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译文要全部的原文和译文,还有说明或是评析的,快.要有那种说明的,或是解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2:43:56
孟子尽心上译文要全部的原文和译文,还有说明或是评析的,快.要有那种说明的,或是解析的
x\n#Ivm c0Sgo`Oc`Ho%J$%jvDI\DL3"O >'n̤TݪQB232]Ͻq~oCS=Twf uz?]FUzvkqUh#ǛFAAAq C5 ]<_lWy'vչ?/m__N "᷿@VjѶe5H]8*fdmdLJ;GMS^o/'1Ͽ?!???Ÿo~߾~d?Fʾ]VcA$^ /p.tj>lWyVRӑb>bUՙyu泶7Ys>]V'QlGdDBYɭ\7#G^$G#ŋ..pK7A< nO|ώt.*r/ر}b[XGuj9vºzGnwU ,Y&AcDNj]q}H&MN0k=,C,Oj[5Ry>̇)Պg~zKÎNhGM~d%T#n+^k0+njn*wx #/)}TF^W^QMn/# =>5W 2t>Ov) PfI(C"K;er~z3́Ү_J3$fu4%o)Y` 1 E)H~>ДjqsvDLzO@=l5}k.,clpFkz? mwr}q uQ.fsQwPꌝПyqݓz|P|T0{wpZPF:־^Śt,/fFtDf"+R25EIVn}yz8G^%LOU0 ոGW(\5So'{q:RRo!.x_ [ [u"^imy[? !(q&:4kf9 Rg}bW>  !u[DcW :+=5сat ǯ҈!7uOSŀ)f@w8i$ } `z>l>790*J~"J^2S^ݫ::rMv["@GTު"ZSlP9M ܩ#]`[!+zWG[K@|5}>/ޣ5r8,m:H;j笴髲`Nz: 0Us/gMvrONi OR OjoWUl`rW*H+eJraE0qU8C񙩃qT)?i-e}y|KUO-NݱwᢪzaJ})o̮mG_6)00#y}E2aˌ܍]sFH/r*IA{7Tiʢ@̛uK<ǔ߆,%Xxj^Fƽ?,f53]HT8ү\gpɳ *~d>S2}4ك9x ?,U6Ke%L9cԀ9KT]ݓBGЛO"m&x5dl "-h@ܥ&ߏh CjvlH η313{d- 0U~] e黮#wv[ҬqV2jKU:'1d.qO{28:b8P 5aJ*,o.]2-sx<,ʼڍ?m5ߕNJk(}[T<ԌLȫqm-WtL]!E W*x0 ]*41ǎe~Z!]-\CFv\{k샬'|]>rZʔlVCf7k7J;X'e`idaMp."=|p^,ARq$V4W_qo90[[-#.xs)UJXmn\#M>4UX_I)N-Kk m=3 9h>,:j_s}k;&PIGY 5&dd6c@ny)y4n>$Gey"W!63NLӊ{gpյE暌o1àDoQHew2`oa qП#w|h=%)-.ɆRC.{.ה|̱u̧=UHRVU@т3beFKHry{9 +1 \e! ɐVqR"RQG h*hK/~y<0+EpR[-vJo5V:HL>ߪrG/,&1É0RcqY|2;B1s)L,0R\Sy&{pK勪mh)>.e}Cx7m 4E2/Z{ʢ5xB- 4ѣ`r 6}|dQâ چ D Qf[NO(lG؜V%O Ax a>5Jᓴ= z\q}QآZ NmD-M\SH9!")FE7a?&$%4[j<lm DgY߷7YflG@WģPcsi:~/__uBhO]GDc;.5,a%ɟLr&4%|zRTToFEVF|8ɉ;J[j}8oZɂaPs 8yKsqb*xx,GsV`,KuhτQ0픪gl;rT㷾=6RY«X> LE2qO.ɧ7~?=1_d܅\:S"s-sFYU{Eo|2[ DF;TgU;, f5UԽ,Ue:ʋ8at=bv7HLAfoH-W"M:xތ(V2=ֵnulOȜtEFf{@9'",|Ts+xse3XãdNFVҺL`?)U]@-nRyX6^k5F֣'d+<9J{:W!V0騻5 -Sj1un=FoSaہ:ȜxG|e: G|ΐa,F}1<4/{o|; |7w,4Fx ^Lr410cGeF/{Afo/,$Rv7Q9gL>!u\$YaN} s:ڧ+>k[2(-y3lduKG 0/rv-Y[l!lkl59Ry$ԩi]Tg͆MfFKXǯ4uצ7H{qZ#goG>Kg招{պu/擔l:Q VQ]8[ƭ T.#J1LpSl ǡX4`Fζ7'lʬ f:YD NV |+R>XQ)Y=LTfwOY@c|2&̓(rϋ-`8sCv^Ô;T17BvE`Zen""ԩ;xn KC׼?_Յ[ak1p^Umb{ T iMQ򝍮DX!wH7;P/p5[Ȫ TEc3|!5눿|l0Cn-|K=X1y&Q۩gPa|V6L̓HKm f+ԕN֔+ɒL@Ju2[ҽ*ce2vVfCƵH/o;SOG˦F~8;5pizÛRpxe#bɯ|GĽ6) 1>PZ.дK~n}مcëWgMO9g#_YTo:},T //=l[VSL`9%d*m[QO ~Q\407{6LdO'2t)S?tp8@50c8Hp$ıƈg^ 6}I>0H>r eg_Dc~qS*=z ֽ/G|!]O>8ԆS23X7°iU$ QH 3x"yjϓqxIQȆ&2;,*wވm =Kb8iѰP.O_ș7+l("CK70C{$_o.l$6zpO6\HtzڏMH u(k8nRe/aro^vI@l)on0ק&l$38eUv>Ur X>e؀qzz#~D9sVmE=$zw5Hic/3WC}М lp nL(Z!_yf "uȀ SoL , ыoWVg/`=/-V”S͖X,gJm.ki'LrtO݇@볙No#9r. +ޙfSSj[ҖAܯ,jǰG{2H,t]XĠ y{x1{ LWQ7Fv9ff 1nu,!|NcD@K9Х3bj15\ԈNw{|^z)+ԩgLݥˆ}O{}${x@,h$X׿=9&}RS0fO~ao<_kl4kR+]m5;@gEeFjJEg0Of-SIETg&,tn>vBffȉ-q[%c nb,d7o*yb~흙

孟子尽心上译文要全部的原文和译文,还有说明或是评析的,快.要有那种说明的,或是解析的
孟子尽心上译文
要全部的原文和译文,还有说明或是评析的,快.
要有那种说明的,或是解析的

孟子尽心上译文要全部的原文和译文,还有说明或是评析的,快.要有那种说明的,或是解析的
太多了,发布出来,到这里看,有全文翻译,很详细的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30783.aspx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心上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 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 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 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 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 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 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 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 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 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 或许个体的情况
  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 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
  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 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
  不知不觉地 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 代的理
  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
  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 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
  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 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下一篇(“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尽心上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
  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
  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
  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读解】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
  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
  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
  自己喜欢的事吧.
  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下一篇(万物旨备于我矣)
  尽心上
  万物旨备于我矣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
  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读解】
  “万物皆备于我矣”作为一句名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观.这
  里面的是与非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 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来
  归结孟子为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
  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
  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
  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
  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
  》、《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
  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
  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
  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
  :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
  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
  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
  和信心.
  下一篇(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尽心上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
  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
  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
  '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
  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
  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
  “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
  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
  什么吗?
  下一篇(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
  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 不换”,说不定
  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
  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下一篇(耻之于人大矣)
  尽心上
  耻之于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
  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
  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读解】
  “我
  一念之差
  出卖了无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犹大羞愧难当,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 (《马太福音》)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羞耻之心便油然而生.人类虽然因此
  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获得了在现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知耻近乎勇.”(《中庸》)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羞愧而死,灵魂尚能获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嗜痴成癖,那就万劫
  不复,无可救药了.
  下一篇(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尽心上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
  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亟(qi):多次.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
  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
  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
  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读解】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五下》)他有他
  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有什么输于他的呢?这样一想
  ,也就不把他的权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当然,如里王侯本身也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加,当成真正的朋
  友而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势,不逢迎拍马,
  屈从权贵.这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说:“二者势若相反,
  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下一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
  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
  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
  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
  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
  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
  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读解】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
  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
  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
  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下一篇(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尽心上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
  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能奋发有为.”
  【读解】
  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在领袖人物的率领下,的确可
  以涌现出一大批奋发有为的人物来.
  不过,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物出现后才奋发的
  ,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
  ,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 人.
  当然,孟子所谓“兴”,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
  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向上.
  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 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
  只要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现才来拯救
  我们呢?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