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动人的语句最好有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21:47:20
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动人的语句最好有赏析
x|r"Ydij'YUiVV-=V68/(@@BB7.nq^koDžQ3S2fce \{/_l߻俹Y?om~bawLz=z'gn.m[ ^e=}\^}wq=7zQ[OSn”1c?xU&Yq,ع&uo:7wYY_j=9[O;&?{Ȼct?ziz%N~u=7Yc3^꿞yMWG6kꧦn>;w;ks/7L7˕cix_up>טۧۘFο4I)J'KtLՖ7k֓:nSi&_1ɱ?DӢw3ۼe,`>b‰CahIflm`i&kqM>O] {ǘnvpYUbS0y3뉬ד+=reJ8V@m#g9oze 3;n1wTvCz54 ڸm0}2 #Yq`PL%˙U ShpN 8։dp 1z|AJbӫv 6z1kIph~ٛbE60KLcKJ8=қWf\=OtI$_LVǸ6/҅R޷cRZ֓4uaGgROt Ol ;eՔӹo}3, ` o5##tu~q={ TFqF oqOAf(4NwӾ4OUZ[q1 ▙hP1F]A굠k-I¢0d1젎UpJxi֋jE*4~*H}=4SLR#cQuiPPۓwBjG']wp.,NXzqO h@+zźVtt$!N<ԼRJ u͔3D0qʡA~TgA^zW?cL,6ꄌNF lPU'DJ\B7 Cf9$aarbiSJV:u@c/ K?qpypݬawWؼ=8B<␠`D}jG"T &.`BE(̰Go~xbKف'^ㅃ5]t{X J+.ًwW 7*[^pƃ7=索Ps8d #mJ.GW)!$0'#9s бoC^r1}ѤWݕή"Nn;PࣗDq(6Abf|NUHgf*qdd8U.D`8du" ." MȏmA$/1zq|7$:dÇah tBuRIZN*MQ b'*h9ѿ؆$!E/wշ#s1<3Ίdr.}7n&?R&rٽc]QLhc ߃D\Sω`9J"RAbp$gݯe:.í-uk)=n^Lm`*l%3DDaWu.~ cрƹ_呕 baBԃ; {OTN L@g~`^eU7Zz-2Rڰ}x.tV7θU;?0ouvX/LBdJf(kQkw;jѯGh2Na$%*d5Uw`=;my4opfzcc$'M tt䵩/LiepgH$?Lأ&tZBz̔`ϛ98QPЄ1`yxCf!}glRϡ<" Z;UK:XeҔ4|ٞcDkHdq[!SoVD@{t-oA{wdu cdA8Bgd{b~*ݫ2pVa#o 1e)-sZqSa<3z{W*9z){;(~@}p>6 )+&]?CRC֋?C:- jxOUN)Jam0R 4epuA|/aî@pk$@z Hl8, &%w"@As2@AWV!DrϺ^]bIG /4&uD=/n]/j8!^g0OGzW׳ sOoYAL^׫ɷM+V_N=_Uf;TR/ }BΏK0IRfpfq9@>`1XE@xx?1h?;raq(I{_ I\< 0H`0y;EP3=J5LcvŔKRB݊Wm26QORI}v͜I?UURu#1\{ޣ1 $ߛ~Z%KXU2y&t0,ӷBhX xY!`+f<23E<M)gj!i߁$M~TـSƥ+Tr-l =1?Ix؆/&]Zhc<~'oBp!oAqko-l G*{7/̶,Y^5鬗@7`5~ZY}ϰ=#CwzU󔎜c^QWxLIǢ!$TB4&bs0 -f?OՎo*EPS>.Uͼa"~[zu UY-mxdnK^׾}|¨ۆ;ς YU|kȞ8-MݭPU ti~a^> 3:+dh{3?A5A"Iŋ?~!^ |@\LQ KuSUYהm߬OXsg zYW@dΘ{lSnu ,BS>{}ar59ll=SQlDB酗`Oztotޗ%Bނx9Itv&@dl@WWģ8dCO om+r_l`"-2;ਉ, HSe.a%w xuW_OKae h7y(&*F),dl mEs"^20_,CJk +¦/Vĵ>#)\'/S|b LyN-^g\svA=aQMj b-D]҇vFR;"ArLa=9EiKQhbb'&ȡ6R }.]b9ok !^2I>yO3gF*MD9V 3WW8m0tjŔ.m d>٩YkGw&ɰ?(.>NtEG#|ThQ@/i-z}bU#F$O-5P`'@2_?MJMݷ rK `&AHeeaa\G؆O 4^_|P3 F6{f) )kࣔ-OD=͠,>eJMiۦt: ^ڬ:-ΙcGk걈(\DR%F;%.v}>iHBzq 2DDLPyKú1>\ȘF/ !TҬ5-(Gh[EI-^P!g- 1Xo cD?ݖA. 'FK0pݍS:Tdb)@N ݸ*0;*֋zxI`-òSUHA̖ېd('iэQ6[=҅MC4ŌBQ=iP`d3OI0/r̰n9# >"A(`r4K b9jCѪ&CbGQ-&D9twC Ի~A[헟o;P'"w?o]ʮm8!VV>o9bGIۛQyOE+r Rm"Ph@eI~Drٕ+IjQ _JЦf/{"ѭr-MsS$ eMLM-@Bu_#&en %)\D/ލ$1;'%Z7 r S ڕ><2( *CpÍ@£B^)c!sh4[7 Ώ5@YvEHHD5AMzɵMܣ^S+]7?V+vFe;W·{MO6J-<6Xhd㑭L#͵+5e.h]+ie~wii,,}#>$E6"](s~kUN8٪hw\1EGJfWP"cFiy.4n&B%Ͽ,:7 \{3ݚ@"H$$O*B';hc$!B3ʳM,1_͔pțsfzNf904>M&(e<IU$D١=QCd zӺ=aE 5'oļcٺ[R~%OX(KNĹ78Gϒ璦:țҹw5* ¾s;8,W¢ܺw# w]ͽ#n,$i)=u}Jw:r84Pl%<{u:ٰ(mBu{ S^i͠eLHz| hlzR>ohܕ.M? S 5$5b(mVr ]ĉW vxP2\hŃٖyٺIB/|3B+t,>J{ `+0C2lJs0RhC] ,IB+`7]@ bHXɺi{cmU)/%.F/迗:6evG,lYFrdfa?ՎQMEEy+GvusvkSI&T])5;)szQnUux68jz fhE[:x>ߓ:4Ç,_6ygș螪E @̣Yt qi18Wign8F@.:wnIyVuoC;[6'aoDn?2>ݸ0+h',Y#q%?E$tA)sPW  4r.UBE骠q%uy x |xw9nEf_1<V*H%7? E}̟OIIj3+4Ji 84;',jٓG°zȝԫ[^)0vY~ ` Ƕ2oRykVI0zL٭XdPozÏyeLzMiWVih-oyaD IDx64z +R 1VY6XfH !'vz9km^j8aވ{ig6cKJY )ٸ,g;oUzkL{Jh(RZ60M_j﴾KR?-Zour>/#|}C MJRpQ@xMء7[E!~մp`E>m=M5vTL3!M~*el:|&Q,Dj'w{Sa~5&)atYv) ܏zWH}@|U\^62v頳9-d%,¢&z\hmX*\24um74A>i=16m{rڪ%03bdJUYu)Xg)/\(~Ni~cChoGK6>–-$>d]V%+kMfyHBiGj5( ~S;" CDϯ' v6lHaHp,EzQШ=Y.",BQ6{d7;cSq7׮ykLՊh^ÖId~WBW>I۹n @^%~ō]f'SKxQg) 7gӜK~Lאq%B^NT7.RpϨFM[YLJӏǫ$;݀quG%L=0%l{fx$o,8W/3،(HsUJ^;(%²B+U`0= prm<})-NI^

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动人的语句最好有赏析
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动人的语句
最好有赏析

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动人的语句最好有赏析
我给你全文吧,还带有解析和赏析的哦!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赏析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好多种教材同时在全国各地试用,有些教材在内容调整上大动干戈,不少传统名篇纷纷落选.但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是每一种教材的必选课文.为什么?是否因为《背影》是朱自清写的、早已成为经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许这样问,是因为:《背影》,1500来字,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要是有人讲,眼下中学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会有相当多人信以为真的.——当然,现在,即使谁写出了《背影》的水准,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会有《背影》级的礼遇.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说:《背影》是因为朱自清所写才如此著名、被讲得那样好,而经典化了的.
这并不奇怪.首先,有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所谓“余生也晚”.其次,这般想法其实很符合现代的文学理论,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就曾用“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精深术语阐释过类似情形(参见《当代学术入门 文学理论》第2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简单地说,因为你对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对他的文章有超级的“保护”,信得过《背影》是内涵深刻、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而因了这种信赖,假使读不出《背影》的“好”,你会怀疑自己的水平问题;即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你也会非常"合作"地反复读、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有的人都这样,《背影》怎么可能不成为经典?不过,应该考虑到《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桩佳话.然而,总体看来,那时候的朱自清毕竟还没成为后来那样著名的“品牌”;毋宁说,恰恰是《背影》刊揭后,给“朱自清”增加了很重要的砝码.
那么,《背影》为什么做得到这一点,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北京大学讲学道: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需要补充的是,《背影》至迟从1935年起,不断地入选叶圣陶等先生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并且,这种取向不曾因1949年而中断,在该年7、8月间面世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中,“编辑例言”的“本书选材的标准”已经新添了第一条“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而《背影》依然作为合适者入选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四、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从此,新中国的语文教材少不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里夸奖过的朱自清先生,也少不了他的《背影》.很显然,教材的广泛影响与权威性,无疑为《背影》解读时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锦上添花了许多.
一句话,《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文学外部、甚至文学之外的原因是重要的,而且确乎是根本的.
另一方面,正像卡勒所辩证指出,有些文本再赋予多少“超保护的合作原则”,仍然无法读出什么“文学性”:《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如果没有其内在的成为经典的质素作为前提,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背影》“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李广田《最完美的人格》),类似的说法,我们更为耳熟能详.当年,叶圣陶先生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就有提示:“篇中的对话,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如今,各式各样的教材、参考书、教辅读物讲起《背影》总是强调:此文写出了、写尽了父子情深.
这些自然是不错的,《背影》的确“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见洪宗礼主编《语文》初中第四册第8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但在我看来,《背影》的讲读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相情愿地“提纯”、“净化”.
我们知道,《背影》是回忆性的散文,在《背影》文章与"背影"故事之间相隔了整整八年,而八年的时间可以有多少事情或曰“{琐屑”发生!且不说有关传记材料里的朱自清与父亲的那些龃龉与不欢(参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235页),就是在《背影》文本里,作者也照实记录了一些,只不过把话说得简约、含蓄,需用心读才能破解罢了.--我指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暗示、交代得已经蛮清楚:父亲年事渐高之后,退化、颓唐得厉害;“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朱自清他们的家庭琐屑也不少;父亲待“我”大不如从前.而“我”对父亲怎样呢?单看看父子“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却还是父亲主动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了一信给我”,就不难想见:“我”对父亲的意见是多么大,又仿佛多么地理直气壮;很明显,“我”待父亲更是不好的.
既然如此,“我”怎么竟在那种情境中写下了《背影》这篇赞美父爱、赞美父亲的文章呢?《背影》问世22年后,朱自清对此的记忆还是非常清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转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初中第一册第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里,所谓"大去之期"其实就是一个“死”呀!你想想,父亲有两年未曾与儿子谋面,终于给关系尚僵的儿子去了封信,别的未曾多说,就径直谈到了自己的死.这怎能不令朱自清顿时不胜羞愧、伤怀悲叹,念叨起父亲的好,而反省自己的不是:无论父亲有怎样的错,也无论自己有多大的委屈,父亲永远是父亲;真是再也没有比自己这两年的表现更大的错误了;父亲还有没有时间与机会让儿子弥补过失……,只要是为人之子、为人之女,就应该理解作者这时候的心潮难平、激动不已.
而我要说,虽然很多人注意到了朱自清在1947年的那番回忆以及文末一段的重要性,但很遗憾,迄今还是未曾见有人话讲到点子上:正是在这文章的收穴之处,隐藏着《背影》之所以"好"的最大秘密,也蕴含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体会.第一,在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朱自清虽“只是写实”,却真切地写出了父子这样的血缘关系,也会有摩擦,父子这样的亲情也会有波折;揭示了“月有阴晴圆缺”,人都世俗复杂、并可能由此出错的客观现实.这样,“父子情深"的经典主题,格外增添了儿子的愧疚、忏悔之情,这在作品表现的诸多情感中也是极具分量的;而且由此,《背影》便不再像一般同类作品那么简单、浅显了,即或可能失去了“纯情”,却是结结实实地收获了家庭、人生等多个角度的复合的厚重的体验.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第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发现文末的深意,《背影》所抒发的浓情就显得有些突如其来的过分,文本里的不少着力点也多少显得做作;换言之,只有发现了《背影》中轻易不露真容的“豹尾”,才能发现《背影》在艺术上的讲究与到位,其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对于文章结构、情感表达、语言选择等多方面的控制,那种控制既强大有力,又收放有度,还自然天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妨稍许细心琢磨一下: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开始《背影》创作的,也就是说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然而,朱自清没有像个生手一样一起笔就大抒其情,而是千种波澜几乎不见地这样开了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仿佛很平静,既破了题,也设了疑,而一旦读懂了结尾后再重读,朱自清极力克制着的情感就很容易体会到了.更进一步而言,这个开头意味着,作者在那样的心潮澎湃下,还能自觉不自觉地考虑文章结构等技术上的问题,说明,朱自清作为一个散文家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这样一种成熟贯穿于《背影》文本的始终,比如,作者连用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以及交代“父亲是一个胖子”等充分的蓄势与铺垫;比如那著名的“背影”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你有没有发现,这,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特写镜头:着装的色彩十分明确,动作的方向十分清晰,画面感觉极强;而且,又实在是个太煽情的镜头,难怪作者很适时地写道,“这时候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读者,也多半会控制不住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朱自清在艺术性上的追求也就起到了效果,作为“文眼”的“戏剧动作”要么不发,一发便中,立竿见影.又比如,文章的末尾一句,"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注意了为文的起承转合,又嘎然而止、余音袅袅……
在这样的“字字珠玑”之后,是否就将《背影》的内在潜质发掘殆尽了?我看也未必,兹举一例.我们前面说到,《背影》是五四文学中最早正面刻画父亲形象的;而已经有人发现,《背影》描写的父亲形象主要有“细心”、“体贴”、“不强壮有力”等特点,这和父亲的经典形象“责任心强”、“坚毅”、“粗心”、“有力”差距甚远, “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235页).这是个有趣的发现,而怎么解读它、由此出发又可以读出些什么?更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你可以联系朱自清创作的一贯风格,联系《绿》、《荷塘月色》、《给亡妇》,尤其是同在1925年创作的议论性散文《女人》,从朱自清文章的女性譬喻、女性化意识等方面下功夫,也可以联系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甚至适当运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去作为别的研究的引子.你也可以接着思考,《背影》是正面塑造父亲形象的作品,可为什么《背影》里的父亲还是更多地像个母亲形象?这和五四的社会语境、文学语境有怎样的关系?是否可以说五四时期存在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使得朱自清运思、命笔起来不由自主?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背影》解读的宽度就是你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也可以有你自己的悠长的生活、情感乃至思想的历史.文学阅读甚至“文学”本身都不怕、很需要这样的投射与移情,对此,现代文学理论是早就言明了的;而且,恰恰是那些经典化的作品,因为有"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惠顾,有无数读者的反复阅读,所以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换句话说,你我的参与也正是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的一大原因.
倘使话讲到这地步还不无道理,那么,非要厘清本文所说的哪些内容属于《背影》本来就有的,哪些又属于“超保护合作”来的,就既不可能,更没有必要了.《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让我们不很恰当地借用一位名人的妙喻来作结吧:你吃了一个味道很好的鸡蛋,只要知道味道好极了就行,又何必追问这个蛋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