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朱熹这小子以前干了什么事,从文到史,从政治到思想等等一一给偶数落出来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要一抄一大篇,答要点即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6:18:47
朱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朱熹这小子以前干了什么事,从文到史,从政治到思想等等一一给偶数落出来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要一抄一大篇,答要点即可
xirjY.8[)G2P5 :!!FhDO˧P߷>#YVU2svWNM֔wMy=)xz\OsfdK@:5Wk/zg{ղ&7h=K$Iyǣ0ٙ׺Isnyva˻zR nRx+_l[{jJ/2?N/dgcw24߻j907eIM_l=XOxT^mF)3 `6LXͅq^2qEI[xM^5'@or5v];;w.{t1F0`AS?bqt!{mOae:I#QN?^\p9gVuIWx[uI{71|=;2ğ2)"`Ԗ]Jf0nͪ}y:S @2|81:wl 3㵟OW=MRu7{<.O=geJx 3A3v5~ΰG>>'/s_l0% ׃{YЕ'56d`Wr&L w[X,N=|x|\Oy+ 7{$W / ^{%y1ű[K|7^ j%L`L`rdF99!Ќv)k{<4<6w457fprmi7~3]tŜL cob37i,Iⵊw20 X'0 'AƋ1* 9}^aJ4^.DYyBXד?ʈ7Άà2x_woʎJ͟SP|\$3Drc=}JّW3՜pؙ@e@{pDJS.s2eQ~4F25(6p'ÄYL?Ȇp: 3$7}'/iԫ酩9y6.0zPgWLG/dV/`5 I/#~vڰ> "^o(-<̓"H-ۚW۷@.^ˁ"F؝S צaR!gJ8̭t92uar8p#g R`x .H_~Z/N1={ENt%>( /6~x꣧l{+neK΃Aj*O -U'O{R q<2i),JagT>,=P *A,)pEox(*ϠH=;sܘSM?˚NGAz&ZFR#'iœzq ?%t=*'Л* Fd)>f~:=mzflePME:ӬY5L< Bz$i; JM Qy*Aђqo S4UM#"w lC+ף fۯoz'A:ӘTg1̂a}46|؛ƹY*`!^JQ6y%3j\ɫEiNe…ܾMt( {X2Tc$+9Sq1;s>og~؈ݍ$Fy0`LM`AOt*ʬɼtYLoj(~|bP) &`}H-m|C:7Aet[4i]6 7k N2 ?AW}d2cɨY~VB/YЯE&XNj邢9;^e{ӽMy?#1i簧&diN@t5ü~ނ=L,fh8~FU9j$c^Rf}@2EgT`Rk8^7jjT>.@v7v*> [h?2$D JwM1R{`* N!) T`&6דkh`;zK8Zh;^6uΡ t1c>*:N r7 8d=auJgԦӽ+s;xEs$xIOxOjZO҇BE|RCHiT4j!/&;#$=v)C$`0RoiƩFh6DrųC;tٗбX$CxVMm D ~ei}^ITtBpǒ@CKW Q_VL{ÃSu;=ßBJ FF̞J >XD釾 D&G/O9k;µRn19ml6PO®£hu.N5 ?7S)D `t %Wf\SѵQ-v<aH^RBQz--V5#vƣye`ëuד.#ZK Dk5 zE&:VV5ƅzI6!=W)b hu(ŭlipZV A3=`x7+/IeʝrxD:Ug=o;Bf50R0+Wyb.%߯UD8ǘ ~U y%/& pW88pb.ģn2oYeK' &R=8Cz Tx|AZ4SZcQhHrx\`=i**cqTW] CQ_ߨb8c^~heDd&7YEg39`/!J :9 *6&<qSL@Oh5fޠp9#˼Qp*hsVGiABuHr"2L˗aρle]/} ].x$bb~Ӓh ״wjNf[V m^’ZEfִaĤF=p?6Y_ܓ&璥1%ͣAEVټ³~9ǨMwZ@[Dғ^hc F~cwz|#˝%lLדSa2}y ;etW] c=Ɨ׽$8$p0]H9 RbI]&DLXiAIGECd* 3@^0ֳ;â0v 3mqs[|T,0TϫҺ|-NN` uL$Z& [:$ƣ0΂Q{n9+AdowDm_̦WL*H0[|QӁ Y?3,I4KZo >TY6Fih.MK5E3-ZybdiT%AQbښ0FZFLP1 ҋ[S"a-x45Sxv$?%$Kk0~j2I aEh&'ҜhiMa^aKbj,>$wZ`~$m|E6S\jxxeyٻ>OR~3 +bMssez}vR1Ik˸O5ZL ]2SfI7 Q6Y Kbv]B>e(R"t,=0/I%F"R0d]k2 9IP-kLp(m(.5^jx P2Ie gL@ҏqX )bb LEPWjk q__|2M3l]U @JPy@J' &5b ZC+% 1.-Ÿn(CiBS'?HJ-Y!Y5s+UvI{JWu#:'& 06|+x'~`gWczM$/ ,fK&_ Mҍd2le8[iÅͨ%h[B;+{q.Vȃ!D [מ%BR#݊y^z8)ArXSad2^mލ0!&E3jp'8ࢪaAV2 _(㒇ρ,p5:얼B|VpO1ASQA^PQx= -̡q)`u{|]+uH{nޒ8#''Ãf5<6xDP~DxB/5561jՆ#h{֏s#~4oF5CiNEp>눵0(OR0Ip7s߀Z F{@fj]gĴՖxFKLu UZ+UuD¢H0̶K|OgU31WitdVrAޝK+s%S[iFאr8K=y*1lN6jt/j2^XdEnD2qydꢅ}=35c2=Elaى)3:xh$zQa JGjg„K7LڎY]L{yl6GY$]1ic6hT㕆h,~I 3c)3U=ˌڐ81j ػpi*;Q_#` c)[5X8-=7'yw<ӪP.^L]XT7[!O-N(1 qaK,?& =UWW4ll_+=l 11AL5n6h-Dd^]vM~c*/|ta1ȗ4//0(.'&lo3D/:eK? % n[&RZh~ Ց8-wMzu3@k0?:.A -l`J|r1ث׳e'IW ȠnR<\7=&+_EBqnۖ\є^=55lS,mY(U_Qg~D۩0˄اZ6ud$0-Ol^hL1Q^fGm]Qh)Ƽf[(,ﶔf:x;nmj>*6ۙg@4 }UypG^ X2MTٳvs!a1-7k{q{/q࿥4CTL s_0Z*3^{zgJYfvwةT&*dsyxq՝h2؄ f`7KkAzDaR~/@8PϚv)Yr%+ãE ٳL$i+F/i` g]RY q4ِƊ CHhk 'Q3B`MUf>H3o|rfdxiA>hs{ن_\Yky`֓\ĉfX6L%"svY/3a Z4Otϙ]~z5YaIS@vqNE`dvOîa?%5^l{ǙuTϖS4˰զQxηvb&O S̄cKtxE*iN+?m`gG^V-!p/#khrE!EՄQyv|1$a=|ǧ^A{*U1\aFSɐui[V (OЄlu*zKb L^BUV!19[Rɖ!۔*s0))ɦhj_7~o3|h w\n_*i"^;$3۳ݛ{—&Ss*-V|@T;T1C6Ճ*{nx3:$,T6&]m=T-j[FbeA yҹR@u%̐U%K #V34^Jו׾v`=KwBQeS@v3iwgɹW͋8N pÏ.ݒIM,OsWDP4P9&+JC"<^?* FL"^uCL1-Of6S+|ڼ/r^"ޔ9+ܓ||LdX]`쿇! V+{|N(_1˘MʍaPxAԡ4H[glt0oIL-qfoTec&$͆DOnNUWgÊRj.br`oH v[*Jox@|aEʡK1G˪u~Ȃ2 Ć%ix22ߥK֮ZΧ+c6v/,JҳCJ*XN-11gQƺOohWksR[dZ^ ZvC'g ײ?.|$4\в1)ny2޼0 7V:[CYj+rlڕM52?i~6V7LoUڔlC }R[UMBeč"bfN6Ǵ6;X5RBIRͦ~/Szq)w ʌL(u vˊ˛Ŋ"<i](_M LoSE ogEfo.{୚ң!5gyCnWqK{!VIu^:t M{B6!&dk+bzV!>RϚhO&误ɷYaqHH3Л,)ÖK꒒+1'ۑCjő-^}!cG)hA鲦 ĿY3yrzTg$4WCdKz 67 e؛ Fq#X!P6eG[^pf~ jCJҞ1b :D4(DEG>]&VIv[y=:R b?qpm1Tͦ~zxpvf1s㰙ՄAa$'kCmũ &R@%fqP{yJ'Oqզ.N+d]2'k͉XR" ^\stSxfKI[nPâf;1jڊ;_7XlVFf [|8pt(&h&Su4 w,?W'oM\W`덂6EY:R1ƮR[N1YvJg+hu*u-yڧ.Xm8TF$C/д* % WN)q!ȏ]z&/zm\uaH biFi.pDz wNNS(+0UdnK$lJ +<[&dp5lJJ@ہVC6zk\%lifҩwɽ XGDŽjܚI6m -=b{RcrⓃ_I"l{9iJ!g$%"jFqgk͗T,q3:K%#['eQNz{yÕ:eMT㑞(_s eBmFi23آ(5sѠ >'DwI8eH iy )RvRdEʖd;z߀àoh%,7"} )yZ$:_ IX^Iݶx0kY3Nώ$Ǣf((TQg5l"t@Ty5.!IJ@Hx+!tLZ6+*85@-Ǎ K(M)iRֻE(ʂp +&JɤBLB,ɍqX}\\$ئelk%ՠ,69&6i7˓sWXF[s0x U7/&tC²wIY(iLS]G]te:8 ZӶmŖɴ%9-?4&|N靜hRŀǮD3.$/(|a%x)VLy/Ԋk@h8^/DMEh Zh+_=p+`WXĠe4˯5^-XǶG|.[})u-eg&s^4EAt8ItBy=4i!j3#Ta-650RuKuiqFU8~tX&uQ- S0B- 4[:..ܣny $HEQikwkJV D2qLpqY-1.7 7zQJ)=tiwfWtRM) rtک{k~]P5C$joq-h: G|Ӑ{*gG8,*4L~eR^J4li\* vA," }^8km-\jf䊀EC` >޷I/ծfQ2E.7j~3@gǪ?e4~q Qכ $Kr#&k!_REBOچ|mˇ0Yu @^&˅ YS7oKEMklq1oW5! *idzzjr/:{ ߙU庰mjj8q D.q26zdcj?ܞKd^/{&wRgfsj,u}IE-@%Oλ(,oMrQB*b}chq﷏X*%חr+o[5xr`ùS>AEх`O<b`0f/ UFio.- fѿ=WS WVE:dڐ\crU&I{e,F~)i6+ePf.]JmO#DYY1CS>*g'igCG7Zv+K\4MF@:.Wz+LYo|1)8侳 WYe %i>{K!lJVD{ 6Xew9uJWRMI'gGn7!?|^j"K Yo_!2r9-1HŔ/ʙ;&.F܁?nxNmNJ.ceTe]SZm`ֿ +4a7dxV\Vk_ή_/T^V k4Q6޺SߓG)"?`ej3DadrYHx>R&kxE ^aOV>M^ T_ca,-n>_& u/w16eɳ`@vv!}{~⥐JNS @Y7kj?[PSS)R\fs D͍DRnkp^{:|xT +E2cym>|xP솨?Hch}=ö!E|!U%y4+0Y}xL*zMi]ӕ624DaU^3vJ?B+<ӝhK?TemܛeDoh,+ c?ӼXf}x폿MPMZ۾awފv]ٶOr gY0;~~z%cVLV5 jչKV#;EQhI&UJ& =kUh@;mڲvh[u36۰ q *뙘u@ؒM:v$13%^n$dIu%ag]#"oB0L#} vqΛҲa`kt;W#mszkA Krakbi 5P?<*Ko Xk]w|N,#SQgJLؕ2&BS̻Ò;MZB-vdj.C{A{^G 0/& dY=.ن^YdgG" *JH} Lx/*/,1[lkӘpyٙ4R"wgվ6Ny5@;xz  qԫMiX*+;ȍ(5=/R]87}O6Ͷsyx0qt;54? E@MŘ\AVTGA{yb9,Q՞4HYx)x14<}&?^vdhyv9yQKitJ(Ջ53j`"=?SlͨU*ܲvW(ax𴄃J$-xէso,AGbRyg۴>Y!=Is(kwNXCE$0[dx3`P0+f^TS9Q#aGͫVY3 bP$rxmryOiʎlI.pɼ6{ȭz5ZV\x}cQO f#_ϩpye}"vE5Likc~c,=Z0`JQ޹}m`WDD{[ 7 ldUozthѾwQ؊1/z5^5+]Dy9Ӆ{v",9f\I~c)ۮeA3zUn$Bdi-SOE//r#f~<"%_^s0Կn Uo[>xA/JIK&<)LD)lNO.5wލLȴb j!|jT(wO4u68Xk{{ RX[n٩g,K5gGT&7k ]T~-r9`:TfR>&d}6PY]Wm7RO(_pV74yFzN+JOsz**w`.ɾNZY+`yJZOk,XNpcz;JbMT>ݤ>YJ^->nsыNmo/#10TŵiPl^kx)#6+:s(R ,ܺJ #f*4{Tյ9A 6ڭ{NP󆋴m&l{k"WTV¯ *O6(w8 ;8Ci`+2J_y ^Y$g=%@jq-MzKJtMPPЄP,2e-;}Qg_~xV7st))UlѬz1U{N U+\yQP:Q1ҳű߾ u##T&%,>mQJڦ.IQFG}K4>V I:|l-h ("X8;U*4m$:5 L{58I{jBCN( EîAH2 ]{7K$O.FXQ.%Vw]b$EZAhm&` uT6%>T0SXWɽVFX׉v>HRD$Qۄf3| CrsZy=AI"n0ſ鏖f3B8ZWX()boІfJ_UA,ƐL,*Di_V`j -Vvm$rY28]򲼖`ȺglF'oک^ښ:|@/00Ny0.a6 uD/)gR ψ*\|,(1mKdOXq^15YQHB^+C7 [ȋIbp}R`emNV6+MGjÓUfeq+ fEQU_HxB΅qcuE0+76o/~)?ŰHBwWD|~خ[8eYd{]9yh2,ػ֡b.}Rtܽ!/h'bkC…耻lș:fqӪ.JLVʞ%Jv' TNW/5NtfYU ˨[Iyzؿ jgxa 6ۀbubswʚeF M2e hǙɽĻ qdI,[.+phԕTz\MM&oRC{zd{IR7ߢ%}>FT$m\*f>(g#R}\OSJytڛU];эIVg ڶGm[.%{CRa/BV[Df!^VֆmmJ]T #dCT=87>At؊#]:{5aIWzq5oG^&oQ.8]L^ΩEi:n('IJ E?VX9GW/K!{in yPe򪏙 Jmڻ*EP!o} +` ar-yL1۶՟-D |J4:!:j¿yΒiA21W#+5d@>.&IK~x3\:{yxVts/%zXKReNS̚vi%`l@UAqM5#RMBVPO_]U/[z?9BVqJ)a/L)ә~pJf87 ^be:1d~5Wyo֋(:g/1t{wHtPͅ(_K bUa?q .5fWɶƔ gL7kJQx h?@$;fnقĠX!ߨdfh7{~1bLNv0N,Ek~ig>*qǜB}3uNW {Pdcz_DWr[W=1Vc4FUBӕ\{G96V˵|rCY_Qx߭4ARg/&s'ݝ{wfVq> M-9s䷵ҷgicF,ŊL|%JZS ,*ˤ6TJ(T̠ӥVp訡x;I+Xo5HtIe[-hbYJ]]xm q',<9TXٖ-젝T%pm,36[Ӧ-{R|:y6I*h";Ǽ_UIo,M(v`J`{ ͔s>7 ljF!m0&S64f2<>#*NrBCNtC oQF-_Sܿ,igO؁ke-5WFѕ[1]Q,HmU> 6YGd# viKyٹWELoW7#\$~f ȝ wP DienHdj){ %`LsXxqwڢ얂7ߨ1yk;@RvY$N#z4bn7<3팿ՔiG7+&ƛkf whpFyAa@ƹ66YTIJE{_34\JWD^5SWЀU&GeVr j>sI>{@ -EM"(}<˻exׇ֨\5 ]{uK"zLULv6\Mn*WZA 6Y$ӭÆGo kMf _+x{L~T*@dw bA%fJcsl՝=E,A<E< }&%{S T]>]'XF_qGLzO2!&/RIr<K,fb[?Izs@cA%Żjmx`&B*kSl?hz"䵶ɠH:uv6#Pd<&˰2fs'VW.Qo[}3〭t_/UQ:3~_+ ||QcBB('đ;WPm)AM 4ΙL̦E]x^yOZ$NxX D`cU".vYwPy%].Zj,}ڴF2+c;Yh|Ve@ْZ"5ϵ#(U# nqӭ kj-KJ)#-NN?gIEQ!4PnDzs4QMԮroMu_f4u,׳[+~t2svjl.3& QTֆ{cjGZ>+kݺF״<Ygkv+eI~T0$͢4Y`v 6/ 3#De-q ٳ;);"Rg/gp/F'fvMȏko*ίś~V3|D1A@ʵ2xbٖIM/?\W,'<"Į^pQerfYA5[T;.s?71=I,4 {$ʽí`-*ħJJ9PG Htr3?8] NegO`|łL .hQ^V[}NA_V;94ҍ^"ÔQ9G!_d J5ɳ3aգ~dn۫!S-~QѽTYbF ލE'״pj`x,ʈ[Liڮr;ezPčg^1Z^D;+hYse-?$'?s )vQ=]wƍ⺊/[|;~ߟ=9̌yUV"ƚs}[ܔ)/|^ZߢbT.vQo] zbeua.2EsY!Ops?4QG KZ(o4bQEjw5<

朱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朱熹这小子以前干了什么事,从文到史,从政治到思想等等一一给偶数落出来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要一抄一大篇,答要点即可
朱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朱熹这小子以前干了什么事,从文到史,从政治到思想等等一一给偶数落出来
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要一抄一大篇,答要点即可

朱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朱熹这小子以前干了什么事,从文到史,从政治到思想等等一一给偶数落出来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要一抄一大篇,答要点即可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
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
波阳).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
衰治乱,应时合变”.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
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
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
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
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
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
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
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
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
“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
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
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
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
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讲的学、问、思、辨、
行本来是学习和实行圣贤们的学说和道德规范.但作为一般的为学方法来看,上述
要求对我们是具有借鉴作用的.朱蕉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就
是因为他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和方法去实行.他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某自十六七时,
下功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凭地硬著力去做,自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
是吮了多少年苦读书.”(《年谱》卷1)、由于学习上进步很快,他在18岁时就考
上建州乡贡,19岁又考中进士.取得进士资格以后,朱熹继续勤奋读书.24岁时,
朱熹竞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他父亲的同学李侗.公元1160年,正
式拜李侗为师.
李侗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弟子,而罗从彦则是二程著名弟子杨时的学
生.朱熹受学于李侗之后,便潜心于理学的研读,很快就成为李侗的得意门生.李
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
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年谱》卷1)这样,朱熹终于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成了
宋明理学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轻时,读书的范围十分广博,除四书、五经外,对先儒的书乃至诸子百
家、禅、道《楚辞》、兵书、史书无不涉猎,并且还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他
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大学问家.
二、仕途生涯多艰 做官清正有为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 22岁,官授左边功郎,被派往泉州同安县
为主簿.他在任职期间,主要是认真为封建国家催收赋税,按照儒家礼教整饬民风.
他纠正了当地贫民因“贫不能聘”而行的“引伴为妻”的陋习.他还积极搜集藏书,
在同安建立了“经史阁”和“学宫”,招收生徒进行讲学,并以《周礼》、《仪礼》
和唐、宋礼制为蓝本,绘制了礼仪、器用、衣眼等图,教授学生习用.此外,也协
助当局镇压过一次饥民暴动.
朱熹为官正直,能体察民情.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
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
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
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
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
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
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
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
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
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
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
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
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朱蕉在做官期间,由于能够体察民情,对于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的任务虽然
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但又竭力反对那种“竭泽而渔”的政策.公元1178年,他知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就在上任的那年,南康发生灾荒,朱熹发布了
《劝谕救荒文》,劝导富裕之家要同情和救济他们的佃客,“务令民食”,应将余
粮以公平的价格和足够的斤两开卖给农民,不使有“流移饥饿之患”.同时要求农
民“各依本分,凡事循理”,不要离乡流亡.若有不轨,“定当追捉”.他又竭诚
上奏,恳求朝廷免征星子县的税钱,并要求上级拨支钱粮修复该地长江沿岸堤防,
用以工救饥的办法缓解口粮问题.自此以后,朱熹得出经验,认为要安抚百姓,使
他们不犯上作乱,就必须恤民.公元1180年,他又上《封事》,请朝廷“恤民”,
“省赋”.
公元1181年8月,浙东发生饥荒,朱熹受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到浙东
后,他不带随从人员,单车微服,去四方察访民情,“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
其风采”(《宋史》本传).经过察访,朱熹亲眼看到许多农民因受残酷剥削和灾
荒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凄惨现象,同时得知一些地方官的贪赃枉法行为.为此,他
大胆奏劾了绍兴府一个官员偷盗赈救饥民官米4160石的犯罪事实,又弹劾了衢州守
臣李峰隐瞒灾情和谎报政绩的事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朱熹发现当朝宰相王淮的
亲戚,吏部尚书郑丙和和侍御史张大经的密友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
虐,蓄养亡命,偷盗钱粮,伪造官会”等诸种罪行之时,能够不顾自身安危,连续
六次上疏弹劾,终于逼迫王淮撤去了唐仲友的官职.与此同时,他又雷厉风行地下
令惩办了一些贪官污吏,还惩罚了一些暴虐乡民的恶棍土豪.在浙东任上,朱熹也
上疏要求孝宗“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粢之本”,诏谕户部减免欠税,
撤去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吏,“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宋史》本传》)以期达
到“下结民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的目的.
公元1189年,朱熹出知福建漳州.到任以后,便“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
减轻总制钱四百万”(同上),在漳州任期内,他又提出了“行经界”的主张,要
求核实田亩,绘图造册,为什么要行经界?这是因为一些贫苦农民的田产早被官僚
地主兼并,造成了“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田产被人夺走,税额仍在失去土地
的农民头上,使“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则公家有隐瞒失陷,税
计不足之患”(《文集》卷21,(经界申请司状》).这种情况,不仅贫苦农民深
受其害,而且给国家造成坐失常赋,出现“岁计不足”的财政困难.故朱熹认为,
若能“正板籍”,核实业户田亩,实行“随亩均产”,则既可减少佃民的痛苦,又
可增加政府的收入.然而,由于这种办法有损于豪民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地主
的反对,未能实行.
上述事迹,说明朱熹在各地作官期间,表现了他的卓识远见,能够不畏强暴,
以一定的魄力去反对邪恶势力,也提出了一些补救时弊的正确主张,同时还做了一
些救民于水火的好事.这虽然是为了从根本利益上巩固赵家王朝的统治,但比起那
些昏庸腐败的官员来说,却显示了朱熹的正直和远见卓识.但也应指出,朱熹作为
一个笃行道学的封建卫道者和统治阶级的上层分子,其根本立场,还是与农民相对
立的,因为他最恨人民“犯上作乱”,所以每当“饥民”或“流民”聚众闹争时,
他就毫不犹豫地进行镇压.
三、力主推行理学 竟遭落职罢祠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加
之他在政治道路上举步艰难,所以其结局十分不妙.然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学说,
却表现了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公元1162年,他向孝宗上封事说:
“帝王之举,必先格物、致知,以及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细必照,则自然
诚意、正心,而后可以应天下之务”.劝说孝宗以身作则,遵照儒家经典中的义理
办事,“任贤使能,立纲纪,正风俗”,以期达到国官兵强,抗金雪耻的目的.至
次年,朱熹又乘孝宗召见之机,重申前议说:“大学之道,在于格物以致其知.陛
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上述建议的基本内容是
要求用“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指导.先从皇帝本身做起,再施行于
臣民.这些意见虽受到孝宗的赞许,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得以施行.
在知南康军任上,朱熹又应诏上疏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年谱》卷2)在这次上疏中,由于他力陈时弊,指斥
朝中谏官失职,使皇帝言路闭塞,“所与亲密谋议,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以蛊惑
陛下之心者,使陛下不信先王之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
私督之鄙态.下则招集天下之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交通贿
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同上)这次上疏,虽
是耿直之言,但却触怒了皇帝,幸好有人帮他说情,这才免于治罪.此后不久,朱
熹便感到其理想难于实行而辞去官职,专心研究经学,讲论义理.不过,他并未就
此罢休,还是继续向孝宗进言国事.有人劝他:“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
以为言.”朱熹讲:“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宋史》
本传)公元1188年,朱熹又借孝宗召他入对之机,大讲“正心诚意”,共上《奏札》
5篇,其中以《戊申封事》著称于时.《封事》说:“今天下大势,如人有病,内自
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
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
修明军政六者是也.……今日官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
顾乃得以窟穴盘踞于其间.是以纲纪不正于上,风俗颓弊于下.”此《封事》达于
宫中,孝宗已就寝,又立即起床,秉烛披阅,并于次日下诏,授朱熹主管太一宫,
兼崇政殿说书.朱熹虽力辞未就,但说明这次上奏得到了重视.
宁宗即位之后,朱熹得到提倡理学的宰相赵汝愚推荐,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这是朱熹一生唯一的一次在朝中作官,他抓住为皇帝讲书的机会,多次向宁宗大谈
“正心诚意”的意义,要求皇帝身体力行.他在进言中,指出朝廷不应在京畿百姓
遭灾之年大兴上木,“以慰斯民饥饿流离之难”;二是要求宁宗“下诏自责,减省
舆卫”;三是要求整肃纪纲,以维护朝廷的尊严,令“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不
得专任己私”.(《文集》卷14,《经筵留身而陈四事札)这些言论,引起了宁宗
的反感,而朱熹仍多次进言,“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宋史》本传).这更使宁
宗对他产生了厌恶之心,仅在朝40日,就被撤去职务.此后,他只好回到家乡,专
心从事讲学著书.不久,赵汝愚也受到实权人物韩囗胄等人的排挤而失去相位.接
踵而来,便发生了一场反理学的斗争.公元1195年,由监察御史沈继祖出面.指控
朱熹犯有十大罪,又说他是一个伪君子.甚至有人上书请斩杀朱熹,使他终于受到
“落职罢祠”(取消做官资格)的处分.公元1196年,又“更道学为伪学”,列
《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为禁书.公元1198年再下诏,令
道学伪邪之徒“改视回听”,若“进非不悔”,则“必罚无赦”.同时又制定了
《伪学逆党籍》,列为“道党”者共59人,其中包括宰执4人,待制以上13人,其他
官员31人,武臣3人,士8人.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朱熹受到
了沉重打击,以至门人故交常过其门而不敢入.但朱熹却能镇静自若,照常“讲学
不休”,直至老死.
四、朱陆鹅湖论学 理学殊途同归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
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朱熹
的理一元论把自然界和封建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一切思想、行为准则都归结
为“理”的体现.在治学方法上,他主张通过多读书,“泛观博览”去达到对“理”
的认识.由于这种方法十分复杂繁难,必须下最大功夫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陆九渊
觉得它大支离烦琐,按照他的“心即理”观点,他主张求理不必向外用功,只须
“自存本心”,“保吾心之良”,就可以达到对“理”的把握.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
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
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
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
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
会”.
会议开始,陆九龄首先发难,作诗表明观点:
孩提知爱长知亲,古圣相传只是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朱熹听了一半,就对吕祖谦说:“子寿(陆九龄字)早已上子静(陆九渊字)
船了也.”辩论开始,陆九渊再用一诗和陆九龄以表白自己的观点: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大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浮.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陆氏兄弟把他们的为学之方标榜为“易简功夫”,而讥笑朱熹的治学之道是
“支离事业”.陆学是从“心即理”的宗旨出发,认为朱熹的“泛观博览”和“即
物穷理”的认识途径是支离烦琐,不切实用,因而主张“切已自反”,“发明本心”,
这就是他们的“易简功夫”.实际是一种直觉主义认识方法.
朱熹听了陆氏兄弟的诗,很不高兴.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最后只
好不欢而散.事后,朱熹批评陆九渊说:“子静之学,只管说一个心……若认得一
个心了,方法流出,更都无许多事……所以不怕天,不怕地,一向胡叫胡喊……便
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语类》)这个批评对陆学来说,真是击中要害
了.
鹅湖之会虽然只辩论“为学之方”,但也涉及两派在心物、心理关系上的分歧.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所以要通过“泛观博览”和“格物致知”而达到对理的认
识;陆九渊则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所以主张通过向内用功“发明本
心”去达到对“理”的体认.
鹅湖之会以后,两派继续进行辩论.主要是对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等问题的分
歧.朱熹讲“无极而太极”,强调“无形而有理”,其目的在于说明“理”是形而
上的,贯通万物的根本.陆九渊不同意朱熹的说法,他认为,没有必要去区分形上
形下.在陆九渊看来,太极就在心中,心就是理,就是宇宙万物之根本,不承认心
外有道.因此,陆九渊指责朱熹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叠床上之床”、
“架屋下之屋”,全是多余.通过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的辩论,充分表明:在本体
论上,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者.从哲学基本问题上讲,他
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从治学目标上看,他们都是为封建主义的统治制度制造理论依
据.对这一点,后来黄宗羲做了正确结论,他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原无有背于圣人.”(《宋元学案·家山学案》)总之,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
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
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
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
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五、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
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
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
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
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
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下面主要介绍一下
朱熹重建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的事迹,以窥见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
一斑.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
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
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
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知南康军时,
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
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他特为
书院订立了学规,又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他们诲诱不倦.
从朱熹的学规(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贤
的教导要求学生.第一条: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为“五教之目”;第二条: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第三条: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第四条: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
“处事之要”;第五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
物之要”.这些学规的内容,完全在于实行封建的纲常伦理,它总结了孔孟以来儒
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这个学规就成
了后来各书院订立学规的标准.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北宋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
名书院之一.然而这个书院在朱熹来潭州以前,已是名存实亡.那时潭州已是“师
道凌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文集》卷100).朱熹来此之后,虽然政务烦忙,
仍积极抽出时间着力恢复书院,又亲自参加讲学.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据《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
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
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这说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
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一处
著名的高等学府.
六、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体系,它是以研
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从研究方法上说,理学不同于
过去以注释儒家经典为主的“汉学”.故人们又称宋代开始的义理之学为“宋学”.
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理学是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
种新的哲学思潮.在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有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
张载、罗钦顺、戴震等人,也有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二程、朱熹、陆
九渊和王守仁等人.人们一般所说的“理学”,主要是指程朱和陆王之学,因为无
论程朱或陆王,都把“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这是宋明理学的主流.
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赵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
鉴于唐宋藩镇割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五代
史》卷16)的历史教训,为防止再度发生“臣弑其君”和“以下犯上”的事件,经
过北宋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营造,才建构了理学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萌发于晚
唐的韩愈“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奠基于周敦颐、邵雍、张载,初创于程
颢、程颐兄弟,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基本思想大致如此.
(一)健全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他在二程初创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总结
了北宋以来唯心主义理学加唯物主义理学斗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
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后人在习
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和二程一样,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
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书简称《文集》)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
在的“理”,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三纲五常”.无论自然、社会和伦
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理无所不在,这是对二程理一无论的继承和
概括.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极”这个概念,认为“太极”是“理”的总体.
他说:“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下引此书,简称《语类》.)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

全部展开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 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 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发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油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文学著作
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收起

我不喜欢这小子 程朱理学 毒害思想 书上记载 他劝丧夫的妹妹不要再嫁 自己却娶可俩个尼姑作妾 道貌岸然 这词就是形容他的!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理学的新高峰,为之后的统治阶级奠定了中国封建时期最完善的统治思想。
具体内容是:Q5:什么是“理学”,“理学”的产生背景又是怎样的?
A5:两宋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将儒、佛、道的思想加以揉合,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的人伦观和佛道的世界观、宇宙观结合起来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宋朝时期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认为“理”...

全部展开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理学的新高峰,为之后的统治阶级奠定了中国封建时期最完善的统治思想。
具体内容是:Q5:什么是“理学”,“理学”的产生背景又是怎样的?
A5:两宋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将儒、佛、道的思想加以揉合,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的人伦观和佛道的世界观、宇宙观结合起来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宋朝时期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认为“理”是万物本源。强调道德实践,回归天理,故称为“理学”
西汉末年,佛家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引起了儒家学派内部的分歧。佛道成佛成仙的出事观念和儒家“重伦理”,“重人事”的入世学说相矛盾,也不符合政治统治的需要。佛道对宇宙万物的起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Q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是什么?
A6: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把儒学推向了新高峰。
1.他充分吸收了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料,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理是万物本源,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即“理一分殊”。儒家的伦理纲常就是天理的具体表现。人们的主观精神应该服从和体现天理。
2.还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克服人欲的蒙蔽区认识天理,达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由于肉体的欲望和尘世的诱惑,人类在后天成长中往往会背离本性和伦常。所以要克服人欲的蒙蔽,可收道德准则,修身养性,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3.他认为君主如果做些不合理的事情,臣下只能劝诫,不能杀之废之。因为君主代表“天理”治世,首先要做到“明天理,灭人欲”,为臣民表率。他把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责任发挥到了极致,有利维护了君主专制,因此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具体实施:朱熹一生致力于《四书》的注释,即《四书集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注释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四书》与西汉形成的《五经》一起成为科举考试的经典范本。
他还创办、重建白鹿洞书院,培养儒学人才,为理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Q7: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A7:“理学”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巩固封建统治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尤其在宋后的元明清三代影响很大。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善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而言,理学树立了人格的观念,对于中华民族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都是我们历史课自己整理的东西,应该符合你的要求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