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 其三 说明怎样的道理 怎样表现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06:07:14
放言 其三 说明怎样的道理 怎样表现的
xTkrHS.Yvr^@#XDzy+ H;6HL~ ۭH~JҨ{{]cSSb]?Q ]4]˼|#}DU8^:s-VoD0GS=a{ i>L9*2JF1zj_kzYgWH]}x_MU5)#[ʼkGU2fxA'k*ћΥbԢZbݔ鍊G;\m Bu ھCTY5( ݦr3PG,/=X"J*n@`P}UJc5)ՊnԾCLR<02dbD}{Ө5d л'Lt4иA^s îV怈nb C]J@-mb;+qKt~0% ) [d<|ˋ\S 4STh~\9 7ƺCQ} 6| _w`L9`+Jָh)A l^a+Ζ έ)1ٍ?q!644lڒ/M>@<8Pq9>E2M n6(d.hsŃ #4'|E<ȃC9lM$}L[Ƒ1!?c^K <~O}tߑ@>a-h`yv&=)w ,j}P̓F="۳BH OC7d)bk\ug5mbz|"uҡm AdҖ+

放言 其三 说明怎样的道理 怎样表现的
放言 其三 说明怎样的道理 怎样表现的

放言 其三 说明怎样的道理 怎样表现的
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表现: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