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转】“学生教我写作文”第一讲:“有意”与“无意”之间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41:08 初中作文
【转】“学生教我写作文”第一讲:“有意”与“无意”之间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转】“学生教我写作文”第一讲:“有意”与“无意”之间作文

                                                               学生教我写作文

                                                              兰勇

之所以有这一说,不是噱头,而是发自内心的认识。

上次参编《2012年中考作文专项训练》,我用了些儿子的日记。在具体构思小标题名称时,我无意中说了句“我教儿子写作文”。一旁的儿子转过身来,一脸挑战地说:“‘我教爸爸写作文’还差不多!”一个不到九岁的小孩真是狂得可爱。但转念一想,如果让老师与学生来写同题作文,教师的思路一定比学生的更开阔吗?角度一定比学生的更巧妙吗?结构一定比学生的更合理吗?立意一定比学生的更新颖、深刻吗?我看未必。其实,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从部分学生作文那儿“学习”亮点和特色,并加以提炼、升华,形成有价值的观点或经验,然后再传授给其他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文教学法。我们的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是可以自下而上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许更能发现问题,了解写作过程中曲折和妙处,至少会比那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作文理论教条有用得多。遂名之曰:学生教我写作文。

第一讲:

有意”与“无意”之间

 

作文教无定法,我们很难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来训练、培养学生。我们教材就没有向我们提供这样的模板,即便是有,我们也很难,也不应该一板一眼、一步一趋地执行,因为如果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觉得乏味的。平时作文训练有较大的偶发性,多是即景生情、见物起兴或是有感而发。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方式,因为它不必每天照葫芦画瓢,具有新鲜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也不能忽略它的缺陷——缺乏计划性与目标性,有点像散打。

如何才能将二种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游刃有余,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这么一次作文:

一天,我照常在铃声响起之时走进了教室,竟发现:黑板没有擦。我问:“今天谁值日?”没人回应;再次发问,提高了音量,但仍无人搭理。

我有些生气!班上干部众多,却无人擦黑板······

良久,才有一个人,走上了讲台,在众目睽睽下快速地把黑板擦了······

事后我知道了原因:安排值日生的干部生病请假了!

我临时决定:全班以“今天的黑板无人擦”为话题写作一篇作文。

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停留在事件复述、简单反思这一层面上。思想不深刻,文笔也很不给力。

但照常有少数学生给了我惊喜!

 

今天的黑板无人擦

徐雅菁

上课铃响,老师走进了教室。瞄到黑板上密密麻麻、七弯八拐、纵横交错的图案,眼里掠过一丝阴漪,脸上风云突起:“今天该谁擦黑板?”同学们面面相觑:“谁呢?!”

老师一看同学这种阵势,更加生气了,原本严肃的脸升级为严厉,尤其是那带电的目光,是高压的,让人退避不及。大伙儿纷纷垂下头颅,像正午晒蔫了的向日葵。

有人小声嘀咕:“今天安排值日的班长没来。”

“安排值日的人没来就不擦黑板了吗?难道要让老师在这字上再写字吗?”老师用曲着手指节背敲着黑板吼道。黑板像人的头被敲了爆栗一样发出了清脆的“嘭嘭嘭”声。

同学们还是一动不动,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鸡。

教室里静极了,甚至能听到下隔壁教室传来的七零八落的翻书声。

忽然,“吱嘎”一声椅子响,在连呼吸都骤停了的空间里,像长长的银刺猛然扎透了人们的耳膜。大伙儿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那位同学,碰撞出了束束电流,将他罩进了层层光晕之中。

只见他快步走上讲台,右手握着板擦使劲地、快速地擦着,左手有节律地划动着,就像是费力地单边划着一艘大船。白色的粉笔末像雪花一样纷纷落在他的手背上、头发上、衣服上。慢慢地,黑板下面部分扫荡完了,他就伸直手臂继续清理上边的。后来,他踮着脚也够不到了,就又连续地蹦了几下。露出衣襟下的裤腰,腥红的,但谁也没觉得好笑。

黑板上的字越来越少了,黑色的底儿越来越大了,好像一个辛勤的农民将丰收的谷物割下来,露出一大片肥沃待垦的黑色土地。这时,黑板亮铮铮的,晃花了人们的眼睛!

他掸了掸身上的灰,安静地走下了讲台。

举手之劳,我们为什么犹豫、迟疑呢?

【创作手记】

我比一般人敏感得多: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能嗅到别人闻不到气息,能尝出别人尝不出的味道,他们说我是个精灵。这次“惊悚”事件,让我的感官调到了最大功率:黑板的“花哨”、老师的狂怒、同学的惊恐无不让我过目不忘、入耳即闻。尤其是那矮个子博能临危的“壮举”。

但为什么我不只写博能“救场”擦黑板,却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事件的细节感触呢?

首先是我的习惯,这也是兰老师向来的主张——以我手写我心,让真情自然流淌。不必为了追求道理的深刻而放弃对真性情的表达。因为这二者并不矛盾。

其次,我觉得此事的道理很清楚,关键在于如何表达。感触的真切,有助于读者对道理的接受。很多作文不为人接受,不是所说道理没有道理,而是表达有问题,表达的问题,往往在于缺乏真切之感,缺乏真切之感,常常在于没有细腻的表达,没有细腻的表达,恰恰在于没有细心的感触。这恰是我的特长。

小学阶段,老师常说我的作文,真切、细腻,立意主题稍欠,希望我能怎样怎样。我嘴里应承,但心里拧巴,为什么一定要去拔高呢?拔苗助长断然不可行,自个儿提着自个儿的头发就能长个儿?

最后一段,是我在立意上的进步。

今天的黑板无人擦

苟月舟

这真是黑色的一天!

先是主管的班长被扣分,又是值日生被罚,最后所有人都受到了牵连!而且罚得很惨。可怜了我前排的L君,唉,“双重身份”,“双重保护”变成了“双重打击”!又扣分又被罚,人间悲剧啊!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万分期待的周记题目也要因此被替换:全班反省。

原因只有一个:今天的黑板没有擦。

今天晚自习,同学们待在教室里。黑板上已“繁华似锦”,却无人理睬。普通同学,不管;班干部,不管;做清洁的同学,还是不管。于是乎,这个大花园一直繁茂着,老师看到了,结果……

非假日,非特殊情况,政府人员齐刷刷地坐在办公室里。某群众已奔波数日,却无人帮其解决问题。民生局,不管;再就业中心,不管;残疾人服务中心,不管。于是乎,问题再那里,雷打不动,结果媒体曝光,市长知道了······即刻,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次后果是,有人被罢免及降职。而且全市政府人员大整顿,以示警醒。

绵绵细雨,病童在家里。因为贫困,无人愿意为自己治病。XX医院,不管;XXX医院,不管;XXXX医院,还是不管······

最后无人关注,也就没人受罚或降职,最后病童变成了一座浸透泪水的小小墓冢。

这两人的命运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黑板上的字已然擦去,心灵的阴影呢?

每一个人,都应记住:

今天的黑板没有擦。

【创作手记】

我不想写得与别人的一样。

我知道绝大多数同学都会简述事件,然后简单评价,草草了事。在观点上固然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文章也一定得不到老师表扬的。因为这个兰老师,他苛责得很:不仅要求文章观点正确,还会要求思考深刻、表达新颖的。怎么才能超越众人的思考水平呢?

我记得兰老师说过:人的两只眼睛,要一只眼睛向内,一只眼睛向外。向内关注书本与人心灵,向外的关注社会与自然。

对,我要运用我的第二只眼睛联系现实来突破。

我们班的新闻点评节目“大话天下”,曾多次讨论过两件类似的事,一件是有媒体关注,遂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件是无人关注,遂无果而终。为是不是说明,我们国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呢?

我的思路打通了!

但要不要把我的思考和盘托出呢?

兰老师还说过:作文要有文学味,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用巩俐做广告“曲美”呢?一是因为巩俐凹凸有致的曲线,(说到此,他总是嘴角微微有笑意,我们笑,他又总是说:爱美之意,人皆有之)二是因为曲径通幽是中国的传统美学。不能太直白,要含而微露。

于是我决定:冷静地陈述三个现象,尽量不直接地议论,把我思考与观点科学地藏起来。让兰老师饶有趣味地去找吧。

 

班主任反思: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干部、班长就有27个之多的班级,观念不可谓不新,分工不可谓不细,但为什么还有这等事发生呢?结论只有一个: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分工明细,能做到人尽其职,但也可能会因为某一个环节出了差池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这是一个意外,这也是一个必然。我们可以考究管理制度的盲区,更可以去追究学生的缺乏主动性。两点反思:一是完善制度,增加班长之间的协调、合作制度建设。二是教育学生:任何制度都是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制度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的,制度不能是工厂的工艺流程,它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补足。

 

记者的观察:

眉  题:初一年级班主任尝试赏识教育  一个班60名学生全部当干部

正标题:值日生请假 27名位班长无人擦黑板

——《重庆晚报》

【教师的收获】

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反思、记者的观察大大不同。说实话,我布置此文,更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此事进行深刻的反省,思想教育目标远大于作文教学训练的目的。但是学生的思虑远远超出了教师的初衷,这就是教学中的“无意”,当然在作文训练中还存在着更多的“有意”。

现实的问题是即在写作之前,我们是否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或是命制作文题目时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提示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种“无意”是否会影响训练的效果呢?这次的“无意”,从某种角度看,成就了学生作文的成功。但是不是每次“无意”都能给学生留足空间,既没有禁锢思维,也没有僵化头脑,只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呢?会不会因为,“无意”指导而无法开启学生的思路呢?我们必须要明白:“无意”不是无作为。

其次,我们还要弄明白:“有意”为之是不是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呢?写作之前,教师给划定了范围,确定了角度,固定了思想,学生还有多少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呢?揣测一下我当时的心态,我是教师,还是语文教师,但我更是当事人,情绪激动,我的思想认识会在哪一个层面呢?更多地要求学生做思想上反省,很难从写作角度、思路上予以点拨。这时的指导应视为无效指导,甚至是错误诱导。这样的“有意”指导还是少些的好。因为我们不无尴尬地发现,每次讲得多,提醒得细,反而没有几篇佳作,只给题目让学生随便写,还不乏佳作。足见教学技法可能只对平庸者有“实用”,对高手可能只有限制作用。

第二篇文章的思虑显得十分冷静与成熟,能将一个普通的“黑板无人擦”事件与社会中种种现象联系起来类比并探究其原因,实在是超越了一名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布置作文之时,至少要达到这个层面。这也是需要教师“有意”引导而学生“无意”达到的或是教师“无意”留白而学生“有意”实现的高度。

我们是能否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要站到更高的点来俯视这些现象吗?当然不能,学生能生动地记叙此事,又何尝不可呢?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记者等大人很难再以学生的心态体验并认知此事了,当然也很难再把文章写得妙趣横生了,而只能以一幅可憎的严肃面孔示人。

我们是否比孩子们少了一些童心,因而也缺了些童趣呢?我担心的也正是在教师刻板的改造之下,学生会童心渐失,终归暮气横秋。教师是不是有责任去保留学生那一份难得的童真呢?这是不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勉力而“有意”为之的呢?

第一篇文章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敏感、细腻。教师的眼神,学生的感官以及心理反应,无不给人以真切之感,无不给人以生动之感。这也是作文美学中与理趣之美相对应的情趣之美,也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当然也应是教师应“有意”为学生保留并弘扬的。

综上所述,每一次命题都要思虑周全,“有意”到家,实际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因为一方面,思虑不可能周详到这等程度,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无意”而获而留有空间)。但至少教师在选择话题或命题时,应有一种职业的直觉,即对题目是否存在挖掘价值和创造空间做出快捷而准确的判断,从而加以选择。

同时,教师在布置作文训练之初“有意”的设计、导引是十分重要的,但“有意”也应只是素材的指点、思路的拓展、立意的点拨;“无意”可能会让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无意”也不能失去应有的、重要的创造性开拓。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有意”与“无意”的关系及比重,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成就学生的写作。即要做到有心栽花,花即盛开,无心插柳,柳亦能成荫。

这是此次学生作文给我最大的启迪。

 

篇一:我教学生写作文二十年以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指导课

一、设计意图:

我指导的《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想象作文,11--14岁的孩子缺少这种体验,于是从两方面着手:二十年后回故乡。先创设情境,教师先入为主,领着学生跨越时空来到二十年后,换位想象、倾诉别情。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二十年前家乡的旧貌,激发情感,融入角色,又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最后用下水文引路,指导学生整理思路,一气呵成。

二、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二篇范文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摆出角色。

1、演示卡通课件,进入“二十年后”:

师吟诵(《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师用苍老的声音述说:同学们,岁月匆匆流逝,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老师也老了,今年我四十一岁,人虽老,但我的心未老,我的课余生活可丰富了,练书法、养花鸟、看打羽毛球、到图书室看书、旅游??我还是守在我的五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着,只要国家需要,我会继续无怨无悔地奉献着、燃烧着自己。如今我已是桃李满天下,时常有学生来看望我,我常常庆幸告诉学生自己选择了这一行。我也时常看已经被我教过的学生毕业留影,想起我和他们一起学习的快乐时光,牵挂着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学生。

2、换位想象:同学们,三十而立的你们如今什么样了,在干什么呢?学生根据你自己的喜好设想未来的样子和从事怎样的工作。

3、今天,我们师生有缘欢聚一堂,你们都和老师一样感慨万千。二十年后在相见,久别重逢的你们此时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师带头说话,引导学生用行动、用语言诉别情,营造现场激动人心的重逢情景。

二、再现旧貌,激发情感。

1、我的孩子们,你们多久没回了?这次回来干什么呢?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展开丰富想象,介绍回家的目的。

2、久别故乡的游子回来了,试想多少次在梦中流下思乡的热泪、多少次在梦中踏上这片深爱的土地。板书:“家在梦中何日到”,指着“梦”字问:你在他乡那么久了,魂牵梦系的是故乡的什么呀?惦记的是什么?带着学生进入角色,真情融入,倾诉思乡之情。

3、泪眼朦胧中,我们看见了——(课件演示二十年前家乡的旧貌),多么熟悉的一幕幕,我们曾经调查过,采访过。如今你终于见到了你惦念已久的,他(它)变了吗,在变化中熟悉的感觉还存在吗?

4、教师吟诵《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三、开启心路,大胆想象。

1、在《故乡的云》音乐声中,缓缓播放家乡的旧貌录象。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内地,在这二十年中,随着渔业、旅游业的繁荣,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板书:家乡(住房、道路、学校、公园、街道、小河等等)

2、听说你回来了,你的亲朋好友都来迎接你了,他们有什么变化?引导想象同学、邻居、朋友、亲戚的变化。板书:亲朋好友(同学、邻居、朋友、亲戚)

3、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重逢(送什么礼物,说什么话,参观什么地方,自己有什么感想等等)

4、组内互说,打开思路。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5、下水文引路:读范文

二十年后回故乡

(开头)“故乡的山,故乡的云??”一首故乡,勾起了我在家乡的那一段美好的回忆。暑假,我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日夜思念的故乡。

8.3日,我坐上大客车,踏上了离别20多年的故乡的土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顿时涌上我的心头。足足做了16个小时的车,下车来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瞧着这一尘不染的土地,葱郁的树木,清新的空气,将我长途旅行的疲劳消除了,浑身充满了活力。环顾四周,除了街道后方有一块小空地以外,其余的地方都长满了小树。树下面零零碎碎地盛开着五色的野花,长着黄色的野菌。一条小河带着远古的情致静静地在这片树丛中穿梭着,成群的小鱼在河水中或嬉戏着,或上窜下跳地寻找着食物。

我来到农市府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喷泉。喷泉喷出的水花足有两三米高,几个喷点环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水洞。喷泉中心有一座假山,“山”上有座凉亭,一个“路人”正顺着小路走上去,它好象也是被此情景所吸引,想坐在凉亭上细细观赏。喷泉周围是一排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支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看到这些景色,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嬉戏的场景,真是太有趣了!

天近黄昏时我来到了母校。走进校园,望见以前校园尘土飞扬的操场变成同学们的娱乐场所。两排绿树成阴,像两支强壮的队伍在听从命令。在学校的东南角有一棵枇杷树,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种下来的,枇杷树每年结满了果实,师生品尝时忘不了夸我几句。旁边还有许多的小草和同学们的欢笑陪伴着它,让它不会觉得孤独。同学们有的在那里跳绳,有的在那里玩游戏,有的在那里聊天,同学们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在草地上休息、睡觉。让同学们的下课十分钟是多姿多彩的。走到校园时,我也不免想起上小学时,常常与同学们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哭哭闹闹的情景。

我不但热爱家乡,而且还时常问候家乡的父老乡亲。去年家乡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雪灾,我特别捐献3000元给家乡的人民。虽然3000元是微不足道,但是我有一颗挂念家乡父老的心。

(结尾)“故乡的山,故乡的人??”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首美丽的歌曲,只是它听起来不再那么陌生,因为我现在还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还欣赏着家乡的美景,我爱我的故乡!

(1)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①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想象的好?说说你的理解。

②范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二十年后的校园的?找出文章的过渡句,思考过渡句的巧妙。

③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谈一谈你的启发和感受。

(2)教师学生集体点评和小结:重点从想象的内容和修辞手法两方面交流评价习作。

四、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五、整理思路,试写初稿。

1、指导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思路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2、同桌交流,借鉴经验。

3、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4、鼓励学生快速习作,在30分钟内能完成习作初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篇二: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

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

目前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有人说,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已有明显提高。走进书店,各类初中生优秀作文选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的初中生获奖作文,校园文学习作,确实值得一读;中考阅卷中也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但是,我们思考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看到初中生中的出类拔萃者而忘了大多数。到基层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初中走一走,搞一点调查,会发现大多数初中生怕上作文课,作文错别字多,词汇贪乏,言不及义。初中作文训练效益实在令人堪忧。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的是大面积的丰收。如果我们陶醉于少数写作尖子生的丰收成果,而无视上述“大多数”初中生写作水准低下的事实,那是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过关对其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文理不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在数理化学习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再想提高写作能力是难上加难的。这样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将处处碰壁。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因此,初中的作文训练在整个中学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作文训练的效益,就成了我们中语界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浅陋,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

作文训练的效益不高(还不如阅读教学),几成顽症,其病因何在?中语界的同仁们各有看法,我以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1.作文教学的目标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尽管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以及升学考试,作文竞赛的阅卷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了要求,一味追求所谓的“主题明”、“表达巧”、“构思新”、“语言美”,等等。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地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老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见《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钱先生的话击中了时弊,以文学创作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也背离了初中作文训练应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的根本目标。

目标不明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跟着考试指挥棒转,急功近利,欲速不达。初一的作文训练就瞄准中考,考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到了毕业年级更是审时度势、猜题押宝,偏重应试技巧的传授。总之,作文教学随意性大,目标模糊。

2.就“学”的方面说,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作文的原动力(内驱力),他们惧怕作文,甚至厌烦作文。

作文课上,“奉命作文”,不得不咬笔杆,绞脑汁,苦思冥想,拼凑字句,勉强成文。写作毫无兴趣、激情可言,其效果不佳,当然是可以想象的了。

3.就“教”的方面而言,弊端有三: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在一般的阅读与写作合编的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特有的规律性难以兼顾,训练序列的渐进性不甚明显,训练的重点又偏离目标。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排了三十六个作文训练点,似乎有了一个训练系列,但仍然侧重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谓常用文体的训练,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还是不够突出。二是重作文练习的数量而轻质量。学校教学管理中,就作文而言,易于操作的当然是量化管理。故多数学校每学期作文篇数均有量的规定,一般是写8篇大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语文教师多数要教两个班,终日疲于应付作文篇数的达标,而无力顾及作文训练的“质”的要求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作文本上朱迹斑斑,本本见红,但所批均为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其三是教师本身素质令人堪忧。对广大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来说,上阅读课,凭着一本教参,尚能对付;上到作文课,由于囊中羞涩,就难免捉襟见肘了。其中不少老师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者写不好文章,写作中的甘苦一无所知,指导学生写作当然是盲人骑瞎马了。

二、

病因作了准确诊断,疗救的方略也就不难拟定了。我的思考与对策是以下几点。

1.千方百计诱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欲望,努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心理学和文章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完整的写作应包含写作素养和写作心理两大要素。而写作心理就是指写作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欲望等,其核心是写作动机。什么是动机?动机是一种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动因,它决定着主体的意念、行为,以至情感的趋势和倾向。只有当写作者有了写作动机,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有关心理因素,形成写作的心理机制,并将思维循环往复地定向在某一写作对象上,才能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去提笔为文。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写作的主体是缺乏这种心理机制的。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一般成人与学生写作心理过程的差异,便可发现这一点。一般人提笔写作,其心理过程是:材料→认识→成文。就是说,提笔为文者总是经历了一件事,感知了某一材料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某一认识(立意已完成),并在感情上掀起了波澜(已有情感投入),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从而提笔写作。学生的作文则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有计划有要求的训练。其过程是:命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一般地说,我们很难把学生是否有写作欲望纳入训练计划之中。对学生来说,只有“要我写”的硬性任务,而没有“我要写”的需求。这也许就是老师的作文指导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未来工作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据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对写作的需求,请他们现身说法;在作文训练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假设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种需要下,练习写作;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为“用”而写,从中体会写作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要设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激发其写作兴趣。心理学表明,一定量的兴趣积累,可转化为动机。有人用大讲名人学写作的故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培养意志力,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介绍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了一人多高的草稿纸后才得以成名。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

现行的作文训练一般是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各个单元中进行,似乎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实际上,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应该有它独立的教学训练体系。新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作文训练的安排已有改进,不过仍然依附于课文阅读,让作文与阅读教材“近距离”结合,这也许正是对初中生作文拔高要求的祸根。须知,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很难成为学生仿写的“葫芦文”的。我认为阅读教材与作文教材必须分编。应按照上文说的训练目标与重点来设计编写独立的作文教材。初一初二可以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按组段、选材、谋篇等作文基本能力以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组织训练单元,再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糅合进去。初三则参照义务教材五六册的做法,重点训练实用文的写作。各个单元可按照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单项片断练习到综合成篇练习的模式进行编排,每次训练目标单一(达标即给高分)。一学期中片断练习应多于成篇练习,多作分解性的练习,设置台阶,最终使成篇练习达标。应该承认学生的作文练习有别于文人的创作,不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学生的练笔也不应该一开始就进行创作,应允许学生模仿。学美术的要临摹别人的画,要画石膏模型,画头像(属局部),再画模特儿,最后才能进行创作;学书法也是从练习基本笔画开始,再临摹碑帖。为什么同样是学习一种技能的写作就不能从分解性的单项片断练习开始练呢?又为什么刚刚练笔就要求必须是创作,且要“立意新、构思巧”,甚至还要有点“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而不允许模仿呢?要求学生的习作一蹴而就,显然是不科学的。训练序列该变一变了。我认为作文教材是否可以这样编:①各单元训练目标,配以少量写作知识;②习作例文(可整篇可片断,多选同龄人佳作,提供多篇例文,从立意、选材、语言、谋篇等多侧面地给学生以启发,以便模仿);③练习题(多用情境作文题型,写片断或写成篇);④病例评改。以上为主体部分,供课内练习用。此外,还应编入一些课外作文训练的指导,供师生选用。如写日记、读书札记、随笔,写“放胆文”。可规定每周必须完成的篇数(可以是片断、几句话)与字数,也可提示写作的范围、要求,不定具体题目。指导学生经常写课外自由作文是课内作文训练的重要补充,应视为初中作文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在作文训练的具体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出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循环往复的不变的流程,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开放型”的训练步骤。将作文训练放到社会、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与具体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用”而练习写作;或者是把作文训练干脆变成一项具体活动,在活动中,应活动的需要而完成一系列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在国外已经流行,限于篇幅,恕不介绍)这种“开放型”训练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各种实际需要而写,激发了写作兴趣,强化了动机,其训练效果自然是很理想的了。

最后,大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应是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的最关键的问题。对此,领导与同仁们议论颇多,各地在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中,也已出台了若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因而无须我在此饶舌了。

篇三:民国小学生教我们写作文

民国小学生教今天的孩子写作文

“80后”冯俏蕾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最喜欢用的就是“豆大的雨点”、“红领巾”、“黄杨木精神抖擞地站立”。她说:“我人生

如果说这些套话还只是因为小朋友语言贫乏,那么有一些就是童言无忌的“谎言”了:写妈妈辛苦必然满头白发,于是他们的妈妈30多岁就被“白发苍苍”;写老师必然鞠躬尽瘁,于是很多老师就被“带病”给他们上课。

是什么让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作文“模板”?

《民国小学生作文》的策划人符马活给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故事。

“孩子的作业中,有一道看图作文题。图中,画了一盏灯,有个孩子伏在桌上写东西。我的孩子便这样写:天黑了,我打开灯,在写作业……老师看到便问他:?你仔细观察了吗?灯没有开,并不是晚上。?我孩子就晕了,他疑惑,有灯为什么不能开,为什么不能是晚上?”符马活认为老师跟小孩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能把意志强加于孩子,那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唯老师是从。

用《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的话说:许多孩子已被“调教”得甚好,他们很懂得迎合老师,就像大人会奉承领导一样。

看罢现在的孩子的困惑,不妨再看一下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如何:

一篇名为《雅事》的作文如此写道: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很难想象,这出自十几岁的孩童之手。难怪许多人在看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后会自愧弗如。

允许合理虚构,还是必须以真动人

“高考考生写作文热衷编故事,父母不死就离婚。作文阅卷老师感慨考生假悲情不能博取真同情,鼓励孩子多写真人真事。”这样一个新闻报道,促成了杭州的“真性情作文大赛”。这是一个没有题目要求、没有字数限制的特殊作文比赛,唯一要求是:要写新鲜事、真感情。于是有孩子写坐电梯遇险、有孩子写去新疆遇到泥石流……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

负责作文大赛的工作人员胡信昌说:“我们收到的投稿数千篇,但不少作文仍存在着标准范文的痕迹。”

而一篇名为《我可以没有压岁钱,我不可以没有爸爸》的作文,虽只有区区几百字,却打动了一众评委。

“我曾经有钱,放在一格小小抽屉。最多有8571元。我从没用过……后来爸爸妈妈总为钱吵架……一次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再也不回来,但会给我寄压岁钱。”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不要压岁钱,也不要爸爸给我寄压岁钱。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

一句一段,表达了小作者希望爸爸回家的真实心情。可见,唯以“真”才可“动人”。

小学生小小今年四年级,暑假作业中有五篇作文,没有题目限制可以随意发挥。小小为其中一篇命名为——《看那一条小河静悄悄》。这是一篇关于水的用途的文章,而“小河”就在小小家附近。

小小这样写道:“一条小鱼在水上欢快地跳跃,每一滴水都要为鱼群制造氧气。雨水落在土壤上,干裂的土瞬间变得水淋淋的。雨水落在小草上,小草那不起眼的衣服变得引人注目。”可以看出小小在用词上颇为用心,虽然不一定用得准确,却是很努力地在学习。小小得意地说:“我用了比喻哦!”

小小的母亲章碧虹觉得孩子的这篇作文写得很生动活泼。

好作文的标准究竟如何?是合理想象、感动老师为大,还是质朴纯真、真情实感最妙?赵长天认为,作家创作也会虚构,虚构和真实并不矛盾。“真”源于情感的真实,虚构也要弄假成真。而多数孩子的虚构只是为迎合老师,文章写出来自然就难看。“小学生作文的最高标准是童心童趣,因为孩子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但现在孩子却只写老师要求的话,最后来一句:这个说明了……”赵长天看到的大量作文都如此。

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符马活在北京潘家园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本民国小学生的作文书,看后深受感动,才有了策划出版《民国小学生作文》的念头。“现在许多孩子的文章写得太假了。我希望他们回到?真善美?的年代。”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孩子们该如何回归?一本作文书的推动力远远不够。

赵长天认为,语文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现在的作文往往要求突出某一主题,其实没必要,我认为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说明某一思想,那它可能只是三流作品。好的作品是多意的。”

此外,赵长天指出:“文字是一种工具,掌握它有一定规律和标准,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教学工作变得教条、死板,这会把学生越教越傻。”他鼓励孩子们多阅读,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除了课堂学习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小觑。章碧虹是小小的母亲,她很少指导女儿的作文,最多就是改几个错别字。“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孩子的想法。”章碧虹说,“小孩子可以有很多想法,比如我女儿说过以后的职业理想是退休,那家长的责任就是告诉她,不工作就退休是不对的。”

“孩子的想法时效很短,比如这一刻想看电视,便忘记

篇四:教师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生亦然。尊重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权利,尊重学生选择与自主的权利。尊重学生,就得把学生放在与我们平等的位置,我们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感受自己的尊严。学生有了自尊,才会有自信;有了自信,才会有勇气直面生活,征服困难,不断发展。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灵魂。

其次要信任学生。学生虽然在知识、经验、能力等诸方面不及成人,但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已具备程度不一的学习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然后才能信任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我能行“的快乐,从而塑就学生强有力的自信心。信任学生,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体味到老师的浓浓爱意。

再者,要与学生交心。老师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学生们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或思想后进的学生,应该用加倍的真诚和热爱来同他们沟通情感,让学生在“爱心”的浇灌下得到转变和提高。

最后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自我。老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长处,使每个学生学会喜欢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我。

因为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修养,对学生

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时刻要求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影响学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备课要先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状况,上课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地学习,对后进生要给予鼓励、帮助。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心为学生所想,情为学生所系,我们面对学生时才会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放弃,多一些赞扬,少一点训斥,多一些激励,少一点讥笑;才会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之中,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高觉悟,健全人格,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