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传统节目有关的古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4:23:46
与中国传统节目有关的古诗,
x}YocW_[evVٵ TOt5 L֔,%$='RERIDR+%%RV"?.O"./n 3 J޳ĉ{974fzsB*Lޙ7s7_Lo~fTYJΦM-e]C;`Q suY[ FΦWLcI>2?4V޽}dE:⢵YG+shO㗿̛z@F~ Z%|L1hM|tB(L S<5ݹA`l㋩.Y97r8]c&"AJzъWѡ{eF3VnYj8MS__"s?}qaZ7VwêX5#$&?ii kϑ}F?GJ :nd4&w: mЉ ZIh`V=+44h`c:$etW>'K@k3Q/RD}H2)8 ;U@׳$w9Aj6%_rVYk_lu;3~aE4xnj[ 'JUbL i6v@81ź)b]ξN2j_&H D`t wS!">W8 V'6e*Ib:bRgT핿D_AB7S7vjy&gR?AjN-ICcLR(Lp6oA[YRvhN|%n}h0L5/,C\spjۦݺiF52[vybXI8Du z+=2epr |Xт橸f샷adM[]8=ʼY?˰) 4y LIT˜&'U,p-H1,\a~M7l5M{V61;A+k?4qT}ފPX+[S1ȟHm]`Ea y *?z>I[; l>0v aT]&"и|26hG\Q6J?q|~ lI)g Lv\fܝeӈ۝[S(;tW`+ e C0Cv,+DYS2M[k;vn@FҎeDJfz~|; T2d\-Gv݊j*ښz$^ wh69WԹ9\>2j;`O ̈OF ^k_;<٤Bs>T"M#{N$ κER da4q :.;nG}Rv>nP[Hb;ۦyƉCYR jf@ O(1 iU]% ùhlʰBmw̒zimZa LLb-3' sK{ 953Xzv4^-j 2m펔 ;BTS~JUJUU3[8P_OtŬͪ[yf"{n0Ѡ'*n 8˷V),6bZ-f,Pei 7 2sf-,U*Rmj1 ~@?AaxJ4 \|d O|GXqfsO#EGYUIS:)lznl̯;&])CR}XAe}UPz>4d 6#V6V?uV OE7ɒh/m0hfiIA{S8ew0,2`p ̠alҲi$MӍniZV_.R˪젗tz N|ٹ(eQ?Mm5 .JŠ]ño VX19 BOHzVh.#2p F~Pƥ\o0pe__ڍk?pW)+7P%} MM?ىPq:=]tUODrԞ%*VBUu6„^7)xMc'|uvL㛏ǂ=j1Oo/5h2o^٫I-&}UX8?0:h84?=wħ=u;UpcYCN|"s̺v[ gTӏW[{Y]#kOyS_Qќd(\Rd4KxΉ&+z佼D"YMŮv-o$q"L*Bѩ!X"G ŇytnM B>\ KRd$L9aߡ%BCwv+4S4L6.T )h $Px"R>IHfj==2䀟CXq߉[OP*%4`=EֺE((ϸ/C 8]"͐%{a|- [:WG[#WLLB 25^qcЍCYLL]߱jikƋK0 5gr+UV>/RhZ J=-8>قg ܈ܽ]-;0v'Iwx:c[)~Jp2oR2../ա%$U칑{pd`GoM3U[mBQ)aKLԂ܁ RGm/ʨmֵgoU_\J":5}g5Jksr726r(aRĕO胻X?gvvdw?x0 q( cb0y[9E0-7BeF9X/}0 3˟EZ7y@âFy@S.^cSLtGEa h3i8nl DOA7 Cy9P Z@J]N' Jt<g*ˡە]zύN0_w -ՎmYR+҉m&3#=AtzmwP%Ȋ0ࡠ-Æ(PGvFőOp5Zut&J `c[O[ε:^6\oX/<6َ8n[[kx] ?PSKnK1H;@<Bnv\>Wn+€Nm)b +y̒:H tYV _8L:c9jQ}I'ǴV{[m a7zNz^3*BDKb(ą%Qە(f 5dyno3ptTa#@|6~] Ej_i&aHd>y,ΐuއ_'SJ5+]g:u砷`E:˛VB&6)$k Kmq@HtKS¼B_'48!& ^B+ 1]`21?!;*QcU7bqw ܥH+.`-3Mk7ؠE^Zo1 ,< N00"qäV䪞'ǥ Pr i`FaùbɋS@+n̬\$CH =߻5GmfuS`on)xI3F9D@D$2\!oT:e`mLO`G%DK|W ˘T뤘<4f!VYYߢ8J&?PAAxt`ĝ8ӂ e8X߃J5[pϺ{qK:y_m;z^󵌎ƽTx? (2'lTKIcM:*4ĢR?cb %ގ/|PQ_ꪙ;ƒMOKXZ hSuo5gQkϑu|nE'uEQ]sOqS "A7 977 vS5cmVi/n\GVj :?U{6rMi^sIh-/ iIpЏEKF )Y\Xĵcm㐘,Mp̪Dax2 2Zg-‰-eӏY1zNқ N َJouUvHQ0J9 SĻy/,)QJ)UݭܧCbd\K٧pB]m)2kѭKmA~Zڥ헫"A5KCʎ3Z(YjƝIce#j↟cTdc O'/!]c? !z1,)mfz| ̎;6z|2<=rPM企~&gӓH!Q/?u&fǧ&럦DiBݎk/xS@?/a=4Q_ǩYf\ Jiӟ%x}x6<5=51CE6]Ɓ泥~zI}}0|yk`~a~)?p?py$JiYLxGܟ O>}wc_MMvjlv(09'0{O:DZog~/O(a |2eMpaů4ߏwog~3zɿ_|o?^}hzA#}7Ǔ޶~0a1$(˷z/8ym6i"GbUx"l84 4Ϩxr5\ݫo&³3z}z3&VO֍ 7z3=f L5BDЄ'Y 2r|:DJyyjz՟3oSXoht84嗡8{&46:V3@ס7So^z5c0rT}jlwco7I=Qho0q2v2,|hY^M}É䮝&@ic¡τO,S7 ]BW >l^T? 7Wbi |=6-vlJUhvzSX4D2oǦóswЩC_Oh`~6<ަǿf=yojIxw!hďv7M'X0߫B_O?{!GM)4 }0͜XH³\ތOL|ovbZ\ΌrlOMD٩ẲiV7hg,`=_yR<4Iϟۉٷ ɩ+Ga$ku|Åm뷓IѯXūq[@: tklNQz x&)G 7c|oyODBcߧ[z7ݓ ATNy՘[ l߅'&qP^JDx +]x|1忝 <|>ɏ jOF;ʟBJ|3>=;)"b|c·a#ACtx;񱩏e3R2߀CcߎcjIEnΔw{M4\\;LVA+GX里< J.hٟ]j>MIM{<Þ\ZpKNt z>`y=hFIL\8E+5 .JJY ip4Gmg( w$ux@p0YܨffXrr%>Ngh/%ljW>-BzEv:%Iȭ!?<.&OV,ig%WN]FG[ S0nnY[nqNIR!ZYϰ Jm?={yܢW\DCx}]tz%p{7c_ WNg/$#圩_"XlO;#<ɺbSᚠ,BU=^k[ l >IhIe{XuBد2(ʸ[)2"Lj3aXuK8%5;KV"YA_h92OtJTZͤ>ْF[+/i b,j14O! viG,0l6}5$֑weeȫkHzxE݆qڐ#I <-,E;^-9Y{>+ȯ"-z:KJ@4W)4-fEKtlr#ӨPz0>Y(h禪g43 ƭkz`|e r:a ѨQLeZދt֬ҞV=jq96f4.<

与中国传统节目有关的古诗,
与中国传统节目有关的古诗,

与中国传统节目有关的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桃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

全部展开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1.New Year's Day 元旦(1月1日)
2.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3.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4.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5.Arbor Day 植树节(3月12日)
6.Postal Day 邮政节(3月20日)
7.World Meteorology Day 世界气象节(3月23日)
8.Ching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Festival 清明节(4月5日)
9.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10.Chinese Youth Day 中国青年节(5月4日)
11.Nurses' Festival 护士节(5月12日)
12.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3.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14.The Party's Brithday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
15.The Army's Day 建军节(8月1日)
16.Mid-Autumn (Moon)Festival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7.Teacher's Day 教师节(9月10日)
18.Double-ninth Day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9.National Day 国庆节(10月1日)
20.New Year's Eve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中国常见传统活动中英对照
过年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春联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剪纸 paper-cuts
年画 new year paintings
买年货 do shopp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 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敬酒 propose a toast
灯笼 lantern
烟花 fireworks
爆竹 firecrackers (people scare off evil spirits and ghosts with the loud pop.)
红包 red packets (cash wrapped up in red paper, symbolize fortune and wealth in the coming year.)
舞狮 lion dance (the lion is believed to be able to dispel evil and bring good luck.)
舞龙 dragon dance (to expect good weather and good harvests)
戏曲 traditional opera
杂耍 variety show
灯谜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灯会 exhibit of lanterns
守岁 staying-up
拜年 pay new year's call; give new year's greetings; pay new year's visit
禁忌 taboo
去晦气 get rid of the ill- fortune
祭祖宗 offer sacrifices to one's ancestors
压岁钱 gift money; 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culture note: in the old days, new year's money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one hundred copper coins strung together on a red string and symbolized the hope that one would live to be a hundred years old. today, money is placed inside red envelopes in denominations considered auspicious and given to represent luck and wealth
辞旧岁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扫房 spring cleaning; general house-cleaning
年糕 nian-gao; rise cake; new year cake
团圆饭 family reunion dinner
年夜饭 the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饺子 jiao-zi; chinese meat ravioli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