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闪电(科学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1:02:32
什么是闪电(科学解释)
x[rcGr?uAwLa|FCG IXH6a$&D iԿs*.М&po-YY'Of>0>{ȸ{`+0xM<ot(_|+Z=O~hҫӴwD?T+AlΆתv1럺Gh$fnO$\#⺣\N㮝j~O7cj::^Gk{z1llʇQY?O8Rёj69t9&wp A|TCTVzԞ ς)55ʘGK[X< t7?{Xvq~S6/{Ò,@mOIOTjv'v۝ ]2ہUj KW y1DH7E'vl)LFc$AL[UOd~>RlTF%U󺷎1:Kmc0 |tJǿECpOn+*=N٠.-G)c=`tUsQ5qUڄWbzp~_,Oe:hڝx+eO n}] uʝ o] w(6Wjd;5؆ͫ UÞ7 } hzexhg,.5WVyn5zy(ZȾ'Wl·F=wxvqOޠn5 V n6;nѮPWɪ78x^|ǾK/T+/A F31t{s%> sʿ X٨a-?^\nANe[C?É 74DouܛW jS?9ڵ+A%&b]j:HzjopmBdlrwvhULaAx&- `6ֱtxѳ[DhJ(A1aaw܍꟫ 1Ṣ8Ń, ]D]|oJ7 _"Z1Η9ϗϰcC7ѽp\EFyO=}##llEwM0Oy6MlK9媷޴&fC;Ox 0KIaGd5xIy+}GR7jM754``JP;*{odO~2^S/wgؐ$8:ܽ?M g81K`jC:f=v pBxC;Tќ= 4Ӳ%Ar "qkYo6EЎ3]K1-@ϰW:jA #G/qޟVci{X-5B|5DV:yN =<CY'3) W-8X4R:M{w0{L'm;EM#ԡRP dilJW m7wO7MFOv@qzq?ݛ :'-R R A(5aF8p(b1[r):7]g-gRT!A"9M,j<^o0/J#c &w 'Z0CjeLIaiBaR )/Dgn6[Itl"ü#߃4loi;Cy >bcVqBjs'rdxoD%#O6FwOފFJ8^7$W*Qi"8[XV5PHZ@/f#'cZްi K1oh!6 Bgo%䀴aժ̐\E-Ry@PW!A!4kEa*y͒$c 4ym f1`Pl xcoe,ir5 o|tHZ%TFnEBy]Ŭ?ɯ-((Y]B?k46iY2OlD6|SoOOo_}_>{G0pY? t Zg(ArnTV,V,PcS}ֱlTk݅RJ4zD׍7ѩH>F@4f:f oZ&t[);Q/A@otzxx>훋%anJ{*CgN+Jd/^di~'?!j,^_ {ٷFlW{D5HIdcIu4ڟqz( D~ie1XUu ZO~֮܊hhY춂(*=hHCz.[%b8.6E%4΃fț#ԥM3Y5NLO[$˺ZwUra29YK]JPauzh ;^-V߭;6scUgmZsw4:tO?yL-8K ڹV]p{?ư`p*9SKI2 IaP2".+\;Kc/Ϣ5EM;=wtKGQK8AJQwɃQ5K y-RsX쮰v/b1WR(ơ[Xmtj(F{q[˧06Ajj|%h-y{.0Py@8LhUc~S{9lM҅aǯY[;{~5 -KS⾀-Z53Yg٢'::fWj^"RYu*]G  SvoYC-UTSb;>EHY)[&,*^Emf썛ٙ=wG&n}⯦b|~ԘcjM;yI$kF/&J˲@ :6HgJfqȳ_?3 v'd/*`HN+Fxig~Gtu*Do|KKRk ScifxJH1lO^a@7 h!F[I虬^9K'&Ncg* \)0x# j$RO EK+5TkWŤwؕ! tEk(TA;>W/ƕMㄐM㙁`&XUM`B脰Dz(=l,h|XG(%fO Й>$ڬːvf[m'Q/Œעn΃Ƚ$ێˈφA8Ӽt6!!ӻJf}nx\ֵ8-G@Y@hR"LPF*Em^oG4 ߁j2zs % HqX@ZKLLw7x=d$B .!pz,MưX$a,]a(-lb2w DȂ iӋcBׂDr$:]?u'pC͊Cs|UZș+ZN"w7bvDJ4i6쯲 :k~8{5g|{bR=]/}D)9{)`8!XÜCth}5Cn }!2tg$ܽC=O۠}g*▻s&loodVdvAkYkX>#S3W*!졓~pm50[ 1Ͳ[ʜTxTY0dv)=jL#k]{FF #.g%R8KS`|Vi?,~$=+Wdjk#7kKzηĤ`MW <Tm 9% BGx X[MV4BV0aGd e< dKu"d6m MopM֦Ŧu0z+-8`^;tqbVJ#bV^X('2l fc̍N >Px4Y]a*1%SQe˖FY: gNw%ϟ ֑]ܽ9\8 Hop!hyق-Ō/!Y(G&$:L^[X (UlUN4Kjq$+MA0a=±4WD&7K:[ |&//<*_Rgc~8 aS{PǷgқY\6=?60RHe4SO+a蕰m-U'X8+K#2$V>*3t+\<9IW[DE!Uxqrj"cL_VdY Ը+*5'EzcRz=*lI`-^7Mc*hc#1za/_s ܁D#f:TK'dxcB,ḑDjLۄ&=`Tg,?тr;YB׸ve0%bP ܺRsILo(l4=%\fΒ1chQJev4=,}ϲaǜ:1C]Y)d 0}P#}2JSj.4n{r3w/ٟ{{/=t^4uIs,(\  KĉqNC2o`W1n@3_L>"Q$ ^=-W"/(prJ ?/ϟ/_ye/:o%O?|n~ǿ~o?

什么是闪电(科学解释)
什么是闪电(科学解释)

什么是闪电(科学解释)
闪电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闪电的结构
被人们研究得比较详细的是线状闪电,我们就以它为例来讲述闪电的结构.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脉冲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脉冲就沿着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现在已经研究清楚,每一个放电脉冲都由一个“先导”和一个‘回击”构成.第一个放电脉冲在爆发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阶梯先导”放电过程:在强电场的推动下,云中的自由电荷很快地向地面移动.在运动过程中,电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致使空气轻度电离并发出微光.第一次放电脉冲的先导是逐级向下传播的,象一条发光的舌头.开头,这光舌只有十几米长,经过千分之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光舌便消失;然后就在这同一条通道上,又出现一条较长的光舌(约30米长),转瞬之间它又消失;接着再出现更长的光舌……光舌采取“蚕食”方式步步向地面逼近.经过多次放电—消失的过程之后,光舌终于到达地面.因为这第一个放电脉冲的先导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从云中向地面传播的,所以叫做“阶梯先导”.在光舌行进的通道上,空气已被强烈地电离,它的导电能力大为增加.空气连续电离的过程只发生在一条很狭窄的通道中,所以电流强度很大.
当第一个先导即阶梯先导到达地面后,立即从地面经过已经高度电离了的空气通道向云中流去大量的电荷.这股电流是如此之强,以至空气通道被烧得白炽耀眼,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细长光柱.这个阶段叫做“回击”阶段,也叫“主放电”阶段.阶梯先导加上第一次回击,就构成了第一次脉冲放电的全过程,其持续时间只有百分之一秒.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第一个脉冲放电过程结束之后,只隔一段极其短暂的时间(百分之四秒),又发生第二次脉冲放电过程.第二个脉冲也是从先导开始,到回击结束.但由于经第一个脉冲放电后,“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所以第二个脉冲的先导就不再逐级向下,而是从云中直接到达地面.这种先导叫做“直窜先导”.直窜先导到达地面后,约经过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就发生第二次回击,而结束第二个脉冲放电过程.紧接着再发生第三个、第四个…..直窜先导和回击,完成多次脉冲放电过程.由于每一次脉冲放电都要大量地消耗雷雨云中累积的电荷,因而以后的主放电过程就愈来愈弱,直到雷雨云中的电荷储备消耗殆尽,脉冲放电方能停止,从而结束一次闪电过程.
闪电的成因
雷暴时的大气电场与晴天时有明显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雷雨云中有电荷的累积并形成雷雨云的极性,由此产生闪电而造成大气电场的巨大变化.但是雷雨云的电是怎么来的呢? 也就是说,雷雨云中有哪些物理过程导致了它的起电?为什么雷雨云中能够累积那么多的电荷并形成有规律的分布?本节将要回答这些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雷雨云形成的宏观过程以及雷雨云中发生的微物理过程,与云的起电有密切联系.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起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的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也还有争论.归纳起来,云的起电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
A.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
大气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水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带正电,内层与外层的电位差约高0.25伏特.为了平衡这个电位差,水滴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样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被上升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B.冷云的电荷积累
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
a.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
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呈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由于经常有过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出潜热,故它的温度一般要比冰晶来得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或O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离子迁移时,较轻的带正电的氢离子速度较快,而带负电的较重的氢氧离子(OH-)则较慢.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就出现了冷端H+离子过剩的现象,造成了高温端为负,低温端为正的电极化.当冰晶与霰粒接触后又分离时,温度较高的霰粒就带上负电,而温度较低的冰晶则带正电.在重力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较重的带负电的霞粒则停留在云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
b.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
在云层中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仍不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马上就会冻结成冰粒.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的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释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来得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小冰屑,随气流飞到云的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c. 水滴因含有稀薄的盐分而起电
除了上述冷云的两种起电机制外,还有人提出了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含有稀薄的盐分而产生的起电机制.当云滴冻结时,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纳负的氯离子(Cl-),却排斥正的钠离子(Na+).因此,水滴已冻结的部分就带负电,而未冻结的外表面则带正电(水滴冻结时,是从里向外进行的).由水滴冻结而成的霰粒在下落过程中,摔掉表面还来不及冻结的水分,形成许多带正电的小云滴,而已冻结的核心部分则带负电.由于重力和气流的分选作用,带正电的小滴被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d.暖云的电荷积累
上面讲了一些冷云起电的主要机制.在热带地区,有一些云整个云体都位于0℃以上区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没有固态水粒子.这种云叫做暖云或“水云”.暖云也会出现雷电现象.在中纬度地区的雷暴云,云体位于0℃等温线以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区.在云的暖区里也有起电过程发生.
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述各种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分别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起电机制还是由于水滴冻结造成的.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云顶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才发展成雷雨云.飞机观测也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累积即雷雨云迅猛的起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中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
奇形怪状的闪电
闪电的形状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有线状(或枝状)闪电和片状闪电,球状闪电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如果仔细区分,还可以划分出带状闪电、联珠状闪电和火箭状闪电等形状.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是人们经常看见的一种闪电形状.它有耀眼的光芒和很细的光线.整个闪电好象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杈纵横的树枝,又象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
线状闪电与其它放电不同的地方是它有特别大的电流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万安培,在少数情况下可达20万安培.这么大的电流强度.可以毁坏和摇动大树,有时还能伤人.当它接触到建筑物的时候,常常造成“雷击”而引起火灾.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
片状闪电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闪电形状.它看起来好象是在云面上有一片闪光.这种闪电可能是云后面看不见的火花放电的回光,或者是云内闪电被云滴遮挡而造成的漫射光,也可能是出现在云上部的一种丛集的或闪烁状的独立放电现象.片状闪电经常是在云的强度已经减弱,降水趋于停止时出现的.它是一种较弱的放电现象,多数是云中放电.
球状闪电虽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却最引人注目.它象一团火球,有时还象一朵发光的盛开着的“绣球”菊花.它约有人头那么大,偶尔也有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球状闪电有时候在空中慢慢地转游,有时候又完全不动地悬在空中.它有时候发出白光,有时候又发出象流星一样的粉红色光.球状闪电“喜欢”钻洞,有时候,它可以从烟囱、窗户、门缝钻进屋内,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球状闪电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状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可能留下一些有臭味的气烟,有点象臭氧的味道.球状闪电的生命史不长,大约为几秒钟到几分钟.
带状闪电.它由连续数次的放电组成,在各次闪电之间,闪电路径因受风的影响而发生移动,使得各次单独闪电互相靠近,形成一条带状.带的宽度约为10米.这种闪电如果击中房屋,可以立即引起大面积燃烧.
联珠状闪电看起来好象一条在云幕上滑行或者穿出云层而投向地面的发光点的联线,也象闪光的珍珠项链.有人认为联珠状闪电似乎是从线状闪电到球状闪电的过渡形式.联珠状闪电往往紧跟在线状闪电之后接踵而至,几乎没有时间间隔.
火箭状闪电比其它各种闪电放电慢得多,它需要l—1.5秒钟时间才能放电完毕.可以用肉眼很容易地跟踪观测它的活动.
人们凭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测到闪电的各种形状.不过,要仔细观测闪电,最好采用照相的方法.高速摄影机既可以记录下闪电的形状,还可以观测到闪电的发展过程.使用某些特种照相机(如移动式照相机),还可以研究闪电的结构.
参考资料:http://www.wh111.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