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0:50:16
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
x}Yo+[v_98}v_yIFyA)QDI O|ZEs"Yk^[c$_77^=]{vW[Iyw7{78LbI~iLwiRҬ&3mSnxor?2m&YS1Gn^fſ)jO,srfYL/ן+~U} okq>3ox2X|a|3sP^,ϛI[L9({d:M`L^Ȼ;b2Qt6K|X ŰT/= Xwzg*w/+{@{S8Kޮ$fr`ր` il Hį{Q"16gսYc)ܧfpKp&aߝݒO.\\Ax[9"=8eGꞳ深+ʚ|NfVjnnb^ Ļ H4xe{>@V|ο3.@=Ti ir?9Ɯ2/8zBxO%0fV0[?q\3TvwW\B,XJ?NoΥϮp: hN- ABpI׭b?ʘ{w&5"G:J4a^Y40 q;{^H9 \Zb 0Sc:eobxF{ؘc3Ov.$k8/4 @~ V l+R"hZ R!35332-oR]}xWtB6V?ͺWHz{-OYzW+a~ZdܗseDu-UWSnitæwuMnND$}(|Ϲ873Nd06+7\rDZdɝc͍_b?|R)ܥ\=q$L($󄽃cP=IFlhs# 9,?.@-W/+U[1^2jy>Ĝzᵦ|?.l\$z;=!*J^\FX5ďwWnOoBS;Y]crQ ulR"+E#JD) )oE>3UX27Z{9ȇ|/p@A~V~ݥmOf0eB7ߑ;>)񭎊`xdб*n`̧Y.3nKCf:#g qOjΜ7|ƢГFO7Z}#0$j#!3aϧ8 I>C\akXi(bM|RrO$7j ]^c=Ƒ@y>U=j+&mѶsJf9)뭇xVʪD)~ 9薛ZASUL!)ׇUT߬3Щ~yŞFy :%{pe ;߮8K^L9 ;3TRec:S _d$LsWCcHxY$AΪ@En?) \)_`ߠYC |VϬćpۅ[\iBm cWE{3X=/7V1bgpK_s'+q(mcRE]mBJa&pRd΀8oFʞDˍ3?4)ͬFF)G{A,?\4 ja{*)xJ&92=6`ZxKJX \!Q-` OQ:}NdOX; k]}U;jJ6bO(]P;jMEE2T8 0o;N^%3 ӃW)3kzC+}:Ô4@Z%]C9垪䝗+|3m*)B]?+BZmr1!jܜt s5P TVΜc5D j x,ȃjٙh;%u Ni!CPm3N.{<򙻠v A> qvgtc1(fC&~kҚ%ҽ!6lݞ$xO=rFS?xi/}A0l+3 >6~ޚ*7ayz8k`ڟʭ{ءX)YQǜ2ibJhPX S f3lIF r~b٪$^惄VL|LtNEy݋=p!^Į 1Ձu >͐BS5bݦ-nos$w(orKfD{wtAI;9g@wtj7ƕͨ&勵~ $MaSϗ;L{fY"۷t[/ Lz>$7wZ"} s3<+lzp0ӦAHe(NjVa.?@BCz,\>c±: i*mNNr\aCPP;HNL_n%{ ݐlɍk, )G݇9bL G_7_ԆV`plV_`x"3AuK_6]Ԃ8nh"˖C-2~Q*wWIŃ ?nJ84wy 9C\2t [Jک"#ꓹ DX5mGI ΅K.~m&9RGGDqty-y~wxId>CqhC\Nؠ=$@eȯwbs(:e29uOKI3o%IB\sʳ)fN-Y,D͞>MTVNK_C  wv"|IteҮx3^-_F包eW{1ru\"|/ (1]TTl *88s"rQ'j=Q7r*ƫQ l VzA тlI$6'[{̂w}xnqu<$M9 ɘ$ܧK̅eu7,ȷ=@|ya/d﷌ rS[a@;~Zm@ CwW:cID9/N ;*n,35I abMd}ɭ_{#dP`vq ҷd+5x)hu׸N{ls) sJ*z c ;BB~*]Q| UJDwn"r䲚͌Q?ps*wrt7+ ǻ3€4c޺";!iGKRND|?ުQjiU%͝AUqc|oVyMߔI,]h~]p5,dSd($Չ_ת|lfja0WM~Jy i⟭~@O2x^٬2 g#ޅ=DäPױcCjK{Rרe*a*мu;@0կV02a?VfyFJG1=d`M &)Srd8 8/y5 3iy)= GJ}YB:sK&z”`l{- `O@ G+3؛U W*#q~@/k4gXyPޒ((sB (]2xuapt1%sUgeJRrzLD3gtuX'R1RV(.դ S/k[_X<6zx޸sJB!Za z[V/3q.ZVV:ixcgAOMRMaۙL;Lk^\ӶI~[Axs^q1@I}hE>폨/yN+L<N}Se>'\i}ȓ~M]%FA7^,8+ ի{0&WԫxfK+--(a O,S/0{WܒNE/\s쿴p`liL*|v{dOuh;0a 2f(8"jj f]@jf2'/!P9d۹ޗ{m] EX,^,?1[*M2+6юiSK?wM%~==_X:X}dhBܻPn$Yy")6,2 ^'j`^1@''ʰd?)"0,g(S,1">_Tl!ߗ4&Rt&BʁEpL ,'M_]c-eUEl) @zgJFLb=g*P7vj:Y2AeaL ^k#{e2j fMP_q h>Њ@.IYt)"t 99;']ᴊN.>ٻKIdO ;+`/ {ߔ𷗹%<3o}J3Jne,* wY8A2PwMy#?X+yYbi2oyܹ3k!$`e  6R4fKeg2~Cۇwa.DPԬkS^菡l?Ky7{4+Їo^Rӵ~!Y#B!HsC+-=Kq-S8ReiJ1/ AȸLɃeb\V9l.MInO#d3RJw?>^I5|w^Cv,ʴ 9,93`ql*S.VXcd㹭@zj>!4UX4^HDξ&6XυP;tfnc1]ohxp9Q[ i෡{;7QSrh'Ng~͕lƓ3sg&mhő3iظd1|83i3_oM}߻ a4Љ{[ sDoq9f8V̟VL6vK1f8OyFBJ͏I@ۭ: Vd(lԀI~v Ŋx$NIU]ч;<$vH_{rNXl+8,6] _|i\-b%3C'CH$]ڳ;pP] 2s3U%:r zz(`MYM;dU:$.YhΊ΁ui GG>=O8m#\_Vf: Vv(ʳJF~\xR$u47^Lu^MdOfѡ0j<8,Ap1Yp6ˉ3aVElKQkuuDMHtZҢEW)ԝ`[i[5tl &aݓzU )jTC3O&$Rhg>A`3/хTd+(Y KT<YLS{}fxnr08e h a'd3UmR+p!k_˱sqDj*#퓏9_0[x* dI( )gꖈRI ^`K]{6{%*0bLJ -}2/7:҈3Vh/s@DYhMFN2b-N R8t~B<)J)~ a} 8@ʜ [;e΅Op/_h4Pn8oq&Pv5<1g2`F{@)waj~-+:9= Η| G9o\M*[}Kn#ѸO!iEېi I_S(`1(m3p3'tnGj 4`nqٚ@&gaGQlVEs],ߟ3%ݾF^ĭBIeaB{T-PnTwke1D!y *(3Q'dY4M!4ޅ{F`#YQt^;d8TW |~lb5,6V +)IY~7Z 'e$7  f 'bPaSKXÃtʗ^bqA4^g\?>4 fD I#aI^\J`dUArj&~YQR+2XsR%J1 "%2Ě)KF T`VXDNiAآe fU.&a*1ޏAfxn}cI >2Ô{-2YGC4tK.E:&=f2?;zz#z+ ]/bSW?ޮʬ0cdһGU[X k# Z|,CіҗfR-jqP>Kߞ4Yplm.V ֮=*_x\Ȱ`c3\Sx𝹫пU^Xm 4^={b*6 UIs xR SPP0^u([P:1Y@Zy,[B'X:6C'N޺Wk,q_[@D%x\ q3SVM!;g[@p!1dKJ&ӱN5*/Rh-$6%rsgOt>" "_*5Ҥ+n/4ιZ1<.G`&uG'KIxxkdE恷*'wI3U$m sFF6ep7ɹ 0[oа VxVjyTzzEfwHtN =ULk3Av/;9 Bg1 i'${0gsi5'/)=L&$23K% EĴ(]đH+$xi)Nv `Nd%2 7qhɌgMYle?'LVmIcGds- !Tqg p'S٢B%Fco4$輙M͋X4YkMZV)01*A:J+3ywZdFbPwι9d"{h~ƃ?'$T>/lnY(K ꣅ}tNF; oA`pkY*Es`ᩰtc*Z:Gi+>%-8w4 a7P&^$N^bNoQzLq:y 쎠.oBpnYʫD[enӨ.׮9iKWUs1bNycɱIyEVuzj[{|)yY?$߄IsmaP⟜;@ޚ-+WuC9P6T[ry}]uCM08k{nY-tP$B|Y${kffvjV0f>SN]4oSUf kk)EW>&Ǣv?9+~J!Eb/ q>䩱Me$7gxUX:P\.S6!Lhlp%]UCM2}|}f0=^e6 ]ΤViF-d]LtHeNdy+A+&a 6?C vuDlbAjG~J<~{"0~s0c8L`vUY7TNx*EǓ!#W gsCƜ=*Oܒ4U[Evs%lߙ*cux1vSE ˚r㟒  hV!N@_:Bͭr}K<ɽEQ- 0V4>zF1"m<ĔbNH0c 8lqL8^6/lsE0f046gs4L9/-! pϏMgdίljex,T=cZB2H|qJ 5Plܢ2:YZA2S9R^"FDי`!0W5'z+Ä:*jOiKo<_*4hsEXnHł RpTkMc($okOHZ,rH>D*f2[%?WpOnUQ*&Nӏ X|%T FmNc'DFzNhU'S3W۲Jnٲ-U$G6'VVv-9M.^ݖv2䨆M 8Z*)s!Z[f䍝)etUDYNrd?d0J'ދ\i3= \\S[9>}](WpLhͨ%v;pJR\ Li%h_^T=Jn 7Mn6d'cQDŽh+ \[aj . LˀA0M5f|ű5:Xz$ݻ橜wm,oASqRlREnOP;Jřv0:I5h; L<``.ݖbV0ώeM)o|OYߣA!Th X'^«vϜ/Ħ^HDƙ7?n7E/q{y`:SlVMzErLW*{+)~z%KTkxqT`?JrX-MM UC(wOiڊ#Y?mUӍ0߮Q|$QoА2{k3{ĵ(QR6}'u}P5dҙ_qCߎMi[MA6 Ь<ŝ󐪗irѻ¶:L|Iэv BC. ߣA:[ Ru˜ [ Yۅ (D>c3O!à+$sE*4rCG^묃:OO_´kJ>ݲ\o+B̤ !'R_5&4U8Oî :L3OZᣢZmG^6K++3 %[L&ķm> :ϡ֐/"KB +, aH:27:Ի(T i\UCQضHZ8R*? T".ZeJ!Oxtd9:١4x?A->YzO~UOP@~SBGK HOEK? gɉ*irѕ57pX–dy^=dpI,y5BeJ乊s9崼@,qsIb;Y6\j3.Qw,Mts⮫斱`.>Ђ dvrG F꠱ϑZnZ?$cNO4_߿* < PՒ ON$ά2RYyް揕ض M/҃!OcSS<`O:ڦH6Fj3Ϣ!Lɉd:Ws3bng51xvmzGyw(8DU) 7]i%&ǯGl ?L꥜0gͼ;"S.d9`|uveU$kI!wA1o֊BU((B&ҖiwhQP=k@V̬J)&dzZ2ϝT2jzj-N3+X*Gӧ.b {Vꭼ{,n^1n0nhZ?q<:ehłْ[Z K?^fUű4*7)\6 RgL}3u;kk_o`2n\]C-/{K[5۷.S妚A, إFLOߙ2G',/=cW׿5B r4tF4*֓V \ϜKLAEY>8-gTy-T'^qb5-p*w= G鿚d͏Uftǘ.Gr?:'BMJ!ufH'9H}37|aZ¼ZʿHbwyl6 3UXscz<.YФ 6eSiH׌NWKf䲉Ai%5,_C/UPTԊcM\e\wm^`ٝPW {+K6 h2H˛Xd]2]Јw6@vӥlʕdN7/e~;345Mw gHNk(/oA暾Z:śf>bC!L+4eSvjyEZ߂.Z˹ik/]8ޚ׷sŌ%rԾU7Od} Y@Cu~Ӥ8 z`LE`VeZߙvŬ3\*800DJ mP lb#lU*R2sJmW >CV#̤^ ;u+@fikW;ZbG>bA2׆& :YC"t:#yutC| *"СvL*{2($z/Q驺>E.݃JK'{u y'lĖ\HOTt |bt+;{|Vh_J5Vb/ .] vZ/bxڞJY%ɐVd6gdfF"pp*9 M.LFɷj2kOkSXw8f1a7{ftDkךsd[z}XSbּ7I:t,$qFHyiZ KWy+~2jk]yQrBnS4- Źx'R#`cj7wj7FbSnGZME?6%|Y`ξr%2ߝ2E~Bm$69Qmڑ \M9Ʉ s|Xr z %`~)%A]\E"nwREE/F!`?\>8$a=8#?4mDSjͷ 7HEVqSYlj.FSi{(>yCSܸޚyNoi!N JHrQmqAoHНT? מo/_ _ګ\L2_}կ__՟J„=-԰,c!mwiܨD 9hV 3haǙ 3Z 4FuGPCi ߗ Ovߟdk-BrWԬ7t}8}-Fw:Uݨmҝ95_̲Qwnl?k`z]`ğ}wcвm]4 S+A0_o}KZ9"$)(۠R5;GJŭ*m8}g*ľ4߾^rkV4-W]}A)%)Y yYPkZoEC^ id( 6ř4`}3(bnJ@sOZCcDTo5g4Ʀ' &kjکoa/ʗ.}ĸ%+.ш%%fŠ?W步 &ra 77^kdޥ٭Dݭ-pԖ4kGkV.3@i6[4~ifNj3/ƴXRsH7Xtz gxgrKɖaWS9Y(N+ob$W"JLN,r}4 )663(ʹ26=hfڵ0ka{/X|_E!BtB9-~O&bnRX5ō&;k{Ay%md-S}=Nx%mBJoʻj iY40#I< л݇~_tZHo(⟴X//豽3e n{*L]/-ԙ6nZՒ[h:@\Է|D06t,!/o< ߬dF7b]aּ]E GD2Ml PX0l0zX;®3P䡂[LndCc+VF4Q/0dbiYvaݮUy{58(~q:˘MHMNԘ^~21m?ёIƕc JOU?EQ*di[I-ʕ?Y7`ؚ2G*1=L=uf1:{s\>B{4

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
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
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
太史公从唐都学天文学,从杨何受《易》学,从黄子研究道家学说.太
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担心学者不了解学术宗旨而固执谬论,于是论
六家的要旨说:
《易·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都是为了治世,只不过各家说法不同,有明白和不明白的
地方罢了.我曾观察阴阳家的方术,夸大灾祥而忌讳众多,使人拘束而多畏
惧;但他们论述四时变化的大顺,是不可差错的.儒家的学说广博而缺纲要,
烦劳而少功效,因此他们说的难以全部信从;但他们制定君臣父子关系的礼
节,明确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是不可改的.墨家俭啬而难遵循,因此他们
所说的不能完全照办;但他们务实节用的办法,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酷而
少恩情,但他们确定的君臣上下的秩序,是不可改变的.名家使人拘束而丧
失真实;但他们确定名实关系,是不可不考查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
符合客观规律,使万事万物得到满足.他们的学术,本着阴阳家的大顺,采
集儒家、墨家的长处,摄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代转移,顺应事物变化,处世办事,无所不宜,宗旨简要而容易把握,事情虽少而功效甚多.儒
家就不同.他们以为君主是天下的表率,君主倡导而臣下附和,君主在先而
臣下随后.这样就君主劳苦而臣下安逸.再说大道的要点是,去掉刚强和贪
欲,不耍花招和滑头,舍弃这些而任用道术.过于劳神就会疲倦,过于劳力
就会病倒.身心过于劳累,却要想和天地共存,这是不可能的.
阴阳家以为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条规禁忌,顺着它就吉
利,违反它不死就亡.未必是这样,所以说“使人拘束而多畏惧”.可是阴
阳家论述的春天萌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
法则,不遵循就没有什么做天下的纲纪.所以说“四时变化的大顺,是不可
差错的”.
儒家以《六艺》为准则.《六艺》的经传以千万计,学者世世代代不能
通晓其学术,毕生精力不能究明其礼制,所以说“广博而缺纲要,烦劳而少
功效”.可是明确君臣父子关系的礼节,制定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哪一家
都不能更改.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说尧舜的德行是:“堂只高三尺,土阶只有三级,
用茅草苫屋而不修翦,采树木做椽而不刮削.用土簋盛饭吃,用陶器盛汤喝,
粗粮做的饭,野菜做的汤.夏天穿葛衣,冬天穿鹿裘.”他们送葬死者,桐
木棺材只厚三寸,哭丧不过于哀恸.丧礼的要求,必定是这样为众人的表率.
使天下的人都这么办,就尊卑没有差别了.时代转变了,事业自然不会一样,
所以说“俭啬而难遵循”.总的说来,务实节用,确是人给家足的办法.这
是墨家的长处,哪一家都不能废弃.法家不分亲疏,不别贵贱,一概取决于法令,这就将亲爱亲属、尊敬长
上的伦理道德断送了.只可以临时应付一下,而不可永远施行,所以说“严
酷而少恩情”.像尊崇君长,鄙薄臣下,分清职责而不得相互超越,哪一家
都不能更改.
名家苛细考察,不识大体,使人不得反省真实内容,一切取决于名而违
背人情,所以说“使人拘束而丧失真实”.至于由名以求实,错综比较,以
验证结论,这是不可不考查的.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不为,做起来容易实行,说的话难以明白.他们
的道术以虚无为根本,以因循为手段,没有一成不变之势,没有固定不变之
形,所以能探究万物之情.不抢在事物之先,也不落在事物之后,所以能成
为万物的主宰.用法不用法,随时而定;限度不限度,随物而合.所以说“圣
人无机巧之心,牢牢守着顺时变化的原则.虚无是道的伦常,因循是君的总
纲”.
感受:法家可以确定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所谓秩序是不可改变的,可他们又过与严酷.
阴阳家的方术可以确定四时的季节变化,其他的灾祸预测又过于夸大.
儒家的学说制定君臣父子关系的礼
节,明确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是不可改的.墨家俭啬而难遵循,因此他们所说的不能完全照办;但他们务实节用的办法,是不可废弃的.名家使人拘束而丧
失真实;但他们确定名实关系,是不可不考查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客观规律,使万事万物得到满足.他们的学术,本着阴阳家的大顺,采集儒家、墨家的长处,摄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代转移,顺应事物变化,处世办事,无所不宜,宗旨简要而容易.
也就是说要采集六家之长,弃六家之短.这样就能与时俱进.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论语》:纯语录体散文。
《墨子》: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 《孟子》:基本上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 发展,形成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 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 《荀子》、《韩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发展到议论文的最...

全部展开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论语》:纯语录体散文。
《墨子》: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 《孟子》:基本上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 发展,形成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 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 《荀子》、《韩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3 、各家所代表的思想学说 :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论著:《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全书共二十篇。《论语》的思想学说有以下几点:
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追求的最高理想。
②“学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④“修身”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⑤“礼”:“克己复礼”。
⑥“为政”:“实行仁政”。
⑦“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含蓄隽永、简洁生动。
孟子:先秦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课文中为《鱼我所欲也》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
主要论著:《孟子》全书共七章。中心思想是“仁义”
①主张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
②“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反战”思想。
④“社会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⑤“性善说”。
孟子散文的特点:
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
②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③善于用譬喻来陈说事理;
④语气逼真。
(2)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后世并称为“老庄”。主要思想:“无为而治”和“与道为一”
(课文中老子的文章两则,庄子的节选《秋水》的最后几段)先秦道家思想评议: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顺应自然到天人合一;
②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从返朴归真到回归自然;
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清静无为到齐一超脱;
④人与生活本身的关系:从知足贵身到执道生法。
(3)先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任贤、节用,反对奢侈,重视功利,否定命运。(课文中为《非攻》一文)
墨子散文的特点:辟(譬喻)、侔(类比)、援(援例)、推(推论)。
(4)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集大成者)
代表论著:《韩非子》(共五十五篇):主要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课文中为《说难》一文)
主要思想: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
文化思想上:韩非鄙视一切艺术、美感的东西。
文章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述而》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丘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为人最为鲁莽直率,常与孔丘发生冲突,这种对话,性格就更鲜明了。有一次,子路问孔丘,如果卫君要他执政,他将先做些什么。孔丘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训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而后说了一通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还有一次,孔丘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丘只好发誓诅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写出当时的语气,显得孔丘对这位学生有些无可奈何。《先进》章中,有较长的一节,写孔丘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他们各言其志,从比较、对照中显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抢先作答,说了一通大话;冉有、公西华以谦虚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后是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不但语气生动,而且有简单的情节,又有场景的描写,曾皙的回答也特别具有美感,在《论语》中,是比较特出的了。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2、墨翟,生活时代约当于孔于与孟子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相传他原为宋人,长期居住在鲁国。《墨子》书中提到,他被人称为“贱人”,又提到他能制作车辖,大约出身地位是比较低的。早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木”,后来创立了与儒学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家不但是一个思想学派,而且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民间团体。领袖称为“钜子”,门徒众多,重视艰苦实践,不避危险。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还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墨学在战国时曾一度盛行,与儒学同为当代的”显学”。西汉以后,逐渐衰微。《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是提倡质朴和实用,所以对一切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这种观念,对于论说文自有相当的道理,对于文学作品,就不太适宜了。《墨子》一书的风格,也正是如此。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非攻》篇,先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囿,窃其桃李,众闻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以自利也。”然后再说攘人犬豕鸡豚者,取人牛马者,杀无辜人夺其衣裘者,再三说明“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的道理,最后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由于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为“亚圣”。他的行事也仿佛孔子,收过不少门徒,率领着他们游说各国。由于各国间都以力相争,他却鼓吹以德为王,言仁义而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于是退而著书。
孟轲的思想本于孔丘而有所发展。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判,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梁惠王》),同时基于宗族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万章》)“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离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最精彩的是《离娄》中的一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人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这是一则绝妙的讽刺故事。文字虽短,但写得精炼,情节有变化,人物有性格。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貌的庄严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锐的讽刺目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尖锐的性格。这种丑恶现象在社会中始终存在,因而这故事的生命力也始终未消竭。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这里“气”指一种光明正大的意气情感。后世的文气说(主要讨论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即由此发展而来。他又说,读古人之诗,要“知人论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辟的见解,为后世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
4、在谈论《庄子》以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老子》。关于老子其人,《史记》中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应当早于《论语》或大致与之同时,也有人认为它甚至迟于《庄子》。把我们看来,老子很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说色彩的贤哲,并一直有些关于他的故事和言论流传,这些言论,可能就是《老子》一书的雏形,其年代大约与《论语》相近;大约是在战国中期,又有人对这部书加以增补,形成了今传《老子》的面貌,故其中包含有反映出战国时代社会特征的内容。这书是用韵文写的,用韵规则与楚辞相近,它的作者应当是楚人。
《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但书中把两者和自然性的宇宙本质——
“道”联系起来,所以“形而上”的特征很强。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是庄周及其门人的《庄子》。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胠箧》说,常人为防盗,总把箱子锁得很牢,遇上大盗,连箱子一起偷了。“圣知仁义”就是锁牢箱子的手段,大盗窃国,“并其圣知仁义而窃之”。所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
极是痛快淋漓。但作者并不主张以积极的行为来改变现实,而是对现实人生持悲观厌世的态度。甚至认为,一切世间的是非、美丑、大小之对立,只是人的认识上的对立,而并非万物自身的性质。
庄子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庄学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所以文章开头,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在上面所引的文字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此外,《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中的一节: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5、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
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回答者:jovialbond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3 16:51
--------------------------------------------------------------------------------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
、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

收起

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 关于诸子百家的介绍 英语翻译我想写一个关于国民素质的英文材料,但是国民素质这个词确实难翻译,这个东西要给外国人看的,至少我的标题一定要让对方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请给个最准确的.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关于英国的地理及气候?这里人气最旺, 诸子百家的学派状况大学一门课,要我们去找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和学派状况,学派状况百度了一下,现在还有诸子百家么?学派状况这四个字应该怎么理解? 给我翻译一下 关于诸子百家的简介 和名言名句谢谢啦! 给位 关于古代诸子百家形成的原因背景 关于磁的实验!我希望大家能给我提供几个关于磁铁的简易实验.材料最好简单一点,做出的实验能理解的清楚吧,然后最关键的就是做的实验能让大家明白磁在生活中的作用. 诸子百家包括哪些书想问一下诸子百家其实是不是很多书的一个总称,那包括哪些书呢?我需要做读後感, 请给我关于珍爱生命的材料,3Q! 谁能给我一些关于数学论文的材料 谁给我来点写关于奥运征文的材料 在这个家中他是最辛苦的英文如果可以的话,请给我翻译一下:我觉得我的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英文。 关于金本位制?有助于理解的材料...或是哪位大虾给点解释.. 关于饮食文化的外国文献急用最好给翻译一下 挫折是坏事的辩论词,有名人或典型事例最最好我们要召开辩论会,我方主题是挫折是坏事,请问有哪位好心的网友能够来给我点材料,不要以前现成的,自己理解回答一下,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关于作文《安全》的写作素材?介绍一下思路材料什么的!合适的话我还可以再加分的啊!,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我就给谁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