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1:36:24
清明节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x}r3KvޫܥQ,GG/Ya6^bHI3&$&У5+I;tک_ UY');M%?{ՑrΤMЌNL)m/݅1Zm+7?~̡i,aPE67ޢ ]_KiRO_?:^xOy)ˋ)fb35x¤WsT:s7f~2{zJ8hf^<64I5f N֎̚b_lJ ?f`쾞8_n|m:&23!Jg%oxFg1ӖWʛakLIce$%f~6{q0`bnud龬/f:'% `s?Ǵf]ͦ+ቌVǿnGY euêCaf6N_1&%x g7A;sgCsJC pOGW1l >{nmb~N>;9|'l)LKILg7c'H.9}-^+-d0;tXu/0g\p:6!MX>B-QJ`)D"GM[ņr%XpڅlpJͶ{wkwì6U=Gɾ{W& ]4oyrY@Y⮏2HMAv43 YA QҶ ɻ[`y:RA/+E9qqenj7DIG(*(ܛ? )x}P3-2wglxw|2._9 o6i\"Sxw&2apv,ȟCY(Oda̗y1F0n(x:uD]]*#@ޑʓ Y $fnr`6|㿕Cj&%/T[ X(;|Helx?r w dUx&Sw[¿*llRBlfɝNJFQ\;4pG$i\0lou;k6͢K{u}LNl?*PԵ*V<@a.e >qu_1y:%p:4Ʀ& bPSg{nT󔢙+07Es3t&f_i :?MNpԯ և=jfOMgD1m`wzWιpfzYr% s!'92 `睭14f n@f~4Ҏ=E[Wo!ٵcaf7jYXN> lah1FB YRHMī &waeE+y鶾'RJw $inRD [<뤥k*^ñjVu B)D5 1Gr]%i:OĜ2uq^ kVu(S & 56,5 )!`B܈XK~MX׃W` w\'xXvp^vNEaߙ\{u_7ˢC7pj' ^+EǟTWM,g7]a+fȍ Yf 6D?4^|usiA > KfF#^|'5t{ r McI OExRPs঴6I(h&K>G ػjI}6Kd/ـ]+7:@[۽_/x`:8NԮxPT-~߲ 8'ypTY=K<0N 8@+ Fk "^BcN:õ$ B`N ?(Wᧄ9j`rMG9ץ+QP yo"[O#x ud'hXbEwcĬ7jd7A.{9qS{/meBTZ OTׅcGR.ZS#txO"OR+5eckL,ⅅՙbq| /P\nFՈZTp% VWX*^+jF&=@|}y6 0| <} ֽ n(|/T H`xUpP);O{g fK7{f]o b5fa6S$ԑ{4ĮO#fGV _py[fbCC@/NNp\HF^ZDaZٴY EeE w:%xOR»aMzc25qQ&µ9Om4N(,rdX y,^Vb^ucZ/!ƃXchFuq;Ka3o>un|jEye@'Te#ҿg .wlK.x͔O LQW]Fef2p_>KPްpk +l`exX~!btC4BKkp%|\*vip+|aޞ67}}m>nEv mq1o?'/Ua^/ lnMJ{QH^ ַ<[BWssw> Y7W پ_zԨ ꯒ,(Yz\e O_/̙?22wMzI8ɘF44ke/3m8b/1Ft;E/_0kY@Vn}t͟] ;Ks3n>k0d8XcNք$"VkfeWE{5]K6"WL } X\|hӘbrxUsX5Dh{I[΋5N[kUEՈbffsԶIbʹSδ0J"8-1_o >DjcHH+Ն,DRBS108J<ea]MU2"ҲC_tWet2XEaz53 `Սda8"iI^>\LI%>R! + p fTÎfIxIeB>6[Qq: /jn0mI g16k?\\̫KGY] W ~üjkRät r9Wӱd9<]@Խi\5%/HW1{fvdfE}qE_ڭ|X^.Rlh0,˦ gEQo@Ů$Dm$W51Ћjl{t18c`UnxhUL8eyB ]ŝm{Xd27 %>E'X1VC Z_Cz5z0ه͊Q/:[tXwS` %Zm~ߞanmhɝ0\<=XW[>"xj1d)?CYݞo2/*IՙSm&ԩZM/{'Y58AABƽ7'Fp ŭ^ېr<,OLgw$PnL:O0_);s9kJB1 5 ]E NnE@kI&g_mjJO#אЌkJ75fS"YJnKnʱ!pI5 &L,L&? ӂV2R c@+DN/,Tϙl.Vw5Y1I>Ɉ[gz7im6leӢ@^4;5Վ,|z$8!vu HМ*l ^᧹#)9+S,fdpxh%ts$vLL!uϢ}͓12(8Q* c}Z•D Dc\OɺH}չNS5ggV&`IMU`e;hD/Rd{_aŘ,zax&ɒgV l]r^jAkȇGRxūƗϏشݽȤ]m~t.gpcK ^U^0fZM"j1Yw07]ak\REVDPF!.0!ob|E V#H9,,TIBPM|z=a1 pr 2T~¡`%e..3E:)-ɣ.-꛾k{8BoaZ_ |)t K34#`L;Z0_wΤnň/%ťfقg"y M8;+D^GCMDhaDp/= :?z 0Iw)#iHEH o7Q=h ȅ>Ǵ`ybFI}w%HMGG!xL^IB#!KjBlv|T(!9PbD̯IQ-?By}oJ$,gf1 XJW~b.!|jbmhzf6'0fL_q. KK8Ɣu5aY5q/g7 ʁrnk>$RiEJP8CaRY_g&0 EN&e7Oؑ^_J\> ti5 Ġa.]Lp ﯦ׸v[y+Ԫdvj`o-PyPLkd,=ot{iRAV6k|8`A4TMKQvlIAg_ki+A6&ğ`?.* {)۬gK:R%JέO..ff:7o.CB L@o^I\kS){JLG+tUAFFUa. A4CZ+cVmPP3ۿSsWtRhQDLVAJ#']S3Īn^$4|LaVZ7^sk-ٷ?X78KV$~1E/N%;[26S]6Uo lg ^߿7_ӥ,S)xa\*P% ^Rǟbf9.fE`̅Z4jmf0=3ObephXeܷwd PXLWO/rCIc]..h9^ϨYm7ޒl=yZԻͳj;e3KA0'v6 92 \nQN}v)3̹r N^ss Iclx1L_㞾 X>-,L- :|X > 1!6R 4r&5sfy;{c3Mxia ] tw4&+" n0QX4;uClj VB։E?:f38+J\ ]Ls஌L5F'"\̪)ٽc0!G!~`W(wTE}(,Gx̫př!&xoivΖ@̾\P O[0$7}Huva%.^遺/y&ҌXVfe3!GtW@D^ʼnObqbw^^ &}1JCMpHe |\yT\* & )]zu8I(e41ڸ-g|RED[,akܫvG<洏[^A2!Rİci< {eF#".5&55 POE#aWͬ_tRDNM3!%?~4ACG9c<>q*{oa}3D,nIbbc0@`~ٚ, n Rivt%D%^5[IкvdA!gl'g_'i+LZ>31kN DŽ>R)/B(7q!1[gyH 4_ÖcfD}VO̹ap(u{;\J.R7O u¦vI^$M b) #ZZ_5>$|D?cnoSGϴ8VOVZ 4a,Ni)`f3fՐ^X0Yǒ z=fI_{0 Of)Ј7+؀)>4.5W"RxFPǖj,?L*fF;!s;a1B2DU "2Am J 趣]hJs:șS([9N-l7qLVj,b4@ͺ5&i5ĥ`oP6K*%d}Fiyqw4”u)(iL6qt*Ap (&3mv[s?*L1ao;Ōݖ-/Zd ^hʐpU?h]oucI>jQ*3 5mas:9젂\OY IoFbTwGݗ@6 vp'gto?0u E0;,۲m~-k05ʻ16tRa V|up33qgS!=3yFct'leɤ9ZΥIIx\{"k|M+pkɩ;:A 'a8NT>idht/\ˍhˇ0222$MYOxp?;dv(#};ҷ}VI^Қ&4hk4"Ļ`U.)˧dߡ^G=WhŢ90=]X2dsxw /v$l{"_ T9GNm2~d;FWWq,I`טd[nq{s,怏 LgX*QGulLZ7R~*T}"a o_.)N ^Ux^0vd1'es;-[c1_15pg,nDܻA#$JL#R$ynaF͚-; N*ÿTۮmUs/ $%0;|疟~6,uQ1'pGY-Z5ʝr.[[%.ܫ.>_8: qkRc^42 bt*mE.ʾ8xHpFCvul(~bv^Naqx@vĪZz9g" x$vf$LN?X+C(1qrƳ 6rR^S$teP`dHłv qU}(lÀ?bAOl}xpb|oũ_3E%U"8? GU+&hyFAjAuW;߭? ,_H!-f򭖻yh0 j1yڂqp-đk=|m 6M*U@k-t84ɲU|p^&,*`cZIlk#!oUbOtZD.8k跃2\"zB3PYMLwZ) RHsdXq&{)y`2`SNYE Ij)<*ڬ.mKU12blDSv~BeVPeߙU c`iXXr/ < Sy1ElHK3/,]xG"x-mP_xύ]]_5^$xP:Xw2`4,%FvúWJƱ}m4wE0=t۴Z[ *MvZa&R?̮2w2a|va/9$6˯5Bze҇jyeǏlH]p& 3Lͤ??;0!r"F) &3&*7|@ljU$r`FKv y9Aj]a7+zYy2Uxi^PM1|R%l)Q`%v϶}L%*q|j ÌB9z&y ¥!sķmA x>A]zv01` ֲ͆E=SvQmiMJzG)=:Unx+ԃcRoT`ڌ=ݟ=gwU9,TC@Ɠ If=Cn1x4{3#1P}&S 153 !e7!=? )"a?\c/dpw\#|V >tw|vɺIɔY|GD|}LeRAgx}-XoS;`^-9e)TƳWÂpIڑǜ{ȷ5˵pfY WHa'T_d¿~ műc~񧖋DӇ_`qj0 dHi;.E:=(FR5;E <[Zq rƟᏉ>.C'Byb;r⠴)0ke!,K=OQB%>_ˁuNH IqXB%pGy)(q//&x^"YK{v~94t yCǾK Cvݝ"skn&7{7I߆$g]a+2\D@P+xo vmӄ3uGDsHg9],Fxf^s ?&aӁhf{ vp鿷e{ vFyʧ;.`$|7ƿ<m-5ޢ=T BLvɉdt~>!"TV6:m׾m,1+q]|=٬ה+Y/N*.RI*hk{B>EڛL\me7wk7T)!܏,a6O2=/#.bHaYd<%5QfyawDoռZ]vYucfC-A1;}ܴMM ml/9:a.d\/Y Jvpq8O؛6$O}ܮNկ +/op})WqXCh> q=()6U/at"?11ZH1IgP4@/62Y^%VW]/UQh Fzz֯M_0QTmCt0?Պ**̀]L:ב>B lkV,S^KG읹ϝIa~Ko<h0JB%ĝ@2.|%Yk4bqX{%6K0Z&~= N+Kv9tKv[Y~}A>jOY޳P^ Gnܷ3*P\B nQVTdd7HѧP.Oj&j}E(ࡄ΁c˵L_VS{p!]0/ 鮫 N:#8JN5f\c99?g< cES=mWNKI=wp{(e1sv9d)τ*cō(Du*QmuhK ]{6ՎF/dDiAo<8Ѱ- 7,,`fK̭汿`ť%ΥkABK_Y9!'BNњ!oQ&5&: ] oY0l8P֑i\oΖuk[TVܔ!mͶ~ͬڏJ:9Zݤ移IB?P* c?W*ROrRwKr"?ek~T't\MPjԋ4N% ={>G]p^|q,@<0Od$=Tꗸ/ p<`RI#`C>zE ݑhZ\ljitPV'<,QtW"){fyVTp`;T1Yگ\ΟM*G2&$4fuV[5i6Xѫ@ qnm6jP؂ K|l~vc  k-4(ZrdT$X #OĢgqݯ:KO=r5sҁ\%ٴKhEF,/gaCvΔҵ6cDA]t+GuY&Gu Wֵ؈vKc>]ܲ>w1^"| McR3yo6΁^^87zIzu{ǾwG^?~{j_<[&"rXByͯ;04d~P7džj uLz5s> mI:HF 5xLOۦ۞Oٔ^!) 6P٩oޡpiH+;h{f {bߎ_ ULs:ҁYqcʻasz.+ ٹEf25C Au[+gʹk<=R|>kb28 h4\# .<?Y- 4l&i?1ޒ/@_\i5$ϣi̼m?$a@%UbʼnI[yWBRO6ի[ /a "s߽fx)U]"٧D䦽T?uzs5 BF,lRvsWm@s;O"V~ǜni^vF,5t^{%Q9"z&4*.3Œ ̯`4"Z CNy/XiQ bzkks#.-/iSa_32_[B_fj,7UUYKDM 64.+Q5l(rg9U1 G+,D$-?;b]h69ٌ}*lC 0.k'fT!YuIJ4/ϻk[RW Hl=ԛ^͌K#dR|RZ+jF}ad1Vnl}P>nw!0di5_;$5?Q_b0G (]Kcx'}O F(y"p\8%t4;Kv&`ײW }dXέW+O\_EZmsX=e*d#,LQB [t؋Cݼk eMS愄 'iIUT~\*AثƠj*cP^džȎ5#6 X mK^ĎJd {jZdY?H¢B K Y]]Q)I*a~٩㑻4+Q_hL%cjBO2tjZ9Z9>'B7>X³ #bˈ*쇬ZN`E(cA\3MmE0hҟw&dHըпeka1L@ks1BUgcmBk,2y_.x$՜kYt(MNzX,ݒ6|

清明节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编辑本段]寒食节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编辑本段]【25个民族过清明节】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
[编辑本段]清明节用花
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编辑本段]【清明节由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编辑本段]【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烤饼 在四川一带都用清明菜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饼,色香味极佳.
清明菜粑:贵州安顺屯堡一带把一种在清明节时期才会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话又称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杆上面有许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过一种独特的手工工艺做成“粑粑状”,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等),通过屯堡一带一种独特的土砂锅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节屯堡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由于清明菜是一种纤维植物,一口咬下去会有“拔丝”的现象,口感极佳.可当零食,也可当主食,可放置时间极长,据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百姓为行军打仗之时士兵随带方便而做.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全部展开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