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政治常用谚语和体现哲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2 15:24:37
求高中政治常用谚语和体现哲理
x|r+ɵݓ~@>GRGt_谭 _ AAG UԿrg i I*=sדd;}е~\ԭ]{SooWnyjih%wB=\7N>J7w}et_ɔݨqNn޺NB jΊ~CE^Y=yios|{|r;]8mYm}}2R ou>3n]'ێUBFYUJ<*9uvqݫʍzyy6va]5s;8 f lgw0W46mX7{2~v^wK9^oz< &+zN~N@qw`^fǠJH)C >Vˎ~rbi1!|@BrIJU.#"yRSi5;-/|%f?c7:R5c-FťnnY&[nmX3ƬxN".9|@䶳D-U>y>JMCo;|foVQa6-os@[USRV.p;E+"6$Ch(Uk˝g<#tϺ'O"FtˆՌn2|3IM:MÈODE  э<dv^Dz;}rpq3d u(jydAO$д%Enew]~yoj~0.*oFr&GaSGU5l­|i WR¶n澳j4R~cJi]'8HU:f6Mɮ"' ]zŦ.uo|*uYx-XK5E|:{^t{!- D27ړkGgo|!n!i@5>Ӻ.:-DWFYB}7!Tmɏ˶8jKrg ꀷr7lΡCX?\ :]֛߹\{*8FYyù%ү$fWin7 ʅqMԋAhxS'|=,s*=ywze 9vno!ftj{|-<ю5e g=( ߳+r4"8֦.{]tU Rgx7-TT裡,~! |2ipݕ݄e<}x6Тj*H؄2Bل8"/)=~NWgV ,9=Eb F^|MЭ$}{`eRZ6{c@z͑gl'#M%u@H?h:\ 1z:+g4>}8[Nt-nI(]lwM+*n%HB(6jAe=v1$@T4`!Е*dH[;O:?6{=9k>Kw*)iG3- ٠$L?_!"=LN~5@i]n@gCtkL?IlAK`{jmܞr s͐-ipdSpgUmν8cC)^Lױ5v ;]5> 3ҿRݽ^}l+I^S jq^.A~Eo4٢ +/n1y <>=/~ځ;x㖳)A D?tQ>*^ 7&VLt#܂?;dpǟҔZ6ilvRGwoiQB.k`qNgl[T3 bqG%3%#fSD;93B};]n}%4T ԭ?[kRME5tH\K"c#9t#n9'mM22yߪ@/@݅]!w˄C:y.2obtQ\ BI`;~ (߻-+cN1DU b^-)7mmWcwr~5R֗ƧHĿP͘Ѥ>~ B2ĘoH!ͼ&$Իiy!@0#qJ[Mܙ˜YB#4K 7c;#` Nf (Pg! lo[4! C}V &rԳ*4JWadn~wkDж:تG(ɧXy/j|sZܫ"kvUhDɡlx){EԐBW nXKQa,+(d2~5Gu_(N,H*A"-w>(mLgN9T˙[}NQM@!̅7:Q30Y%7#N=] eE5 {q"C7a+kXwL3⤈8ϨN6lQ2<}/bQ킯K{n>}MN[!SX}a.|Z+7[gi焯J1!(J7d 0#!P\DUumKV%Xt>)y2slasi%ES'Qgr;w*] m>߉njÿ8ǰqu4$^VrBJLaLa&+r1ߢ?\1U.IB$bN5 㮿 rM@j6Ro*wB)&IP8s&b,u;Nٯ_n]f=9'hk~|b`^t~η=FL?{vtk3/fRNЬ |b!fs`bDfk$~t 2'7ێpR~ # fBYfV%α] Y`(G0Y1j#I2{"VM"1BXf &IH Wx/2ZU1F:LgfOc vo  ^bu!7ؼcR4t\foYAN3&4T+ E*ƸNȶ9*7tCxXsI0cc(}:13pb>SlNGQ%F ]DL.HVs&0, )/)௃oas Oa=?U.ϥ^G٦@3" /PB ? ZQ|=GIueoCXNldQ s9@ѝ'}Z*ɜ| 4Clge|ԅ/n:i°ע*l=&!ᾰWwTLF5Vi`0g~ |N~Ho9TOrq G\hZB<JMWmv㡿)X+^.+?2!u`M6oI?챾Id˔V漁[3MzךTkݳEicЯY2MX/eRaPÊ Sy 3xc1Y2)xjH6Tj d7뽗;)KD6<6"pďgD 7fO-!UW5fi$EG*|t :YJIRGFu Sv9fR3D3;$lxRYܝq9Jeo5-z-ۼ}d`32xĭ>Ďp>:^~w{^LfsPcDO,g[~ƺ6'n<{UAcU!:\(wv+%5o\srgvaM[(԰=OPgκhFX i#c%Gh\b [ zSCJ<5lC`H'Ry}a 42u(FT)˚z#& %(ʳ? h0Ŀ E\`yl؏{۝PI[[PwLqI=yo/Qq`|6fUȪ {=pTqgbo?MjSKecUG S7Cv&.Ԇ?+>g=R@ n>8L&3yoS+Y>lc]M!{:D@ 0_Rހ \fWdXbAaVc [Pٜy7F)5ZEǺ~{vyf,4EK){OkYD!ve2OU10(/8 6GJ#dDSBs.6 b[.xNceڧD0ٹnu:`Alk$z:y"\C3 q᳿3w/v,y(+O!5dSƭ{aņgUިGsGQ^P&R1#u\`x46:<}!v}A "cs&!hh+))QW1w/z.xx\阮Mi_PaKDj˹"'J\爩tZe;r1Ś;kHK^EY^MފLanl(Ʀ(\ZXa|ۧ@<ãn:Ev XfS! WdkaEP$rZU4 GZTX÷c(67 }Qvow/t``<WF֚W_ϫ {aü C& vnεN^۰}HH oD׹*ޱy5mu1Ҽ82̏9w^G1wcm~R U<VeZ AۙmwRVicB0 ̈́ȍMC> ֤hyeZo`)&RLJY!B( 2~Aqk#`3@K}<pd3W#BR _#pxCdvg9 R< hiTBFkU=,CHas8цGHh;ە:aJ¨ uTĔ0?!y1?s3=4G%bBM0ј|{:Di孮Lŷ\AjW9C w>]qN_L^ u/?kE.ys[|܈LRDYcw9zSgU^VJeMlh`z/}b-.,4W=>v^YJ>7 49)L.|F6ؼe|fCBku-8nz  3ף;Z>s+:(/w_*Mv>4Hg75ݚ)o§1-8eBoEWZ%촪ǝ1HżO"5KJun2tXc&Ֆ0{( LCLK s*W> V7EX74|w q^ DbvͅYs[3f/= T+σ .>7:2a# [{!99E#x fU t3<5B"݂a^ weFeN7Co"fkC@ oQ P&zÐ1 qLm? l,i0Xh52r WjĈ`)31:_b}tAjX`'p,y7mTz]ڱt Iqt kX=;#Kna:GIokIVhY*ˉ~bO6 fks]x2V}{c]~b@p'Mlm@WEʜ(H0Cn;U6o9̩ҮZpk3e>5ؓwy1Tiޭ8p(zc1듷+<@Fϊ&(V{QW9 qEջg]̨^Z)9<3Cy Yeʕ-v5ԂyG9s/{ҡ <7e׸F^t<\i9s; !0?+shPޑܛ _-rRa~J=t`  >iEXesz!FWw dch 3wi&D;3ނyz]qY6l nRF,?2ق j-^EX]H#f*x^.(0wC9)Qpt(_xΜw9$S"mt&|sك_: }t,@Y$fv$ wm;CK4r%:>@jV0ÜzXH/  j,LDσP_8xzô 躛蝼ЃuvnjȎ1U?r(;di?<|z@5Yʾ|`pC

求高中政治常用谚语和体现哲理
求高中政治常用谚语和体现哲理

求高中政治常用谚语和体现哲理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w.w.w.k.s.5.u.c.o.m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w.w.w.k.s.5.u.c.o.m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w.w.w.k.s.5.u.c.o.m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w.w.w.k.s.5.u.c.o.m
51、知人知面要知心.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55、邯郸学步.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w.w.w.k.s.5.u.c.o.m
57、活到老,经不了.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9、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60、学以至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2、众人是圣人.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3、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6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65、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6、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7、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8、“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9、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7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抓住主要矛盾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