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 怎样锻炼呀?具体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9:09:31
逻辑思维  怎样锻炼呀?具体方法?
xZRI~Qvxfbb.fD9/ !bc ]}kO&O2N*< 8G򟗿55A;^%Tz/ӒKIK ]@mt}k9~tbxIˇ#l7xEbc lQ#rNҲ$Fxgx¯@t./#2jU룺j]7k~08yO]2SI5<FA*[>Q79ěg ''(3ӚSfX%4́Wyk"t+x!*K>bPн?=]8F0ܴ:>CX>'T oZٗ˖9gt e oRt(,j?Âv蝔L {|6+pX81HD >D鳒޺ G#)>$66 ;} @g`\Q͒^ !j ~!ZJN'IaӏGI#U*nٷ?]8UBdɣ` n l6_ IYWkށ?*`~~?}4y~& }x@%gWKqr=P+/kr8oa铫{K ekKT=uVNAOt(ea %aUՈz4-RYALZ'Edfa7b_yٰG!8ЭpѨ| :V_(TpɴL xl@#2M8=)-W-77C`npf&cpV ܎9Gx2GT5 !'GlBw"WnA37?w +xMB)aMǠKD Ĕ5_SfdyRŐHʏa wT &xOhW~oT?3dQkQ ~Nb༣ҷ`#>Q P6zC\5`L c=\ʪqFooD :IuMI*_n8^W]&.aIpELqV]q0zƒhZl4xT{aj?<uH|-L7ZM*js@:Y`{.0Ndt=.aV<8<xWJ 3D&cP\T{} 3 AC`eE/6#֏ iߒ[]`1ӓ  "Ω"e{lGW &>l5@7l?JBJr1E Fg3[VDýM%ȰjtI Y%y W)9 o#Bڪzj"ʋ d|b2-΁, ڠ-83?V#lgTy&@3#?&ù$kYLI%<\dn * y^_JVLּq`))V2YێG\%?XAHk%Q[)\)2In~wL&o5B ?Jg)`tᠭݟ3qp1D‹ƪKr@$ګsj| WGjk0g}Bej1%C-# e9Z,Ǧv:G">* 7%f*}N=*亄r} ͵eP6l I n<ޜʧT >RdRlW;`=.N#)G<` <&l-lmd K}2 P'00Td}|eGG lBȎ"x;d/6gƠ@=_ UnDhdN;SvRӓ%U%˙_tl4vG2cj&ݚ Wx :5-.lhug}n.,p kSֿ?W|D] .cds@R6'kom3Ŵq*gcY/Vm`FiDּp<ɝ{=XV@&{LH2J^OLjg䩄fYi!RuD.4P!wwo쳒ˮg 5՚GQ`cvegJy%*;5}վ9- T,b=\^jH՘jr ,yMȫLmY}ZklY ?mV):Ց"ZlͶ D=-nϨ;kČ[=.7=oŶS\tӳjtu0"}gejA0c&!}==( k5IYUꫣ#xv5t@OUjUipY!XdJݠ x/=ygUIz_RϪQR@WhyA=Zi 9(%,+ † VXi7tc6c,G|dԂTZFv|Аʏ^A[3xFK3ᶉ-2cX|:+eΪa@] ,]*{ADO4jH8HbT8%\-Rj+AlZ:䝈 M9&_ ­LS!*d] &gu_D Yl٨"i/ؘ8D {-`Izsٍ̖+-vmKn"cjrDh NǦn~O373_eVMF4v^$9vv [~AO,N> GC[:,v(UAg<<|d])3&t@&~ m ÛKs̱ ƲhoUF^RW^?C8 mpl-V ,ڣplhl#ÛҊƚX?"LQsTt [" ]2˽q+7v]-c/kʙ !17}i 4 2uQQQ:~2tVR/]+ L"Hks*c^c'ST!R&w`%ɜ\m,o\}a.  af#U!62bD~x(ѕm7jXͳϗ9ocK*μxĝGi1o89¦_ѩ!J!xW+^I Q3ơ+ ]e,:igv&~Ӆ]< >.hoέ60I:sw

逻辑思维 怎样锻炼呀?具体方法?
逻辑思维 怎样锻炼呀?具体方法?

逻辑思维 怎样锻炼呀?具体方法?
买本逻辑学基础看看,
我学过,
我总结一下,
最主要的是要记住逻辑学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
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铁块增加”和“铁水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二)矛盾律
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下面再举例说明.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摸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摸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摸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另外可以自己再找一些练习题,一定要熟识三大规律,掌握了这三大规律,逻辑学上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