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1:20:55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xZYn#Kv]l% 08JI@"%8Ię^FDۂωL&U =F?ޑ>WcSmtm,oJ/__e}{?V:wZk!hY^usڏ1Lj?ҟ$f'dzV:WfOtt\oVPK]x?u;u\|gw dgyT% j^~I~MoAmJPFdcՊA3폖>>B S][}7muTC E`3u}A6kj~c[մYs=9R7Ӂ!0cNonU* 7p*8){īnpRLm>mVe3N3S+UCEhQN~?}B-ĕ9VVͺ1%(vsdKYr!R^{<㉪KIp Ư6Lm¨Ǚ-1RtRҕ*ĨAgNu"fN=]7^Ź.,9oL-ibKx-,nk.y Aru*¶jXTG6#EFpn`*7H=\& d-ڔ|yF"9G5 1ڨۣءho}P-%J96[Qx9Q$,k".CX'#N?UJ tG]f~QA tV-e, .頝2X)Xbfz5!\3v-8;RRpu.΀;, {35Э:]*x,87ڦR]]!J w0߼ ̊s1_%NaN838'(n2!>Temi=DMTw ) ~hiIpMO|Uo}Y7(:(QHe28ꄁlDt-ӌ QT/ I >ZH"|H&qyZa-b;V,Z?ض(2]nj"ɇי,bba ߡZ,1$02ȚPՒnhYQ#8 v bѢ& @vV3ЕmJ:W篕Qܪt>T= -J|LJvu uj$$0DHWpNX3]0onDZ/ɋ` =]R/4q^%`prWO.Op.&mr"aB22AUruGd  _twXtρa۞?lBhI!=ݒeec>pBLsgBHyseH^UN͕KY*nTCUkA:G~*צX܌|{WJ4MRJve$-`V鼿ɛ֤$ޢҟ_If:Ԭn%6̰1 KY4-ᏺ=EuvD;+V?YH#d"8e f.IYc$~ݚڄɣABP{<iic) ([FVU?Nauxnp惫Ir[h6W!;vLpS'KQv0j- BǪ LwEeXZiL~6IJH`%%<6?C+ʼnDb pk|Z7ȊqT֛xԐ JOɀO',r_=}?o^E:'ay 7L͙RAX޾Cg>EF ؁ xƵ3i]}*Ϙ{5 pq^BE[E(XA{2!k/TOu)&QpjyNJEfM_796\8!Z7a\]K])F[P WU_&r;jG N,[XhV,I(ʛ9kٓ*3j &ZPRWKJzrGD=}u؊# TGR9aM;dZ>! UyfA͂Uхfs? Ɔfe~^ $/{<ZwEeXvw)8jٮKd|#"ա9rvNGڰI9$alKV庺>H a3Kv Ds)3e϶Ac `".Elf fwͨ5|R ҅lGF=&+nwyZr7gQ%ϫɿ;~ЅS|px0u`gS{HX AboniANc?Va+߶&Eq%29(DNelxP)wuĜq2h "镂nobs`e\&X4~@u چnQft1#pkjs̪rk41;L)NUm$*˱o" + 7x4I(<\0bXO~Y &r5'X(<_ {Y0=|rPx$j+GLXz$,ě_zBPEvu0԰3JOgTJDJsF4\b$(ÔB2]vF+Xt( U%6 0FJ%-_.bk˼t8gK#}wP xx{kC jr>K *^GaaⳝC􎹝8LX{ ϡZD%BP[&Ѝ2؊d|_^!ܺ`<+Ѓ-WWpº" fd,%wcO9 Mε^ioV%,u]DxŔ9UݵcE"׶nZE]af<nt)=_bP-2mA^ﶅį]oeUΨʫ$1禊 Ye[7;ǶjփnxRJv5˜\̼k!Ǣ#paBz RBp6] pjfzjjDym獄m\jbޤQ#C)SX;hTl΂6&:^;} YQ]r-sw}5LsBK'%Y!Q?2:2K\y—mfnN1O^-B*n 4ͮQҍտ-,HWAl_ MvG-2So&w,80K6z^oqٻ&!Hv,lPP0ݓ\ CG.+dCSWj>}j#"e#dbWOƞe/J\]#l#΢jvguuM;Zbpo::Gl#6Lavd +69® /;EFG4T!^ֽ#~{cl;rY*_ϖϝXy|a m\PRD99 pٍ8vF׫a0 OKDʾ.|LzBHf}.M-̓E.|P2Шqel R4 ([ F7^)|PiWOBO"ct/hb]^lNx_Hio|s.gpުv`BZI?Ȝ幊fS6jBVb>Ja2#t-m[.پR3@=.ox;dkʕ/|`]\`]@M?4|э^A<Ɓbu#!{WM2B2fk1qdm\h^D5^x[ }k?WCU)ƨ,6X3^K7kiZa ~_ _U:|DwO?zG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摘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新课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许多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教师要认清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并积极处理好这种关系.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改;阅读教学;师生角色
作者简介:袁媛,女,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多次执教高三毕业班.
最近,笔者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新课程教学的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问学生乌鸦的肉被狐狸骗去后,乌鸦会怎么想.有一学生回答:“乌鸦说,从来没有人称赞过我的羽毛漂亮,今天终于听了一回奉承话,感觉真好.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们,我再给你们找去!”教师对此大加赞赏,夸学生见解独到.对此,笔者感觉心里很不舒服,这个学生的答案,仔细推敲,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采用自我解嘲的方法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它违背了基本的道德标准,违背了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教师的“见解独到”的赞赏显然是对新课程的严重曲解.难道为了标榜新课程就可以不要道德准则?
由于新课标的主要精神以及许多提法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不同之处,甚至彻底否定了传统教学中一些不科学的做法,使得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传统教学一无是处,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于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便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些教师对该深入、重点讲解的语文知识不敢讲,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停留在肤浅的知识表层,给以后继续学习埋下了隐患;有许多教师该说的不敢说,甚至盲目地附和学生的一些说法,就如前面所讲的.
有一位专家曾呼吁: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因为这底线也是最后的防线;一旦底线失守,那么接下来的堕落就会如洪水决堤、雪山崩塌.道德贫血症成为“流行病”,青少年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可能是这条道德底线的最后守护者,如果仅仅是因为要实行新课程标准而对学生错误的思想不敢批评,对正义和真理不敢进行大胆的说教和弘扬,那么,他就曲解了新课改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曾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任何一场改革又都是针对传统而来,都是要革除传统中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改革又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抛开传统,改革就无从谈起.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散发着中华民族教育文化固有的迷人魅力,充分挖掘和弘扬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对于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教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传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方面,新课程作出了许多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新课程继承了语文课程工具说,但对工具说的内涵阐述得更为丰富与全面.它不仅继承了语文是思维的工具的传统提法,还着重强调了它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性的一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课程还充分揭示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知识教学几乎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津津乐道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孜孜以求的是知识的接受和累积.而语文课程中固有的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操的陶冶、审美的愉悦和人性的张扬则被弃置一边.新课程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个根本属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但是平心而论,传统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并非没有充分的认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曾倡导诗文对人的感悟和教化作用,以培养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风度及高尚人格,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的方法,就是人文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只不过他们培养人才的标准与我们21世纪培养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的需要相去甚远.新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倡导通过独具特色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取向去引导语文教育,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各种人文资源,从而达到塑造全球化时代新型公民形象的目标.它不但对矫正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抵制日趋堕落的世风也有积极的作用.它反映了新课程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无论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还是对阅读内涵的阐述都很具体且富有时代特征.首先,阅读不仅是一种包含诵读等具体行为在内的学习活动,而且是对人生价值和美好个性的追寻.新课程提出的“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其次,阅读活动不是孤立的单项的学习行为,它是质疑、对话、讨论、交流、欣赏辩证统一的综合性活动.新课程尤其注重在对话与交流中讨论与阅读.新课程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的关系,传统语文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循循善诱的作用.《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学习过程中,传统语文教育十分强调师生良好关系的培养,当然,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学方式是封闭的传统社会及旧的知识传播方式的产物.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方式及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的传播者,一些社会性传媒,诸如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学校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注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优良传统,同时,适应时代的要求,对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和作用的关系以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和学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学生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实际上仍然不出传统的“导”和“学”的范畴.但是,和传统观念不同的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是传统语文教育从未涉及的内容.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提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主要是就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而言,即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在交往与对话中实现;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则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研究性及创造性而言.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所建构起来的这一目标,对于“学”的阐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总和.它使人类历史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所要求培养的人才的素质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显然应该按照整个教育目标的要求来培养相应素质的人才.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的目标,首先是放在现代社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框架内阐释的,从而使语文素养成了现代社会素质的一部分.新课程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作了切合时代的阐述.新课程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过去,我们习惯于用语文教育目标这个社会性的目的来概述语文教育的任务.新课程则将以往被人为分割的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各方面素质整合在一起,并把它看作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所提出的诸种语文素养中,很难找到像过去那样比较明确的知识性素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淡化知识教学,消除由于片面强调知识教学而带来的种种危害.
总之,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那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及不科学之处进行变革,但那种标榜在新课标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在教学实践中放任自流、哗众取宠,甚至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其实,新课标真正要我们教师做的是要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地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彻底清除应试教育留下的不良影响.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为他们播下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