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2:42:50
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x}n+˖ޫ'3\QyQLbPDJTD%ef(粪WUlisa0 #uZ·Ru{RݱGtv^ד&~vb,w_ֳӨyWtÎv~`vl^G̙QE<ד?W?y>gp{ Zgsy ctO=Lof}NO{v !Ə[:N oXzv$LO<76ϵC`V)+&fzRkQڝ n<|[- kQ2fS?W4QpyFzv=NL~l+Ƙe&C)6%H:n a+֋>cט7n<4~Ml5}e=#Qݭe](,\=(~`;~^`xz<2tƟdL`ǃKgf<)ޯ5|/ cWzɱ[/Lg:fwA`Գlx s?mw6myx [f34~#XWQkw/6 NWMs㺡{~`a6{pş_wmyw@`pO΃f!{UԶf]"bC$fIGPx\0z4)+鮙'^%Mq&O?:)S=6;Ƕ}7ŧ0nshr[E[xf3)_5\flMB"5;ب$1Q<{| i/,INq?FBBߴno,މ*DlY$9fRUϗ3uHT=*/>ݫ%'%>D̾\QT4J,U>9/ nZ" ϓEPkP{4YWb\Pz1&.4]MYG`9A6FJoV.J8ԏ'?3q5@J<[< `1bUn_Flqz&Ɂ^Tq[]\!_6>"xJFbjOؔm?|.&_`5«+,+Jx)b̸'ɂyaf:ݥb[ ^v뎷x3Aca#3y5Kh*Q,ԇRaX>[ibg3< sU <ۋL5cZr߄H??Atnqls [4o \QӾl ǜ]4SB&[] g# Q6,+?y /: :xS>/>7z*i$2eWÞdV^^Kx//U?/q\.~Iԇ|3Cd$a׏MP*B`70W bt"12L/6ukp4 xAt.֓fQA&ĂOL䔯SD"W􀖆欀a ` j*HW@hpy?fj4Ogf`p}mԿ7.4;y[yYд6=#Aeo*֤)AnS6׶tbKH|! %OQL[9 RbzC3<ѮJ^<O&?{.'9'5)L -q/2<'^/cwB L,Ip+qH0}Jݠ&v%X(L_ABfaF`xN0 {~̀6`ly G?~NVZ`o9YUӂ~mhrQs Fa=p>N+{pB`)AiKP|;GYߥq]@"0s\^A'ޣ߂f26WbcQoT}0װ:qnj_=6VKAczwY^0Oh :jnPvx3l"XZfV.FPݧWχ񺰕)=J(^.#%$XI F.˫cLmufTҘ/照u.v= +q33۷g]fK`er 1=uCKJq?;//xoo1o/OmgG*e`eZ&+ XYޥ9ӗגR pϊXIUA&kjx.ܘYc6L>Gxf0ur!ԐbKi/K@9Ŕ|6j'% Uf8'u'xU>E#EӼRZ;/snfG1Lg` ψ7b^F/;t=j?d> y.J_ts+UGλ/PA.&Py@}Q&W%_O!JyE-GEklnWX Y 5Nz'^P?n; JpF0i[576*F = )tap\!0٤~GC;<em{Щ6݃pEǬ=L\ Yn6 ]J|{L˘rKlq`r78䋉Twb AW?m=49-1ER?Cu@W1{t<懜C~ׯ33Yޤ7$K34Dߕc99rWg&2-ӽ cmfOM%*E(n2U5}R‰?6wYMNWJY8~ YL@2: )e:g Ra0-@CʥF.w^CibۥCw#;iK;xg8hbËw.E${p T\xSA3(؏u l=: jfy -?J\rw./kq:4SqQ'iȓ Bq?AWDrJRGn*X٣inb~=~:?;q7WPhH> ]uxKX#$56; .}V\M(*! %qJriV;ψR[],JA M0٥47ZT9gzӱ`TIb (ͲjDc`j?ױ^j6ծSu-x\e#  htMUgRU2L>J]WIG-Uy|&g7:(~Uk$B ?Mr8&tTLEH̛djɻ_K5ل՚\t.T.qe;֌BW=n*c8;6;q)ҥrAWB efu״o+>9ӃwV_y߅P_Ս-5P6!wp?Џ+, Ȧj*OƒdLua(Ulζ9!Ngx(8Y@DDd< }%ZKN7a qZ.޷'sd/ڠѩ.a+}xߝ KpӅ|`ÒΕ;381\0f m :DJ"keRꡩ0cv,,oլp"~:Q>i؟3R*@S tOe;JՃ?&ʣ̑X'>\^V7Მb)њ=,𿘉AxPTj`HBfy% d?/K*8O^ Ş %,N=/raJ vyv1D@gߚ|C&ퟦ`xts==0C)L/?j#ԦZL/ԋ5,y`2LQEFkaQ>{,j~y_t0s̖K+*E9' ׬8ctmQ7b&no&vgf%Z\ߒFJS|/UBvf~3 ?͟w Tn씊M=_\C +dn)U9M]/Qbr >r#hiK=8KOjQ088wĘBH Vi;y|Tp8lJyAƮ Min%#tN+ D} SsW?*ih>\qTw4ȻWSnv2=[I1M[ ӊe0LE=`K*ҧZ}0QUѷѸC:}6= mSiA q(A@s 3VMx IFֆOv]k%3ˁ{ݹ|$: S~0[e{gFu޴NU?,z nK6(PI1 rX1Vo"Ehqq,^ ޤ7nO^l%&^9e[ȍ .2V_a&\ F8,‰U]Xih*H '#؀IwlZ~ₗL)R×.-eϻII)ij-e7Azmw3r-Mډ(qbR܃!S0+f3WlᖂgpY<aa,=m۲gyZ +I`]X%+Dv6S簞vYArmju3`t(q40@~4 )[ۭ?%iI8hO1,>`MHAJTߓf?OX*ݚw]B@7ӕr6va" , _}n OLu,YVֹ͙]gssDJ'=gy/?eK6}ksBKɾ|UaUNB,E9(G5LqQ3gќ"h TjPc Xa{tH.!ތ>k6);tK+"z3~>,/ٮ^]zb A5b[J;fV]MR:3/՚e0#2yEUt׬rK=D=(ZZH.J`EӛKtGKOZp5_E0$'>4]yzd!`4K$QJPfUw8W%~XR9Ok\Iy]s9as@K<܎d5(2|!a(.rF]_1-Qő;f`VɂZ̝gEPǿd/.;-  9K2|"YS߳qX[1MMludg] s *qsi8,1|y6HO)VuX0&zQXT=JbTτpUf~^"5A1پ-MwKF7eBO(QpZ*s0eIIUPsS/rV*utZ!UvHIS0/,”̠6?cxӞ K*x{ . giZȒ͑3Iͭcۆ"(0>$%* TJx J`$-5??NgvDuXxK>F4]rˬeT2LơM6kYOˢMd :\#36ܩnn]JSqcBL:2]T ><[_My"6C4 [ =M{8<`_N si斖 Ob3@j.'yG9yR$=H 5o ք =5zۓ3;ګP؝'gWx\5`)U^a}Tdd8^&P&l6KՇYӑ>oXhg")Gi4H4fg3o->NjN/mv,vI[P  ?%iye?w])Y$!q1AZ8k]h13pNG;> K@OnŇ1ۧj,K"gWig1 MΙƞ4 EL k{Aʍ~e˫Zvy5(!oRo]Գ*d\wwTV]i-I*I.(kEѐC(8O•2~X$PԳV^p#c47${HoF#r=MtJ GiCj}Hc;Ǣ Kr/4{]w"iDVבeO-vp6l6!ɢXH/ĶqmImt~zj۷ju`e΋ HxJq,G$e#f"h4`fƆ .L%A&N5q s/耖_!(Uio>I|-·½gFT=岖Z'D[!5@_'cR#.HӐ< )uy-l<'/t4>{S=[cPb͸ Zr4xFP9?ퟚ\ʒdazD:"Hz-VmB$O!ZZ.1'gI,;%Z6g,ѕ4;]xlJgORs!Twz߁}%v%xŠ1gNտ;W2{PLKD ETJ_"M6ϖ'MK[8"UVY1}=d+~[2;;.+ x?2>bc ?$IwٝQxHխ\b0&P+P4j ;c2˷b*!r6`rCuڦ߈ k=RטƃU\฀,uTBhόD~ <+2NWhdʓFq>ݜ<\R-n7MRME\# gr'8EP!KIMbIX8 rOGXDɬW%ֲ} P}pY^!Oi' W; <1[OV}i4,=&yO)JxORŅ6$'W.aJF @oG0C^g\Xp]Vf53}d ʪR lœ Ͽ'gՇϬusj;6+ogdR]  ['EO5kaSBt)>v\w)ٻ]bߝ( y]fNH;l.',a&|N8W >ײq`Z8ק>YC>U4QCAa OQYsj6>D;}6C8m "'e hvq,dSIy^0zPl9i?Jnq4܁nlrWip'4H ç~ū(] /,_%~ThgSuҜ;Ov <9O M1$sNixr P};mNq ;6jmcwz5/M*yl\<9lNIӢh% ݭ0 _ټ~&6X5GvY4ː2)=^4ӝⲆ+ \Ah #Llzj1~f<փ8rR]l0(uyw=7aPzyͬWe(W.(GWg* E7X8;15p%3UCjrh%"d= ,?bPBH4#ξHԿS͑Wql3va̴&HLriوuZ;x(5=8x(!_xQjhFsFE)6d㚦z`5+ U',:vy-agߞo9%mIm/m 4b7~B£Vܬ͈r!KMCSh1qcskqOҷŦɝ 9PO!9} N>շ՘(~oP/D^/g-WxGO| ]›ZvHұjZ^ĘQQ9~t5vS}5"oJtM@WȝD|ɦ6bpm~#Iy'*pƊfs J- `_UY&%|v*!)/)4dSjOtR$ |q)t!.U** 8kpeEY׉TϢ X#cXϊ})i^{>8jbIk$

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
  魏晋是一个美文的时代,骈赋则是这个时代美文的最突出标志.魏晋人以其缘情绮靡之美学观指导下的逐美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美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骈赋的出现,是文学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也使文学真正地成为了“人学”. 从文体的性质上看,骈赋很像舶来品的散文诗.骈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惆怅的含蓄抒写,往往表现“生命不谐”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情感,形成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而生成一种艺术快感的颤栗.魏晋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刻的影响.
  骈赋,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样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为壮丽的奇观.魏晋南北朝骈赋(以下简为“魏晋骈赋”),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也很有意味的现象.何以魏晋文人普遍地爱好骈赋呢?魏晋骈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个没有被人们所真正重视而必须正确对待的文学史现象.
  因为人们对“骈”字讳莫如深,甚至大有谈“骈”色变的倾向,把“骈赋”与形式主义联系在一起,在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时多着眼于五言诗,或者说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大关注是在五言诗上.我们以为,这一时期的骈赋,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影响上,都远远超出了五言诗,甚至超出了文学的本身.朱光潜先生在论述诗赋的格律形式问题时说:“律诗有流弊,我们无庸讳言,但是不必因噎废食,任何诗的体裁落到平凡诗人的手里都可有流弊.律诗之拘于形式,充其量也不过如欧洲诗中之十四行体(sonnet).我们能藐视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诸人用十四行体所做的诗么?我们能够藐视杜甫、王维诸人用律体所做的诗么?”① 我们很欣赏这样的说法,再于其后加上一问:我们能够藐视曹植、王粲、陶潜、鲍照和庾信等人用骈赋形式所做的赋么?
  一、魏晋骈赋的高潮与士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
  自建安始,骈赋取代了大赋而畅行,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写骈赋,几乎什么都可以入骈赋,据严可均所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所辑《历代赋汇》之统计,魏晋南北朝有赋1095篇(包括残篇),作家284人,其总数是今存汉赋的6倍.曹植和傅玄等人创作的赋超过了50篇.这些赋的形式,又主要是以骈俪为主流的,至少可以说在这些赋里都具有骈俪的要素或成分.
  按照表现内容或题材分,魏晋骈赋大致可分为三类:
  咏物写志:曹植的《白鹤赋》以鸟喻人,通过对“遘严灾而逢殃”遭遇的描写,表现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愤;他的《蝉赋》、《鹞雀赋》等则写出了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忧谗畏讥的惶恐;应玚的《闵骥赋》,以“良骥不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愤;祢衡的《鹦鹉赋》,写鹦鹉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王粲的《槐树赋》表现出“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的渴望;还有如嵇康的《琴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咏物赋特别的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赋的,甚至连飞蛾、苍蝇、老鼠等都可以成为赋的对象.
  即景抒情:魏晋士人的悲悯之情往往通过自然物的吟咏而表现出来,从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联想到人生无常.曹丕和曹植都写过不少这样的辞赋,曹丕有《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等,曹植有《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等,还有如应玚的《愁霖赋》,王粲的《登楼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沈约的《郊居赋》,鲍照《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思旧怀人:这类作品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如曹丕的《悼夭赋》,《感离赋》,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如《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等,还有《洛阳赋》、《洛神赋》,再有如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思旧铭》等等.
  无论哪一种题材的骈赋,基本上都适应了抒写惆怅、压抑或者凄苦心境的需要,都是以悲为美的美学追求,这些作品里总是回荡着一种哀怨低回的悲怆之音.可以这么说,悲悯是魏晋辞赋的共同主题,是主旋律,主色调,是这些辞赋的共同本色.
  骈赋,作为一种文学奇葩在魏晋盛放,肯定具有其合理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在“人的自我觉醒”上找到原因.一般研究认为,时代使然,而偏重于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也就是饥饿、贫困、瘟疫、迁流、疏离、贬谪、放逐等,这自然不错.社会的剧烈变化,动荡不安,人民劫难深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以为,所以出现骈赋大量写作的最为深刻原因还在于,士人的生命意识,在于他们特殊环境中的个体生命感动,在于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魏晋的动乱,破坏了正常的安定的生活,无论是地位显赫的高官还是衣不蔽体的贱民,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随时都可以遇到天灾人祸而结束生命.魏晋时期政权迭变,对于士人来说,除了具有与一般百姓所共有的战争和瘟疫所带来的死亡恐惧外,还多了一个政坛党争而引起杀身之祸的惶徨.以建安七子为例,没有一个寿终天年的,孔融死于曹操刀下,王粲亡于东征途中,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同时死于瘟疫,阮瑀也只活了四十余岁.魏晋名士如何晏、嵇康、陆机、陆云、潘岳、张华、石崇、郭璞等人,都是在动乱中被送上断头台的.刘琨、鲍照等在乱兵之中死于非命.陆机年届四十,感叹于同龄亲友已死亡过半,他在《叹逝赋》里感伤不已地叹道:“夫何天地之辽阔,而人生之不可久长”.对于文人来说,最困惑的有两种:一是生命无常,一是穷困不遇,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还超过前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波斯比洛夫在分析悲剧性与悲剧情绪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它不只是因为与外界的威胁力量发生冲突而造成,而首先是因为个人的切身要求与他所认定的超个人的生活价值之间的矛盾造成的.③这种“矛盾”所引发的士人的悲哀与孤独,远胜过其他“情感”的痛苦,也造成了远胜于其他情绪的复杂与激烈.这种“穷困不遇”而引起的悲悯与孤独,成为魏晋时期的普遍情绪,也反映了魏晋人的自我觉醒.士人的强烈的个性意识与情感欲望,在遭受到严酷现实的摧残和压抑后,特别是在感到对命运的无可把握后,心灵多创,因此而形成了这个时代的士人特别的多愁善感,性格怪僻,行事乖张,不近人情,进而形成了魏晋人悲天悯人、惜时怜物的审美心境,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心态与趣尚,形成了凄婉哀怨的悲剧美的骈赋文本.
  因此,骈赋写作,以及骈赋把幽忧悲悯主题的表现放在中心位置上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基于自我觉醒之上的时代的情绪,是在当时高压政治下士人心灵的深重叹息,是生命不谐的感奋颤音.另外,“‘文章不朽’这种全新的文学观念生动地反映着建安文人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求,鼓励着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从事此‘不朽之盛事’,而且也促使人们将文学作为表现自我内在情感、自我精神世界的手段或方式.他们用文学抒已之情,从而使抒情化成为建安文学的灵魂,成为文学摆脱经学束缚而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④这也是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的一方面.
  二、逐美时代的美学要求与美文极至
  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典论·论文》),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再到刘勰“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文心雕龙·情采》),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诗品》)等,从文学理论上高标出魏晋时代的尚美逐美的风气.
  鲁迅先生对曹丕的“诗赋欲丽”的艺术主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章的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首当其冲地提出美的主张的曹丕,他最先把握到了时代逐美的需要和趋势,鲁迅说:“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现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 sake)的一派.”⑤着眼于文学的形式美,把形式美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标明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学已经具有了“绮靡”的形式美的要求与形态.
  也许是为经学束缚太久的缘故,也许是文学质木无文而不能够适应抒情需要的缘故,文学到了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极端要求.魏晋成为了一个“美文”的时代,时代需要美文,使凡是能够美文的一切文字都美文化了,不仅文学上所有的文字美文化了,几乎所有的官样文章也美文化了.而且,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渗透到所有的方面,他们不仅欣赏自然,也欣赏人的自身,追求种种风流放逸.美,已经成为他们的深刻需要,成为他们置换或超越其精神的生命形态.人们对美的这种需要和追求,在骈赋上的表现最为突出,换言之,魏晋人以辞赋的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而这种在文学上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成为文学摆脱经学束缚而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成为魏晋人表现自我的内在情感、自我的精神世界的生存需要.人们用美的尺规来评判人,评判作品,关于这一点,钟嵘的美学态度最为鲜明,也最具典型意义.比如,“钟嵘对建安文学中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慨是不欣赏的,对嵇康的无所顾忌的、近于愤激的思想表现是不以为然的,对于宋代杰出诗人鲍照作品中常给人以凌厉雄浑之感的意气的表现也是不满的.”⑥这是因为激直凌厉的表达不能为钟嵘所欣赏,而陶潜诗“平淡”、“真古”的另外一种风貌,也不被他看好,其诗被列为中品.钟嵘钟嵘为什么对这些我们现在一致叫好的诗人和诗歌并不欣赏呢?钟嵘欣赏什么呢?我们以为,弄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弄清了这个时代的美学趣味的本质问题.钟嵘所特别推崇的李陵、苏武、曹植、刘琨、阮籍、陆机等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怨深文绮、意悲旨远的要求.钟嵘的文学观的核心也是“怨而不怒”的,他在对诗的本质的认识上更加突出“怨”.但是,他特别讲究“情兼雅怨”,“文典以怨”.钟嵘即以此来作为品评的标准,把诗人和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很明显,他是把“形式”标准放在首位的,十分重视表现,重视表现和表达上的美的形式.这虽然说的只是钟嵘个人的美学趣味,却代表了魏晋主流美学思潮,代表了魏晋时代的美学观.文学的评判标准全部美文化了,即便是“怨”的内容,如果不出以“雅”的形式,也是注定要被那个时代所冷落的,陶潜就是最好的例证.刘勰的诗美观是儒家正统的,他对陶潜诗也没有什么好感,《文心雕龙》里纵论历代诗人,竟然无一语提及陶潜.然而,如果把陶潜的骈赋放在那个时代里衡量,其重视表现美的精神、手段及形式与效果,绝不在时人之下了.陶潜虽然存赋仅三篇,却篇篇精致完美,欧阳修对他的《归去来兮辞》评价极高,说是“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此赋辞采流丽斐然,骈四俪六而又参差错落,俪对工巧,奇偶天然,其中巧用双声、迭韵、迭字,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等等,造成了语言上律化了 的鲜明乐感.
  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使文学进入了一个“逐美”的时期.这种“逐美”成为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时代的风气,使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极其重视辞采、重视骈偶、重视韵律的形式美,只不过是骈赋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罢了.应该说,骈句偶句在此前已经不乏先例了,但是,像魏晋人这样认真、这样执着而在作品中这样频繁出现的,还实在没有.尤其是在韵律的自觉使用上更是前无古人.语言趋向骈偶化和韵律化,是时代对“美”的最重要的形式要求,这是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导倾向,也是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不同于东汉抒情小赋的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更加区别于一直板着严肃脸而“劝百讽一”的汉大赋.
  陶潜的《闲情赋》因为不是“劝百讽一”而单纯言情,在文学史上一直被视为有争议的作品,连最先对陶潜有高度评价的萧统也因此指责为“白璧微瑕”而大呼“惜哉”.其实,陶潜也是努力想要“有助于讽谏”的,其序中叙说作赋之原委时就有这样的表述.他在序中自谦说:“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意思是,即便文辞不能如前人那么优美高妙,我也是要仿作一篇的.这就说明在文学的“逐美”时期里,陶潜也有这方面的追求和能力.事实上他的这篇骈赋超过了古人,而且在后来几乎所有的这样题材的古代诗文中也找不到可以媲美的作品.“赋是一种大规模的描写诗.”①陶潜以这样“大规模”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赋的优势特点,也表现出其个体的艺术造诣、丰富情感和创造精神.此赋写得镂金错彩,缠绵悱恻,渴望与失望、欣喜与恐惧、热烈与冷静、欢歌与悲叹等情感交织,心理矛盾激烈,感情跌宕起伏,形成了极大的内在张力.特别是中间部分的“十愿”与“十悲”,更是不遗余力,极尽铺张扬厉,逐层开展,尽写热烈爱恋中的一系列感受,心理过程微妙逼真,充分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驾驭力,形成了一气流转而百旋千回、自由奔放而酣畅淋漓的文势,形成了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生成一种快感的颤栗,久久沉浸于淳美的意境之中而不能自拔.
  骈赋的出现,是文学的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是文学真正成为“人学”的艺术特征,也是文学顺应了逐美的时代要求和趋势.这种对美的深刻需求,使魏晋人变汉大赋的乏情而为悯情,在内容上变大赋的炫耀性的堆砌为感发性的体物,因此在风格上也变大赋的富丽艳靡而为清疏幽怨,使骈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形式美的代表和极至.即便要求近乎苛刻,文句、辞采和使事用典上十分讲究,但是,因为魏晋人执着的美的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技能,使极难对付的骈赋形式而达到“情兼雅怨”的标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绝少矫情、卖弄、堆砌的感觉,读后令人感奋而有袅袅之余音挥之难去.尽管有人说这些骈赋“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但是,它在体验世俗、缘情绮靡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觉醒个体的忧患意识的悲鸣载体.这种在文学上突出性灵抒发和形式美的创造,无疑是文学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向.特别是到了齐梁,建立了美学、文论的系统,而欣赏论的出现,则是对骈赋的创作的总结,也是推动,并且使骈赋中运用和出现的美学的要素,渗透到了其他各个艺术乃至生活的门类里去了.朱光潜先生认为:赋本来是诗中的一种体裁.中国诗走上“律”的路,最大的影响是“赋”.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朱先生解释说:“何以说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呢?赋侧重横断面的描写,要把空间中纷陈对峙的事物情态都和盘托出,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道路.”①朱先生赋的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指骈赋,也就是说,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骈赋的文体优势及其特征
  魏晋人何以一定要用骈赋骋情呢?骈赋何以只有在这个时期最为畅行呢?思考这些问题很有意义.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述,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⑦此论有两点意思为我们所同感:其一是骈赋出现于建安这个文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虽然其作者还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但是,在他们的撰述中,已经具备了骈赋的一些基本特点,而且,建安文人乃骈赋的开风气之先者;其二是因为这些骈赋形式的拥有,而使这些文字明显区别于东汉的抒情小赋.我们以为,虽然这种“文体复殊于东汉”,但又明显让人看到这是从小赋中胎脱而来,是在小赋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更适宜表现幽怨情感且更具有绮靡形态的美的形式.或者说,骈赋的直接源头,其主要艺术养分是屈宋的辞赋,而不是汉大赋.大赋之旨归在于讽谏,也结穴于讽谏,而铺排堆砌过多,又往往带有炫耀和自赏的意味,不仅冲淡了主题,致使结尾处的讽谏显得乏力,特别是削弱了赋的文学性,以至于有人这样认为,在大赋中增删去一些章节其内容与主题都不会受到影响.故而,大赋成了一种“官学”,一种死板的套路,一种浮肿而贫血的面目,而不是文学,更不是“人学”.
  钟嵘处于骈赋的成熟期和高潮期,处于文学理论化、美学专门化的时代,他的《诗品》用“生命不谐”评论李陵的诗歌.钟嵘十分欣赏这种不谐的生命状态,欣赏这种生命状态中所产生的“幽忧”颤音,这实际上也是时代趣味的概括,是当时创作风格的总结性的提纯,自然也是对与诗歌同源甚至同质的骈赋的具体要求.他在《诗品》中多用“怨”来论述魏晋时期的诗人诗作,“怨”类字眼真有几十处之多.⑥钟嵘十分强调“怨”在文学中的地位,认为“怨”是与作者个人遭遇所引起的各种感慨分不开的,他在《诗品》中以“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论李陵的诗歌,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他直接用作者的人生际遇来阐释这种幽怨主题的因果.
  何谓“生命不谐”的颤音?这是孤独、困惑、烦恼、骚乱、彷徨、惶恐、惊悸、惆怅、抑郁、孤闷、愤慨、哀伤等等,诸多情感混合而成的悲悯心灵的交响,这是生命处于被毁灭性打击的绝境中而生成的本能上的大激动和大震颤,这就形成了情感上淋漓奔放、纵横排荡 而若决江河的抒发之需求,“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而在对于这种生命颤音的展与骋上,骈赋比诗具有更多的优势.生命的苦难以及这种苦难所引发的个体人生的深沉感受和思考,不长篇敷陈不足以舒展情怀.陈诗的要求和长歌的性质,即是情感抒发对体裁的积极选择,是性情展示的特殊要求.辞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和惆怅的含蓄抒写,形成感人深切的艺术效果.从这种文体的性质看,骈赋,倒很像是舶来品的散文诗.
  从文体形态上比较,散文诗与赋一样,既是诗而又区别于诗.从表述的方式上比较,二者都是“独语”的抒发.可以说,独语性是散文诗最“正宗”的表现.何其芳就直接以“独语”称《野草》.⑧钱理群等也把鲁迅的散文诗说成是“‘独语体’的散文”.他们认为:“(‘独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惟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⑨以这些特征来看骈赋,在表述上也是完全酷似的.然而,我们的着眼点还不在其外形,而主要在于其内质,也就是说,在表现生命的大悲苦、大感动和大担当的情感和心绪上,二者有更多的共同点.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赖尔认为,散文诗“是以适应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特殊文体.考察散文诗的诞生,它是灵魂大震颤的产物.⑩在这种源自于人生大痛苦,源自于生命大悲悯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上,让我们看到了魏晋骈赋的相似处.魏晋辞赋多写人生失意与哀悼悼亡的悲悯幽怨情感,这样的文体性质及其特征,与散文诗相通.魏晋人灵魂大挣扎而造成大震颤的存在体验,最适合用骈赋来表现.这就是骈赋的文体意义.刘熙载在《艺概·赋概》里说:“赋起源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11)古人所云,也说的是赋体的这种形式特点和优势.我们不妨取证于王粲的《登楼赋》.此赋抒写的不是简单的身世之忧.赋中万感齐发,百转愁肠,离乡之忧,寄人篱下之忧,厌恶战争之忧,流离失所之忧,落拓江湖之忧,明君难遇之忧,怀才不遇之忧,生命无常之忧,真可谓哀怨之极.生命的大痛感及其大担当情怀而生成的大激动,自是“诗不能驭”,不用骈赋不足以骋情使气也.作者先是以乐景衬忧,引发怀归之悲,再通过对惨澹萧瑟景色的描写,来烘托和强化因为漂泊不定,踌躇不安而身心憔悴的精神状态,又反复用典,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激烈的感奋,情感如谷中之溪流,斗折蛇曲,在百转千回中到达抒情的高潮.
  骈赋这种形式,决定了它擅长表现那种让作者心灵颤栗和生命痛感的深切内容,换言之,也只有这些内容,才是最佳骈赋产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列举大量的作品来说明.曹植的《白鹤赋》、《蝉赋》、《鹞雀赋》等都是写他遭受迫害的幽愤,写他忧谗畏讥的惶恐,代表了其赋最高成就的《洛神赋》,也是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的哀怨已极的悲剧心态;祢衡被害时年仅26岁,他的《鹦鹉赋》代表了这时期咏物赋的最高成就,是其身处逆境时的心灵写照.向秀的《思旧赋》虽然文字极少,却写得百感交集,深切曲婉;江淹的《恨赋》、《别赋》表现的是一种让“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生命痛感,古人说“读之英雄雪涕”;鲍照的《芜城赋》吊古而伤今,以遒丽之文辞、俊爽之格调而写悲惨景象和哀怨心境,让清人姚鼐赞之为“赋家之绝境”,他的《舞鹤赋》也写得驱迈苍凉,诗人“结长悲于万里”,其赋中“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表现的正是一种生命不谐的音符;庾信的《哀江南赋》被人誉为骈赋的最高成就,更是灵魂震颤的“危苦之辞”,赋中大量使典,形成了恢弘博大而苍凉悲壮的气韵和史诗般的结构,诗人满怀去国羁孤之怨愤而感慨道:“春秋迭化,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总之,这种灵魂大挣扎而造成大震颤的存在体验,最适合用辞赋来表现.骈赋以敷陈取胜的文体优势,适合抒情者对于过多积郁在心的情感的发泄.笔者在评论鲁迅写作《野草》时的心态时是这样表述的:“作者在极度的幻灭和虚无中进入神秘和超升的大境界,在旧我速朽的大酷刑里,诗人在心灵炼狱经过深刻的恐惧、锥心的裂痛和极端的孤独后,获得了死灭后新我诞生的大满足.”⑩ 我们以为,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创作心理和过程与魏晋重要骈赋作家是极其一致的.
  《文心雕龙·情采》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12)刘勰比较诗赋而阐释情与文的关系问题,他所以轻赋而重诗,是因为赋体“采滥忽真”而生成的浮肿和贫血的形态.他在《文心雕龙·序志》里也说:“辞人爱奇,言贵浮诡”.(12)这些都体现了他以情性为上、标自然为宗的美学主张.然而,魏晋之际的重要辞赋作家正是出于“为情而造文”的需要,十分娴熟地运用骈俪的形式,而往往又都是在需要表现人生大悲恸、情感大动荡的时候而运用骈赋这种形式,善于用这种形式来发抒“危苦之辞”,因而形成了魏晋骈赋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旋律.这种完全基于自我觉醒之上的文学的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是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和“美学”的时代需要,而非“为文而造情”的一种.我们以为:魏晋骈赋的成功,正在于其缘情绮靡美学观指导下逐美的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俪美的形式.骈赋文学的失误,不是文体的失误,而是这种文体作者在追求绮靡形式时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的失落,在于因此而造成的气格下沉和思想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