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人的迁徙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23:27:00
客家人人的迁徙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x|r"˒TñoI *! ݸIHο&"3/Z UlƬg6qp_#bwf[,_۔4!L͉dy7ڛ/?m5*r\i<_qoqt7e=MtXx6Gm73~ ii[]apoXS}0\n-~̏MUm[Ʀz_;{%ʀe-j 5 *5M$Íhľކɜ-<Eٷ-?RywS0&6zz`c1ݬfx͹0M,؂~~a_xPQTw{=mmndf{,+};]<',LP¢1Ց]٪-|W 3Lss}LxͧG+w( ^ Yt!$WsvǕf= 73[0yJZ6o+lQ`6GgbryX_M 5mlϑX{Ԟ#յ1zxfΩbCQ_5TA8l`%13 lGW=O=ifW0Jޱ0Y~zv[P]4XUJų_-~3nGp4-FK&oLJmu^.M~IέxMZcswm7T=fSp X oI`(gK. e,fujfm3ZScۍdS 0nQ 2 ^0NS JW` ~Y;k2Tv87> <w">՛7<}]"5lLhpDy0/v=LcOXmeپShk#e:1̇-&>DSˉ|m-Yn[K>~0mlӶ:\hX[TFjyu*?By=sl_bL3i,,{FMi^ZڠMz"ԉڳy8ݧL`r sQvS/z^e<3ζa=LaK<ʥq4[}R_ D[ٱ5ls1(C3%l/yޱ ^ȎMu{tW;S@i֡>a?I%jѦ`Tj Sǩ3_#{4KZ;\f`N+gfR;4) r;: )A\.ƇkK4l6n"6BKwyRB0T ].>i%Hc+Ld$:V,ƢKgu(uIdJW~)|`S,0w*T xG\yP5QbFY,4k۷*e:~}-]Nvf1oX ̷X\oE -jP07w}J[*fطN[fh~Y$Ivbq8-͠|A@lt`[X݃ۛmȦ=ǖ9Th X8m5BkBOw6k \tDҖ</-g}{<̬3%?Ȕ!LVC 9#JYlVu`hSE_jh ʎ?џq|*WWu#[}_jLݼ>"n= aHuӶiGK.SF)ح381n]AP)?և̀}ְOߴbZBTt8 G1"?݇++T<+y[~7 VgzaPh*hN" l^ب?;xyk$acZzqlu"Dd@Z$s()BK `_i;H]1JnMYG /ҐmAጆp8r|g xد[, gU3<*?hޫNBҟ=/]m4H nK N^n\I@?ws/P$43v9}9p?`E=Xˎ_-8KBla8!gQQO_`PPt"u^KUz"x{t rv[ :`2 Yޮ![w] F&q=NGp'4_4-E Blf%| jkP\%dHe5bPihnoQ|}-}\4H<r5 !> D:mn%!&Ĕ`_?5 6<JFIm^k(ƸnP5~GnI-j)).`Tz_]ᒿyDoG@4߀ 8_஡ EcIar }x#1 *SyگٺAQ{6M:/6TfWĿ+}L\ (L2G4ށ3|}D#$]7LnD&(uNa 7d2 8:+n O*ƪBF@"X"Tþ/oE#{ݲoTtYqc"i m7up]yrS&w0&7x@L! rïT;VC#\\-T֓MuquPö*EHo<"XƝG}b'\`F_ƻpA?x;Tv̑8%d#~䖡LJ?l51߉HTß ?UO9{\Osc8䱭|pDP_n[>Jh`lJSeO¯mjrQʭ^\#: 6Ȏ>\Ё'n]vh/xto͈|NluTZ Nd0J c#ڝ^㫇]*#CC9G=_YluC|'M)>`r<,\v b;"Vc2v ³t0}Iq~fHۡ%!-I2z_ܣ4GVA63D4Eݣ[uALrɸF[Bß)ƃ@f" uu5*RBPT*9DS;:M_|5{n%sx7_ob:h̶4_˟@H6wgKyvGTl#M*肈Ÿ(*Zі84xLZPhԥR10wH. >dr5'#"a]6;M1m`Z"JW C,Ah3љ =J3n%H.ˈg_;@:1Ʉ**5#WۣZiEI >Dl!EU]_.$%A.K6!lMbz҈padzh'6/1C,%ЙƘeGh+ Fhp<6ed<:ic'Ɂ vm'G,:Lǥ"yEf.w "sggVҴ[~}z3.b1tTf6ȰyGξXB[] ZP!GiI xQbK,%5lorTȗ;T_3SbLy w{Bþl#I|ixvy7y-- @ W +8F=[8ؾT %=-Պ!<%Ck> .%yV#9qVY'LL!t‡|5\ʆJNY 1czds0l;;Md쒌YT< G pV"~pJę^}8oQ"nɲG.Qaf}>w:?w Gjjt8ʢl6]=J>͊vT7m ًJo/ofd*26dmHƑR#,XO:$Yr sgG]?O.Ƭ\`!} oQir`v%ZG閏I\gPwF[KRI?1}ӟ<:ّ#RX_RqD,/rgcTc+YSyzqAg1*oV:v1 g:[I` bO'5xT}VVI!Гި ];)*WcB[za!\#3]֞dƥ ;H?8I&0R&X5PكO\)#8F>=1U)).Lb(%7_ yF(]4̈́ MJC1W.AZ5;QĘQ/Y#-/pUf 1S-Ba4i 4&ZI; ątH衼=L< \ 3켋j6l咇0YiRdf~+;e^qlz'xaobmXDFb!q_cCJ.ov+xаłq-栋 B:LbT%ij` 7<1a qdդ A[%{2 [@̃xM4;MGWa5'7VZ StDoͿ)BfՖ_٭zo\EdL2A*TgUZδmg^<;ʽ9{דZ2~L @z9zTF/¾X:k<%I1rꦴ'R AC¶Gq?SqLG54N0 VQiA5?u5"8gRP&w,\}’¨xhyr4pGzGZ# :qŵڙʋ꾞۠Tmujs'軻M+ryT.F&/^c p Njťslk+m,5;uw?r8na0VAJ 2"n66C/S;eMr0NnFvZ}ԯt3NZഈ "0uj'bCr}@1 sl홙UTG{@Jň =8y{ zzk~ES O=0.+@sEژT)mĦC}+?D *۱p~7R7h0AUj.+7}kK=* k(]F5u]醣ȍ>ޟp7S3r}aFsVoka)!p~M v a,,^;l5~@~,ط}{HDGɶ%*Y|RAe`iTg@sq_||Ƶ|T>.Fvi{:W(NL)R 5z,ТٸO M+=Mw/*iq•f9D@l_RjŸQ]d!lHU>Iei1*+scGSKz%$K(Jj(&"˃ ̰u2ZJQk P*SV^3 2uAȃRs[zU}+o ܞKZe*gJD_9a&:E:RwtS{- \#y[iDXpH]X]~K!F5ʹ^+b \jlxDX9 TzIUJϋM$0\u!Eb6$q)izrUlu&miC3av3ꚿgzsj iWTYGHCKv ̢i~r,^t ^9W׳;{ekZ-/N%sț&3ҋKǘ* [!wgme^r[їϹ!["8<2~^YX A)YBFS,r<Ҝ]H2 ]p4% ֵ$"zp+: +=6S\ O֑_~E.%Gw\˘)( :PRE':t~ѱGOKNj:TMwnN(b"jiv 'S_XVʫz&΍ >4lĊ-W%AvE<2 ?z"~̟ qŠ֦z@p9e2GuE%}(*5a?GX?*6dsHҬCZ* 9H9hQ KKq%݊ |GشS\yAޔms#=7H'}lFɨYjwYR7@+tӿ%|WscM`~԰MqA{ ^i֓imobp3 %%Kṕo)aT9MܑrR#I.21Y'܊/4f?7)KS) >Z2k2PC4R1a* = kKAmBH_j@(QBY KLC"M}XAC$ؼh74/Eg UGӧ2'%$ZėŮ[Hh]30g[}ƪKܩ&֤nx+MyBtcQ3

客家人人的迁徙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客家人人的迁徙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客家人人的迁徙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客家人的迁徙线路(1)客家人的起源地——赣州(江西)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迁徙? 等待迁徙者的命运会是什么? 迁徙的过程是否可以少一些痛苦和恐慌? 客家人,像过去迁徙到外地的上海人一样,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拒绝认同当地的文化.客家人有数千多万人,其中有数百万人居住在海外.人们只关注几个近代杰出的客家人(孙中山、李光耀、李登辉等),很少人关注多数贫穷的客家人,他们这些草根,祖祖辈辈栖息在南部山区中,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他们来源于何处?他们将走向何方?这一直是一个谜,是我从书本上无法揭开的谜,所以,我这次选择了向南行走,沿着客家人的迁徙线路行走,试图进行一次关于客家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因为,我想知道现代人的迁徙与客家人有什么不同?怎么样才能找到迁徙者内心的安宁?能不能从客家人的迁徙中获得一些启示? 客家人的形成,主要跟宋朝相关,特别是宋元交替的年代,中原人因为战乱而向南迁徙.为什么向南迁徙呢?这是地理因素和民族因素造成的.中国的东面是海洋,西面是雪山高原,北面是具有征服性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三面受阻,向南迁徙是唯一的选择;进一步而言,可以说是祸起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地带缺水,农业文明无法向草原蔓延,游牧部落先后几次形成征服性很强的少数民族,然后就屡屡侵犯中原.为了抵御这种入侵,在南北对抗中取得优势,汉民族就要强调增加人口和保持江山一统.然而,总是有昏庸的皇帝导致国力衰退,造成军事不振,领土被侵占,甚至是江山易手.宋王朝的实力不济,举国尚文不尚武,皇帝被掳为人质,中原人不堪异族的欺凌和折磨,不得不开始了南迁的高潮,借助水运从河南和淮河流域跨越长江,继而沿赣江南下,与故土渐行渐远…… 中原人从东晋时期就开始了这种群体迁徙,世上很少有哪一个民族是这么群体被迫迁徙的(实际上成了不能回归家乡故土的难民),这是一番如何的景象?背后总是战火轰隆,哀鸿遍野,原有的宗族社会变得七零八散,人们在混乱中拖家带口到一个陌生的荒蛮土地,寻找一生或者几代人的安宁.走入赣州地带,可以了解到东南部山区是一个天然的屏障;而湖南容易受到水路攻击,西南是云贵高原山区,不能发展农业文明.相比之下,赣州以南属于丘陵山区,水系发达,可以把沿河两岸的荒蛮之地开发出少量耕地.这样,中原人相继在战乱期间涌入赣州.我跟一位赣州的博物馆长交谈过,客家人在赣州停留一段时间,人多了,就要寻找新的迁徙地,分两条水路走,一条水路是章江,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的是“广府人”;一条水路是贡江,翻过石壁进入福建的是“客家人”;后来客家人从福建延汀江和韩江南下进入广东.从此,这些迁徙者在荒蛮的他乡为客,他们很难预测未来的凶吉祸福,魂牵梦绕故土的一景一物,远离了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北回望氏族曾拥有的辉煌,保留着传统的中原文化,形成“耕读相传”的习惯,希望能通过科举再度逐鹿中原…… 来到赣州城,当地人就跟我说,赣州的“赣”字就是由章江的“章”和贡江的“贡”字组合而成,江西也俗称为“赣”.赣州有很多客家人,包括相邻的吉安.但是赣州市内讲“官话”为主,出了市区,农民多数是讲客家话.有人说客家人保留着东晋时期的文化,客家话也带着东晋时期的语音,我还来不及推敲其中真伪.我主要是关注客家人的生存和命运,迁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也是痛苦的过程,在迁徙的痛苦中创造了一线生机.一方面,他们按照姓氏重新凝聚起来、集合力量,要与占据南岭的蛮寮(估计是瑶族、畲族为主,过去称为百越)互相搏杀,求得一个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他们要开垦土地,为了养活一家大小.而且,山区上“人多地少”,还要自觉地继续迁徙.随着斗转星移,客家人走出了一条典型的迁徙路线——起源于赣州、发展于汀州(福建)、繁荣于梅州(广东)、出洋于潮州(广东),这是一条何等漫长的迁徙线路,凝集了迁徙者的多少艰辛,顽强地探索客家人的出路……此外,有一支系从福建(或广东)向西迁往四川和广西,也有一部分客家人回迁到赣州,在赣州形成了“新、老客家人”等两个群体;我打听到,赣州的很多地方乡镇,整个镇都是一个姓氏. 赣州城在宋代达到辉煌的顶端,可能跟中原人迁徙带来的农业文明和文化思想有关,还有,当时这个地方远离了中原的战乱;所以,赣州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宋城”.我比较喜欢逛赣州的老街道“灶儿巷”,还有规模很大的文庙,以及老城墙等.这些景观都可以说明赣州的人文历史深厚,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唐代时期李世民的皇族子孙李渤担任过赣州刺史,在“郁孤台”留下名句: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登上郁孤台,可以瞭望到章江和贡江交汇成赣江,自南向北流去.郁孤台还有一位宋代名人辛弃疾的雕像,当年,因为怀才不遇而被流放到赣州,他的境遇完全像是郁孤台这副对联的现实写照.不过,这里的很多老房子都被拆了,希望多保留古城的风貌;如果没有历史建筑,还算是什么历史文化古城? 我还走访了一个叫李老山的村子,这里有一个渤公祠,相传李渤在赣州做刺史时,留下的一支后裔在这里居住;李渤晚年迁往九江的庐山,创办了白鹿书院,成为天下第一书院;据了解,这种重视读书的风气在江西一直很浓厚,大大小小的书院在荒蛮山区中遍地开花,真是很难得,那些众多科考无名的读书人传承了中原文化.可眼前的现实景象却是让人叹息,现在的李老山人口多了,因为土地有限,人均不到四分田;因为收成太低,农民不种粮食,只好以改种蔬菜为主;村子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只剩下老幼残余在家.我在一对老夫妇家庭小坐一会,他们居住在老房子里,眼神很呆滞,家境很清贫.谁来关心他们的未来呢?“雷声大、雨点小”的新农村政策不能对农村产生什么改变;虽然京九铁路横穿客家人的居住地带,以为会带来什么新希望,可是,客家人迁徙的脚步却终止了,迁徙的文化走了,简直太糟糕.本来,农民的半截身体已经埋在土地上了,现在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捆绑在土地上,等于是给农民加上了一条铁链,农民已经完全成了土地的奴隶,不能再迁徙,因迁徙而形成的“客家文化”也等于断脉了;人口继续膨胀,人多低少的矛盾将更严重,这些山区农民的活路和出路在哪里?如果这样下去,可以断言,100年后农民也没有脱贫的机会…… 我意识到,关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是无数草根的客家人所创造的,其社会、经济和心态等都有待深化认识,我将沿着一条典型的客家人“地理迁徙线路”继续走下去,下一站是福建的龙岩市,过去的汀州. -------------------------------------------------------------------------------------------------------------- (2)客家人的发展地——汀州(福建 龙岩) 我从江西赣州转移到福建龙岩,只能选择汽车客运工具,经过瑞金市就进入福建了,一路上都是山区公路,经常是沿着河边行驶.我选择到福建上杭县,因为这里有一个李氏大宗祠,据说从这个李氏入闽始祖(火德公),自宋朝以来衍生的李氏子孙有3000万人;其迁徙线路也正是翻越石壁到达福建宁化的,后来向南迁徙到上杭县开基立业.现在,每年来上杭李氏大宗祠寻根问祖的海外李氏宗亲络绎不绝.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本人是客家人,也是火德始祖的后裔,自幼听说过福建李氏宗祠及乡土故事,所以,近乡情更怯.一般人都是来寻根祭祖,我来寻找什么呢?我想,我不仅是寻根祭祖,更重要的是在寻找迁徙文化.南方的农村为什么盛行修宗祠?海外为什么那么多宗亲会组织?这里面有什么原因?我一直未得其解.这次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原来,客家人来到这些荒蛮之地,应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土地,而是抢占土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姓氏和宗祠为凝聚力,通过“多生育和姓氏认同”快速积聚人口,形成一个宗亲社会团体,才能形成对外抗争的力量;他们不仅要对付蛮寮(或者叫原著民)的袭击,对付匪患的袭击,也有客家人不同姓氏团体之间对土地和水源的互相争夺.也就是说,没有人游离在宗亲团体之外能在异乡生存下来.因此,南迁的客家人实际上保持了中原宗族社会的特征,内部有宗法管理,也有团结互助.但是,这种宗族社会不同于东晋时期的士族社会,而是庶民社会.为了迎合加官进爵世袭制的封建社会传统,他们在修族谱的时候经常把自己的姓氏根源往早期同姓氏的朝廷大官上靠,自我说明是士族出身,这种做法可以简称为“靠谱”,其根本是为了庶民社会中的优秀分子追求“入士为官”的出路,所以客家人形成了“耕读相传”的传统.难怪,我不愿在官场上混日子,我的家人一直为此遗憾,过去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家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我对自己的客家人文化不了解. 到了上杭县,一个闽西山区小县城,我打听稔田镇官田村在哪里?这是李氏大宗祠的所在地.沿着乡镇公路走了四十多公里,我终于在夜幕降临之前赶到了李氏大宗祠;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城堡,背面是圆形的围屋式结构,前面是方形“殿堂式”结构,内有“三进院落的深度”.大门属于福建石雕艺术,有一副“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当年建造这个大宗祠花费了两万银元;据说,这就是客家人的“围龙屋”.宗祠旁边正在修建新的配套建筑,宗祠的办公楼和客人休息的别墅,都是用宗祠后人的捐献款修建.当晚,我就住在新修建的别墅里,由于没有空调,感到异常闷热,很早就醒来了.黑暗中,我思考着先祖迁徙和立业的艰难情景,以前的这个地方一定比现在更荒凉,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会管这些草民呢?一切都要靠自己了,他们的内心一定比现在更黑暗、更恐慌……一定经历过绝路求生的时候,一定有不屈的抗争精神,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有的倒下了,有的伤痕累累,但是他们一定是顽强地挺立着,不知道他们那时候想些什么?我想起了日前熟悉的一首诗:“请,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仿佛成为我向先祖和众神的祈祷,也许,这是所有客家人的祈祷.此刻,一阵心酸涌上心头,一行热泪不禁滑落在脸庞;因为,在新的迁徙潮中,我也变成了身在异乡的异客,也在苦苦寻找如何融入社会,寻找如何求得内心的安宁. 还有,我对客家围屋的兴趣很浓,在赣州错过了机会,到了福建,我再次错过机会.我从上杭转移到永定县,这里是客家围数量屋最多和最典型的地方,可是,我只在永定县住一个晚上,到永定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想在第二天赶到广东梅州去,而永定只有早上一班车去梅州.只好打电话给旅游局,拿到一些资料回来看.不过,我大概认为围屋是宗族社会和建筑模式的互相融合,其建筑特色像是西北那种夯土长城的围合,能防范土匪的袭击,说明这一带山区的人口比较少,匪患特别严重,客家人能生存下来很不容易,围屋保障了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强化了宗族社会的特征,这种宗族社会内部的小家庭和大宗族互相融合,有利于竞争发展.后世认为客家围屋是全国六大特色“民居”之一,赞誉为客家人的艺术杰作,那是后话了.有机会我一定再去看看围屋,弥补这次的遗憾.(听说,永定县就是李登辉的祖居地,他的祖辈从福建迁往台湾,从民族和文化根源上说,他不应该搞分裂祖国的行为,虽然,中国政治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复杂) 也许,围屋、农耕文明和宗族社会是客家人顽强扎下根来的根本,而向往士族社会和科考中举是他们养成读书风气的原因,读书、科考和做官属于提升家族地位的中原文化.可以说,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客家人自我觉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文化融合,锤炼成为能文能武、耕读相传、农商结合的优秀族群——“一个自强不息的族群”.这样,客家人依靠这种文化融合,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核,才有了后续的繁荣发展.后来,沿着汀江、韩江和东江顺流而下,客家人开辟出一条生存地带,把赣州、汀州、梅州和潮州(包括惠州)连成一片客家居住区,进入繁荣时期,继而扩散代内地和海外……在一路的行走中,我想进一步追问:客家人的文化内核是什么?这种文化是不是在继续发展?我还不完全认识自己的族群,也没有完全认识自己.过去,自己曾抱怨过条件和环境不好;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客家人是不抱怨环境的,他们不畏困难、主动竞争,可以浓缩为四个字——自强不息. -------------------------------------------------------------------------------------------------------------- 客家人的繁荣地——梅州(广东) 梅州,全市都是客家人,名闻海内外,所以,梅州又叫“世界客都”.这里是我真正的故乡,虽然是上溯近十代人以前的故乡,还是感觉分外亲切,到处是说客家话的人.我试探过,这里连开三轮车的人也是那么勤勤恳恳,介绍我去一家酒店,价钱和卫生条件都令我满意,还帮我把行李箱送到客房. 客家人在福建汀州立稳根基之后,顺着汀江和韩江而下,占据了大片丘陵山区,在共同的区域内,各种姓氏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实现了对客家文化的认同.于是,在广东形成了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州)人等三大族群的三足鼎立之势.梅州还后来居上,列入广东的四大文化名城,梅州的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以致广东的很多大学都是满嘴客家话口音的教授,高中老师也是遍布省内外.为什么读书的风气如此之盛,究其原因,也许饱尝过在荒蛮之地生存的艰难,希望向上抬升自己的生活地位;也许客家人度过了迁徙时期的艰难,生活安稳下来了,家庭有了人才投资的能力.而且,宗族社会有一些公产,建设起地方乡村书院,梅州人还有不惜卖掉耕牛培育读书人的习惯. 生活的安定也表现在饮食上,形成了客家菜.到了梅州,一定要好好品尝一下客家菜,比如“盐掬鸡、梅菜扣肉、鱼片豆腐”,很多菜都是偏咸,我想,是不是源于中原人口味一样重,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炎热的山区劳动出汗很多,需要补充盐份.这些菜不是什么宫廷菜,而是就地取材的庶民菜,渐渐形成了客家菜系列,也叫东江菜(广东的东江,客家人居住区).同样的变化也体现在建筑上,房屋建造也从夯土墙转向砖木式,梅州这边的围屋(土楼)比较少,房子的样式很多,围龙屋是一大特色,多数是砖木结构的“殿堂式”房子,也有一些华侨建造的中西合璧房子,反映出梅州侨乡的特色. 近代,客家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也出现了,大埔县是一个将军县,国民党时期出过108位将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时候,客家人的物产丰富,出现了特色产业,顺着韩江而下到潮州出海口岸,大量向南洋出口;这种出口贸易带来了走向世界的机遇,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严重,大批客家人乘船到南洋去,开启了他们的海上迁徙道路.在大埔县,有一个李光耀祖居地,是李光耀的曾祖父在南洋发迹之后回来兴建的,房子不算很大,正门上有一个“中翰第”的名字,我亲自去走访过.李光耀父子先后担任新加坡总理,他们都没有回来过大埔,据说只有李光耀的堂兄回来过.客家人崇尚读书也结下硕果累累,在近代人才辈出的现象是很显著的,如孙中山、李光耀、叶剑英等都是读书成才的,文官武官都有,还有很多科学家.民国时期全国著名大学的大学生多数是广东人和江苏人,其中广东客家人可以说是一支生力军. 从客家人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来看,这是一个向上提升的过程.他们经历了要么生存、要么灭亡的关口,或者要么向上提升、要么向下沉沦.一个家庭、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又何况不是如此,我们国家在进行这个那个试验,还算是赶上了一个改革发展时期,取得了一些成就,现在,也到了要么向上提升、要么向下沉沦的十字路口,因为农民的根本出路问题没有解决,也不被真正重视.如果时间向后推移20年,农民的人均土地下降到只有一分地,就养不活亿万农民了,难道要等到危机爆发才能产生民族自我醒悟吗?我所看到赣、汀、梅三地的农民已经陷入了有限耕地与人口增长的困境中,农村的土地责任承包制曾一度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个制度不但不能解决致富问题,可能还会出现从温饱走向饥饿的危险.到时候,农村变为非洲,城市变为欧洲,将不是一句笑话.也许上天还留给中国20年的时间实现农民的过渡和转型,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的梅州,地方政府似乎想向海外的华侨“套点钱”来建设城市,已经偏离了山区经济发展,偏离了属于草根的客家文化.尽管地方政府向外界宣称梅州是“世界客都”,但是他们不明白也不关心客家文化是活的文化.我们不希望政府把客家文化理解为“书本的或者是纪念馆的文化”,我真想说一声,客家文化没有死,他还有一点点气息,不要把这最后的一点气息都掐灭了……在梅州的街头,常看见梅州女人蹬三轮车,她们担起这种艰苦的活,风里来雨里去,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的本性;然而,这种吃力地往前滚动的样子,也很让人揪心,客家人的命运在改革开放时期也许就是这个样子,梅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赶上来…… -------------------------------------------------------------------------------------------------------------- 客家人的出海口——潮州(广东) 一个潮起潮落的地方,连接韩江与东南大海,于是起名为潮州.潮州话属于闽南话,很难懂.过去,潮州属于汕头地区,流传过一个笑话,某人在汕头当兵三年,只学会一句潮州话“三条底裤(汕头地区)”. 我从梅州乘车去汕头,没有在汕头逗留,当晚转移到潮州,这是我此行的第四个目的地——客家人的出海口.侨居东南亚和美国的客家人很多,多数客家人都是从潮州出海的.在海外的唐人街(又称华埠),最流行的两种语言是广东话和客家话,其次才是潮州话和普通话.客家人为什么走向海外,除了他们的自觉迁徙外,还跟他们从农耕文明转向农商结合有关,特别是客家人的开垦能力是华人成功在海外立足的重要因素.在海外流行一种说法:客家人创造华埠,广府人繁荣华埠,潮州人占据华埠.客家人在潮州相邻的揭阳市(县级市)占据了一席之地,部分移居到潮州城的客家人,只能在语言上趋同(认同)潮州话,因为宋代的潮州官员多数来自福建,带来很多福建说闽南话的移民,使潮州变成闽南话为主的地方.而且,潮州话很难学,外地人几乎很难在潮州立足,也造成潮州的孤立.客家人除了把商品从韩江向外出口,或者移民海外,基本上不在潮州驻足停留.还有,顽强的客家人在左右夹击之下,顺着“东江”南下,从梅州延续到惠州(和深圳),与香港相连,又开辟了一条向外移民的途径,香港北部山区有很多客家人. 潮州的人文底蕴深厚和古城保护完好让人叹为观止,古城的存在也保持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一种活的潮州文化.因为,古城内有一条限制三层以上新建筑的规定,使房地产商望而却步,把新建设转移到新城区去了.潮州崇尚文化的风气很浓,文庙、开元寺、叩齿庵都很完好,佛教场所很多,开元寺建于唐朝,后来,佛教传奇人物六祖惠能的弟子大颠和尚还兴建了新的寺庙;可以说,潮州城的学风、佛风浓厚.潮州的小吃和功夫茶也是一绝,吃风喝风也很盛,包括潮州的风味食品在全国很多.最令人惊讶的是,潮州古城的临街房子都是商铺,反映出潮州人流行经商的特征,他们多数是卖食品和成衣,有两个不得不说的特色,就是卖佛教供奉商品和旧书店都很多.我在潮州买了不少旧书,如《河图洛书》、《中国佛教的十大人物》和《马语者》等,这是此行的一大收获. 虽然潮州人喜欢经商,但是,潮州的经济活力不是广东的领军人物,这跟当地的经商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潮州人能吃苦,举家迁徙到各地去开小店,另一方面,潮州人敢于冒险,喜欢投机,插手各种倒买倒卖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显得有活力,随着商品丰富起来后,暴利商品越来越少,出现“成于投机也败于投机”的结局.还有就是造假和诚信问题严重,使得区域经济声誉下滑,很难再重新树立潮汕的商业信誉.连在潮州出生的香港巨富李嘉诚也不愿回来投资,他投巨资到深圳盐田码头,却不投资汕头码头,他捐助了汕头大学,许诺把汕头大学办成全国一流的大学,也愿意为洪水灾害提供数千万的捐助.但是,他对地方官员“套钱”和“浪费”的做法深恶痛绝,在那么多地方官员中,他喜欢过两个市长,一个是讲究清廉的,一个被排挤走了.我去北马路看过李嘉诚的故居,80年代重建过,现在属于他的亲戚居住,也不愿意再改变了.我发现,在潮州蹬三轮车的人,也是喜欢套着客人走,主动给你拉去什么景点,到时候就可以加收你的钱.因此,潮州人那种商业味的热诚语言,外地人需要多留心. 在文化多元地带,我想了解不同文化之间是否能和谐共生?广府人占据早年的沙地(如今的珠三角)、客家人占据丘陵山区,潮州人占据部分沿海区域.我到广州看到一个例子,看见广府人的珠三角工厂生产成衣,客家人在这些生产工厂打工,潮州人在市场卖成衣,显然,这已经形成一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