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社会特点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23:16:40
西方中世纪社会特点是怎样的
x}n+Kݯ Hܹ ~5p6` Q#%Hj<$Hdr*FOޑIJV.ܺ7C ;?ݥw4Y{>jv&~zdջxOw?=&;O+Zd^y#bmӜʽ4~p7roWnߛݹϚnv\w`0WvHj F_F v +-O%fd=^\/x`%h53mML2ܞKZN9 Ov;/@6ɶo+Sue/͢aWKWD뿆KU~KiRVƫItWj\rc>V⯳_́6xM%l3~b1L LS"W]%c< մe܂7+w+^y S?3W'MT煦{-MCǛ ݋i5PLg~z$U3l0Lk DB9wwx7Ʈ*y̛K/=Z-1̓+v6e1\+]pvys>=ߞg7$ڐ*uYHir+3_AU۷l+6rʟt5,'_x#.mcW`l~^8^\FuVtEwٿ`y,ʄ DDy_Mpy /Mr]Á4ռ¹ ؟;`D[55땺#6ms2iDž7B{G'~T 2x9>y:oYKނX5|<Ƨ["Ѓu"y{r VtLbSWcbz],R^02xk:`X'sZ0ϑƆ"8<|ĿӔ]_aJEZł-W8*6V-e\PMi\ UZP[wH~֑8ΧsSRo/ 5q٠^sʴe! Uд;rw`0򎫛dm0M3J`aZ2sΌSˬBYl0"d^uw3壠>7%s:5``wP,I?LU\Ry|RMN|Gx,v g%F3?oa0 u6C9rZ2p7i@_m)H.!x̧s7S-X]poJvCQ3|hK SwARI [u].RE8,X-[?ҕkSG6m:m|]L. &@iQ%PĻɍ7D, `\RhBSIpWAJA)zMG]Ȩ|| cVI\( ˡ(iw_~,iX:1X.]u8S>Ï߳9ԂE4ӷMBD1tE/;Eɋmk ΋d1N'_zTAHq׷ބ FRNw4dqj׋(`Uu=J"=s> nVx<`5jKbnmۧNQgmo6jU?~+Vӏ6,bHߟ#z rtPBXmS=A ^DO~k.|^V⾥聍tuy'ֽ^HUL >y{'''&Fk .Ñ]M_5P$lY^͏ Ž X'(\SC8-U.Ú:`=jϽwr ] ^ȉ !Ʌ=آJ!-(})f^$'tlEhjf h@ZY4973T@@%C+·ޑK-wjl -/sE3csVM9vt` o<(yO0xbMO`$֕lpQ'Uv=F.%Y`59,w8Xh62Uf ָcw<BXAO0\{-5aeL!hqN#T. VW=KTXUbVT"S5 e St%?ҢAl7Pÿύυ~΍ S{nZ|ŻX ᭵E|9靥D*6H9lLllh4a({36;NJC~QWB0Wŀ>9'j*?9P?S*ln>1D i4ÇPԯr6Z~RXS u''B'+Wfz,d׽فQh4u^x#G2Qm pf(Wdś&kGGiF1-z݅BCe5?FkىQ`-trf6Ŗ1 ~VcO Ά Hftk֖DR|q`X6' >y 4̉FIӕ&/&6wے?׫6@.1qĬYˀ/u5=q7]|e q#^ A;|n9kTè{,kE8TvʻQx"[ ?IPPS >&feڢ2KOawb4FJHD hżUuX,GmaܤԖ9 ^j^fc6qwz/M0o݊";lJ)nʑ6fVɆrf9v4BiHyG=H {I~,"bk7[&LF:&u5Iz123j<O  O5hl1N@(#ܐ%5PqTGJ847Z?1-F+_d\:A&nbAhj7D#.\a ˿exѮ5U@d ^:c%B}[ȷt6'QwE(8xpU; e)(ֳ29,}Qh83` &\`f.TLS?,i0̄sUNX0Iyjcv$0>MPx鈾,iZ]p20if;Gt RK;fZ#QĒ]M+ƴ֎ x :,APxػ]R]Z%*1)icձKx15X~]2I0|'RR%?A#44tnKb+M׻ v&"  CI3k~8 Łj#p:-l ;d( QV#VoE5rz5N|dw0o 3MJ#f=eBzZ$]!>CV< F)*U.e"s^.6wqeaa6kr g.(D);Ǝ?װAډrVðȃFMō%sP7:Ah/{{oڣNUܴ4Wv^>ɡq[}싽Fz#q[+]7:w?Eӌr=LF8q~`JM!n-jو;qת_:)xW $T*h-Ь)oZU!^R:0Wۄb@U1RwblņE}xOR Rrzcf[e-ZjKq%MAU6c KDn_i}yO$Tj?x4 J0*R`u_\:݅̄[h$_DVA,{yV}89v|Ց`"Yz~U$4y;PWMj2w͚Ss;+:M2ML,W=cfd//W6[W8_ 3>]@n.m`,P,A?8tF,~pp/F~58Gfv)Xqi|R~@{o{2"L\Y {,ahf["lR:/LJ︌!m=K 22A>j@V9Nɬb.Rx+ܛLn'*~q2,Es1l6XqZAj?}K*oŽ„C"M66w<sj[Lю&,Aw%x:=v޵q;*f\8Ȯ)mo>'Z]*(JL)#J;ǾEsjj*EԋLjrE*nNpſq<صhv*"ZHsXԎ񤚀>%aByoVco.AK{ʔc>ef XW XB_/&`@9_^ Hh˳~jo;'Pan7{"|'wLEHEyQhE]&6ǯK4Cq׏ζ5glhITVo{=Oa%tdsZ!"3hU[35%X*&9*zc0?8%  b?, O2 ޠwhl{Ъ3 y&UN5!U#cc#./ZkU(W1TF[:~L6 &R{ЬIQ%YGƠzG4JJ`W$[gG8ksBxxZO-OuId/jH՞(3KWelV J.aѫz`)] oaNdD T x?xt*pK`$tUV,_({9f%fvv*͠;.̕Y$[XDp9A<:˔ߝ:ț;=`Q0xMAf J׬2m};xjEzJ.^?ɨ#Ek*[a&8j7Gc.k\FCǦPanHfmNPt'7K eՁ)CNsЊɝb2dGOMLQ@=bzɽ9:" PK-~jrd?n?~Yb:8]ǔ4.t9&ɒ; ƈgMƉ;rLβ:cYVkn|5B 9poe"گͻyi >bS@ݠΦj {L6XƼze}:C sOsn~ S}}.b!rU݉%jPMNiTpoeh0$sr]a XV5cіE$i?%Sl~1ErK,7A^ gcմj܁ਇh_y\ɀ =F9Ʊ!HWT- Uﰸ: _$b:U8r(hvMg682[]SoT+MpNkN{!є =a뻛j(Zɫ6IX'3P_bstb|J8nϼ-[L}seO޲ yCk*Tٶ鰘@8kQeSꐈeH WY ]xj{gI*o4hk^¥9iBDgvM+v9!bxv#&XNe[@0_V6ߚfxzo%5LI*?Jւ^kú05*Jޣr e%MdB1: [zn-j$8 0=$NJe^M!N1~ gOBy|]e£`3z!ܶ薼߯S6ӭ!^A^Twݍm]29%|kY;5.|t0&2V+9"%$.j1e${Bka J&^S(‹K"xW0y[c7:q>h&txEr^{鯈9";P"ϕj360 ?9cW˯poʆX7 y/2jʯ6)R+6 / .K@_SBgF۸D.-++\[ix?_ |C?'Íyrp0 s(fd .h5VU{ѾV-X吹cpp vs gX\;a,= u\ZZ1ܫvyGUc';ӤNxLDZN rXk=a( dYbA\{}F#6 J DÌkަ >gY*<Ը‘+cS V#OǼe4عjy6vx&XW ZHm+(J^h" ^>zOYdՑ+֌8` 6 .9c D&pbؤr<n|It9p!,W-'Hs\@- CPx%jk@@M>"Fv)*tew] ^Lik 8fmF5G0iILs4/pfG+kAJ{|KTEU3?*Fĺkz׾Kۗ,D+簨NlU?9dg,+"f٨+#,VJģ v Ց.c$!eE6_& $+AA)@]LFa7 1nD)0Ui94MygQf}! ј+k}c^&(3\BAG\(-EjO6(6k2 &Gr!PbF{5I1()~2!9 32w4?ne19-6iKRӱwIFq'BzXiQhe "tXzgX:.0MMϣ- /%a6y͎~s+\IZB$0y!%ƺQ.V2YVm)28--,;K$pi6!6,8U ,ҽtDR, wȮ6[&EX*sܰsJpNUq2M4E0sh,IQW7`jz1vN_ڦyg*핃\_9CPڎHQa בzDoDlc[d~D1}VXyս}}xK, **v󣌵،{ͦ^Н6˗&|I*^z VPXDT9K%SƟ.5r@]S#a+ 4ӮmmbGYgizcPK ;1%@;@K8ŒUza*s]?v)Jh,ds\+icP-XڽSEb" e=K,%3+Z 'GVZPK ,mĒ@u況)NJ:T\xy'݀w@Y>;MUa~ҕ"ގhLؾN(-lςa1r~IDil,:# x0ߝ;2#FJd`3&4*X ի4x FHX@UK񹫢9K3k{VE$ʄhb3h/!>#;@yx$ -YdA k=)maf"xf6jzZ9myf Y!@TmrU0b &{aAz\oLUÂ`ܵۍ ficXi "Fο߂RѐUeSi0_<#]qFZi_5L5HpoZM4nuTQ|Ҵ)G;M}UVN VO7Y{Kuj܇@#ӽmy#}fo!˝N|.2gt/3oDj1v4>ҟCR37e42mD؊;Մ?9 4i[wIJiȸ-B2]wg3D(a)Q8b2=].ǟf 0>L:J2ɺjƤ*j8ɌG2jD]G"z~ވ]/ CBvX5|yVU#Afnub:mvb S E'.-=&~Hb-fBMAS:gжݺfqaTEq(l{U[crbsr [w1 7Z/ugVf`u]A$!\Z+'^:9WYLYRnC@v3RZ" hw?ȝ¢$8Z\#@)dأg{_DypoeM6ml(*.b&?hMV,Ѧ>շp$s¶dv+-\O?5p#~0-˙JLT>Z/rjoeӘm> X8<4xy֠l֣5X^8o.rVɖ4Gϱ뀽]lr9MG]sM(#,[ o[(5ڕc}{ oŐ+uBَ8(r]9"oČ4F1|Z5zP2N;25NEXl. E~Dܠu' NuIekڔ w 8-lpYXB.e$g yU#S '.22ߖQh_.Mw=;9َ/'^7.{9$ie'<]տXzޓcO:5 |q+d,t,UW-`e~ k\i/ KjUk~tX)9;+UY@T3%7Nv BFc9! op0QwU ʦVa\/F C) 26uIknl Xes&.NcMX7σ Y Y1}tFo@ oBwOw؄ƣ}G4yKj[EʕgѼ!pZ{5j Yҍx433c꼸{g pM&#=wP빵J':GV_- y-GG׍w[^/:#1̢\pS>R +ХMI8*9[x$@K((₶bXÅ8AZJ&7zo)QU9QZ':,>vl+0h,l oxg5~f'SF<{;i\tAAy>G8zD0_(vc=lKPk)93h٤ )m& ei7!߽Ps,.zTb 7?NxL4jlg2^Nal <] ús),*?‘ lr֘ah:ǀƒK{ѯU#aQ?aXo=AobuaW=\` )zCWFߞU0Cw0yʡrщ!B@żX3}f>U8= X\)wm9X =%Fk/zKUX\{M7V8!k@GD s5rlT$'of_W4Lܮu.́|Ɯ N0齟rtZ\)f]׫ٜG,6/縫SemG9$=9GCyR_[%?kMu08 iv/^ϜLJ-.6."g[zy'u,臵/ˢ6jѱDž^{ \nmϞٞ~Isnfz[gnKK_+ɋmj:o*^*bB?.sb(tY^fh8~@bK S>WU2¸DP##}Ѿ'-Ź `nj,lbQ,x~ڂX6yEA2]oRڜU0U*scK+oRܻQDq'57!.$!$YdbeP .8{ڤp0U:~>ɟ6i%CybIPWZH#lcZ˖Y/A@im+':R=y]K"XK oNdrZe kl5Q DſIM=c{J*Yū ]?NtTgvn*tX{73s$ltFq[K2fwg'Y*z}ړvOC|:{wr@&eA\t?:AsB;SS량b@T˛5MMÔk J77L$~4&gccʾG/rЕ?t )]G!9"+ WEhe4&'a=D_6oq

西方中世纪社会特点是怎样的
西方中世纪社会特点是怎样的

西方中世纪社会特点是怎样的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 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 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 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 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 凯列尔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 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 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 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 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 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 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 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 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 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 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 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 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 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 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义的"中世纪"这一概念拿来泛指世界各 国历史,在注意了经济上生产方式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国文化发 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 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 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们按照伊斯兰
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阿拉伯文化迅速发展,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 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同样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在不断吸收,
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具有影响的文化之一.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差异是"中世纪"一词很难反映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时,尽量避免使用"中世纪"一词,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时,也多加以界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书的"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则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纪的历史.
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主要是指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它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公元5 世纪,战争十分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见了,新的欧洲居民不再建设剧场、浴池、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欧洲通行着英国人、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法国人、意大利人说的罗曼斯语,古代语言文字消灭了.在战火中,在斧砍、刀劈、剑刺的战争中蛮族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欧洲.这是一个陌生的欧洲.
5—10 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淫乱的生活”.(《狂欢史》79 页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女王率领她的宫廷命妇来见库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妇们上身赤裸,并将裙子撩起,以便下身显露.这一举动是表示对库楚雷恩的极大敬意.”
中世纪初期,战争频繁,新兴的王国不断地征战扩充领土.那个时代法兰克人曾认为打仗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种田是无能的表现.从5 世纪到8 世纪他们还未能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过程十分缓慢.其中意大利、法国由于罗马的传统影响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纪欧洲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教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化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倡导纯洁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坚持独身主义.把生活中的纵欲倾向当成罪恶,宣扬禁欲主义,宣扬鄙视金钱,反对奢华的观念,宣扬所有的欢乐都是罪恶的观念.教会不仅通过教士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政权和教权进行惩戒.这个时期残暴好战的野蛮之风已不是主流,而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人的清洁卫生,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反对狂欢节,反对愚人节.“在他们那儿,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对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欢史》92 页).教会的作法已超出纯净人们道德的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维护道德的旗号,反对人们正当生活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这些直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习俗、娱乐习俗.
【(1)服饰习俗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
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15 世纪宗教改革家杨.胡斯指出“由于女人穿着脖颈大开特开的服装,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她们闪烁光辉的肌肤直至裸露的半个乳房.”(《羞耻心的文化史》施莱贝尔著三联书店)
男人服饰的变化也被人认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羞耻心文化史》83 页)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
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对于服饰上的追求刺激也极力反对,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联书店).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引《世界风俗.衣住篇》).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中世纪男子留长发,骑士都披长发.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2)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了,广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欧洲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_ 据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说,公元600 年左右,萨克森人最常种植的谷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一书作者说:古代穷困的年代以燕麦、土豆类等食品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史》谓:蛮族的饮料是用酒和蜜调和艾草作成的.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国,在古代时烹调也是很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初的烹调就是烤制肉类,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块地叉好,然后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后,加上蒜就可以吃了.这种作法很象我国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方法.他们在烤吃猪肉时,还同时把烤野兔、烤鸡、烤鹅加在一起吃.饮食十分丰富.
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纪初,与法兰克人融合,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以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丰富,这些都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更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展,吃的东西大为丰富.查理大帝约在公元800 年时发布了一道管理庄园的诏令.内容具体详实、面面俱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诏令是针对王室庄园而发的,除了其他意义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王室及各庄园的饮食概貌.当时饮食种类很多.从诏令上看,有: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类:牛肉、小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肉.
奶类:牛奶、奶酪.
腌制类:火腿、腊肉、咸肉、咸鱼.
果品:苹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无花果、樱
桃、葡萄、葡萄干.
蜜:蜜糖、自然蜜、蜜腊.
油:脂油、(猪油、牛油)、植物油.
调料:醋、芥末.
斋戒食品:蔬菜、鱼、干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的和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芜青、蜜腊.
面粉食品:面包.
所有这些食品都必须作到“颜色好看,品质优良,制备清洁”.当时的餐具是铜的、锡的、铁的和木制的杯碗.从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时代没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饭吃的.这时饮食的制作方法和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进.
①从单纯的烤制发展到多种烹调方法.
②能够制作腌制食物及腊肉、火腿.
③调料品种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④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酒作坊进行食品制作.
⑤制酒技术提高了.
⑥食品的质量、卫生、悦目都受到重视.
⑦葡萄酒啤酒为主要饮料.
欧洲人当时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面.瑞士的圣伽林修道院8纪以制作“巴尼斯鲁纳提亚”新月形面包而闻名.1217 年圣诞节也纳市民曾向奥波尔德公爵献上高级面粉制的新月面包.
通心面,欧式面条,制作技术于12 世纪产生,13 世纪杰诺阿写了一本烹饪书,记载了面条的烹饪法,14 世纪拿波里有制造面条的工厂.10 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 世纪酿造威士忌的技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11 世纪意大利有了制造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能从大麦芽酿造的酒中蒸馏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斋戒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食俗,由于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斋戒,欧洲人形成吃鱼习惯.天主教14 世纪把星期天定为禁肉日,人们就改吃鱼,鲱鱼、鳕鱼等销量大增.腌和熏的技术越来越好.12 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最高的、鲱鱼是储备起来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季收获前主要吃鱼及豆子.
欧洲食物中调料是其特色,中世纪烹调用的调料是香草或药草.当时欧洲每年11 月制作腌肉腌鱼,为了消除鱼、肉中的腥臭味,人们要用调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调料有薄荷叶、月桂树叶、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纪《巴黎的家长》一书说蛋羹所需的调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叶、山艾叶、马吉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菠菜、莴苣、并且要掺入一些姜粉”.
欧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纪初英国庄园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帐,帐单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面包为主食,还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鱼,还有珍贵的松鸡和梭鱼.稻米是稀有食物,锁在安全的地方.

小越~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全部展开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