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31 06:08:02
中国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xYvӔtNGY;ޫ %Jm/$Ourͣ vRֱ#Om%M&ެ; '|S.vE(擀b*1RSz-YÎGl&;kvʾ~D5ˌSO(oxat$HEo[VW1d>k%o{!h7*N㡙*&TAd` xV8{M@-~!]dVȶjk޵ToDez=@&fH(zF?6l[aBՆWYm[UJw絥VwAꂭ¾~ĆE=QtbTcEQ!2w,4m,:^t)AMlӷ8"xma!:D&`46tͩ!+el #R"Px%`>1Z"%r]:ahp:k"EXHdA|%W"{vW~˴6Q ^Q![Wg=V$84msX( =x>wB`gR#2ʭ´t[St恎Ry2|ׄ R yd(,la.78tYi"}0bi)#ZѬBHye|U~'8Nh1f=kNt%}z`? [ACa@ S݂%sfo}%:_Ol:C[)"~R_Kҡ ʍ`WaTKski" i;7uY>rnAe>&B ɾNeq­uL-=Qm`Kꦇ1~h [`5p{c Tzbp#7<rFSoE + eRޙxb+P4}7gʪO^d%1`QF=+R2O0Y:h$ xlv2j4Q)ȲPzʙQ,Ca1 =[",p6ij)pd/q:Z@A9h:nlUI'1ӼuJͳRͨA1>;"2JAk3٪ aI 7/˚AlU15q2EAQ) wPK>,*کC67h!rLHyNt`Xٛ!Kss$ S9/WJbUQ3G>륱1aN0,?d~~ % 0'Ę_mWLf.q+KgPnoȜ MXR5M= 'CKc]Ϧ y xL|ՂNT ƺ}͇G', pѠKlLbW+휨iu\0h.aqB4|cX roɎZZ‰yTE}XKCU5:n%*_i{1h),<:: jU@oŒ![mDU;T&:@%iF Uk?DҔ&ι6 FNuo 5fźܔY-wY M&(@e)#9U2֭=YNU+A |f1cר5̑2m㢈c^& WO *P~SiL$->  N˙j;̧.HT.,9TOJvXbT>˂3,ى"n wm@_^%8/)Q۞^W1YWFYB6e7@R ȁH&hkE'^)KB}U0-F@ҕ!0LJG-`F 8Yݸ.3El~X2q͙ƫ"BV(piQOwV~=]xǘ8b8s*T4PjB,dWK F:b32(3% s|Y%Upܛ7RI5z޲_o@t!⫠gns1*tpvTVvrs[ AP=@

中国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现实事物都是以辩证法所描述的状态存在着的.但人类知识的建构,却只能采取形而上的方式.\x0d    中国古代曾尝试从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于是有了阴阳学说,事物被描述成处于不断变化中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颇有点辩证法的意味.\x0d    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中,事物本质上是变动不居,不可掌握的,这并不符合人类认识的目的;而且,由于对事物的复杂变化的掌握是与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学问本质上成为不可抽象,不可学习的;只能在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掌握;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具化为经验;这种依托于经验而存在的知识,在空间的传播和时间的传承上损耗流失都很大,既难以通过交流而相互增进,更难以通过传承而递次积累;认识取决于个体能力,只具有个体意义.\x0d    如果没有\"独尊儒术\",中国可能也会发展出另一套形而上的科学体系--这本来就是人类思维的两种自然演化形式之一.在这里,要无视事物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将它尽可能地分门别类成一个个具体的部分;无视事物的变动不居,着意寻找其固定不变的内容和特征.\x0d    西方的知识体系在没有人为压抑的自由状态下,一开始也是双头并进的.千百年下来,差距越来越明显:当处于相同的知识积累水平上时,辩证法对事物的解释力明显优于形而上学;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形而上的大树不断分叉,绽放出千门百类的万紫千红;而辩证法仍停留在对事物的一个整体解释上;甚且,由于事物本身也在越来越复杂化 多样化,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辩证法对事物的认识不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越来越退步,今不如昔;最后,在对事物的整体解释上,干瘪的辩证法也被血肉丰满的形而上学抛在了身后--这既是形而上学在西方成为主流的原因;也是西方后来居上,最终能超越东方的一大主因.\x0d    把整体解析成个别,把变化忽略成静止,在人类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这已经被证明是必须的.但用这样得出的知识来指导人类实践,则必须万分谨慎.不管世界被人类的知识体系描述成什么样子,它本身仍是相互影响 变动不居的.必须明白:任何知识都是片面的,而事物具有多面性;知识是固定的,事物是变迁的;成功的经验,不表明下次还能成功;适用的理论,不保证下次还能适用;只有真正清楚了一门知识的局限性,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知识.\x0d    积累知识需要形而上学,运用知识需要辩证法.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各有其适应性.\x0d    原教旨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形而上学.它对于本门学问的发展,有其促进作用;因为其坚定性和彻底性,在辩论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它只会演绎成教条主义,只会带来僵化和灾难--这也是人类认识和行为的二律背反.\x0d    至于那些有点专业知识,就被称为\"专家\"\"大师\",以为天下可运于掌的人,我们只能原谅他们,理解他们午觉还未睡醒.他们那种百分百的自信往往来源于一种\"成功\"的错觉:你们看看,我的某某理论又\"合理\"地解释了某某现象.可惜,解释不等于实现,现实总是有着多种解释,\"专家\"\"大师\"们注定了要个个都自以为是,彼此又争论不休.\x0d    对现实的成功指导,只可能来源于从现实出发的,对多种不同理论的综合运用.超越现实 超越国情的普世真理是不存在的,除非是1+1=2的废话.近年来一些说法甚嚣尘上,以为可以一举解决中国问题,象什么科斯定律,比较优势理论,等等.其实把这些东西放在现实条件下,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科斯定律论证了产权明晰与效率的关系,似乎是局限性较少,一用就灵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下,要从无到有创建起产权体系,代价有多大?影响效率的因素不只一个,创建产权体系的过程会不会影响其它效率因素?这些显然都不是科斯定律本身所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是其推崇者所准备回答的问题.他们翻来覆去的只有一句话:科斯定律就是好.\x0d    比较优势理论,从即时状态分析来看,是有道理的.以比较优势否定赶超战略,也已渐成时髦.但是,从长期来看,它是否是最有效率?退而后进,先屈而后伸,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世界经济是非均衡 非稳定态的,历史总会创造出机会,使强者没落,弱者雄起--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当然只能怪自己活该,活该被淘汰.况且,对于国家而言,经济效率并非唯一目标.\x0d    海归派的自由主义者们总以为自己手中握有西方乞来的灵丹妙药,只要拿出来一用,就百病全消.可惜总有人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好意,使他们急得脸红脖子粗,义愤填膺.\x0d    这是真的吗?人类社会几千年,真的不早不迟,恰恰在今天出现了什么普世真理吗?这样的标准格式,人类历史上其实出现过不少,最后都穿泡了.别的且不说它,中国的汉唐盛世,确有资格被奉为农业社会的经典.如果那时西方也出那么几个\"专家\"\"大师\",将汉唐盛世总结成什么\"普世法则\",要求中世纪的欧洲照单全收,那么不但不会有后来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欧洲也永远赶不上中国.\x0d    另一种新的时髦是对\"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明显没留过洋吗.看看人家西方,多少好东西,什么钢丝吊桥,什么海底隧道,搬过来用就得了,还用得着到河里去摸什么石头?老土!    东方不是西方,西方成熟的不等于到东方仍然成熟.制度建设是好事,但制度本身也只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中逐渐成形,外来的经验只能作参考.否则,丢弃了石头,剩下来面对的可能并不是一座桥,一条隧道,而只是一条纸船,一根稻草--中国更折腾不起.\x0d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虽然还存在国情 知识产权等种种限制,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共享的.这使得人与人 国与国在知识上能够较容易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形而上的高下优劣将越来越被消融,被淡化;辩证法则可能具有越来越大的用武之地.新文明的出现也是可以期待的,一切将根源于从现实出发,从新生事物出发的尝试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