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名字都有像“李白,字:XX."古代“字是什么?怎么取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3:55:31
古时候名字都有像“李白,字:XX.
x}n#Yݯ$dq7.`0'a)8(RIQH )q(q@޿9TRYY[Y3Ϟ>0xÔ fPOֶ5'-.u o]]?9wWrsE6^?TsN/3?Uf7j 4Elsrx;no[]gr}LM_c[v/4;R0G'gOy7$͋nsutMcR>Goq: sh p*Xb]L]j%4-+A[Yx<~tً$1ySH`v-r~Uz`>1[&.y˼&c[S3c+nNns/y.`UJBƜn,n,`ym%o0)|j#1ƽyѬϱ8!=܌b!(v߿*aODdy40!識E̞QJ[jɽ3Aʶ}sw}t(tD:8ޯgP6H-@ZOႣ&\CkTGudlf {n8<{5)> T*E@B(jl7Y}&HؖC \\{n͜~;*\XӖ y`Iilfo0$ۦxÇSkp}rMn~z6b631 dt8c[$mmo&GfWHQWsy21vӿ*Mӽh}ƣ'.,,Pbwtwι>fOV؆Ubޜ΄+֜ZQQ8K r-RSlM=4xme'7I5K}e@i /WƻyoxfZo 2 Ⴊnp%T^MO"O'ouc\aۏ[ o'R]`dW#fO`Ya;~灪ڭS;:)35ýIrD]pj&y`K~CUw7ВUJ+m^K`a `eΫhńf[ң@ :ެyd[񈑩N'װNm 944l%_v7T. V#࿮l݆:XW=C=ƴ)Uj-L0fbp[ua;uPbi]~YS82:%lk9 GOyًI~}R49 C8xF\Li?xD[\^!xe}xUʽvتrMn*4[kC)䩞 gu `x7V#G RUi49q{`pG Ybt'Ḱ ͠C؈@n ea>w(!XG\(WڔVu1:ۭ[;':SouU~pks?~d01e *pMh&tٿ"Ŗʤ9Əimo[0ݞ?OA?a䙰Gr_w3## 7^+]tKH\uat)x67f2i.5^"˴W?hFy~ CrYAp޶{Ca$Z(BS^qFۄ?T`t]`:ݸPL!{-3Vtx#.F9wHW!]1?`zOV q1vjm.}q CL F ȸe8_sGEe5 pYf2<#'.RI@j 4]Pb.67EB5HeT lk/5qS $Olr ҩ^+$%lJo G.=\6W!s!ӄlƜu +X&S]i?" vwHbDS!qFmP^'@T'Y?CjM#oFC?"[Y1M&$47e2 qa*A ˌ[Sj/+ 6"Pmf+O3s=QXE!Qdqksac5VrJO2"'^f2p6"[VBdVa@Ms̿+2(5t~@r7>2;'9]͚Q}PqH9ܗ/eQix}p|g4t;wuhHaӂ_ap\EF삫{+3sgܽCl)>84/pO8c槹 `c@VYZHwE#:%-Vr 7P/Zw[WbۏfjH!OiیĐDq;$vK*FtƣB?-?N駙oh6t~69sq~aHKo|•^N\͌³h)3ki\*W| $#+~x ²@*d5I_a~~< øM( EίO3_Muqvsp@޴*4v+{1Z4p9lmA rP_na^ihSAUPHũ_~j?'m;``cP[h"PS>%$;0+ӯq^#:r_^t{)1y\ ,?HfȏXe6!89~ bV`%./&_^f7灈MA5 aՃ@ls ;e##KCڶF1oDFF?B0?V Â>CmEUWFTF9b|˟胬Aջ.Zz7.Zlƻ3d_^}enx?>S W\4ˡ[_p+MnUZ2m[ROfQr vn~AK$9˟f 1-VG =E/v G0 S^1f)lJ]^oL0Z%鏑D|Ul5j v(qITAadI׀MvHʾ56LeU݂ _?e{7䀎GᄦZ *^;7>2 ݄AâSaF$/@Hifhʡ#&X1 Ӈ3LmO=̀ьD e~yQ "2I4I[J}$Mwb*2fxI}zW% S[kx2l'JCS,db3jGZB&EegAxC[mm)%w6OT/j;oTՎ@pk3a`PM5U>Uy} 6~Lq5@y(x_&Z.ia>x5(shK `Vmo\K/B'ѽ}0zs'<5#o޶V%x{ ь*w+ST~踿.wK}iv=(¿ot[?Rh}آy)NSBJJx~ fReH~gۃ_$\( ^֝4]lj|Iʍ_Z"-GyNcI>m:o&l R f&JW+( v@שp|J=J^|ܰn.4= @3ٚlb iWo|ۛoE'Ic~%@ĀD| ocX:ӌY&Db;G{M q&9 ==MboU_ckK=d0ؑFnݴ J5sM`"&xyވ[Oy9Iz]Y6FM ϗ-+Q¨&5.a ݍƼ cAH^v_I7o6yY.oL3P:$>)yどË3_b ?YPXs׻ {2bSm (!ZzTZ' dY?}fa"ZL~w#*@fvc6*Uwp{K"b{IjΎ  YMLc&nĕ^Q9kUp<Vl,~ Sdj1]~>"Vz\y-0ņլu͞v: }M߽!$@IJvt&ZS^Ցo_'C?Orm6l0Zru㖧$nr݇nn vj߁&+#]Ha U\  -PtV˻kcˠ 蕬)eՂ=d/ti~ (io]}nHo0(dup7gl% aNw۶X6µXY(Zk߯lsSnOAT˒&i _VR=pxz/36*ůf v;1k,ri&<+$n;np Di9EFT&COɌ1N3T Obb4|ldY829z_ڤje,9R |wx"mώ0dQłϷffЌ=~%.r#dڦNR8 ҽ۫]^q̤oKH.{E-PFt!5hzj_ԛrrNQ #,Z9&Ax 84cA/L3< 4x+`C(ɁG j87z8#3ey;>̤0cy1%6 ȹ}ĪI_!Ttm•bV竄(Bk_L솉iLJ̪( %Py+XQU~5ؘ! ي|k3L'JX0ѷ\t;!>j4wNù_)N϶W Qh!@R ƻ.jKQz- 6S4 ?ˡi[(-!3ˁ; Zxwc"w;Ǹ*,R_~YO# &3, ?/WXQoۭx剾 agLeNm _ oaF 7]mB̳O %Y-䛝dMaNw>>Qapwᷯ} g@Rx 4$o7x杅4p:'E]y?Y}=T[f-toJ^!/z!+pT[x']|ىZb[٭M<`/gX~+[׽ 36_[UItd}B^v>>23@:2[a9T/B%byu *'_hD8\DUCHÍ C/k!{Onsx؂x-cK<Ɠ̺ԙ4NxxZDa3r7~0C1,n9> plIAf٫i'أ{ͫRנYM :O"VxjgFrDq"pA;}'r8Ac#@9Ƥu&8 3U2\ш2}}$[jG_*r75=y&@+mJO(#|)ghJtjyM7+ Z`0ZN2.wUG̟bnY==oĒ^v&49g\=k雜q(8nQG "+4bz lF}H)}pHY2PBPԄ&Rls 洤d4={w]޿e;^1ͦ?_I>~w{=168҉>-fTr|l!2!ؿqfvRy02GOŠl#~&DUhȬM8cm8'_iVRy|(3iB|)m)%S Og P.6e__?hJneS ,jyI\(81_l R-`N>B@Zcp<}j|,q_̘=`7}z uOfp.41MmPl fM|Rd {fIi7׬xfyLVs# 7 p?)=cQ+ߥ0*'880FٌnFNAa 8V,SZ[|y`^/1mF,eAF+럂b vP2E 6Srj$.j]@WUf'EچծL˙QMcj1ξtÍ:Nt) Ұ^>j}w~~8h߿.=9U~R1"f=Ćyy|7 Dn'}PB.E>_+2kf-K\ka%ME]v1ÄnٜtCbQĚ'{Mp1`H%X[բcaf:v?vH:=$~dzת$= 88xFDGNӫA9S?jksϗQK;O VH-]]40+R'(řRBRZ&ߦl)}Q4טpOAFR I 8--x1*ϻMF )InŲ/Fj]\C#ь%˼@]Yx"U)ybP&b [SǤ'=Vn>P9?޴EXrIEV\ fb;Cap`F(ǯvs{+fc#ceVtdjj}4lAw;w! EYsN$6X,xa Iv\yΩ@䈾>Ѿxƒ^Ni q+ B犱SJtO#ɳSy<OD*"/jRPOPF Zh N~8;Or}3y|+djBJ4/l|}9Q%۞ *uqNǯ;Kf}A_p `Auu8u0I5D(gH%C۱b}֕4ޭa`O/dOD9b ]0ܟ9t:ް9O &5vۡ)pb= *2yU;؀Hcr%Y[ SQJ]dΎ $zϓrg#RdO~@%%`e-og?,ksJ&71V,PPc -,6UoBA`?TbbM*2N>is/}|G/x0<zȲLcld ! CZHʧ|̽9W@\j \ ԡsSK 7d.=ErO&8=&pKrWŋE2e^\&Y2X5"RO[,)9'ޓ  oy՞4}Y\ʬWvS{%tS ҂^>N̏à-tnfv .|/?Egi\B;v"C3%+1 ͫaPԸոŲz>Q89׃\Fcjcw!4y{Qg- @^w3_FGWysޢ/D*uD:܃[JR$_]'*,@FԻ釔TݵnWh?vՓ]" l29]dD,//QP*I/[fRqMGlA;"ha%E_M2ܼQF[K{*2X,):[">M%x: STttλsltA@5=8݄;8oAx@C,ϕf@=SAc9+\s8ùJUj$Oƀ{SEKz_?Fӛi3]@\A f˥ , vyE6 8՝[=x#,hV>TT?% k䔌Zr}1"ƏXϓL?Kŏ$'PFtȿ lSd*['6O^Uя^H< wq:D2Ggk_-P/g䂋L~axVȝ1# -iR_Ɵj? L  RUj>j]-HݫF+9Cf\^kP ы\VH༠[D-.!ډʌ,0Tpa&EH0/ݺƚ7묳ann~af tԛlaLCިmFl*䥛KHSp}ɜ׺\Tރ;q~|6vHa{w.t"BnT#Ŋ FsҔ`!AUʑX%^FBA{?G~ Ey #9Ǘ 9sHSx{ 5gAx(|x.uaszpT\w[[3)̲x̋Ƨhb74'f g,v*o*e?o{z۸<& Ӵh' rʓ7d&יOFD+?_FrQq&.MFQIT7.ötqo5Vn^(^|"8JF NT,loHGySY6`]P*ȵx|KU.ʚ]Z<>5?#"Rk\Їk> KA)8HfQV>\(),= FhI %6ϴ &ZރhaAH>r)9Dzwv7 #UQ͔'E kץ;>z%w,\*Gd@)o$۾5rXf(+B ;,k`_c^n $pB~#ڝb/{LYQO!Gf,Axg0(ρyX(-H['Zk[)`3/n!> HUm A}|4c2H̛:

古时候名字都有像“李白,字:XX."古代“字是什么?怎么取的?
古时候名字都有像“李白,字:XX."
古代“字是什么?怎么取的?

古时候名字都有像“李白,字:XX."古代“字是什么?怎么取的?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四)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如: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谨号“竞雄”等.
乙,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颖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余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以上讲的是“别号”.
(五)富爵、地望
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
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
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
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
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
如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
(六)少见的数字姓名
在我国古代,有些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古书中会遇到,所以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们的注意.以数字为姓名的有三种情况:
1.姓是数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
二直: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宫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国蜀汉任谏议大夫.
七希贤:施州卫人,明代正德年间任永春县训导.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间任礼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间做翰林学士.
十华:宋代乾兴年间进士.
2.名是数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黄八:黄庭坚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镇
崔九:崔兴宗
李十一:李构直
张十二:张贾
李十二:李白
韩十八:韩愈
李二十:李绅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数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间封的将军.
九·十:嘉庆时做广西提督.
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风气,清朝时满族人更喜欢这样取名.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年间写入官修史书中的数字名就有110个,民间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大多数是在小孩降生时,根据其祖父母的年龄或父母的年龄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
唐朝时,那些数字名则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间的排行.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
②反义相对。
③连义推想。...

全部展开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
②反义相对。
③连义推想。

收起

字和名的性质差不多,而且两者意义有联系

·名字:
名字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
·名和字的区别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

全部展开

·名字:
名字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
·名和字的区别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因名取字
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
[三国]曹操 字孟德
《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三国]张飞 字翼德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
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
[唐]白居易 字乐天
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唐] 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
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收起

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字释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

全部展开

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字释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四、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万一是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齐两昆仲。唐代则以数字来表示,称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另外,甚至还可以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不过这种情况极为少见。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上姓,姓的前面再加上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上“母”或“女”表示性别,这样就构成了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中姞义母。也可省去“母”字、“女”字或排行,例如季姬牙、姬原母。有时甚至可以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帛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