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大地是永恒的,生命有限的,不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大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8:50:53
求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大地是永恒的,生命有限的,不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大地.
x}r*˒-ۧ~~k?Ĵ5 41IH/Z=2Ht~c} 3FC߽^v8XObOc|]b& ~e#hy{Aދ]zZȋ@uS{ԺFeNGZ?ӊWևoAI#o4f?ok:&ܛBr5R;`#2(i}yd+ _1x=yՁD&ڮbmg~ ս@;s~7jYx4ǿwi1 3~*҉6BJ-HGdFٿj7~o5:Shf37_MZ bǦo4[ЊYL^qe7h/Vf,`Y\ױlم9]Kv  Rk,؟F9=[?eP҃oP,]tA;MN-2$*71H4%*$9rW_ͪb c`ŕM)P˱hſO\p8W tֱ Vc{ !)X/z^b,a1[;KVdLbX\{1: ]n洚`V6fL=nl4(cV\OъsĞ5z jb~?3X ĽILҼ[=~qDh 4{, ΜQgu-as;~xBJB8ӧM毫DX`f~q}GU`GVl)Kfq@ۈjrV; \2R]/r\T T#9dD (jS{@o9?VWW'lh]-LR8O~` fĺ >/sKl~Ͻωx.LJ's7p{#` 9NOպC_M#GN Mwl|5ɠe"W|lfy|{gڅ)SD< xZ5z[SD_WCb5*a-L jtɣML?ARtY@I* #c+#292pHƕ% Lw/|´N8!j2 ~ϵ]H-he] ׊X  >2fvFj r_zDzEK]_@bal)V8x;eEybj%հ5K9C.+mLTV7ZQ+D+Τ,`*~Yz \GaM^n#od6FUnѝq1gbΊPB \RϦ/!k#5eUq uV5:Nxu%ݯc1!)dS{XJػIiޡܛy"Xg7Yc74v*̝i#Qix^-쥚A=8^o,M3ǽss7Ecs&MgE֜׼AX8 E4>{m|4!Jc)/蚂 GJwR{DErk{Tn%E (7Awt/픯g\-oȲ'ׅ߉a`@Ӧ:7 sa\b -hE XvN{CRl^CcAL)"`]}+qY ̏@巐K@P7Ni^}`6Tr(k]{ ?N &Z#-EyTs)4eipQ=A)͡&r8ò]?xOC{vUˮ $;QJsשׁƊT6Ȩ*F7P6'4淐tb$XпF 0 {SأW?% U,)JAW^,wg&Tk6nYQ/ZL Rx:e©ێ*˴PsZb{;N;ZX9LSGB5Ɩ(܀@zJèӕ;41Y?cgvB45D!l!j C6r*}2bR(F SɱR=m/mUC{[q-ܤ{h4nh:FK^y/5|5wihGKhxd^riנ}U9@$e5T5qP?P-&h[A;]ۛk's^QP˯͂tߟaQxܵ7uW fsЂ)ٗ@Z,H+ 77'!~?m'EtK>ĸ@1A mgSV3}؈0 M`m|+&K?C#ϋ?lP >&k5\`0vxv9<3a:תj }z4#c)w(PGޝ_T\lywi nHFO:کvG%A^]ea>e9 ւn.`(`z)켒wjSiYZ)EXN:`⅝4Rd֠~'ƀtD}8Xbف' ,IS2 Z}7ߨmg1 +#HIų! s0Abփb:;2nǀJF@1JzG3|U/hQq~l9Ȃ+WzX}<4.1NܺS;K&/wZ8`PDʱ{(!]_.)%@&}44QՆvVNLvU&DlI kf:ckv{9R1I@T۾>?L(Ze]~_aR˪w:Z^흽Zi>0Eo"673%v?#\e?z]П)oa4O;(}mMudz;q,VEŘ0~Eta:cW4Ӡ'/X{5M$n8@-"ᰰ#N?í Gt֍D!eM 16:Ւ<Y«6g2IW9j9ڕ #!dXE"Z0 VeֈC[ ɋ)z"7vi$>v6jݬdG<aA&}Hİy&/J]|[O۽((gRnJ Z U)cyb`s\ `VL}!N%O)BKz/@SQA~QSyGs0¤x+uK7=OD{EP+ ]U0re䕾'AV? ޯwb3l~Ro0WG|d+{]KD"i0< MҦ8@W4u~?u5 jzrb8 nͤD;b`bK|5u ׈D{@zZ}5{ I4;M(Jfv%5vvGGy7&xkڗUqʐP E[(maܗboOT"q,+xTTJTⷔ#K @z.@ l`Rkگ,Sd C"^,w/gZ7{do,R@Lc[>-Gr.7>6m>W E˃(5- Uu$֧ƌEBEA;=FYB 7Wߊ3oYfVՂ`N ^S @zT jmȖ`vZv4q-HJ1TwkIF}ZX`@gbZ ܧWZzg7c%=j&]3;u15UrIƓ:d!vԊ$AkXFµh,/uiAN7AU8;Qdh6gNjd*DX9~һJC:XF_ +M"W)֕WjC$ %~|K*r)kWCH/i5;&*Y vC!QE'yI@w}yeh1۶1 b1W '&Q|kt즖^dz:Ll:݁oDS.?utſ#|CcK?NsſԞU+4ӝiHh"w"Q E3-$D]Pk^kC_),0%7!~R>֌\ )I6ll@oeӯe^M4t_EpM}|Xԃ [ }G[J$+L Kt\,{(ޗp_T-5y,x#ΤW}X"t25)".., ۓ`VF,A$'g4ErCPB@4͓FgZjɩո8#>jۂ HڇQ;|xJJtPz42! @(9H'1)ّTCe U$bS,o:q ^y=#+r|rq;] ;jGZ2PPa%"{t}W˰;%0sL PW-:̒?uzwss &HH vSJ_>o-Z@ MZǮ Qf"(\LoےZNtPm&e0 _qKX+&~5,CX3ak_衲I=m,_nhM;ֳ-p&Y!T?LZzG{9R)T :PG+Pt'7S W36QdʴǚigO2)D/!b t;hreJLKq`b햹*<$Mkxo@R#/ OfyABń &`q:.|n)֦[N0,&:<&rP#%φ `5|@cCa@!iiBuL!hTd}X:Y3 aPuAn6 ' ] !~1lpD1 +) l:vH->E@knOPf訆f'SC!,.h+wS rh?!*Ik=m>+vW,}_Jc:BjɫsKe;krc'm-$wv4{ZsL&sz js]}X7==kaW_|MNq'A5a'{gZVhA@m!Zq Sc1 zrC'ʵL+ش9TLƗ(`O+k.lfs2yOui=ĔL?LM76*0q~*'B_ġ /FpPDD+ vG"e,96m8yLo 6`PG!< 龮νĿH-J9?/1O ]LYе.?щ# QZmDkc\1=jN33ttN*yQ9` vͭ :#k4Z@S4gviT6xZVn<,Tw'Iu'{Wхu찕\K>o1_쬟-=_b ?.?.O_%̚_r=oL<;$3 {k@E:ٵ[g7kBvT5VI*T1AQ,(x`^W k6d&X%9}n4U3഻Nȑɿmmq O>وPiMqLNA˚-h픺Nu֚([H\0BrH1ekX^9u1ZP@TewkOќsѦ*4@ ˲SEm"3S$<F 3NJ86y!} wDo# tvX B#iqits {*yPg .b#C8Ok^k #3;/cCO>EyƁu2O-M0$e:Sd :Z9ecykӵ$=5FjԢ3ξ6W LK횀NSU4Mr@ֿL(ivZbbPF)]LgErcHo>s)h߂[@(IzqsdD[>^CSIz >.R Jv*Ǟ@]X`oiQlk$no]rzڼ "Z8ح YO* xYu.ખw鍚zw2ၮA'\@/rB\<˙#z W :X 2ߴ?-F7'u3*Bۧ]PmJM/}u]? k$6Fݕo;珘j"Ӥ\z#]H_=0bQ9ZxS_ üy^rQRb-$D^Axۭ0Y/r6-ML?FQh<-&in2ڇ=ݫZC&J^+wy?T~ngw4e*!гa{+%c?u^6O(>@V9'`\.s? g[iNR'+2e&"x( ~Xrui_OJbKJg\1#P<-+сYZo7딯P׹")>iDMY$\˖5;^^Mص]s9t6EPDJ)>G~Euե/7m¥iɉ-.uַKmD%BTl?d<2QzT>qk (3cvW{DgXcq߈nߦdicgr}U]I@$o2Bhv?Ti" b.p#SaZwY%&9}d2)Y]U8W2!ac8t8W;$ Y9d~]fӁ wl_sB ³w{  d|Fť_ΧHQЩjdD#!^\T $ K7XH\sG%%r8:YvK̚Ѕ9h5i"BkݎwEʅnv6:Mw+ٹ2zBX+fbh1ZG{A{;2fR%w)sR&/D.iO,q,t53*\ZD6`^vIyLL6[5jmȿn D-K8PwV!#O]6Tt+tD)J|KX/2kzN.ȷ%ѮپN(?ρ^ꔆSшz9#qꪠ27(p=3b?SU&M_)_S,4GM{%u+Y+eiC\CGI~؟ɽW )&̖7J>bsMt99jh{6r^6b b<W\4Gnˇoq%W~`DSং

求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大地是永恒的,生命有限的,不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大地.
求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大地是永恒的,生命有限的,不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大地.

求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大地是永恒的,生命有限的,不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大地.
好像并不完全符合你所说的白话,不过好像已经没有更符合的了.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大概的意思就是指‘道’,玄牝如万物之母.即道产生万物而它却是看不见的,想得到而摸不着.万物得道而以运作这是自然之理,也永远不会殆息.
等等还有几章能与你的白话有所关联不过没有一章是完全符合你说的白话的.
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道德经.

第一章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

全部展开

第一章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章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第十七章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第十八章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第二十章 【俗译】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第二十一章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导读】 老子认为,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动态是永不停息的,并因此造成种种曲曲折折,然而这些曲曲折折却表述了宇宙的全部信息。从整体上来看,宇宙的全部信息仍然可以用“一”来表述,用一个“道”字统将起来。 “曲则全”实际上是“龙”的活动过程。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导读】 老子在本章说到了自然现象易变,并认为人的活动更易变,因为将一种现象持续下去不容易,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不变的。然而,人要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得到了“道”,并可以因此与“道”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那些看事物已接近于事物的本质“道”的,就相当于是得到了“德”,并可以因此与“德”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那些既看不到“道”也看不到“德”的,就叫做“失”,且不得不与“失”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人若要达到“道”和“德”的高度,得持续不断地去追求“道”才能做到。凡不去追求“道”的,也就是说,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质的人,就只能总处在事物本质以外的范畴“失”之中。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导读】 老子在本章列举了不懂道的人的几种突出现象,实际上这种列举是可以无限的,因为只要不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事物就都是不懂道的表现。老子把“物”作了拟人化的处理,说“物”不会喜欢不懂道的行为。因为“物”总是按道的规律运行,所以根本没有不按道的规律运行的“物”。硬要“物”不按规律运行,怎么做得到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物或恶之”的意思。凡是懂得了道的,当然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导读】 现代物理学,包括(超)弦理论在内,都是研究关于有形态的“物”的。但是,老子却注意到了“物”在造成形体之前有一个过程,并专门去研究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非常道”。所以,不妨把老子的研究称之为“前超弦理论”。有了老子的理论作为基础,超弦理论才有可能完善起来。 要注意的是,本章暗含了一个“我”的因素,而文字上的表述都是关于“我”的逻辑思维的结果。老子这里所说的“天地”指的就是“我”所处的环境,也许可以大致理解为我们今天所指的太阳系的范围。而老子这里所说的“物”,指的是宇宙的初始态。老子便将这初始态称之为“道”。“道”的不断发展被称之为“大”,“大”的继续发展被称之为“逝”,“逝”的继续发展被称之为“远”,“远”的继续发展被称之为“反”。“大、逝、远、反”的动态是由“我”的位置而被反映出来的。老子这里是用“大”作为宇宙整体的代称,而道、天、地、人都处于“大”的领域之中,成为不同层次上的现象。低层次受高层次的支配和左右。所以,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道,道受制于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当人懂得了“箭头‘一’”的时候,就等于是理解了宇宙的本质了。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导读】 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为一个箭头,就必然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人做事情要懂得不轻易去走极端,而要尽量去找到其平衡点,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人在看到“荣”时,要能超越这个“荣”而看到其对立面“辱”,在处于好的状态时,要能超越这个好的状态而看到不好的状态,并避免进入不好的状态。谨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对帝王将相来说也一样适用。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导读】 做什么事都有诀窍。在研究探索宇宙特别是宇宙的起源上,其诀窍就是要去掌握“道德”,因为“道德”是宇宙的本质特征。“道德”是宇宙的永不变更的本质规律,贯串于宇宙整体过程之始终,所以掌握了宇宙的“道德”本质,就能够站在不变的立场上分辨出千千万万的变化。“道德”又可以分开来说成“道”和“德”,代表着宇宙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译文>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导读】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性质上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且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词语来指称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本章所列举的三个对子:雄、雌;白、黑;荣、辱。须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且不同的学者学派用词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描述的对象却是一致的,都是要描述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初始状态。本章中的“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指的都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所谓“常德”则是指在不同的情形下利用箭头“一”:“德”指的是种种状态,“常”指的是不变的规则、公式。本章中的“婴儿、无极、朴”指的都是宇宙初生时由无形到有形的那种成形过程。“器”指的是宇宙总体之形已经构成。“大制”则是指以整体观念去看待宇宙。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⑾;或载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导读】 老子在这一章表述了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以紧紧抓着“物”不放的方式是不可能“得道”的。也就是说,宇宙的起源是一个特例:宇宙在其源起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物”,所以抓住“物”也就找不到宇宙的始点。老子认为“得道”的方法是首先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确定的“点”,这就是“我”,即“我在”,一个确切的存在。通过个体的“我”扩大到集体的“我”,从而认识“他在”。“我”的无限扩张最终便可以对应于宇宙的无限,从而完成由“我”而最终包容整个宇宙的认识过程。这可以认为是老子的“存在论”。其次是进一步认识到“我在”是一个过程,并因此类推出一切都是过程,宇宙整体也是一个过程。这可以认为是老子的“过程论”。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又都是过程,存在和过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存在和过程统一于同一事物的观念可以称之为“集合论”,即一切都是存在和过程的集合。“存在论”、“过程论”和“集合论”的综合构成老子的“认识论”。“存在论”、“过程论”、“集合论”和“认识论”的最终结果是总结出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并可以用这个定律去找到宇宙的始点,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得道”。“得道”的最终结果是进一步去建立起宇宙“大方”,即建立起一个完美的宇宙模型,可以将其称之为“绝对空-时系”,以区别于后来在“绝对空-时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有种种“物”的“相对空-时系”。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强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⑥则老,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导读】 老子厌恶战争,并认为战争属于“不道”的范畴,也就是违反“道”的规则的行为。宇宙自然按照逻辑定律箭头“一”的“道德”规则运行下去,人类也是这个整体箭头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进程又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箭头来看待,也就是说,人类整体过程也就是一个箭头而已,且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道德”。宇宙自然的“道德”的特征是“无思无虑”,无所谓意志。人类的“道德”却相反,是“思虑”的结果。人认识到了宇宙的逻辑规律,便可以进一步对这个规律加以利用,使自身的整体箭头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也就是说,人类的整体“道德”是保持自身整体箭头的良性发展趋势,并尽可能地使箭头的时间内涵得到增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的“道德”应该做到使当前的人处于恰到好处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使今后的人可以处于恰到好处的生存状态,让良好的生存条件延续下去。而战争恰恰破坏了当前人们的良性生态,且由于物质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还使后人没有良性生态,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整体箭头的终止和毁灭。所以说,战争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