作实践中摸索。只是不要忘记了一条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在文章结构完整、清晰的基础上去创新。
楼层:1
[思路分析]
下面的解答供参考
[解题过程]
考场作文要想出奇制胜,新人耳目,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材料组织形式,以新奇灵动的形式吸引阅卷
者。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它给我们的作文提供了许多清新自然的结构形式:
1、故事新编续写式。如:06年河南卷,一位考生以《上帝的测验》为题,采用神话故事的文体形式行文,充分发挥神话故事的文体优势,超越时空的限制,展开丰富的联想,拍打着想象的翅膀在天庭和人世间自由飞翔,巧妙借助人与神的答卷和阅卷点评,表达小作者自己的思想。还有04年山西卷以“承诺”为话题,一位考生以《八戒、悟空经商记》为题,在《西游记》故事基础上大胆演绎,新颖别致。还有江西考生以《差不多先生后传》为题,在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基础上编述故事进行
续写,耐人寻味。
2、各种报告式。04年广东卷以“声音”为话题,一考生就以《关于笑声的实验报告》为题,全文按实验时间、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后的药品处理的结构安排或用体裁表现出作者较好的构思才华。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全文巧用谐音双关拟姓,从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个方面来描摹“无诚心”的种种表现和特点等,完全用医生就诊报告形式写的。
还有调查报告式、学习报告式、求职报告式等形式。
3、几何解题式。04年陕西满分作文《承诺是金》从数学解题中得到了启示,创新的运用了“证明几何题”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已知”“求证”“证明”“结论”的格式来写作,巧妙地将数学证明与作文结
合,结构新奇脱俗,让人耳目一新。
4、日记体式。围绕一个主题,用清晰的时间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过程。日记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反映,所以这种文体,既能吸引读者,增强真实感,写法上还避免了单纯的记叙形式。06年河南满分作文《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全文由五篇日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记叙自己由讨厌记日记到喜爱记日记并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的全过程。
5、片断串联式。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06年长沙一考生以《爱的传递——来自“感动中国”的记忆》,开头用题记主体把目光聚焦在田世国、丛飞、洪战辉三个个人的身上,用分节的形式组合了他们的镜头,从中可窥见小作者的创新能力。还有山西一满分作文,分别以“百花争艳——春”“绿草如茵——夏”“果实累累——秋”“银装素裹——冬”为小标题,按四季的顺序,写我分别从中学
到了竞争、心存希望、只有付出才有回报、不忘历史珍惜现在,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类似这种形式
还有散点式、小标题式、镜头组合式等形式。
6、书信交流式。06年益阳卷以“感恩”为话题,一考生以《“爱心天使”的感谢信》为题,用书信的形式,通过两件平凡的小事来写我的感动,情真意切。04年杭州一考生以《还别人心理自白》,以两地书信(学生小李给马老师的信、马老师给学生小李回信)的形式,体例新颖,结构巧妙。这种
形式便于抒情,显得亲切真实,易于打动读者。
7诗文组合式。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文章。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文章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04年重庆一考生以《生命·轮台·黄花》为题,文章开头部分把陆游的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改写为《六月二十八日考场大作》,中间改编了李清照的《浣溪沙》,诗文结合,及其新颖。04年盐城一考生全文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组成排比段
分别以黛玉、晏殊、龚自珍的口吻来叙写,让人从中看到了作者的文采。
8、人物对话式。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如《与王勃畅谈》一文,开头交待时代背景,与王勃对话的媒介物(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视),中间巧用对话的形式,将一位孤儿难于一位现代记者联系在一起,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由
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从而结束对话,形式生动活泼。
9、剧本创作式。如04年重庆一考生以《品味生命》为题,全文分三幕,出场人物分别是:爷爷和孙子、爸爸和儿子、哥哥和弟弟,时间分别为:早晨、中午、傍晚,地点分别为:峡谷、家中、
竹林,通过了三幕分别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本质、宗旨,新颖独特的形式,让人拍手叫好。
10、童话寓言式。04年河南一考生以《我是一棵酸枣树》为题,巧妙地将一棵酸枣种子拟人化,让其自叙经历表现主题,显得生动活泼。还有一满分作文《流水的故事》,文章采用童话的形式写作,由妈妈说我是一条鱼引出我对水的钟爱,然后我就跟随着流水,倾听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李煜、李
清照、李白、苏轼……用平行式的布局巧用古诗词,值得称道。
11、广告编写式。05年一满分作文《一则“卸下负担”培训班的广告》,用广告的形式,从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及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费用、注意事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方面一一介绍,
颇有创意,新人耳目。
12、论坛竞赛式。06年广东中考作文《普希金街23号论坛》一文,将目前流行的论坛形式与会议形式巧妙结合,针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盲目跟风的现象展开讨论,新颖大胆。还有河北
中考作文《200X——200X年度“财富”知识竞赛试卷》,别出心裁,让人大开眼界。
13、访谈采访式。04年陕西中考作文《对“承诺”的一次采访记录》,文中将“承诺”拟人化,用采访记录的形式,通过“承诺”字属经历,表明了自己对“承诺”的坚定不移,对违背“承诺”的人的谴责。
河北一考生的《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也是用这种别致的形式来反映生活。
当然,还有杂文式、小品式、XX产品使用说明书、会议记录式、求职信、小小说、XX解说词、电视直播……只要我们运用得当,这些耳目一新的形式一定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一股清新的凉风,
任阅卷老师问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你的作文也一定会鹤立鸡群,夺得高分。
篇二: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文章结构创新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文章结构创新
高考作文的结构创新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建筑学讲究结构的完美,作文也是如此。
完整是对文章结构的一般要求,严谨是对文章结构的更高要求,创新则需要在结构完整、严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一篇结构新颖的文章,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一篇结构新颖的考场作文,会带给阅卷老师畅快淋漓的美的享受,并因此赢得高分。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材料,更离不开好的结构。写进文章中的材料不能是一盘散沙,而应该是有巧妙的布局和清晰的组合形式。只有匠心独运地把材料组织得精巧,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说,结构文章“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整体,才能写出好文章。
近年来,在中高考考场作文中出现了许多结构形式有新意的好文章。在此先向大家介绍镜头式结构和对话互动(包括辩论式、采访式、座谈式、聊天式)结构两种。
镜头式结构「点击解说」
镜头式结构是一种并联形式的文章结构。文章是由一系列有关联的独立画面并立连接而成。这些独立画面虽然各属于不同时空,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人和事都可入文,但却有一条主题的线索贯穿其中。生活气息浓郁,画面感强,有利于思维纵横驰骋,机动灵活。
「策略点拨」
1、文章镜头式结构最基本的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横向排列组合,即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组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突出其普遍性。另一种是纵向排列组合,即把同一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片断组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表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突出
其发展性。在实际写作中,还可能有其他不同的剪接方法,诸如时空交错、对比、跳跃等。
2、展示镜头画面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用数码标示,一种是用几个小标题标示。还可用数码与小标题结合使用。设计小标题要尽量精巧,可以借用原有诗句,可以几个小标题相互排比,也可以精炼成几个词语排列起来。
「友情提示」
采用镜头式结构写文章,要注意下面两点:一是要有主题意识。镜头式结构“断中相连”,每一个镜头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所选的镜头片断,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断,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断,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就是小标题的设计也要围绕主题。
二是要有画面意识。作者应该将自己的眼睛作为镜头,摄下多维时空的画面;将手中的笔作为工具,精心编织材料,艺术地再现精彩瞬间。用画面感的语言再现场景,富有意境,营造氛围,使人身临其境。
「佳作展示」
美在瞬间一片落叶,一地陨石,一场春雨……都是那么撩人心弦,耐人回味。是呀,大自然的美往往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
——题记一、轻舞飞扬的灵动你看,秋日的斜晖,投下一个个俏丽的倩影。叶儿像一只只蝴蝶,在半空中翩然起舞,时而盘旋,时而上下分飞,时而相互竞逐的追奔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地演绎着自己的美丽。当叶儿悠悠然与大地“亲密接触”时,显得是如此的宁静,如此的安详。那一瞬间,演示的是如此完美的“落叶归根”呀!
落叶,真美!
二、稍纵即逝的璀璨你看,无垠的苍穹,流星骤然划过黑夜,留下一道似乎完美的弧线,不管它是传说中女娲补天遗落的彩石,还是嫦娥梳妆掉下的金钗,
它都在为那稍纵即逝的璀璨,将自己的生命扔进暗夜的大气层,来不及享受晚风的轻抚,来不及欣赏世间的繁华,在广袤的太空中烧灼自己,以短暂的生命追求那片刻辉煌,享受着生命的壮美。或许,流星之所以如此美丽,正是因为它划下了生命的轨迹吧!何必斤斤计较时间的长短。
流星,真美!
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你看,窗外细雨飘洒,如烟似雾,那是雨滴在跳春天的舞,万物在春雨降临的瞬间苏醒了,它们睁开惊喜的眼睛,无声地享受着春雨的滋润。雨雾、雨丝润湿了青山,润湿了绿树,润湿了房屋,润湿了街道,也润湿了缕缕炊烟。人们在春雨中散步,聆听春雨的低语,感受春雨的温柔,烦躁的心情在霏霏春雨中也会变得宁静、安逸。然而,春雨书写了春天的故事,便一头钻进了泥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在等待另一个春季的来临。或许,春雨润无形无声的多情与浪漫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吧!让它飘进明天的新生活吧。
春雨,真美!
落叶是时间的见证,流星是追求辉煌故事的结束,春雨则是润物细无声的蕴藉。它们都在演绎生命最后的那一瞬间,是如此的感人心扉!正因为有了这无数美丽的瞬间才构造了这如此完美的永恒。人生又何尝不是呢?短暂的人生,转瞬而逝的美丽。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聆听,美便俯拾皆是。悲伤时的一份慰藉,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都能给予人美的享受。
成功之处:1、用灵感闪过的心灵捕捉美落叶、流星、春雨,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常常不为人们注意的自然现象,却载着作者灵动的思维飞翔。引起了他的遐思随想,文章字里行间溢满了奇妙的美景与欢愉之情。可以看出优美的意象和敏感的心灵是分不开的。
2、镜头的画面展示了结构之美
作者将自己的眼睛作为镜头,摄下多维时空的画面;并将它们并列组合,以“美的瞬间”为轴心,辐射出“落叶,真美!”“流星,真美!”“春雨,真美!”,
每一个镜头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所选的镜头都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小标题的设计也有新意,让一条主题鲜明的线索贯穿其中或逐步深入,会使文章的内涵丰富。
对话互动(包括辩论式、采访式、座谈式、聊天式)结构
「佳作展示」
从泪走到血
——孙膑访谈手记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部书。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两千多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
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冽。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
一、荒凉的枯泪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膑,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深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亲如手足。我从未设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信任他,从不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的庞涓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过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缓点头):灾萌于不疑……
二、冰冷的铁血
记者:那么,孙膑先生,在后来的两次交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您如何下此狠心痛歼庞涓之军,尤其是马陵一役将他逼死?
孙膑(沉默不语)
记者:是否……是因为感情上的疏远?
孙膑:也许是吧……我常想,自己在那次大战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单纯的敌方谋士,还是一个有着冰冷铁血的复仇者。
记者:复仇者?
孙膑:剜掉的膑骨是仇恨的种子,我与庞涓的情谊彻底断绝了,这让我的心在刹那间变冷,我用冰冷的目光看待与他的交锋。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阱……
记者:是感情上的疏远让您对与庞涓的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或者说,感情的疏远让您重新认识兵法,认识战争?
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又不知是哪朝哪代了……
【点评】用访谈记形式,结合话题,对庞孙两人的恩怨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将孙膑对庞涓前后不同的感情与结果作深度思考,提出了“惟我独有”的评价:感情亲反被害(“灾萌于不疑”),感情疏却获胜(“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阱”)。
“荒凉的枯泪”、“冰冷的铁血”两个小标题,与结尾“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呼应,既留给读者无限悲凉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人性的反思:无论胜败都是痛苦——被害是荒凉,获胜是冰冷。
篇三:初二作文结构讲义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_
下页余下全文篇四:作文的结构技法
高考作文复习之六:作文的结构技法
作文的结构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写作时行止随意,信马由缰,造成文章层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
什么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所以,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的训练,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势必会影响作文的质量,影响考试作文的成绩。
试试从三方面着手,使作文的结构质量有所提高。
一、结构要完整
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知道什么是残缺,也就明白什么是完整了。例如记叙文,写了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而最主要的部分——中间的过程却写丢了。举例来说,写“规则伴我行”,开头写过去如何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然后写现在在新的形势下自己增强了规则意识,这两部分占了全文绝大部分篇幅,而中间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规则伴我行”的“伴”字一笔带过,给写丢了,这就丢掉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不符合记叙文的结构特点,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现在不少同学喜欢写“拼接式”作文,什么叫“拼接式”作文呢?就是分别用小标题把几件事拼接起来,既没有中心事件,也看不出几件事或几部分之间统一的线索,实际上等于是几篇文章的拼接,这是典型的“残缺破碎”。
再如写议论文,有的同学的作文有“提出问题”部分,有‘“解决问题”的部分,而中间最主要的部分——“分析问题”却给写丢了,这也是结构的“残缺破碎”。至于写了“针对什么问题”,写了“分析这些问题”,也写了“怎么办”,但没有“主张什么”,也就是找不到中心论点,当然也属于结构不完整。
二、层次要清楚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
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欠缺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三、要勾连照应
这里讲的是首尾照应,前后一致。有的同学作文,段落之间意思跳跃性很大,彼此缺乏过渡和照应,显得文意不是那么圆合贯通,更谈不上浑然一体。请看下面这篇2002年的考生作文:例一
规则与时代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而规则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己。
古往今来,每一次人类的进步,规则就会随之改变。所以人们只有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规则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大禹治水,功绩非凡。他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地段位置所受水祸的不同,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试想如果大禹不顾各地的不同情况,一味强堵,可能他的下场就与他的父亲相同了!
我们如果每天穿着军装,背着军用单肩的背包,上面别着一枚三角星,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口中念念有词地走在大街上的话,人们可能都会向你投来异样的目光。可在那个时代,这就是规则,这就是他们立足的本钱。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只有合理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规则,我们才可以适应社会。
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就是因为其合理地利用了当时社会的规则。当时的人们久在秦朝的暴力下生活,百姓积怨繁多,民不聊生。百姓们需要缓和的政治,而刘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终于实现了大统!
改革开放初,大多数人还抱着合作社、大锅饭的心态时,一些人却合理地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利用合法的规则富了起来!因此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墨守陈规的。只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去自我完善规则的人才能成功。
这篇考生作文的
(五)关键词句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比如萧乾的《枣核》
(七)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比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2、对话互动法
对话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对话又显得自由灵活。作文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可以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可以是与未来世界中人的对话,甚至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进行对话。在结构安排上常采用以下形式:
(一)辩论式。即采用辩论会的方式,确定论题之后,让正方与反方交错发言。在辩论中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确凿的事实、严密的推理加以阐述,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方的见解,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辩论的语言应讲究逻辑性。
(二)访谈式。这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从采访那里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对话形式。运用这种形式作文,要选好采访对象,围绕话题精心设计问题,让采访对象逐一回答,介绍情况,采访中,采访者也可以对问题发表与被采访者不同的看法。
(三)座谈式。即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由主持人和各位来宾共同参与,一般先由主持人提出话题,来宾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主持人归纳总结。来宾可设想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必拘泥于现实。
例二
按下“进”的按纽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又到了“社会与生活”和大家见面的时间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传统美德与竞争意识”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来有许多的传统美德,比方说“谦让”。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似乎与社会发展起了某种意义上的矛盾。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样几幅画面。
画面一:世界歌咏比赛颁奖晚会上,中国队与美国队并列
主持人:诚然,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却更为重要。竞争,能让你在环境中取得有利地位,便于更好地前进;而过度的谦让,过度的讲“美德”,却只会是阻止你前进的绊脚石。在人才济济的今天,想成功的我们,难道不该按下“进”的按纽而奋发向前吗?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点评:以电视节目载体,以画面与主持人评说相结合的方式,巧妙渗透“传统美德与竞争意识”的关系之观点,观点不偏激,不武断,语气委婉,容易为观众接受,显示了一种面对面谈话形式的特点与优点,新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读者的肯定。文章不仅形式吸引人,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撷取了领奖、出国、求职三件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传统美德亟待加入竞争意识,引人深思。
3、镜头剪接法
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剪接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断,都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选好表现主题的镜头后,怎样把镜头接起来呢?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例如写“灯”这个话题,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作文:先祖点明灯,祖父点桐油灯,父亲点煤油灯,到我们这一代用电灯,将来可能有更先进的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纵向排列法。如果用横向排列法,可以这样安排材料:家里明亮的电灯,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边防线上的探照灯,山洞里的战士以烛光代灯??通过以上片断,歌颂为保卫祖国而甘于奉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纵向和横向排列是两种常见的镜头组合法,在实际写作中,还有其他不同的剪接方法,如纵横式、阶梯式、对比式、跳跃式等。镜头剪接法运用得当,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又能使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多彩。
例三
浮光掠影
我曾以为,胜利即是弱肉强食。昨夜翻开书扉,我终于明了,对于一些人,原来压力便是射出胜利之箭的那把弓。
卧薪尝胆
一边是战鼓如雷,战旗猎猎;一边是血浪翻飞,哀鸿遍野,兵败如山倒。我仿佛望见你无奈地伫立在古铜色城头,金乌血阳下,双目悲痛凄凉。
是临别时的痛哭流涕,群情激愤,还是为奴时处处轻蔑的目光,冷嘲热讽?你瘦窄狭长的脸微微地抽动,我仿佛看见你汹涌着的殷红的鲜血,听到你勃然抨动的心跳,声嘶力竭地呼嚎。
独自卧薪而眠,黯然舔抚着败军之伤,求降之痛;每日痛斥自己三遍,刻意地舔品苦胆,不忘自勉,默默地忍辱负重。我渐渐读懂了夫差拥西施夜夜笙歌朝朝筝舞和你的自加压力,觉出了你那再战得胜的欲望犹如穿云裂石的利箭即将离弦劲射。
吴人何苦怨西施,吴人何苦怨西施?你站在姑苏台上仰天长笑,无与伦比的豪迈。
巨鹿之战
一边是尘沙满天,草霜兔黄水泱泱;一边是刀剑锋利,兵马强壮,秦师如虎似狼。鹤唳豺嚎,人人胆战心惊,心神欲裂。只有你,负手而立,铁骨铮铮。
乌骓悲鸣,挥刀饮血,你飞墨般的长发迎风激扬。
破釜沉舟,渡水而战,你将全军生死重压在白光闪闪的刀头,你已预见胜利的呐喊声惊天动地。
“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的漳水永远汹涌着你西楚霸王绝世的气概。
乌台诗案
只有冷的牢狱,无尽的折磨,在寂寞中孤独地徘徊;只有昔日汴河风光无限,名噪天下。如今的你,无奈地被贬下黄州,心似北去的寒雁,寻不出这广漠的迷茫。
你彷徨,你哀伤。“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雪泥。”无奈呵,无奈呵!
而我愿陪你垂泪,“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我会欣赏你的豪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想起了老父苏洵为人需正直的谆谆教诲,你决然与黑暗抗争到底。当玉兔东升,松涛阵阵,你凝视碧墨苍穹,将胸中的一口浊气吐尽,刹那间,心如碧海青天般澄清。
江风依旧,明月依旧,三月牢狱,你终获胜。我看到,忍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压力与摧残,坚持了正直,早已脱胎换骨的你。
点评:本文以具有哲理意蕴的“压力便是射出胜利之箭的那把弓”为行文线索,笔势纵横,铺张扬厉,大气包举,写了历史上的三件事:勾践灭吴、巨鹿之战、乌台诗案,三个镜头写出了勾践、项羽、苏轼在人生的转折关头顶住了压力,取得了辉煌千古的胜利,奏响了人生路上的强者之音,表现出了深刻的主旨。
例文四:
千年的选择
翻开千年的文化扉页,走进灿烂的文化长河去采撷那最美最好的。顿然感悟,是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谁说“心静如水思如潮”?
夜阑人静时,走进文化大家的心灵,我睁大了惊愕的眼睛:饥寒、疾病、颠沛流离,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妻伤子、破家失国??世间所有的苦难毫不留情地吞噬着他们的心,原来长存世间的名字背后是饱尝艰辛的痛苦,原来隽永瑰丽的文化需要面对苦难作出大无畏的选择。
漫漫求索。
我听到有人在江边独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选择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忍着满腹经纶,一腔热血随着汨罗江水静静逝去,他饱尝了无尽的怨愤。但那千年之后仍让人为之涕泣的爱国情怀却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他就是屈原。
燃烛吟诗。
我看见一个狂人正仗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却又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萧声,登临天下千古名胜;他选择在悲寂中于青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而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
苦雨品词。
我听到历史的磨盘在轰然作响。大丈夫披一身豪情冲向报国的前线。不料身后轰响而来的是小人的诽谤、昏君的猜疑。他忍受着屈辱和愤怒选择了沉默。于是他像一粒铜豆在磨盘中滚动。他选择“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是他的选择将这样一位将军逼成了伟大的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铭刻成为钢刀镌铸的人生。他就是辛弃疾。
漫长、遥远。
无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在这穿越时空而亘古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时此刻,天外深处,正有清脆的歌声,悠然而来。
点评:本文作者以超越时空的写法,写了屈原、李白、辛弃疾着三位文化大家的艰难而伟
下页余下全文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