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音 朗读为什么用的是英文字母 abc...a o e i u ...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9:41:28
汉字的发音 朗读为什么用的是英文字母 abc...a o e i u ...
x}[O[YW"srխQ<9G#z9:HNJT%ɓ 16_Hs  k}޶~koS2ʁ.~Yy/.6O`}[mv3ݾu]ڝ?ToFGGǼIoܛ{wwLޏxew{/uw9޿;zz3T/CZNZ3_vئnc3ݩ ?xi/d 3/uoGumb0}ۭvy~w^z^}kz݌k1/΂bʋJEuw1+Gzv}V׀mZX;@Mwkc%Li+~n띥vkƯ ?WSH(fz9'X=vx;IPv'}(s{h7IKMcnݜ+k q38rY)wj]2@io_0Ih|V]mz(2RlpqM|ۭ候(pA8_ PBAZ[}V#IvAۘR!B1/2굛vBfΉZ/EI,$ŪNZx?3=S,Lw*5:rM$N>8BR2݋ W@Yb1ߙH ;i{"䐋'_҈Pn&=ޭ!r 0ŨuS[:ܒnv:nzoH7^j_3~= Ra6O]=a[ YL9{A}5߭bVql Hr! }.UaOTq籉; ȡ!}͵Qo88ʓ ^(CmdqLd4?O<c^Zdu䏬FSJ&AQ`.{& @+փ׎i~υoq LI+CG]`qqPn11Ej0]&q+΀Zkf/ ER&Sߏ@Çcw⑚FH* @h TKs./qWٮaQp<߽|iu(b-"dZ|Ye kPއ,ڑ?73G{?>`d=kU::V \A>gp4/H"P:` SфKfZyFQ|}9!p炵+V24Xp{\s/_O x:{M1ۗE6nKbw$H3c>0 HN3P`, D^$PsCwhp^Żuw j$L!B/7bQ\5n'\;nBzT Ñ"?Nj.+3J4 BATZP"6f}y*zhIL f /ZJo²5h{/i vc"637/ <+1a);=\I J5C ͯKS"nSKV gܵdCh5 }Ӹ0T:إى``A^)Sa#Bب= Q0tLAe<y%┎9hܸG0@[ Z$`qfp3&AR!F^\eGc%5*V% i ' W/C~Ϲ%;nmO-CC /H82 )lI Qoz4G n=g?[-[`2' G'肟KIcO;pU^߁ѨB)6Kq<~ m:s,X*RC`na,uǺeQ fMjawXoR<2ywGqPn3,<DŽDFUBu[{p+tĈ7e2tp.JbG<2P5jńsNDgUХ_:p Q bW_(1keF y!s+d 8$7(;dX-ָ1&$J̜ȜӜ^ XU!aT,i,LIy}@Fi!*_$טV~h} > uXt =J;,Њ(j`W4S$_\*3bsVuhUYxS I x& gr{ QoT K3hrܫuH=*V (a)w<GD֪ZЧ SU<ݍq"q܍VvzpT3مzi ܘTB? lK_> .JwaljH! JDp".1> T1 (zjlBMh;*`}vsS\F^r_#]"EDBUPuClDBR#[J>Փ:'QB,HBB3 (dȾXvm&ZkzOcmD_X/PYkx Q\czq{kObȝ o0ɦ3CS6=#JƗJ"|R'33yV.` %L@ϙgp@ 2Hhγn%c= y0io؀N C0mAÆĂ3ڽgV$I_FԂ#j+.ܳIPzabku6``$UpZb^(2Ko cΐ[k.r?_-:l ~ ]) Oè\y]3Pw=YYd VEpmVItL97J79c[ (05]m_a؎QO1@aB]k'zݣn:#aͦŃ(vwcRCc-A"c=" ⁸9tY"RHP]7O6VTOte)n;)?e"7̪QDzo2LJxH@+A`kR%36-R^{A"|[t4^W 4DrQ"`|RsKB[Stz TɨjӼ{})umrЃ CH˘![o$ߊ68 Ӯ*40AdNo>' (3i#$9DydFz svT븆_3jOZ+~w 31*j% &I|nh 5&L%ڭ&TH頃X%\3(KB:@$ puA5#*)[i&$̦I:jD/vf Q!jW!J˜7IoPó-}[BYxۣYeLaXv4 5 ˦ozcMBSZfE LM;9b.%իarMKMCR:0XYCR'6([lhyB_ֳcg&o;} C4\n%AIU|9zrWT'shD@[2i-T5Gmָ4j7dN̶h,fq"ZԫkLCX6Ǝdd3de 1.|؏=nm$x^s1ظN }8ww'1(SgJ'I`avKOtV[|];ig^ӼWA)\wwE:*5x%1$vr$ӭ~xDζJ˜P[h^O"pnQNb%&fK-|]^ճJ֫΋3ږJx x$˜e=Mgp AJ[9]oGm1^Q{ udC!u"D{m_IG6At?Mx dͮJCZl.Ib "`"56de߶$HX'4Msx*"9,-OZ~PHJ_W9ʨg|_O彰䧢A6^wt&59u֥Njz1קZV˩@YZr>3Bu>aXws'S҆tEeHJ]bJ#\.@qHlk]k\bnJIn0O6v. ZeJc& 542POp+etgrʬJxIz#6a-1,ҥ^kR߄XEUvE0x4H.;zX`ہdЬjkSIn/Lj40#-#σк9Z/D;]i|mJ]4_;V6l5 ZR-{ 3y߈ij5Xi2^Aj郩/ o4I\0۪h}}^ @N嫘ЮOJh[bPubF99ӬwMK`{=J[`D&Jf,MY†"%X ~()E/v{%3ޒσZl dѩÉ\37 Xꭧ2.v#1@V^{?EPL[Xk-#!)*=o(ܢXbwqnC/C.c`a9a/ พH+rl\!,5M}@v= к0̴cu49 Uj03,'.vԛOڼFk :!aҔO6) 1Kdɯ{Kct+ʒN@T^aIZaSMw{[X6cA"㬆"|wG?vN28vri%0Sۘ}NM:kP`-+ ҿYX(:uߝ?]dJ]C'FY{X㛝js}Jaצ"7~Dߪ "^4UUe{D@#],Nh.@t")|:q綗h__>C>I`y6d)m4IKil~9BƔL$|n Q͡a2]-UF򾱟;vI4#1a޼1dEp4g:7OSze%:qeu4,7Y}_Lt>M8z=7I.YkZ3}:d{s.'ǒoI$UdvBrEMa-Ugs~~E`+ZX:r#eVΖF=[{d{M@`&g[e [zQgΗ!܄^hKYhmB„D\oXkFJ[aC uqAIH9r-AcEMIMk~6!QX%)ɍ}kTbWrMBvZR|H0[P2O 4^֔CR￷}E;BG5ׯJ)& Ӑk0܆lE;4kw|!0n}\s+ukd+v2{<\9UryPn= ߯7ZA[`#WͥRchwx*4;?j:==Ėތ8ufB"b7/UT]Eׯ/t3s1-J}XcM^`VDD0ZpoሒVzMvBOii}]Bz;4'پ]^zA6K׈^L% ݘ,TikLZ V9ئ*v^i"[a O!BzBko6M|_ f|9lv~+Jw{ .Mːl}}a@WK6AJ!a:+4糖gkEX{jFg8>DM 4<0)fE).x\f %7vQۻ41:E$vi#D2Yg+ =*. Ŏyb}q֎%mzB3NUYd5FF^g›Uq[I?d?Usw^߾I=^fR#gs"7v #kY%Yx> U&YpKnvӜ]i.ٍ Ac Zo.S4&}[Ce}[rYnrlbvc@tw07Ǐ=?R`r% [S MsqNs}Ï{xp2Rarb@]˹|ʵr\)~ʵrm||Ϗ?~G 2r$F+ .|fc !ũ,F%$j&-ڟ[s;~n_j_0gf,=S5wgD5 %%o9d~z0]U͒!1BwnK"O&AP>NJyލO:9ӕ5G ŵ.jRkgףIo|dgrڷՋ`PyP`En[ح{u*w;Q+k i53M ~cM2%$b^4r?NNs/V lŢ ے<ķ72D6\oN9nvo/_hO߸DB|3j';M"C$^C?Co†ӠwryC6?"Q~ySBRaREΓ),K,9DR;iS5odgMm7ޑ)EO-Y}1ѳKZHO-JZ]u7/SU↞.mܥ†)tyc@QcyUT|/.@EݘތV󍝖^R[X{+^jfZg%hMhTgsGj+r K~~tֺ?~ЃGMܹǼ.dν|ױ;?ڟO =6XjكxIf>|zt<׉T*^s-V/gcwymY)54ڥ6_^VTﮛȌxӒ;CSBPbǣb3 V"ߎOKbԄ\_O=~$}b*e B6T|-ôc^AJnz(}Si\ {_ELN VkAᥟ[ZfJL륟7%zwheX!UOc{&FnklnSI\'Ѣ^{-?V+?1Kni٣8@#vtZ4wG&6qsjqGF-a al=J >[|2*β{_,l3La;d3W!xmIKIa(Аގ'5_b籡Vdl Pګ!~w fRSF`?

汉字的发音 朗读为什么用的是英文字母 abc...a o e i u ...
汉字的发音 朗读为什么用的是英文字母 abc...
a o e i u ...

汉字的发音 朗读为什么用的是英文字母 abc...a o e i u ...
汉字异拼表及若干有关问题
  一. 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对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必要性,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已
  有很多论述. 我想再作两点探讨, 进而讨论一些与拼音文字有关的问题,
  并提出一个汉字异拼方案.
  第一点是汉字实际上已无法表示潜音节. 所谓潜音节,
  就是在某一语言中可以发生但尚未得到使用的音节. 如在普通话中, 我们可以发tei',
  tei", teiˇ, tei^这四个音*, 但它们至今尚未派上用场, 也无汉字可以表示这些音, 因
  此称为潜音节. 而已经得到使用的音节, 如an'(安), wang"(王)等, 称为实音节.
  这里有必要引进另一相关的概念, 即理论音节. 它是指某一语言(方言)中可能发生的
  所有音节. 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理论音节 = 实音节 + 潜音节
  拼音文字很容易表示潜音节, 而汉字则实际上已不可能, 过一会儿我会谈到
  这点. 那么, 人们在讲话中是否就不用潜音节了呢? 不是. 任何语言都具有创造性,
  即人们可以在语音语法所允许的范筹内创造新的词汇和句子, 包括用潜音节构成词
  汇表示事物的名称, 行为, 特征等, 在使用中得到某一群体的认可, 该潜音节也就变
  为实音节. 问题的关键是, 任何潜音节都必须有相对明确的书写形式, 才能在群体中
  传播, 交流. 下面我举例说明. 近年来大陆及海外华人中有一种说法:
  "我被老板fai^了", "老板把他fai^了". (注: fai^为第四声)
  这里的fai^是从英语的fire一词来的, 中国人根据汉语的语音特点,
  将其变为fai^, 是解雇的意思. 但人们可能用fai^, 因为这个发音是汉语语音系统的
  一分子. 这就是语言的创造性. 但现存的汉字中没有表示fai^的这个字.
  汉字的造字法可概括为六书字法. 任何掌握几千汉字人, 都应该能够
  基于发音fai^及"解雇"这两条信息创造出一个新汉字来, 无论根据'六
  书字法'中的哪一法, 而其他具有同样知识基础的人也应能够读其音, 会
  其意.
  在六书字法中, 转注和假借不产生新字, 而形声又只产生同音字, 这三种
  方法在此都无能为力. 历史证明, 象形, 指事, 会意三种造字方法的潜力已用尽.
  应该说, 要造fai^这样一个新字是无从下手的. 即使有人造出来, 其他人也读不出,
  看不懂. 出于各种原因(如引进外来语, 及从方言吸收新的表达方法), 讲汉语的人
  还会不断地使用潜音节, 但造新汉字去表现这些音节的可能性却十分微小.
  而且, 现存的汉字不能表示潜音节, 使用汉字的人也意识不到这些音节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讲, 汉字既不能表现汉语言的自然发展, 也不能完全地表现汉语的语
  音结构.
  第二点, 汉语的理论音结节, 实音节和潜音节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
  唐朝的标准语言中有三千多个实音节, 三十六个始声母(Initial Consonant), 六个尾声母
  (Ending Consonant), 即: k, t, p, m, n, ng, 韵母系统也非常复杂. 而现代普通话只
  有一千三百个音节左右, 二十四个始声母, 两个尾声母 (n, ng), 韵母也简单得多, 因此,
  同音字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一个重要, 可以说是根本的原因,
  就是使用汉字. 下面我论证这点.
  首先, 设 A 为任意汉字, 则 A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 A 可以发任何音;
  二. 但在某一时期, 在某特定方言中(普通话也算一种方言), 对于某个具体意义,
  A 却只能有一个发音.
  汉语言, 即很多汉字的发音, 在过去一, 两千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汉字字形没有改变. 横面上, 汉语的各主要方言互不相通, 每个汉字的
  发音也不同, 却都能使用汉字, 这就是汉字的第一个特点.而由于第二个特点,
  每当汉语音发生变化时, 某一汉字就被赋与了一个新的发音, 取代了原有发音,
  即: 旧音失掉了文字形式, 经过若干年代就从语言中消失了.汉语的许多音素
  (phoneme)和音节(syllable)就是这样丢的.
  从理论上讲, 只要使用汉字, 以上两个特点就依然存在,
  汉语丧失音素音节的过程就会继续. 台湾的国语从定义上相当于大陆的普通话,
  但目前国语中又丧失了三个声母 zh, ch, sh, 或至少说丧失的可能性很大, 分别并
  入z, c, s, 因此那里的语言存在着更严重的同音现象.类似事件在中国语言
  史上曾发生过多次. 每次政治中心的迁移, 都伴随着该地语言影响标准语言的情形,
  这种影响又最终以改变汉字标准发音的形式固定下来. 而如果该地语言中某个音素
  不存在, 这个音素就会从标准语言中消失.
  在拼音文字中, 这种丧失语音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因为当人们赋与某一概念以新的发音时, 就必须创造一个新的拼法, 而旧的拼法,
  即旧音的书面形式, 仍被保留该语言的词汇中. 因此, 从语音角度讲,
  汉字承载中国文化的理论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种说法是汉字可以表现同音字. 但从以上分析看,
  汉语的同音现象实际上是汉字造成的. 由于音素的丧失, 汉语也变得越来越贫乏.
  而要扭转这一趋势, 即: 保存实音节; 赋与潜音节以书面形式,以保证其一旦进入
  人们的语言就可成为实音节; 而且, 恢复并发展汉语的语音体系,都须要我们用一种
  拼音文字表现汉语.
  二. 潜音节变为实音节
  第一节中提到拼音文字可以表现潜音节, 并举了fai^的例子.
  本节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汉语中, 潜音节又可分为两类: 异音潜音节和异调潜
  音节.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 如果某个音节的四声全部是潜音节, 则该音节为异音
  潜音节. 除第一节所讨论的 tei, fai外, 还有fao, nou, sei, ten, 等音节, 都属于这一类.
  但如某音节的四声中至少有一个为实音节, 则该音节中的潜音节称为异调潜音节.
  如在an', an", anˇ, an^中有三个实音节, 只有发第二声的an"在普通话中没有派用场,
  则该音节为异调潜音节. 第一节中fai^的例子涉及到从异音潜音节变为实音节的例子.
  以下是一个使异调潜音节变为实音节的设想.
  引进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近期中文一次集中造字活动.它的特点是选音的自由度
  很大, 因此元素的命名完全可以利用潜音节, 尤其是异调潜音节. 可事实是所有元素名
  的发音都是实音节, 即都是现有汉字的同音字.这说明造新汉字表现异音潜音节基本
  不具可行性, 而且由于汉字无法表示音调, 用异调潜音节容易产生混乱, 因此造同
  音字最保险.
  表一中列出了周期表中所有可利用异调潜音节的元素名称. 如果汉语使用某种拼音文字,
  可同时改变这些元素汉译的发音, 如表一第三列所示. 化学元素的汉译音, 尤其是调,
  本来就是人为规定的, 应该可以改变. 这些字除铁, 铜等已进入其他领域(铜墙铁壁,
  钢筋铁骨)外, 其余都是仅在科学上使用的稀用字, 改变其音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影
  响. 每一个字变调后都没有同音字, 利于口头交流. 而且增加了实音节, 减轻了同音现象.
  从表一中英文和拼音的对比可看出译音的随意性, 改变音调不增加这种随意性.
  三. 理论音节的增加
  现代汉语中仅有两个尾声母, n 和 ng. n 还是始声母, 而ng 则不是.
  '不是'并不表明'不可以'. ng在古代普通话中可作始声母. 现代语中,
  河北地区的民谣中也有'天上一群鹅(nge), 地上一群鹅(nge)'的说法,
  说明ng仍可在普通话系统中作始声母, 只是这种功能已在对汉字不断'正音'中被'正'掉了.
  在台湾国语中, 始声母 r 的发音被改变了, 成为dz. 普通话中的'日子'/ri^zi°/,
  在国语中成为/dzi^zi°/, 与四川方言中这两个字的发音一样, 只是用了普通话的调.
  这一现象表明z和dz可同时在普通话(国语)中存在. 如果ng和dz能成为声母,
  它们与各韵母相拼就可产生新音节, 汉语的理论音节也可随之增加. 而且,
  通过与方言的相互作融合, 汉语标准语言继续增加音素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但要表现增加的音素和音节, 必需有一个前题, 这就是使用拼音文字.
  四. 汉字字形的表意功能
  有一种理论是汉字的字形, 如某些部首, 具有表义功能, 可以区别同音字,
  而拼音文字则作不到这点. 有些拼音文字的设计者也主张用意符区别同音字.
  而本设计完全靠异拼, 不用意符(见表四).
  下面我论证这种设计的可行性.
  首先, 我们必须把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区别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就是孤立地分析某一汉字, 而动态是在阅读句子时理解该字的意思.
  例如'张'这个字是由'弓'和'长'两部分构成. 把弓拉长不是就'张'了吗?
  这是静态分析. 由此推之,'张'可以表示, 而且只能表示'张开'及与之相关的意思,
  不能表示任何与之无关的意思. 那么, 在'一张纸'中的'张'是个量词, 完全没有张
  开的意思, 岂不是会给理解造成混乱吗? 因此, 在阅读中, 即动态情况下,人们实际
  上是把'张'作为整体, 与其它字, 包括同音字, 如'章', '彰'等, 在字形的区别中去理解
  字意的. 否则, 汉字中的'假借字'这个类别根本不应该存在, 因为一个汉字只能表示
  其来自静态分析的那个意思.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如'闻'字. 静态上, 它应只能表示听觉.
  但它实际上既表示听觉"新闻, 闻所未闻", 又表示嗅觉, "闻味道".
  '味'字的静态表示的感觉应在口腔里, 但实际上它还可用于鼻腔里的感觉.
  这些例子说明人们在阅读时对汉字的处理(动态)区别于静态.
  静态的汉字只是一个画面. 在动态(即阅读)中,只要我们用异拼区分同音字
  (在本设计中是用zhang', zhong', zjang'等分别表示张,章,彰), 就可以起到区分同音现象
  的效果, 不必用意符. 也就是说, 作为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异拼文字与汉字
  的效果是一样的.
  五. 现代汉语仍是单音节
  一些拼音学者认为古汉语是单音节词为主, 而现代汉语则是双音节词为主,
  但词在这里的定义很不严谨. 例如, '黑板'(blackboard)在字典上被列为词, 那为什么'白板',
  '红板', '绿板','蓝板'就不列为词呢? 因此, 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使用'词'(word),
  而是用'意素'(morpheme)这一概念, 其定义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因此黑板是由'黑'和'板'两个意素构成的. 当然词的概念有其实用意义,
  如编字典等, 应该保留. 在印欧文字中, 句子中两个间隔(space)之间就是一个词,
  没有这个概念就很不方便.
  绝大多数汉语的意素都是单音节, 印欧各语言的意素则可以是单音节, 双音节,
  或多音节.如英语的"China"是一个双音节的意素,而汉语的'中国'却是由'中'和'国'两个
  单音节意素构成, 尽管可以把'China'和'中国'都看作一个词. 汉语的这种特点对
  其语法句法都有影响. '中国'有意义, '国中'也有意义, 在台湾是国立中学的简称,
  而把'China'变为'nachi'就没有意义. 在汉语中回答'什么黑?'这个问题时
  可以说'板黑', 而在英语中回答同样的问题: What is black?, 就不能说'board black'.
  在汉语中, '龙飞凤舞'可以说成'凤舞龙飞', "飞龙舞凤', '舞凤飞龙', '龙凤飞舞'等,
  其原因就是'龙', '飞', '凤', '舞'是四个单音节意素.
  汉语意素单音节的性质还改造了外来语词汇. '干部'来自日语,
  在日语中是不能分开的. 中国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在讽刺某些无能的干部时说:
  '他只会干萝卜(谐'部'音).' 英语humor是个双音节意素, 汉语译为'幽默', 并发展出
  '幽他一默'的说法, 将其变为具有动宾关系的两个单音节意素. 这实际上是汉语意素
  单音节的特点在起作用, 这两个例子都是讲汉语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特点,
  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汉语的意素为什么是单音节呢? 因为汉语是音调语言 (Tone Language),
  普通话有四声. 在音调语言中, 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调, 代表着一定的意思,
  改变了调就改变了意思. 句子中各音节在语音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其在语意上的独立性.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音调语言, 如藏语,泰语, 越语等, 都是单音节意素为主的语言.
  因此, 只要汉语仍是音调语言, 它就必然是单音节语言.
  那么, 这些音调语言的文字有没有共同特点呢? 有的,这就是在它们
  的句字中音节等间隔. 中文用的是方块字, 字(音节)间的距离自然相等;
  藏文是句中各音节用点隔开; 越文是音节之间隔一个字母的距离; 泰文是写
  成一串, 没有间隔. 总之, 都是等间隔. 显然, 在音调语言的句子中,
  各音节在语音上的关系相对平等, 而书面形式的音节等间隔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因此, 本设计将拼音调号移到音节的右上方(左上方也可, 但要一致). 写句子时,
  写完一音节的调号就接着写下一个音节, 这样既标明了调号, 又等距而鲜明地分隔了音节.
  表四中的异拼汉字用下列符号表示调号:
  ' = 一声, "=二声, ˇ= 三声, ^= 四声, °=轻声.
  这些符号在本设计中仅表明位置, 并不一定是具体写法, 其中 '和 "已另有用场.
  调号具体写法可另行设计, 但应以简明为宜. 与现行拼音标调法相比,
  这种标调法还利于打字, 因为打字机和电脑键盘上不用设倒键或'死键',
  打字方向是一直向前的.
  六. 区分同音字
  中文同音字的实质是一个发音表示许多不同的意思.
  有人主张拼音文字不必区别同音现象, 因为人们在听别人讲话时, 只听到音, 看不到字,
  也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意思. 须指出, 听和读不是完全相同的过程. 人在讲话时,
  无论说得怎样快, 都必须一个音一个音地说, 声音是线性的(linearity), 而且是单向的.
  因此听者接受的声音也是线性单向的, 各音节的连贯性强,利于人脑把句子作
  为整体单位理解.
  而阅读时, 人是在'看'声音, 声音的效果减弱了, 而且目光涉及的是一个面,
  已不是在读一个个的音, 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从字形直接辩意. 这样, 如果某一书写形式
  代表的意思太多, 就不利于辩意. 汉语非同音字在变为同音字时消失的仅仅是语音,
  书面区别却保留下来. 这说明汉语的同音现象有在书面形式上区别开的必要.
  中国人使用拼音文字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三十年代的拉丁化新文字.
  这种文字恰恰就用了异拼. 但由于异拼太简单,因此未能与以汉字为基础
  的中国文化接壤, 加上其它方面的缺陷, 如不标调, 在语音上不以国语
  为标准(即未反映汉字的标准发音), 主张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的拼音文字等,
  使这个运动最终失败. 但它却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目前最大的汉语字典已收入八万多字,
  并且都分布在现代汉语中的一千二百多个音节上, 同音现象之严重可想而知.
  用二十几个拉丁字母区分这么多同音字, 既使可能也是极不自然的. 而且,
  绝大多数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根本不用的, 因此完全可以, 而且应该假定
  它们在现代汉语中无音. 我们可先把常用的五, 六千字用异拼加区别开,
  并逐步找回其余汉字的丢失的古音, 进而将这些音溶入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
  或在未来的语音系统中赋与它们以新的发音, 古代汉语中的精华是不会丧失的.
  在这之前, 如果有必要用某些稀用字, 可直接用汉字. 如本文第一, 二,
  三节所论, 汉语丧失音素的原因是使用汉字. 在使用拼音文字后, 音素将不再继续
  丧失, 潜音节可变为实音节, 理论音节的数量可以增加. 换言之,
  汉语语音和文字将变得丰富, 不自然的同音现象可得到缓解.
  七. 汉字异拼表
  从第一, 六节可以看出, 汉语同音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使用汉字,
  而拼音文字又必须区分同音字. 这可能吗? 从理论上讲, 即使所有汉
  字都是同音字也能区分, 只要无限度地扩大字母表就行了. 几千个汉字
  都是同音字吗? 那我的字母表中就有几千个字母都发同一个音.
  但现实是汉语的同音现象虽然严重, 却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字母表,
  而且使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在中国已颁布四十年, 我们应尽可能以此为
  基础发展拼音文字, 而不是另外设计字母表, 因为任何字母表都是表现'bpmf'这些音素,
  与使用拉丁字母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 本设计增加了三个单韵母, 即: v, w, y, 其发音规则如下:
  v =u (音迂); w = u; y = i.
  汉语拼音中没有用到v, 因此如不扩大字母表, 以v代u(迂)是可行的.
  和y在拼写之首时仍从拼音, 如在ye, wei中. 但单独及作韵母使用
  时则分别发u和i的音, 如: y'(依), w"(芜), 等.
  至此, 本设计中就有了八个单韵母(见表二).
  它们两两结合就构成六十四对不同的组合.
  汉语拼音只利用了其中的十八对, 即表中带重点线的那些.
  其余组合可用作标准韵母(组合)的异拼(见表三).
  可见, 单韵母多组合就多, 方便区分同音字. 下面我补充解释表三:
  1. o和uo在汉语拼音中的发音实际上相同, 因此一律用uo. 而o则发a的音, 即: o=a.
  2. 所有的单字符声母双写后还读原来的音, 如 bb=b; 双字符声母则将第二个字母
  双写, 如: shh = sh.
  3. g 从拼音, 但如其后跟的字母(组合)的发音为i, 则发 j.
  4. 尾声母ng在汉语中用得很多, 因此设gn为其异拼, 即: gn=ng.
  5. 如韵母的标准拼写(也可称第一拼写, 下同)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在其异拼由三个字母组成时,
  则该组合发音由前两个字母的发音所定, 第三个字母不发音. 如: iie的发音为i, 这是由于ii发i,
  后置e则不发音. 同理, ann'仍发an', 后置n不发音. 但有两个例外:一: 双写韵母另有发音的情况除外, 如 een 读
  in, 不读 ee, 因为这里 ee 发 i, 不是发 e; 二: n音作尾音的情况, 包括ahn=an, ehn=en, 等.
  6. 韵母的标准拼写由三或四个字母组成时, 如其异拼由四或五个字母组成,
  则第最后一个字母不发音, 只读由前三或四个字母组成所发的音. 如: ange"仍发/ang"/,
  ernge仍发erng, 后置e均不发音. 例外情况同3.
  7. e 从汉语拼音, 但其异拼为ar, er, ir, or等, 规则是: 元音 + r = e.
  8. 拼音er的拼写改为el, 异拼为al, il, ol, ul等, 规则是: 元音 + l = el.
  9. v在单独使用, 音节开头, 及i, y, j, q, x, l, n等后发v(迂). 在其他情况下均读u(乌).
  10. u, w的发音为u(乌), 但在j, q, x, y之后读v(迂).
  11. 为拼出更多的字, 也为讨论方便, 表三中列出的异符多于表四中所用上的.
  根据表三及以上原则, 表四给每个常用字都设置了单一的拼写形式. 请注意,
  某些字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 如'一'字可发yi', yi", yi^; '乐'字可发le^和yue^, 等.
  本设计以新华字典为准, 即: '一'有三种拼法, '乐'有两种拼法, 等.
  八. 拼写的内一性和外一性
  本设计把在很多语言中用作辅音的字母v, w, y用作元音, 使元音字母增加到8个,
  还设计了很多特殊的组合, 如cj, gn, yn等, 用以区别同音字. 那么,
  中国人在使用这种拼音文字时会不会感到别扭呢? 实践证明是不会的.
  且不说使用拉丁字母的各种文字都有各自特殊的拼法, 母语者不觉得别扭,
  说拼音中的J, Q, X的读法就与众不同(其实 X 在越南文中的读音与拼音一样),
  中国人也不觉得别扭. 其原因涉及到文字内函一致性(内一性)和外延一致性(外一性).
  下面我举例说明这两个特性.
  字母b在拼音中的任何场合发音均为/b/, 这就使b具有了完全的内一性.
  根据这一定义, 汉语拼音其它字母(组合)也具有完全的内一性. 如果b在另一语文,
  如英语, 中的发音恰好也为/b/, 这就使b在这两种语文中具有了完全的外一性. 由此可见,
  内一性是指某一字母(或组合)在一种语言中的发音.而外一性则用于检验某字母(组合)在两
  种语言中的发音是否一致.
  任何文字都首先顾及内一性. 而且, 只要顾及了内一性, 人们就不会感到别扭,
  无论其是否具有外一性. 当然, 没有必要故意破坏外一性,
  如没有必要在拼音中硬把b发成/k/, /m/, 或/n/. 本设计充分照顾到了内一性,
  拼写十分规律, 同时也尽可能不违背与英文的外一性.某些字母(组合)与英语
  的发音的确不同, 但不会妨碍讲汉语的人阅读, 因为异拼文字不是英文, 而是中文.
  它使用拉丁字母是出于偶然的原因. 它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字母, 如俄文, 日文, 希腊文,
  注音符号, 或发明一种新的字母表, 但都须表示汉语的特点, 即都是中文.
  国语罗马字用字母标调, 与英文缺乏外一性, 但美国学生用起来并不感到别扭,
  就是由于其拼写有规律, 具有内一性. 这也证明内一性重要于外一性.
  九. 异拼文字的难度
  大陆儿童进小学后头两, 三个星期学拼音, 然后再学汉字.
  本设计表四中每一个音节第一拼写(黑体)也相当于拼音, 只是为了异拼方便有所修改.
  这个拼写既为这一发音的各异拼注音(这时它与异拼的关系类似于英语的国际音标与字母
  拼写之间的关系), 同时又代表最常用的那个汉字(详见表四). 小学生入学后先学第一拼写,
  学会了就等于学会了一千三百个'字'. 如果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学一个每一发音的异拼,
  应该不会比第一次困难. 这时他们就学会了两千五, 六百字.
  接下去他们可以学三千以内的常用字. 悲观一点估计, 经过四, 五个月的学习,
  他们可以读出这三千个拼写. 下面我举例把这个过程讲得再详细点.
  根据表四, 标准拼音ai的异拼为 oi, oy等. 用ai与各声母相拼可得:
  ai(零声母), bai, cai, dai, hai, kai, lai, mai, nai, pai, 等, 用它们取代最常用字.
  这个发音的第二拼写(取代第二常用字)则为i, boi, coi, doi, hoi, koi, loi,
  moi, noi, poi, 等.
  第三拼写(取代第三常用字)为:
  oy, boy, coy, doy, hoy, koy, loy, moy, noy, poy, 等.
  可见, 在学会了第一拼写后, 只要学会了oi, oy, 就学会了所有的第二, 三拼写.
  成年人学习的过程基本也是这样.
  报刊图书也可照此办理. 第一步先用第一拼写代替各同音字中的最常用字,
  他仍用汉字; 过一段时间人们习惯后, 再用第二拼写代替第二常用字.
  这样用不了几个循环, 五,六千常用汉字就都被代替了.这是一个逐步推广任何
  异拼文字的方法. 但我们应有思想准备, 人们对任何方案在一开始都会不习惯,
  但这并不一定意谓着该方案不好.汉语拼音方案在刚公布时也有一些人以各种
  理由表示反对, 但事实证明拼音是诸方案中最好的.如果不是中国政府
  始终如一地坚持推行, 拼音不可能在今天成为联合国及美国各大报刊拼写
  汉语人名地名的标准.
  在写方面的训练应充分运用标准拼音为异拼注音这一概念.
  儿童学会标准拼音后就可先写起来, 所有的同音字都可用标准拼音.
  在学异拼的同时及以后, 有不会的拼写仍可用标准拼音. 这当然是非正式的,
  任何文字都须有严格的标准. 但这种方法可促进儿童用拼音文字写作.
  从此还可看出汉字拼音对汉语拼音的继承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扩大, 后者是前者的核心.
  成年人除用上述方法外, 还可用标准拼音与汉字夹写的方法,
  并逐步增加异拼的使用. 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与作其他事一样: 从简单到复杂.
  写得复杂了就会觉得标准拼音不够用, 就会产生使用异的要求.
  十. 异拼汉字应用举例
  以下例子中的汉字异拼均来自表四. 请注意, 由于键盘及软件的原因,
  在这些例子中调号的位置标得并不准确. 调号应紧跟在拼音的后面,
  而是不处于是间隔(space)的中部. 有性趣的读者可用笔在纸上写一下.
  您会发现调号紧跟在拼音之后, 目视效果会好得多.
  唐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Cjw"harr"ri^dang'euˇ, hon^dii'harr"xa^tuˇ,
  Shei"zj'pan"zhung'con', lly^lly^jye'xinn'kuˇ.
  白话文:
  一九七二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并与周恩来签署上海公报, 打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
  I'jeoˇq'al^nian", mayˇguo"zungˇtungˇNi"Ke^Sung'fangˇwen^zhung'guo",
  bing^vˇZhou'En'Lai"qon'sjeuˇshang^haiˇgwng'bao^,
  daˇkai'le°zhung'mayˇjao'liw"d°da^mern".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 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
  KungˇZ^sheng'v"gwng'von"qan"uˇuˇi'nian",
  zeu"v"gwng'von"qan"s^qae'jeoˇnian".
  十一. 结诉语
  人类在没有文字时的语言, 至少从词汇角度讲, 应是相对简单,
  因为这时没有工具帮助记录. 文字始创时, 也不是马上就能记录语言的全部. 而且,
  除记录语言之外, 文字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 汉字记录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语言和文字已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汉语已不是简单的, 而是相当发达的语言.
  一种有效的拼音文字必须表现全部汉语(普通话, 国语), 而且要表现得与汉字同样有效.
  因此, 本文只能是提供一种设想, 主张一个尝试, 其最终方案应是所有
  志于此的人们集体工作的结果.
  其它方面的考虑如: 声母异符双写欠美观, 但这样作较利于字典索引等排列;
  以v代u(音迂)是否合适**; 如何处理句中音节变调(Tone Sandhi); 有些音节的同音字太多,
  是否有必要扩大字母表; 是否有必要区分所有的同音字; 大小写字母的应用; 等.
  这些问题都需详尽讨论.
  *标调法详见第七节及表四.
  **严格地说, 声母v(大致相当于英语very的v)在普通话中仍然存在, 但由于文字的原故,
  一般人无法察觉. 研究表明, 有些人把'新闻'(xin'wen"说成 xin'ven",'娃娃'(wa"wa°)说
  成va"va°, 等. 本文在此提出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