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2:19:45
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x}Yo+u_\ tpt '?4HI q8C7@"A4R)Q%JG⠙'6wUIo]Ţl~}`Kd^÷Gv9D<xY\Ŕ~G?7OοSNkDL~ߑϽ)$Mi$VLr܎ڑQomN̬Uڝ7MqԻ[^M$jWnū-Wf"1Ӭ8YV߹K$fŅQ-,.,;Qӣvv؇}oXFx{=?/=^ҥͺM_89o7ꖰN Ӿt[ sqzФ5;嵓IKqss !)c/B,| ns7=Sp_3zdQ<^]\Sj\DXΆ&rk~ aJLf$p2Y7^$arfpcN:m2;QGGGͨ듨sO]?qK|+j޴q}oT/H]=eǥ/ػl¡)Ofg8bg:tY#ohG98LC;^l7VwojSݭ[u*Xב-?yFl݆)4[:IǻD؎rK [8&u'ec% ssIT֋ ƻ_>'؃5SA0]f{ѓi`w֋e8`{ԭW,!լ&@|Vs+g3`*9 <Dl 9 4Lh>tz1ip641JsKŷd(\PSlyTSWsٸ\s֡O=<9} t"*f} "u\OʷtH|L(Z)#kGa՘gggZ_ -YPЯaxQ;$Ej͉,+ypGȨ׬@ǽ/{={' ॿHYQ[K9R@rGg!Xe__i.a(OFyBJk Աjv-LZ\-DXݢjعw"(߂Ndy}c1xבlbvmi.&'r>Q2+_H-E4+wҴhCku"8%Y Yg/ Ō V? NmWLPP+$d6Q/7Ò3:[nCoAKɺ7\;4d:z=;,8da[jnPm+"@^Haǐ+N|!Xs6]qwߏКݖ @|@k[p]̴878;Tr~2.='9-t}iAn˹ N r F|dMU0H꣋s:a:TC)Ja49}Y < 3Wq!QQؾT'Lkܩ[ĕ-˛%on{< ;9'[6X_׿`= m9`ǘ`Uu)6\m| ӷ,m MLvL>>~uRtm&G=>z>p rcW0*@ ذ 4Ugp-6Л"Qȭ?3M@OsLB#=:8 1!%q[T~_]I7_Gᔯ9riYtgĖqϋļu Z:*Fi*/q?}0]F!bayn9> W[F}p3zޟ/ԩ /j7ٙ+wp.M?O S? (:>btgx?G7Y鵙lgAbܽj?"fpTEm^Ԟ"WSfY@7E?X9UI/Yw;Q~[ 2ɩBk`rgoXAԂucƤ jrϚj\Ҹ /JӒD2dfSCM =dU)P(n*o"⩷ utѪ]JI`P86Tcʈq0@9D cȠ%d{%7h:v&Z=Bi'܄:# Rt MLiE/;t7[T hXe]Po6)d%\/⋟5Ye@}lA:;nu5N[{]bQfUzd fQA{s{%9U"Vx# qa.R1!>5x?ҹ52ب{MAH@mmKp7T˒uVJgH>Maa *p̠1 AGUQU$ O+T `S}5t+zYb;FJ)nr𯵎S0Cf},_ Y |//s]SqaHMWe(D< L8>̩ EN 493CXs D*H=ɅG.hKbN[γYs=rJ%-l0x{xFG˚N-JxZ ;[ 7 "%J9\)\U PY桚WNh4  TsT`PWK~WA\| . ©\yd?\Ň9'n=jм<Sg5OXGo-fJ⥴=K+ ,3v2Igiq'z{5UL\ y^ʤZ`o.͹e402wrEk%y%,vQg9(c6a'n\i@#< kG`lj0q״8lh|lCpK;^\DMkkN]Nq>| t mN+#Z(* )4Uk?4ے0f^P1g?87񎹹cu|Eb85ԠuscZ4d# m\$;=~&h e$Lip8oaq DE#'E3Hs;h~e$Tg_P|nN0dKEaE;V=1LT=D 'Tn!M T9]~9lWu' G N}?D\05W$HZw`GL z-{s0I(}خfto_SVw 'u%B6BeM"A5Ѭv_E`%2XUΤ V0z04eW/P_k,̼ Sb£S uH#щ0F%evn)&P.ӼĞ>nύ"R 2atk[pt$S6V ڸ) ixB斕8 Flc%* kU% K1i\\DjDI5 Zڱw_Om,08u77Z}U }$˧h2a1guVҘqM0B/g+ؠ3@kakOH"zǶؒ$wka8e36"$ǁVxiP%28K@Z%Ztr6Ia TꜾG(. *?eӺ~6:agqg!@~߬!\i> RJ!2M;Kجh$(TpYxJ'2BLAVg@hJO,r͹xhmEU }/8-)B[%x(?=8\Hb`fChyd5vpfC;AjK|,sp{3Bub=ͅ _XHF? x){ Uy+E6[@^L 3灈%LEI@kB59zf({fÄZ=C|@gnt馀Evm?Z'[qwb{tqo9qe 1(${aSXAx{f ߎvMueT4hD&yIs?m)Q!l.'[;ͿZT&KWhx/}]_ehP"Z3]0%[ִh-ĹpV`,Tvb%HgVU7m}Ez~RįZ-%Iqԥ}5[ hpS<T;t1L#$, I (\+CnYKeǑ}:`3ẞG%K MʭsO$p7yObWW*XF4U4\!'$卷^Ԓ0 F&G&%րBaN<%|e4R\\D{Cu݄WJѽ[%E^Laqa`1T]4W/}oi]mL# sQ$"mȣ@ MAhXH͍%KlKc'uJiu*~ ܝ^QD3ݶHldبu3R$\{U˸w *2#JI|DyNTC\*^KP?]0ҷT :_2˭W1FRLj*k%m\L,Bt'`<ᣓ/6 3F0* szt mqF]S~-LۚOʒ63ymC>.uOD, h F);MTmu 0M!|I~kwhJ}:ė JN8)mXW)F2c2˜ϘI_AЦ>ޱ[mYO8]_67\Re#?iSq˧:[]wP"Y& Gf:K?n#rE{ؚ=\_@4I1YOa}XWϭ!i Hi% ٫)`x+\@Q߾b :^VuFJmIDf 6 A;0v'rrX$\AQ ˃jPgx3`:)3wu[Kd :{;IO2C祾pIcT;I55bcZ\rcw~0(v6O%-vqzwdr>S:7]+3H {BStX~p6A;07L3P lŨtfkG g` H0f'*㜙pL$W FE\/Y (~,FWYVPo(+GJ&apԇwЦ8[,b`f&MZsܖHJ4ۦ&}uOq6&dSG@zSRdkꟋ )If~U%|jnx!5XN͜hyshS?@6 vEr Lp='aMңy;hDeOq榚Qλ 1@Dف0?>LfGCTCtJk&D./zv|+lV-B5H}hV}.I+jj%7/#iNed[K$kB^5 .F R%Xgǒ.( O:! +}G3{ݤ <{{<%%(1-:,= G~aE{?IQ]0g-H]A%O>spQQ (#־m65 zwZ r bW}&VEUv0[te5(!~_ȝkE^]rbJ~I?}xX"nimQ-eeu`l8޺b<1/nL5}Z!vY:}f'!LZI4H62a z]Iwk<J+v4Ln43a X[JjX1jF7L2i ܩңZ$O,; %&445#63m QTXCAR#^UŭSS+,yh ,^r էiIRE:| o 8% T_)u0lf,+(^!^SU}fS{hQ턞ך/[$u82!4JK=>| (?YSXɟ97&}9cJn}ˋġ&f~m{7ыq<;3dn7IB53Sb8eJר>T|T zWb讌zOxbq)c[="4TXUE' `qUZdf?*E6&-sv~ۅ3&?d`A%}׊)XoE7 )Hwfgغ·f"𒓂i>c99IfRM~"iw ϧoUlAv{Ȱyr`C |+[zV!+-$sO*P ;HnJglA[` ՗7[eRr3rciqFGPS1s <ҷKOf>_x*`vSiΩNҌg 8JV[.ޝew[+0 LuJ*%h-VHZ=n [.w)tTGm3I= ? 5^Uz4p~HAvګѯiWhxEIH % {؎8#!R uk˄k o(f<Z0:+w &рѤ=)HAPOw15d͇ꋩǧy {OI 2% >^T,۫~6WS(j xa Ef~Uv: h˙\CDgscP$n2gi*lԫ/Jn9\6ʔxˏhi5V9ye.+V wh|MI/%VH-Hu[V/|fj-ޞyx=,Z"ްe{$3%}_8i X<@i>t{\(%Xj%`ÓzR&>d#k%M*\ v PO/ZGW] .MJⵈęt::ډf{YN+:);^b Y+~"ܙ_=_iJRcoH+o`aեE}^Š mt~?7?ͿϿwK K~~hu9/OC$fg??O}D9.RWXT^I3#ba֍=_)MpĽj O 5q?hSM}SH0]r)݀c ^mZ]CU|Zk\ԥvEj#~/l(>PV0>FcyA,u-oo \<ͷOwq (MbĜܱA-5٢Km.B1#\WIkͽ9ړx1/&E+o}:@RȠ07X8V0%8Qo8첄="VܺYn}/j^56EFqMzC+8*T>)aWlƪhqN+Z`Lo^b&$Ath5Dt8p&..yĊkW*o#xڙwT0"0~#|kֳgd |~W$)Vx+/Mk‡~+Fq<.D))y;1}s3*Cͪ&mCY7 H4%DveVYBc|krdB/ >(67lyѳ]ܓ쬅TCt9k'JYNh݈%5Ӭ983cmІ}; Ǒ6= Z >4чf'-!jCi^ڲ=M`?+3]ԚWzezxA^ 1ky-|lwK\0RӉ[:ib0y:7@gWo!Ga(6,5ұ%i0 :~ח]$(!tPR:$G4g~6kcW$&w&,܇¬*-ǣpV/V$E `p;⤉Wӂ`{g@rK?U K3?k.&m l2*J.9w1|xH\Hh)Ѝ(&-hVQ֣%9!(;WHol :}ngKBt!kA!:ȹH39޷X;)fń3em׈j@_t7j7Ϸ֩)m|܉OnJc.TsQ[F!^.xqKá>mAk-LD֙cE'.:+x,KHnA-ۊծLӡMeho/ÈOZQn׋ %;f| `vN&S/15Kxm?~p.W&D/8',a77TV;ʵ_Mɾ~s݆=;WNT 0eRr '0NJߎx40QF43I}YY@OhHBٹR?[•}FD| mW@PVދ!Hթ &`ڣ#0&[յ9Zfb2Yb!-^P+ayՃ"{+/56npf\2-"N?Rի\s$d4I,1cot:yfצWe;<@JBIR^Ճvi6~05\z H$Xk:bV֘MהCKTvD:3=[`oP!i|ڞhn9m@Њ7a; ю鬅똄ˀx< ޓzN{ uÒB7X0_9$(Ӝj[4Uշ*ĶX# )aoׄTQi8w58?!

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1)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专家们采用航测、卫星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对尼泊尔境内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1℃,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融化加快的事实又一次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在未来几十年里面临的最大威胁.新西兰科学家对其境内48座冰川进行拍照和分析后形象地把冰川比喻为"银行",由于这些年来那里高气压盛行,西风减少,导致天气干燥,降雪明显减少,以致于"银行"入不敷出,因为冰川靠自然降雪来补充,以保持动态平衡,体现着冰川积累和消融的收支平衡.如果不利天气继续下去,那里的冰川还将继续萎缩.
(2)人为原因
我国学者对祁连山冰川研究后提出,冰川退缩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挖中药材,滥采地下水.50 年间,甘肃人口翻了一番多,而耕地仅增加了4%,人地矛盾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西北地区先后搞了三次大规模毁林开荒,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甘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6%,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气候恶化反过来又加剧了冰川的萎缩.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说远一点会导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

全部展开

说远一点会导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赞同67| 评论(10)

向TA求助 回答者: へ黑白と配 | 一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其他几位也不错,BUT我更爱护新秀
相关内容
2010-11-26 叶绿素理化性质的观察 请问谁能告诉我下面每一项的实验现象和原因... 1 2006-12-8 我现在主手剥夺者,副手冰川,谁能告诉我现在该加什么天赋?详细点 2011-1-13 有谁告诉我:我的台式电脑光驱有些碟可以读,有些碟不能读,是什么... 2011-11-21 南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1 更多关于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冰川 融化
其他回答 共7条 检举 | 2007-5-15 20:25 kkkkkkkkkkcs | 三级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华社北京11月8日电一个专门研究北极气候变化的多国科学家小组8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海冰面积锐减、永久冻土层温度上升等都强有力地证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份名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的报告统计显示,过去30年间,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海冰量下降了约8%,海冰面积总共减少了98.84万平方公里,比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两州面积总和还要大。过去50年间,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3摄氏度,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冬天气温更是平均上升了2.78-3.89摄氏度。过去20年间,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约7.62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针对北极变暖进行的最为全面的一项研究,由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的8个国家的300多名科学家历时四年联合完成。这8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和瑞典。
报告认为,“北极地区发生的上述变化正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初步表现”。“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北极正在变暖,而且变暖的速度比地球上其他地方要快得多,这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研究小组主席罗伯特·科雷尔说,北极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及渔业资源的重要产区,北极仍将加速变暖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等极地动物来说,北极持续变暖将使它们遭遇一场大浩劫,而北极地区的居民如因纽特人等主要食物来源就是这些动物。
报告预计,接下来的100年间,北极地区陆上年平均气温将上升3.89至7.22摄氏度,海上年平均气温将上升7.22至10摄氏度。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25373.html?fr=qrl3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07-5-15 20:32 Ryoma龙马 | 一级
冰川融化的原因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水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引起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 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另外,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使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和白内瘴疾病。
温室效应的影响: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收起

冰川融化是温室效应的结果,随着人类工业化的逐步壮大,每年都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屡屡升高。于是就看到了这一幕。所以现在提倡低碳,就是要保护冰川和南北极。另外,冰川和南北极的冰融化后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和有些岛将会被淹没。...

全部展开

冰川融化是温室效应的结果,随着人类工业化的逐步壮大,每年都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屡屡升高。于是就看到了这一幕。所以现在提倡低碳,就是要保护冰川和南北极。另外,冰川和南北极的冰融化后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和有些岛将会被淹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