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有哪几个消极的地方(用科学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09 16:02:02
孔子思想中有哪几个消极的地方(用科学回答)
xW[rHJ@EZ0Qѽx q^t9{ӳ)wC; g4jVP`q[O`G]$']K$Ǿ0"TN `oQPӰB/E+Q#@#'aZ=QQaF28+[#jxM] eҍҾ}Inq<[UŠI=O#^=`' #g_6e@iDgThѢe7U3g 6Dgs\JfL@Pdwe [r⺦ퟙ)Q aе^5@[¶;fBrƹ(@].$Rm#:+-,T%ܛmg8GG0ʫa%qqz3O`AMyƯ1uȎMކ{A\֪EC$VmQ )$&IMdCHd]9p?WeO|sk-b}y:'̴*iFQf:`\Y; >0D>GrKt78LU" Ĉ]V ]qVMfvG'/R`CV)3+R nX>kz(GӮ'$8ދ'Ko (>j0։orRu3B+p9d+$&gň -&Th,I2ctڬuΑfu@gjVk L4Mw\]TTo{uxtt^r4Kw#?n|zZ ܣ0x(ptNp `{ <3:E`-nmC> ?vI_!mYqϖ{l͋[MѩIx ˔̙݋v/%O D[9K!k$!"CL8[^ɻp[  CYf6(-pE8z`S9/JgBys6>OgDAdyMK-HaY|i9Q1 騵%LdcXیE韢ԣ  siG[umBn@i˖C챜L?灃y4TRYGz>%PQ81 )4,EP=->4kEE0*XN5`'nqW9AeʐL*Ԣpx#<2y%8Rd$iGDZٗ n%.xbYbܐe R6q Tf9>,$g]Hр# -EŘ 3_z}AxlV-{ slw5tv(OBȗ{ q+jƴ<6+.7EKfG68ƃ1qEϑg)IQ25ӆȎxKY2ְf+,#?sz.ۻ!bborJH-1.eWhoVt::b5؏ Er\ytS#o #yAѼ. m8ƶVⴡ Yy5<7"wP#1xضy@_&}`! {JPp^i:vr]Vϟ

孔子思想中有哪几个消极的地方(用科学回答)
孔子思想中有哪几个消极的地方(用科学回答)

孔子思想中有哪几个消极的地方(用科学回答)
《论语》中的话,有很多于今仍有实用价值,这一部分可称之为积极抑或精华部分,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书也是一样,必定是瑕瑜互见的.对此,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仍是应持的正确观点.《论语》中确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应该扬弃的,并且有些用今天的道德规范去衡量甚至是难以容忍的,这或许是夫子那时的时代局限使然,今天阅读时一定要认真分析. 《子路》篇中有这样的内容:性情卤莽耿直的子路从孔子为政先正名的思想出发,断言他迂腐,老先生便不高兴了,说子路粗野,还发了一大通议论.他认为说话应该温和,好象包含了说话要给人面子和台阶下,也就是要委婉含蓄,不应正面批评的意思.接着便举出一系列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从《论语》中看,孔子对子路的印象一直不太好,子路一发言,他便不是“哂之”,就是持一种反面的观点,以至许多弟子也渐渐地有点看不起这位大师兄,于是孔子又帮他说情,“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我想孔子对子路的种种言行和表现之所以看不惯,一方面可能子路的言谈举止与他所主张的“温、良、恭、俭、让”不够一致,另一方面也许是子路动不动会让他这位老先生难堪,有如见南子时的赌咒发誓那样的尴尬吧.(如果是后者的话倒让觉得人孔子有点虚伪的成分,为了子路让自己几次下不了台阶而想给自己的弟子小鞋穿却又通过间接的方式),而子路其实只不过是过于直爽罢了.孔子的这种思想给后世的直接影响便是读书人常常自谦过头,有时这种谦虚甚至成了掩盖自己无知的遮羞布,时至今日其遗患也甚矣! 樊迟想学农事,动机不知道是什么,或许是他看到农民稼穑的不易,抑或是听了农家的大师陈相的演讲,觉得应该身体力行从实事做起吧,于是便向孔子请教.本是怀着满腔求知的热情与希望,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当时孔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许是带不快之色的,于是樊迟只好畏畏缩缩地退出去.但孔夫子并没有完,他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我想他说这话的时候一定又摇头又叹息,认为樊迟不成气候.当时在场的大概还有很多弟子,孔子对此事的态度应是故意做给学生看的,他教导说,能做到礼义仁智信,那四方之民自会扶老携幼来投奔你,哪里用得着种庄稼呢?他的这种态度表现了他对劳力者的鄙视,好象读书者都应该高高在上的.他把这种观点直接传授给学生,便使得他们从心底树立了一种轻视农耕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孔子大概没有想到他这种观点给后世究竟带来了多大影响,而事实上历代的读书人竟几乎无不是连想都不想就接受了它,他们在“君子固穷”“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鸦片烟雾里晕晕乎乎而自以高人一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做什么其他事呢?于是便出现了无数个孔乙己式的手无缚鸡之能的可悲而又可笑的角色,甚至时代发展到今天,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击得那么厉害,仍有一些“儒者”还隐隐发出酸气把孔子的此种观点奉为圭臬,不能不说是老夫子对后人的贻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