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项羽12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4:17:54 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谈项羽1200字作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记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与其他的王侯将相都不同,他的一生简直可以说成是一部传奇。没错,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这是一个真正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人物。纵观他的一生。从斩郡守起义的初出茅庐到巨鹿之战,定陶之战,雍丘之战的威振四海再到后来彭城之战,垓下之战战败后的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曾经令无数人为之钦服。其中就包括我。但为什么震惊四海的霸王最终却落了个可悲的下场。原因在于他的过分自大。下面我就会来讲讲他的这个缺点。在这之前我会先来说它的优点
作为一个占地一方的诸侯,项羽有着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的一生中,他几乎只打过两次败仗,而且他还很有文采,正如喔题记所写的,正是出自他的《垓下歌》。而我要讲的它的优点不是这几点,而是他有很远大的志向。
这尤其对我们青少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项羽小时候就树立了十分远大的志向。一次,他伯父叫他去学习舞剑,可他却说:“剑,只能斩杀一人,不值得我学习,我要学就学力敌万人的本领!”(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后来,秦始皇出游到吴中,别人都为其威仪所震撼,纷纷下拜。未有项羽不拜,并说:“我早晚有一天要去取代这个人!”后来,他果真成为了能号令天下诸侯的总盟主。可见,小时候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是多么有用啊!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漫无目标的在太平洋上航行的小船,最终被大浪卷袭掉,倒在前进的路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就像项羽一样,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下面我就来讲讲我上面提及的他的缺点—自大。
鸿门宴后,项羽身边的着名谋士范增曾对他说:“你这小子如此优柔寡断,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啊!”可对此事大不以为然的项羽却说:“我当时在巨鹿与章邯决战时,刘邦还在沛县当亭长。我在雍丘斩杀李由的时候,他还在济北打游击呢!我现在有40万大军,个个都是经我精心培养的精兵,刘邦只有10万军队,大部分还都是老弱残兵,他的生死存活只在我一念之间,更别说夺取天下了!”可是未及5年,在“当亭长”,在“打游击”的刘邦就打败了他,逼他自杀了。这说明骄傲自大是多么的误人啊!对于这种事,我我是佷有经验的,以前,每次我考试考得比较好时,都会自大骄傲起来,最终在下一次考试中遭到惨败。自大者,必自败。这就是我对项羽这一缺点的看法。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让骄傲自大的情绪蒙蔽自己的眼睛。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一归处,也许这是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意识多少人的感言?亦或是毛泽东之类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批判?这些我们无从知晓,只要我们谦虚谨慎,踏实做人,努力奋斗,以史为鉴,这便足够了!
这是一篇人物形象评论文章。小作者从人物性格入手,从两个大的方面透视和反观历史人物项羽。分析过程既有对史料的引述又有作者自己的评判,可谓是有的放矢,言之有据。如能进一步注意语言的凝练性,则更显言简意赅。
篇一:浅谈项羽·原
浅谈项羽
人性是复杂的,就算分析一个和你一起长大的人也未必简单,更何况时隔千年,我们所掌握的,又只是史书上零星的记载,单凭这些来评论一个人,难免多有偏颇。而况吾辈才疏学浅,言语不当之处,还望读者全当是糊涂人说的糊涂话,一笑了之罢了。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了争议,分析起来也变得简单了许多。
首先,我要说从感性的角度上讲,项羽是一个真英雄!抛开史书上的正面或反面的描写,单从真善美的角度看这个人。
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享年30岁。
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少祖父项堇被车裂于家乡吴中。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年少而家道衰,看来少年项羽过得并不幸福。项氏家族本是楚国的贵族,可怎奈国破家亡,楚国一灭,昔日的光鲜靓丽的王宫贵胄们,顷刻间成了西边来的野蛮士兵的阶下囚徒了,眼看着亲人们惨遭屠杀,这在一个孩子的心里该会留下多大的仇恨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项羽会在胜利之后选择一种令人发指的发泄方式—屠城!!!看来这应该会是原因之一吧。
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但
项羽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没出息,他不学文,却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这样的绝唱!他不习剑,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武功。他掷兵法于地,却可称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如果项羽放到现在,那一定是个绝对的奇才。
项羽身长九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项羽身上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比如自私、小气。太史公的笔下,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为人太小气,太吝啬,对下属一百个不信任,不放心。如像韩信这样难得的将才,在他手下,长久不予重用,只给了个"执哉"的差事,也就是警卫,连个班长排长都混不上。他想提拔奖掖有功人员,印章早已刻好,可就是舍不得给人家,直到印子棱角都磨圆了,还揣在衣兜里。最后弄得大家都没什么激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叛徒很容易就产生了,毕竟,人性本就是自私的,将士拿着脑袋和你拼命,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从中一些利益的,那种纯粹是出于义气、感情或者是信仰而同你合作的人有,但绝对不多。其实,这也许就是一个人人都有的劣根性,可是,在年轻的渴望成大事的项羽身上,这个弱点却被放大了,甚至大到足以致命!(垓下一役,出来指认项羽的不正是项羽原来的部下么)
再谈项羽的妇人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沙场上沙地吮血的霸王,平日里却是“慈爱”的,将士有生病的,他便会很伤心,以至于“涕泣分食饮”。本来仁爱是一种美德,但对于他,一个成大事的人,一个需要果敢,需要坚毅,需要成熟的领袖来说,这种仁爱没有却比有好。再看鸿门宴上,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
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终至纵虎归山,自掘坟墓,害了自己,可悲可叹啊。这便是妇人之仁的危害啊!这也许就是项羽的性格弱点吧。
最后的最后,虽然霸王死了,霸业没了,天下终究不是霸王的天下,那颗跃动着梦想的心最终停止了跳动。。。但作为一个2000多年前的一个人,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不论是美也好,教训也罢,却是道不完的。至少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难以形容的美,看到了令人羡慕的优点,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我想,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用短短的30年能书写出流传千古值得人体味的人生,足以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了。
篇二: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
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
目录
摘要...........................................
一、刚愎自用,用人不信.........................
(一)、个人能力超群,对部下缺少煅炼..........
三、妇人之仁与妇人之见.........................
(一)、坑杀降卒...............................
(三)、杀义帝.................................
六、忽视民生...................................
参考文献.......................................
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
[摘要]: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建立汉朝,这之间有一个骤起骤灭、风云一时的重要人物,这就是煊赫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
他是秦末反秦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就是领导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为彻底推翻秦王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最终归于失败。
[关键词]:项羽失败原因个人因素历史必然性
读《史记》一书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项羽,书中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项羽一生指挥作战70多次,从未失败,唯独垓下之战成为生命的绝唱。他坦然于汉军之前,无畏生死,尽显英雄本色。在乱世群雄中他脱颖而出,成为西楚霸王。最后却在楚汉相争中输给了“老粗”刘邦。显然,刘邦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绝非偶然;而项羽之所以会成为悲剧英雄,也绝非偶然。
那么促成项羽失败的基本原因在哪里呢?下面,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刚愎自用,用人不信
自古以来,成功帝王都选择“亲贤臣,远小人”。而项羽则“重用楚性,排斥外性”。张传玺先生在《项羽评论》中所说的:“项羽在用人方面是有严重问题的,韩信、黥布、陈平等都是他的谋士、猛将,但却离楚归汉,后来连仅有的一个高级谋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隐退,死于途中。”而对于项氏族人,项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一般决策上都非常依赖信任。
就单说项伯吧,其一,项伯私下给刘邦报信,其二,项伯在得知项羽要杀刘邦而劝张良逃跑,而后又回到军中当了刘邦的说客,说得项羽答应不杀刘邦。其三,后来亚父范增让项庄舞剑欲刺杀刘邦时,项伯又从中三番阻挠以至于刺杀失败。(也许当时项羽不知自己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吧)要换了别人这样他项羽会放过吗?会这么好说话吗?
陈平反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了解了项羽的这一弱点。
可见,项羽非不信人,所信者其族人也,所以,范增虽忠心,也被他列为不信任对
象。以致最后他身边的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四人都成了陈平反间计的对象。
二、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下属的心理,而项羽在所做的事情上,一味相信自己,恃才傲物,让文臣感到压抑,使武将感到压力,于是文臣武将对其行为或抵触,或肓目崇拜。对他自己而言,又没有任何的约束,也就日益骄横。
(一)、个人能力超群,对部下缺少煅炼项羽的武艺在当时是无人可匹敌的。他攻城夺地,只要是他亲自在场,无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勇猛也为他换来了在战场上的绝对权威。让对方的一些武将魂飞魄散,如项羽将重要谋士范增气走后,接连不利,在一次战役中,遇刘邦手下一著名的武将楼烦,项羽三次派人去挑战“皆被楼烦射杀。项羽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咤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在项羽临死前,“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咤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敌方将领听说是项羽之后吓得加马便走,如此形象对已方将领常常会造成依赖性,让下属难也有必死之心。据《史记》记载,其它将领在攻城拔地之时,难以有成功的,常常要项羽亲自攻打,项羽本身也太逞能,总是事无巨细,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久之,其下属变成了碌碌之辈,终难独挡一面。
(二)、勇武有余,谋事不足项羽非常喜欢逞匹夫之勇,图一时之快。
韩信在去楚归汉追随刘邦的时候,曾对项羽有这样一番评价:“项王喑恶叱诧,人人皆发;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尔。”项羽每一场战役上都是身先士卒打头阵,这在客观上当然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对个人英雄主义倾向非常严重的项羽来说则更相似单纯的为了一时的痛快。司马迁曾批评他是“奋其私智”“欲以力争”,这种爱逞匹夫之勇的性格在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而我们再看刘邦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返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谋国求贤,盼望天下英雄尽为我用安邦定国的情怀跃然纸上,并且入关之后为图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
好美姬”之欲,鸿门宴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相对于刘邦的工于心计,项羽在谋国之策上几乎单纯如孩童了。难怪范增会脱口而叹:“竖子不足与谋!”。
三、妇人之仁与妇人之见
对项羽杀掉刘邦较大的机会——鸿门宴,这是项羽这种性格的体现。在鸿门宴上,项羽失去了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划完全破坏,留下无限悔恨。或许我们可以认为,项羽当时不杀刘故邦是因为其樊哙在场,并且从樊哙的身上看出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他一见樊哙,便大赞“壮士!”马上赐酒赐肉,并且把刚才樊哙武力闯帐也掩过不提。就这样有意地纵容了樊哙的行为。因为英雄惜英雄,在项羽的眼中,只有樊哙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在樊哙面前也就做不出那中并非光明正大的事情来了。在这里,项羽当断不断妇人之仁暴露无遗,他看不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狡诈性,只是想在战场上拼个输赢,可见其政治眼光多么幼稚。
从项羽的这种性格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成功的机率大大超过项羽。当项羽听到刘邦对自己有没轨之心时,当即怒发冲冠。可是当他听到刘邦一番低声下气的表白时,却又“嘿然不应”。更不能饶恕的是他把消息的来源都说了出来,这等行径更上让人匪夷所思。可见项羽完全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刘邦,也令有心向项羽的人打消了念头,项羽利用曹无伤作内线,还可以监视刘邦之一举一动。可现在,只有刘邦知道项羽的心,而项羽对刘邦却是一头迷雾。
当然,从当时看来,鸿门宴上如果项羽杀了刘邦,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混乱,但作为一个军中主帅,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在政治行动上没有魄力,也确为下属所寒心。
四、残杀无辜,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
从性格上看,他的残暴也是天下少见。他太迷信武力,对自己不利之人,他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杀”。当时“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为什么苦秦?就是因为秦的残暴。所以老百姓需要一位仁君,一位爱民如子的君王。但项羽灵魂深处的暴戾因子,注定他将失去民心,以致失败。以下以事例述之。
(一)、坑杀降卒秦朝统一六国时当时全国有二千多万人口,其壮年人口应远远低于此数。再加上秦国没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反而加大了沉重的兵役、
劳役。导致人口更是减少。在秦末战争中,因战乱,人口再一次减少。人民需要和平,需要安居乐业。虽然项羽顺应了人民的意愿,灭了秦国。却继承了秦君的残暴、以武力为尊的性格。《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攻襄城时“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在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由于无法揣测降卒的心理,因此以全部消灭以绝后患:
“项羽乃如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两段短短的文字,两个“坑”字随手而写,却让人多少的心惊肉跳啊!对于已放下武器的士兵,作为搞政治的项羽不是想办法去安抚其人之心来壮大自己的队伍。而是为了那个想象中的后患而全部击杀。死者长已也,可生者呢?他们的家人,亲人,乡亲会怎么想?杀掉二十万人,至少让二十万个家庭伤心。项羽太不了解人民的力量,不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二)、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开始时,本来项羽主动请求的刘邦西进入秦,但怀王却派他与宋义去救赵国,这让许多学者认为这是项羽在怀王面前得不到信任的结果。其实从大局上来看,怀王这样安排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是另有打算。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羽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以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处长者往,勿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宽大者,可遣。”由此可见,大家对项羽的性格心知肚明,都知道入关之日,便是老百姓遭灾之时。他不会考虑到怎样去安抚、收买人心,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快感。众人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尤其在进入咸阳宫以后,“居数月,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嫔货妇女而归。”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项羽这一把火烧掉了一大段中国古代的文明资产,也不谈大火是否直接秧及了城里的老百姓。我们从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极端的个人复仇主义者,眼前的大火他觉得是献给项燕、项梁、楚国的最好的祭品,此时的项羽可能觉得他已经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了,再也不容许别人在他的面前说三道四了。曾有人对他火烧咸阳宫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再加上游说者说了一句:“人
下页余下全文篇三: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
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
——读《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垓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何等的悲壮!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传散文《史记.项羽本纪》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个末路英雄,使后世读者无不为这个孤胆英雄扼腕叹息。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想据此找出他失败的原因。
从公元前209年9月会稽起兵秦,到公元前206年12月咸阳大封天下,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赞叹道:“然羽非有尺寸,趁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项羽的军队兵强马壮,且帐下又有亚父范增为他运筹帷幄,还有破釜沉舟的胆识,何以竟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就败给了为他所不齿的刘邦?我个人认为项羽的失败和他个人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项羽具有博大高远的志向,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描写:项羽年轻的时候,叔父项梁教他书剑,他不屑于学;叔父很生气,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也许有人说这是项羽心高气傲,不足以为证。那么还有一条,想必没有人会反驳。秦始皇游会稽的时候,项羽和项梁看到了,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自信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过度的自信就是刚愎自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抗秦斗争中无所畏惧,但是也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失误连连。这种刚愎自用表现在用人方面就是任人唯亲。他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妻子的兄弟。虽然手下曾经有杰出的将领人才,但是他却不能用,以至后来军中将领大都离他而去。韩信在项羽军中多次献策,但是项羽都不能采用,最终韩信亦叛楚归汉,投奔刘邦。
而他所信任楚人和项氏却有负他的重托,甚至成为内奸。项伯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多次出手帮助刘邦项羽刚到函谷关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完全可能战胜刘邦。但是项伯因为张良曾经帮过他,出于报恩的观念,夜访张良,泄露军机,并且还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使刘邦君臣做好了准备。鸿门宴上,范增命项庄“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一身翼蔽之,庄不得击”致使刘邦逃走,为以后的楚汉相争留下后患。项伯还接受张良的贿赂为刘邦求情分封汉中。荥阳之战时,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又是项伯出面阻止。如果说项羽夜见张良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那么以后的行为则只能说他是一个内奸,刘邦的帮凶。
在刘邦周围,可谓人才济济: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彭越、陆贾、周勃……项羽身边除了虞姬还有谁?战争不是凭力气单打独斗,它是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集兵将的组织能力的。刘邦用张良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用萧何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草;用韩信带兵打仗。刘邦手下的人都能各尽其用
项羽起兵反秦时打的是诛灭暴秦的旗号,而他自己后来的行为与秦始皇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记》中有几个小片段可以为证: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被项羽活埋的二十万秦军其实是穿着军装的普通老百姓,而他烧的不仅是秦国人民创造的伟大物质财富——宫殿,也是中国历代典籍图册等大量的精神财富。而刘邦,虽然这个流氓无产者也照样讨厌儒生,对宫殿和美女照样馋涎欲滴,但还是采纳了张良与萧何的意见,秋毫无犯,大得民心。
这些不仅仅是项羽的残酷暴虐,也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要,是定都的绝佳之地,但是项羽因为想要荣归故里,而放弃了定都咸阳,这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患。
项羽灭秦后,“分裂天下而封诸侯”,使国家又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刘邦果断地建立帝制,重新统一了国家,这是得民心,顺应历史潮流的。
项羽的悲剧不仅仅在于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更在于没有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即使如果没有刘邦,项羽依然会失败。他只适合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而不适合做统领天下的王者。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军事谊文出版社,司马迁著2005年10月
篇四: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烈士封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刘邦谦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
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已经给项羽分析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可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对刘邦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这只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为自己留下了失败的祸根。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坚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谋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汴公也。”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过于仁慈。项羽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则愎自用,不听从劝告。使他最终出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四、生性多疑、小家子气。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忠臣。他七十岁从军、想成就一番事业。陈平认为他是项羽不多几个“骨鲠之臣”的头一名。然而这位“骨鲠之臣”却被刘邦用“小儿科”的计谋给轻而易举地离间了。这个“小儿科”计谋居然让项羽这样一个统帅者中计,立马起疑心,致使范增离开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者。说到项羽的小家子气,韩信给刘邦分析项羽时是这样评价“项羽为人不错,关心体贴下属。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应封土赐爵的,他却反印信捏在手里,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的确,项羽的嘘寒问暖与刘邦的封土赐爵相比确实显得小家子气。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咸阳,却、放着现成皇帝不做,烧杀掠抢一番又跑回彭城当楚霸王去。部属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真是小家子气?王佰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一个项羽自己扶上台的傀儡楚王都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可见其小家子气,小心眼儿。正是小家子气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民心。也正是这小家子气,小以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臂膀。于是,他身边哪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远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想印。这就是恭敬爱人的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
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佰,郫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沆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起都不想便下令发兵,但终因项佰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啤词:“谢罪”而取消进攻计划。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沆分军”的目的是一溜烟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
项羽本是可用之人,确错居用人之位。他能征惯战,每一个局部的战争和战役都所向披靡,因而他无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强化了他的刚愎自用,史书记载中他少有笑脸,经常是“怒日”,“大怒日”,这些都表现了他极强的自尊,或者说是虚荣。只有乌江的自刎时才仰天长笑。楚汉争霸一开始时,项羽的性格已经预示他最终会走向失败。但其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折服,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得意的小人。藏书没有缔造一个王朝。有人说他目光短浅,不会用人;有人说,他不会仁政安民,策略失误。他沐猴而冠,自矜功伐,在政治上太幼稚,没有刘邦圆滑,军事上太自大,没有韩信谨慎。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与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性格决定命运,他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造成的,站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李清照健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