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荀子 中 人之性恶,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7:46:16
请问荀子 中 人之性恶,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呢?
请问荀子 中 人之性恶,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呢?
请问荀子 中 人之性恶,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呢?
中国传统哲学向来有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大概是孩童时期的人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人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孟子的人性学说就要系统得多.孟子认为“生之谓性”,大致属于性善说,他还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均见《孟子·告子》)孟子称此四项为四端,而他认为四端皆发于自然,认为人性本善.不守此四端,孟子谓之非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谓非人,畜生而已.端者发端,所谓赤子即此.能守端者便能守道,是谓善,亦谓真,故真即善,善亦真也.四端之中,智是对人、义、礼的限制与总结,爱人谓仁,知耻谓义,敬人谓礼,爱人、知耻、尊重别人不能没有尺度,是非之心就是要知道爱什么人,何事须知耻,何人须敬重.西方所谓博爱非善,以其泯灭了是非之心,不智.孟子又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也就是凛然正气,也就是不是一味爱人,也能恶人.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是之谓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历代文人志士,那些杰出的中国文化的精英人物,都有一种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英勇斗争的精神,他们将这种精神毫无保留的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使这些作品始终以抑恶扬善为主旨,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戏曲,都充满了这种传统的精神意味.
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非天真之意.非真则非善,故性恶则伪.但荀子虽持此说,却依然强调人心应当向善,“途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虽然荀子认为这是“矫饰”与“扰化”的结果.荀子认为要达到善,方法是人人可为的“积伪”,也就是积善.
性善性恶之外,尚有性无善恶说.然持性无善恶说者,并非绝然否定善恶是非,而也主张人心向善.如庄子便不讨论性善性恶,王阳明也谈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传习录》)可见,王阳明强调的还是善,且是至善.
还有一种观点便是认为性有善有恶,甚至将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善、恶、不善不恶三种.更有扯得还远的,讨论性一元与性二元.所谓性两元是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就是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类.性一元论则认为气质之性就是义理之性,也就是气理一元.
无论那一种观点,而总体上都在探讨人如何能善的问题.中国哲学无论那一家,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人生理想与生活现实准则的统一,而中国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仁”,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的和谐相处.还有一点便是知行合一,就是“践行”,“与理为一”,此“理”此“行”皆为善.而“与理为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