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什主义指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13:47:38
新布什主义指的是什么?
x|ncIݯg kJ]]` >_HIHݩ uD$RĒxI`>e{kENnR}fC 5wfddĊ~ow<%Fި`/?~pl"ln)QyOy|W=4 ǣ&u/5]MD!LvxqԚ?!$|*'pkۻNެ ukgӽۀDx+sb  hKOfG.A,#xj'T6:0Bp :FmIlzucX{Ɩa KZ ה+EtEwc_2_gs6c &6mYX'bYkzkQ}3Ψ~Pi Nd_JebU2C-3~#f)M$WI Ӛ_ObĆ[Dm%{*f޿D)$"sk>oP'|c^sv zZӿPU9Nn!M캬VM+Q `M 1{j aQ*f2&' Ϝ2ǗEƨ ݰxl lf<0oNpd `rrԯ@&(ټ<8oć2iSDHlζ:6)kZ|SmҋAV {0Nl<V*z]+c ɇMV2?%L[  `4UeÍFU(֤ ͚YWm9G0 $gh+]pߙqlwT !+k§WPOHWᅄBnF5c0qimb|%زO|?zvܮۉ`٬٣vD㰅y ) [,ݺwK/}Ƣܤθ#Ҝt'ב0DDHnS^eΜ(n|I% dBx~k;icRэڶL:&tf/j"ӫ³]L[B%$ՁO֕8N\İ1:eУNPs DΔe?8/2{tqds|x1~VLGysc>uu7M3NA۝`pU砗t3yNU.~d[}Ra)b}I玛;2|pfvD^ +%`xu1m[ ,Ǹ/*ÿrK-㟰"MJ]ah\ $SZ2SHy# Yq {_i000qU0m%a,Gevu]i`4!rr7589 j{DCŞ"(©֮eGdv=5h,.ʔ8Î 15D6b1u E+&NS񐳿vLl U#٢3wLnr6Z>0Ò Ml\\ `7xAeO6TO.1ؕF;y_7x$]c/]`=5l+1jT"mXڄ<`_Gh3~w'Y =m ;`[|Cw8\nIR'rqT`a]5/ 0lpF@S~!< veB'zp+%xK0X`gAF""bL4[G9'1 o=02 ,"⌺,𨙈V`q0Z@`0A1A5"SL>e0cwW nROF,f#8w) 7󿴖u*MQJ9AIҼwuQ^#4 06R\':d~gNjr. EmScq݆5pTLJ AYQJ3iD?#Oc$AﳆR{ԫY0m_x2zQ g: OT`Gk{QH҄ f}cI}8Yd(ٴ8CgD$dUL2Ež\§4=2gZQHQ]wG=_!T糖Aǜw$FV:Da9sWm9 C[*B27y]J4%_eZxq\ZcYSݲ63:Q * 1 Ukɀg{϶>x79K#~/Yo{hn'=j bVT/-Xy^ `V~zϢ;|b'*Ƨ ʃx.Ǒr<~ K] B6Iyh+KPcdwy秤]! %W6(D ܇NJ ΋q7Ч'2ya*>;C(Q> QۥO9x),O/Ea^>xΈ!UQO#Ho>8$Vw}ƽOxcRwW%<3Mo[l+I{sE|6&M}OR^Z[ڧC-Vi2R vnbUgv [s @;dޚ$~FFW,6CbÙ`~ g v_uנ+BSHX0&ar\iTBܔ)RMfnۧ@ }5HN=5}/P4v`e<٣7A䌅+7xQ{9%I.+6l37 ~Ͳ2\=<@DT@2BҢI2rfr ڔ4CdjC$B&A)&Օ., `a7> B]?dI@"DIDx)xs:mZpSk^4HW>fҨ¬d,-1z9 S_b7-{txߥ "0^ɬb7Dĺ_4,;CfPXݕy}r0 li}|+'²OZq4;rc (VweQ865vm^AG!.Ǒ/2wf/YnffJR.v]H"T=7:GqغMP#YOp4ica?,,jh< tO/db*ח|G?hK -jC9"sEb(ɽǂ0`bFmQG;L=*kn]+N++a6^ ҁ&"vo38S<|͗V@plul L{y/ft|F&W"j#זccx1%u42oL+'\9 y&qXRvFIFe|׭+L(~$2 ^fJ4hݙB;!}Sɚv#dkV)xq6gxgrx̼Z8q*ėkH~vv kI68L^N)1hub{Nn#;)m6^gPbo< ɕ'Yd()OQ=fh[Ѫ4 J4-gHN@x9e_fc9z~ RY $>E1Wtk뒓V}qC+鮓RG'G<=~ΔHiֺ:G?smXn2x%*]C\~=wN%9M;7q-W͈+JՃ}8V1 Q ߏCS8̛lμ>s㰯MEv .ѴX` PA8HFHAƣ"ՃVpcF{0c[V"eDE5Cr M=ovu"VY\0ZlBQ΋!x_MMv 2mn3BjC*mniٽ%= VNpH:?##ɏ_M&RTm f F%2e8Ey",Q;ɇsG޻âA1\{$aļgG "n6'>( +2&@d/Ϙzf`==Gv~h}wIޝH~l_6sx:.@Qyn*&ՀϮ"nd3-b^<*!a?VJd:ӫ_O޹! MW^O'W'U~᧱L@R fx2BV v`U7޷"mVs*T}"l C,>8kQ!±$zR6D]8X_'_(Ӈ/ 7ʎ2r'Ґza&g'CwEK+U^O_KzũEɪ^)WUn``sڟDڕrטILfwƒĖkH_ Nݦ{XB;'9Az\E4O0Zhq)VJveReIU}Gt@ Pb;sXz;6"bzg"QU8dSf4rEPPrkm#he?WvpJ/@tA󸛱Сxש4 v!:e[U&vIR*P`<܁/gYK sz+vv'\K| ڥd^)yLc"Fz@k|0v:x)F3C4cjWSMOO)1,x6Pfc7MivƂ z;%.S<0\)cJ/+h"OA3L,͓~=Wc0gƪ]۶쨷k׌)HN(<̚NA)f[oᗦHu{:GոrYV)W?G]xܑ ] ئ4ip8U t}g|+cOyFڰ {=͐ӵ KtHhĞw@Vi1M0U),.2"Q;BY.c[;rh\_![hDHaj|Sjb:*y=As;lh!蟍cAuQWm!EjUɋ~_DWތ{b @K,G̃d1'5[r~D7t]몛}} ǕR$]|@XόKR7xr̯GU̴3~%ǤZY'lnS@٩T5bWzFDwdBd񆟔;}ma!Y--F%etSx`;iAj m/^2,8MNKArѦM\ҍ)Р n*q@qǫyyȜ&.eN)}-.%&)EQb٠踟z AdU1Ј5u(uҲז>'Oc=4ꩺ ^qsPSDWEb>  O}hpі&(vTOt^zHw+߷4D*1gx85 {fcٸ4; b*803ĨvɯIͰS0=ʿ8;*Xt^h4)evCI˧^lYzwƉS-SlFu+dCViW7+R9#d@7*`}Ҧ v MOc XR|Ox3R]m:E(n}wnS\+!,V:vVae|E<ݞn!q|N'HF7%J]q4qEy-&Djyގ.-K NɭV,TDuI0޳q5=j^m]`11\ؾ-EOqDFsXF Ԋ a)N.iΟ >p ^!{74mk'Q0e9jE:]."7ޖpl3+gS(4/5@PfE/r)Ѳ,B~gJ+nLAKѰHFWx^JMl7]a7[Vȶo}KvĪ'A[yWn6Z/ٖWg8.*Y]Zϭ ˷4gaCHk,, fj#u{{YzR3~Z$FeY&;Z*rs;kkaq-zE}r${ { HԺ]TCX~?aч߲L;5GxreJO35J&y``Só^fJ"lK|߇Mde0H ދJɧ/Zw7gh,-fȯīٝO&"yn VӱEI,2/^L<|o|Tn{O>)9Z>%EݪcL!ǭ:K$5 6Tc$GkkpPu/ISx*=-p!us'̢4<].I~́mP,gp29hU6p_h{i0Yrt/ge˳uF^vrsha^`,0ͳ$z0!qcx.i.k=ZJF6/RuV)r4jg$ ʁ!d `I8<zsFeTMl(v: F>2b<&iL/cDEË CY*Y&oE߾۷3oہ};?j

新布什主义指的是什么?
新布什主义指的是什么?

新布什主义指的是什么?
所谓“新布什主义”,就是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国际背景:一方面,弥合欧美分歧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同促进“全球民主化”又是欧美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战略目标.另一市面,真正受“新布什主义”冲击的
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赖斯所指的“暴政前哨”国家,另一类是处在大国争霸的关键位置,或位于能源交通的要冲,但不会对美国 的地们构成挑战.
国内因素:一方面,美国实力的有限性将成为制约新布什主义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对力量是一股重要的制约力量.
与布什主义相比,新布什主义究竟“新”在何个呢?
首先,布什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以单边主义和军事实力等战略手段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国家安全.而新布什主久则开始强调外交和软实力的重要性.
其次,美国外交目标由“邪恶轴心”转向“全球暴政”.
第三.将“反恐”内容扩展为“推进自由与民主”.

俄美专家定义“新布什主义”:布什在第二任期就职演说中宣称,将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和根除暴政。相对于以“先发制人”为特点的布什第一任期的政策,这种以“民主化”和“打倒暴政”为核心的理论是“新布什主义”。

所谓“新布什主义”,就是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国际背景:一方面,弥合欧美分歧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同促进“全球民主化”又是欧美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战略目标。另一市面,真正受“新布什主义”冲击的
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赖斯所...

全部展开

所谓“新布什主义”,就是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国际背景:一方面,弥合欧美分歧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同促进“全球民主化”又是欧美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战略目标。另一市面,真正受“新布什主义”冲击的
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赖斯所指的“暴政前哨”国家,另一类是处在大国争霸的关键位置,或位于能源交通的要冲,但不会对美国 的地们构成挑战。
国内因素:一方面,美国实力的有限性将成为制约新布什主义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对力量是一股重要的制约力量。
与布什主义相比,新布什主义究竟“新”在何个呢?
首先,布什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以单边主义和军事实力等战略手段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国家安全。而新布什主久则开始强调外交和软实力的重要性。
其次,美国外交目标由“邪恶轴心”转向“全球暴政”。
第三。将“反恐”内容扩展为“推进自由与民主”。

收起

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而推出了"新布什主义"
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 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
指美国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9·11事件”头号嫌疑犯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而发动的战争。2001年10月7日始,美、英两国部署了近8万人兵力...

全部展开

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而推出了"新布什主义"
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 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
指美国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9·11事件”头号嫌疑犯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而发动的战争。2001年10月7日始,美、英两国部署了近8万人兵力,先后动用5个航母编队及500多架战机,对阿富汗实施了军事打击。两个月后,在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武装的协助下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自1919年阿富汗独立以来,虽然名义上一直是独立国家,但苏联却不断干预阿富汗的内政。1976年,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1977年,达乌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但达乌德企图摆脱苏联的束缚,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1978年4月,苏联支持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府。阿富汗国名被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总理。塔拉基政府继续执行亲苏政策,被苏联拉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有效期20年。条约规定,双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全面合作,为保证两国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磋商,经双方同意后采取相应措施,继续发展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缔约双方各自宣布,不参加旨在反对缔约另一方的军事联盟或其他联盟,不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以及行动或措施。
塔拉基在执政期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政府重组不断。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为政府总理,但他不受苏联所欢迎。苏联企图联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却捷足先登发动政变,处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总统。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处死了阿明。之后,苏联扶植卡尔迈勒组成了亲苏政权,卡尔迈勒担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等职。苏联入侵后,阿富汗人民奋起抵抗。十几支穆斯林爱国武装在喀布尔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国的山区要塞展开了抗苏斗争。1981年,其中的几个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
苏军入侵阿富汗,还遭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全国大会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苏军进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苏联被迫表示,愿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5月,纳吉布拉代替卡尔迈勒,担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一职。12月,纳吉布拉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第二年,又担任了总统。198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苏联、美国、阿富汗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协议包括四项文件和一项关于联合国提供监督的备忘录,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尔政权互不干涉内政、阿富汗难民自愿返回家园,以及由美、苏提供国际保护。协议还规定,苏军从1988年5月15日起,9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联合国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计划,建议成立多党政府。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政权瓦解。28日,穆贾迪迪在喀布尔成立了阿富汗伊斯兰国临时政府。
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 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 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 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
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 (1980.2~1985.12) 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被迫停止全面"扫荡"。
全面"扫荡"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师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该谷地。苏军和阿政府军的重点"清剿"遭到游击队顽强抵抗,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虽占领游击队一些根据地,但未能重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回到根据地。经几年战斗,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游击队则发展到10万人。在此期间,苏联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
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 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政策。1985年M.S.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万人,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至此,苏联侵阿战争结束。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军撤离国土。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政府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政府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政府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基地组织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收起

所谓“新布什主义”,就是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国际背景:一方面,弥合欧美分歧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同促进“全球民主化”又是欧美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战略目标。另一市面,真正受“新布什主义”冲击的
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赖斯所...

全部展开

所谓“新布什主义”,就是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国际背景:一方面,弥合欧美分歧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同促进“全球民主化”又是欧美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战略目标。另一市面,真正受“新布什主义”冲击的
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赖斯所指的“暴政前哨”国家,另一类是处在大国争霸的关键位置,或位于能源交通的要冲,但不会对美国 的地们构成挑战。
国内因素:一方面,美国实力的有限性将成为制约新布什主义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对力量是一股重要的制约力量。
与布什主义相比,新布什主义究竟“新”在何个呢?
首先,布什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以单边主义和军事实力等战略手段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国家安全。而新布什主久则开始强调外交和软实力的重要性。
其次,美国外交目标由“邪恶轴心”转向“全球暴政”。
第三。将“反恐”内容扩展为“推进自由与民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