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2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2:22:15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200字左右.
x|Iocٕ_ 9 6zWjzFЋFpզw(j $8iLL[_;vgw3~g_?~xc:93쇨;1ݩW]1[SzhW~??A/x0͖r'[k^|ܷfr翋jb99Ť6EA*Mw-ΖÇ$<|?z'ë{g#|k{]N&q}Zqjf+8Ehqan"^H`_ʉw6^5ACȔz6h9,سC3DݦlqߖYI(~(yLx;!I3Η=is4G5I d9`D\RW^+Ert˗kMl1j]<[!HݴYLgǦzgIem0T)1V z3Nb.;#MhqJ okzIlT<.}£Ɍ3E;,h?}eFuoE%| З\`5&T~gw . w8~4hXx؈8 ` #8Pk;S4oh>}fVݑ TOi9̩l>Os[,j\Ǔ,a2&u07-ӾM@Ӆ} glbмrO2qcL!n' vIO "J鏦܊yssU]CMh{JἈM-y3=}J':]#8ɡ-΀l娬jzw_!B8_M4Opξ$Z9P^莔Qn(|{g[Q6HN`(1SLf0w3næZdi=r7z\?pvN¤^әXx=QtOzj[. */L¢Rvkɓ2@<̳X0Lq4TLaSh1P \ |_Ϊa+ }6D*aƤgzp̓n !e۪!WsnO[ʙC|`qf+ac:sbrF82ۥU @~4;YJSEJWpBԸ:L>!NSZ|5g<;7 &Yz0e _x8`=Cz  u,jֲnHA;PM,ȫ7aKebV|MƕI+v)V֐&*żv|K}[x>ãh;e`V LŴ n̠ 1\B8.A`@5$gsl*;X~@`{lTQ>Mz =J9:ۥ ?.!*^Qaʕ?R@|Wkbo8g({0~<:8cc@MiPakR߰CՅ|55֦ؤb)U~>zK-]\dw!EiP o'5f8Sg.v໯M):fn)SWTk|]7Ʉ۳߄#HN\K`{ZJ~?n'( yj"ھvv/m{xCSA};~i?1גzL}kZ&trS×޷Ufg;Ks+!/=+sRs? č2s^I#.^ͅ+*ld֡.Sou;`wXw9M3v)~)`+[DjX!7-0x)2&po,ak?l#8=W;a~oVVzG׃'"H&ANzxtQTȯ6{-PLT%І*TaRp$=B-nZv2FsծN$PBKV8lnj[4ugv؍$s'5}0@x9=OBh 7* JH`)!u֋ Y#ce aeB]nWD ṇbԭMNڷjovse {+<֐—~d}J~O4Ui&삀J^TO}=s[m | 9KИ x1F1#죄Gnjj!" Gܷ{kwA;%2p/%65Z43 |]Z__p ZIqC"J4a>h,?H^ %yHrt?jaf"=,T :l9 :WwfF8rau]l@U*L^G?O@c\zq[ǭ?.]Ѩ&y@Dr@lVŏ\T CUsDj0 #W`1>QL{6!W̠)7ƻ4܂vߍpQ&vN"n~Vp8ugfC!`y,g2]98R-7^'HFOzy<!8ZנÙR>p%HѠ\ѯgL@ xjJeL|IIgc3œS?HSm;}$/)& Fp{d$e%Z!B84D(98NISG*s4ӌ>ymO͔&TO_JQ ;A({[B<9SHFg7DϜ-( X#րήv$Y{|L 8ewSљocaV]%͓zMyiFs9 KmgSxa) գ|[2ks[]9a48]QzHђL?Bx ԯM=2ܛWWr1GSHř b̨6Gⳙ`8QgD@y@uK`|4ҹjN?bffY{Ҍ^7)T7lF$Ϫ"$څaI*;ױ7F*m.EDi”(lX+8cyGgP==PQ$/vQ6؀zM3>"f}PӁś|UTz6 vKqz7Z؃Ukl:]bN0 'f1HfL,Բ4;=F, h>z;&VqϤbwȏ8OJ+  m3I%m0$$"]I"͵x7iР8m.e7lix\³s8)iH HN"N7*#m.>N"%'z@YQ=> 3ř/Trd0$L Vq y ޒB^CqK]l I Y'y݂Zxf-45~=\mPeIvmƍ1/|lÊUx(-#u+-q"peݑH1O S̙˯`c{ϜvZ )3.O=vK"HĹH13m]8󃽾6 \܌uZlozƱ:ɾ) .KdKvWfG/I$HD!i@1HnojlC&|"0Iu3rMVD 7Y Rk6!K<<JTY$P@@9xs_·&6>|za)X#;Iz!)&f-* f05g?$6Gҍ- p/^Mslƫ6͝,ԏ` Gl+ão2`ʡB-sft? J!,?ɟ Ј?f>12߾=셓cY5 h5zPe[3ÂlgpLX#گ+|0 Utԕט46"&GuqHvaP(VhHٺJ9+j`ݩ+LV_[鼗d6"["/4PT's} s9ָZO)嵏 ˺Al3?'Fo8Y0<&^XN)3޽9ڈBC"ύ4y: G6{;$,t]6qE28Q㎉ad3TfC*AecQ^Sn{h@_vr UE\T &Vʑwhi݁44ŏ I z W+N7ڻÔ>%[w;k۰#6Hvrz+B.G;iW A'Dw&j 72#fyggygTWߑu*G$$Ve+Ϯ&3A  aieغʘ؋931LCAN j:tk„&Fq&wp s躎Z Y~KߵZuzYV͋ ݡulf6{!6[தd:p#klڰWZ'έ !9F ]8w!˸ p5غaK҇rtf&sxI/AYOZCT&#W-ۛvԢνU\>I ϵ(7a3sNHje}'L]⧝"8QVYoZ=5ʕ+gSO~ i5L',UlNυ'>lM3x3C RFv'P?m5"{3) Էڿj $мdX'04"{II܎c#M!T\<^سhC̭S1cણK~Xh-GҴӺh] hq}޸>ö؉gq;ASD#TtH[{RAeZH1;"H~P}s@U8dWGo8='? ge"e!E[`\cl@+7[]H#ʅI}/8p]jI:=)^72+"oa4}I5[;:IUr*e>RNQx祀;|Ud,< "iw:ĝ陂a'"ʮ*ۛro7&2ܻǖ z}#n,<<0Kf|*EhP K̵XF&6O5J fbuH]jzٽ給]S*M oq{"|bL! 2 #8 MiTDl֊RV/“Go=/:3$WVw[<{aGzNjl[5hgcjVj&6.]ϻ+%^AbD0Z>|lK;lY,bgU-8c >d)z g:rcqR V@EoTY"!lUdI꨾*7#)PRIVr7͠MvK+.\a/` OWNY =\)y9uUl YܣcBzټn ?Ȍ+1׼o92y禡K1H@pނwr:B26|}sM isTR,dz_]=)K^UƮ޸QU(T>fw~tߞe۾üK"RNR#n`.ܛ(#&Q G h]ZB%f_ټ!7_j1˵mIl*UXc1~5hF{ u@<p3n*UӜ??jr8=33~hO.Z b:0>em^&Wi]1*~J?Iн.7#!. $ -$oS*Jxpw} W8sK60(9 "UƖ`zRG ۋ&&Nnؼfmne 7"k IW7caiQϾG_!X~-}-Ti"%ɊZ4؜^t/t9nAF4='daJz!6sǫIÖ#X,bR)޽ E2b%k Rr! nCʤv\hOԛ:]Xy3<']Shޑ+WYQTў M|]~vJ2b\]YUq0#$K& _\Իl?\tu1Zxr/F0_]τa‘x5WgdiTOA{ 5 f4켫.>HSмbx3mԦS".)iOC\F.]-ǒ ܝ '!~v(%wK\xHEGN1hd4 -0ޅ!@38L0vW3%޵WR M⏵S%$?=oJ ߀a:%Jʄ):)uY{@Bp˵Q?K[ 4m@ݟ< sܚ}>zvxEC~`B4-u>R:8!_md?UT&G!Ϊq#tM׽.n$3x}ɷH"`olA娬$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200字左右.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200字左右.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200字左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一个渔村.她的儿子80后,台湾和德国混血,生活在德国.龙应台的18岁,1969、1970年,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当时台湾也属“第三世界”).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不存在.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音乐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觉有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而安德烈一代人,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长大(龙应台和安父亲都是博士),网络使其拥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台独、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音乐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从众、附庸.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

全部展开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收起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来,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安德烈(An...

全部展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来,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小男孩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所以龙应台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开始使用书信进行沟通,这一写就是用了三年时间。三年的结果是就像书里说的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能和此书有着极大的共鸣,其实是因为安德烈与我同年,皆生于1985年,只是我们的教育背景不同。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是销量排行榜的前列,当我拿起来时就没有放下手。这其实就是本母子书信集,深有感悟。它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万千,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规范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是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会台式一些。不过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世界公民,这个观点和她之前的《野火集》是一样的,所以我不认同这本书里的政治观点。但她的文章奔流江海,却收放自如,破开中西方文化隔阂、大到打通历史综观,小到身边的花花草草、一次无意的争吵、一个会心的眼神。作为教育的一分子看这本书我受益非浅。站在教育的角度母子二人化解代沟在思维不同的语境交锋下,是可以借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曾有人说“性、药、摇滚乐”这是时代置于安德烈为“代表”的80后一代人身上的标签,也是他们这代人共同参与创造时代的流行标签。听到儿子的真情坦白抑或玩世戏谑后,再宽容温和的龙应台也不由自主焦急不安: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儿子的回答是,妈妈,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道理,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的乐趣。
其实在工作中我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会接触 “烟、药、暴力”,这也许是90后的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也曾焦急万分,但是确实不能像安德烈说的去讲究大道理,但这些所谓90后的乐趣却不能成为习惯。龙应台的一句话让我得到了最终的解决: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那么对于我的学生我想说,我不让你抽烟不让你暴力,不是为了让你变成受束缚的乖孩子,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健康的存在,这样你才可以去尽情的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母亲对儿子的提问:问题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问题二: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我认为这里涉及到的是政治倾向,在教育中我认为应该尽可能的不去灌输老师自己的政治倾向)问题三: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这样的问题,儿子回答的时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问题四:你将来想做什么? 问题五:你最同情什么?(弱者,社会公平)问题六: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母亲去探索儿子内心的一次感情释放)
  儿子的反问:反问一: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反问二: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1)你的读者;2)你的国人;3)我。反问三: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反问五: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反问六: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反问七: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反问八:你恐惧什么?
看到这些问题,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中最精彩的东西之一就是这教育的参与者进行灵魂精神的对接。我突然想到前几天学生问我有没有遭受过挫折,又是如何走出来的。我想了想,挫折这个东西我觉的不算什么,关键是人内心的绝望和不信任才是可怕的,怎么走出来,真的要靠自己把内心变的温暖起来吧。
我告诉学生人最先爱的一定要是自己,自己都不爱自己,那没人会爱你。女孩子一定要美丽,自信;男孩子一定要阳光,大度。同时要疼爱我们的父母, 珍惜我们的朋友。
以上的种种以及全球一体化、国籍、战乱、政治、文化区域认同、艺术、文学等等。我们有多少父母能跟子女交流这些话题呢?同样我们有多少老师跟学生交流这些话题呢?或者现在的每天,如果你的学生试图跟你交流这些问题,你能说得出些什么?了解这些问题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吗?你打算怎么跟学生讲解?你确认你表达出来的学生明白多少?
身为和安德烈同岁的我从没有对上面提到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毕竟安德烈出生书香家庭家学渊源,背景深厚。但我觉的话题本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双方沟通的态度。母子都能真诚地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我想很少会有教师和学生进行这样态度的交流。但看过这本书我会思考一些问题,甚至尝试这样的方式和态度去和我的学生沟通,也许生活需要这样的精神改变。就像龙应台爱古典,安德烈嗜好HIPHOP,我喜欢大陆主旋律影片,而学生沉迷于科幻片,但起码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不压制学生的思想,但要做正确的引导。
我曾问过一个学者:这个社会的信仰是什么?他说是金钱。答案让我无语却不得不认同。而这本书中问到的一些问题,我希望和学生一起讨论,让他们在受这个崇金社会的熏陶时也可以深度的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让心灵得到一些内涵。龙应台和我们父辈一代人,生于忧患,经历了信仰的坍塌,目睹了共产主义的遥远、理想的幻灭、信仰的丧失,她为儿子“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尽管人如帕斯卡尔所说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轻易被风压伤,但“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于是见证了日后“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这是他们一代人的荣幸。然而这种私人的感受夹杂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是消费主义统治下的一代人所不愿接受也不屑关心的,父母辈的苦难,与我心有戚戚焉,说实话,只能在日后通过“老照片”那样的平台来追悔叙述,可惜那时年幼,只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了,父母的青春年华,已是越发云淡风清直至变为过眼云烟远去。我觉得玩物丧志的生活,比起南京大屠杀的前辈们——抗日战争时代的孩子们,或者部分前辈——东德时代的孩子们,总算是幸福无边了,没有屠杀,没有柏林墙的童年充满了单纯清澈的欢声笑语。当然,话说回来,在龙应台眼中那个对流行文化乐此不疲的小伙子,丝毫不是一个无知享受者,当然,我认为我们不能要求他能达到母亲的思想高度,难道他成长后就该是思想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知识量与见识,放在我们80后中间也是一响当当的精英。
看完书,我内心充满安静,我明白人所追求的,是过程的圆满幸福,尽管在历史的尺幅下,那是多么的短暂,真正如沧海一粟,虚无缥缈。如我而言,更多的感受,我愿意和学生一道参与体会,不在乎结果,而是过程的快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