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07 12:27:12
荷尽已无擎雨盖.
x}UnHۮd1+E#yUp lBƀI6e~_SeVj!N:U}M7xqҢbUDbY \_"c)FuM75"38@NGiGx T~.ziƥc2TP,4kF&>-rbӣm!@l\fA8\"/d倊\5@ meγ+jlMS-8c*Qxj#06dp@*U; D4u_M?W5vWJl몕GX1[U xAm*lis-5ZLa$Æ' os(dC FFi3I3IaA-RPT\\DUB]ˮf!U.1g-$6yQHfP\4{VsY"= 64\5d0=5W\:lby!xv|HJěɳAvG\R*}5BQMVٙ@V- Ke%|雬̻myY>UM^؍D5մF bSq?NcZtj.2dÌ7\rH.0R::lx>݋- Hvxtӆu nB=TgU7D\DHBŦSW}=); Lo-+OP ٫$ ^n\w/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
赠刘景文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比喻落败的人失去了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