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8:29:43
河姆渡遗址简介
x|nk[ݯYBuq0/ p_> T"%RTN 3 cεHJ EŒc?=stھ9{|?|?8?qFi0Չ{wƭݽWkwe>:sA*ܽώW|  ɡ:2uovi x{ޯ}'8nzWmoxmOA{ݞןUALhi4ֆUqG%c?/?mæv7L<\YwTn.擙WήME_,Z;3F1|8#6d;?;:uAhQbm9/?{ [,3hl: Oʼ>I\m μx+wjqAu7*Da-]_8{u<_QᳰdWb=&}8Tp3ye͔ȿ\?*lOL2aZULiB!%õ]miR7p$ri:8VYU0HmxQ)j7 ^&HAޕ.(?.ZyNgue1_g+A:u ?L^p ĥ(̓IɜcB]^lʝWByn$LY磄OW(tl ãyO8\Wj\5.olb['IvU@2跓B?8ctAԊ7} dmn[@Itw|R+6ޘ>tY`jdjUXdCV$3l><[| &8>nWӣ^g Q5 DW_Xm,pxId%T0Ŵް'R6SE #vAI2 >|'xXo8,Gb~<%^LnkK rwCsV<ċތO29/r(SIR9Spcz{ TU c=]5ᵴ4\2Ir9Cfl⇎IޛxzNZ`".yo %C5'H`+\2W}Mdqݡ8/;HOtY%IHÆNvy>N҂Twe&Mbd ~B8xrә:"뭁;QK[~v%vp ȱvd9#]sXb0KqxYt39|{xTL1kH&\\eíUikJ[3!梸M6'KyUjp\P׺[+LP])`;{6`)S|㟗0JiLfK$xY_k[IPRA Π?S5Of9cHNaUCuC=-0aNoQ!0נXX: ^UdXhAs'FmI2mXcWtyϐ=#wg\faEVƁȟ-tMcs$_Od@%8n"G!{=zh`/Fȹ pqZ:eOίWNw@#o0b  gSr)]'fD5&'L3]s{c}2Ú 6X>NbH>Bcvau4ւߟ}{s-Ո9d& +5|zRCZt l&b4yFl)Ƚ-̱HKL$~j{s1aPV&EYuD uHv˜P7)iIm!+ErH=Dj8G!*yuǭ$GqsR֎ h>ڛgy/}{̒椕߳L΢ m(JWwIW፣=iKF mۛO)*&SfZjD!W,-؟ultj`"s]wvO(c5-qrD&xD0⃢d0/O`k$ItE6lr̞ErbQ dLa䟞02;P R`ڃa & %˰|9U;QFU.bKb;ǒ@,TjƒT'3}r#Ju$$5SiFZf!J:s͈*TwoZ rH_e%YDo>b&{ U>j-$ZGy$1; I #ܡ:Mkvܕ$ Bw9*q[PNHlE Yޑٍ̰{"o_%8T򲅯uB+mBLȇX3fS``O'AٱyԭBXJz6BzyoWI9姞$5[CLm7-J` $BϹ>؉@ O:a%/ &OjBG wm/ Uȫbcm'j`ˆc`mY|Gޢjn%(PK*vcP]Pq#EDt8FLIA>z T [\;UfN (!-5w2aQN1KK!hZkBoh}}\^G4&o"X^qǖ 8|d.fY1=E0k*>B Pf#1R)(wTYV72)Keq>׆aʓc 0O'͓"Cy LIAHYeq$ߋ1I:ApvSdQ~]*{g ΂shKuGaE] ~dCK$\A0,LTY|[r^Ѧv&g)5` ^D ǦCΏ-}DT)8 cJho;޾%VV`idMdc0\+WH^b?^QfNIkFLȜ]فiZsFDoV`rv z"/8\-XQ_zQ8]z~2o UlSr>*V\Tx7is;zFIS腣7>T-]6s0 jWE ]q< yדC]{L/[ k-.0$THF!D1tMҽ3gvO6Up(":k!C#Ή2b%.59}kπ@& H 6V@_fFkobO_rOʩ}hlϏb=!]dʿ,@OjxqtT 8٤!G1"TχWI>nKcO!_AoӲ错9:rLkC I?+<VZ!UƊ0(f$OAI؅AXv97&48kSb'c3,^6 ,;KzA .uO Ikm.fƫlL,'44s2AWuqA^,K1WS5LjAW[_X&v6Zڸ{'F 3k&z VׂN&(`T=Ј(@1XIΚjͷt6yO w) мq>}\X@_,-6Mi˻9,_Y_f(O$XH_V`i <l66֥|zWm1S&OꟴVULO[}#vgm݈)|mRxh.A9\Ѕ}n|ՉɞM!tsyf5sӉFLQ *EhrO4ykϷRfOZ?/fd{#1)Y{aBpDkW . l!@*Mʴc^< S)0)q pl,Mh z?OM5 )_n,EF Ge[zřch u~VyQz[zeN@hW6L~Tj&-8 ԗA鸨6d6t$JM ]pTLܫ_8-ۄ({3*1U1PV\2drU1 @ݫR'?w^fzU4PSOcW^)@a,@,3xtEFqՋMm9ҷḡZZjPUo07,+%/`Yjý=1IhVUk6dia% 713LqZXwTohČ4;^3'"׽57B&MJJs+'Y['\ap\+A3WqPLU[9H WMr }SPXK/=+TKy!tmRC>N^H+R8N+6?lGV+oinfcے$1w,(b$b]@i&DC5pEMퟲ]uބ-ۛFpMe}A̕q[ԯcclĢƒ`̲ s@_"AxdWh#cڍ(%Z]R&U ";7+4"#} Pqk-wɄc4-$ΖZ7,-b ц7wWFʘ.}!CGۣ(cWm!ZȜoGb#W%Gt`ppdGj77PE6c@yA9c>:f* NrU7L=l4z}\vV*QR[ 3̜I8i}4gC։ccl!] ^Xb_ߺ3hFn$\G_M*JFBYEؾ#aI6|Z,0 829`0w{Q!_̂r>`Y0={I vHlBsl:{Tr ?8hc1lğ闘jms7HJİScC7$1,#E',N- *Z#C^ u:|z܊Ru=5ә4ʔGNYc~͟O#0 !ZmGs,(HR:!BRvi` uvdz43z]4 ^@- VCX5ZC |i.ZYݴRh)B#٘Qm;tQG Dc?m)?Jդ/=EK͂[ct,06[,;u4\j֎*Ox 4 dwA hXs)/YJ̋6[IdhwfTQvK?$h U5E~k* (\Ҵ%PowAy2 E'eVPU6vOsa׎%u9^] rEkܥE5Aq'i(YPg!/"g jOjA7n.ZnL=ۗQʱܲ2-a`N僞)ڍƒs#Fl|)ƶ{rLo8JntJ\F x|E_#;t>f F=e#W6%"G0HP7oh8_af&jR7"%TtxBsA9dXh!̱_ }z?J0Y ۭg]ES-n;<$Ǣ51К&sQ/Ped.҄|iMۛ8Qƀ$[DWjoqP,Dzw4s=ym´Ŗ)2K+-*DUׂ"}U3r'}sJ~s`[N:X(0]x*m& am%'D>bม+`O6Ճ/b!¸'r*>ᛜXJ813[x?wLi;",w\?ȑ?|e{WoO]ɿ/\Dx=.GEr< [J#L3-8˟9[0sv9, s3=-5eฉ?T,glT[ 6y/Ҍ3)`c`fM3ވF44gìf>8ZL*)w瓢ia=B9"DI?w7a$@leHl})]; * ;1/,<Taz՝Z9'nR˦zw|\t4c~>ay;{̇R&;n-*[ \Mm57Ofs3^CO HtgorsmhϢhDPҘP~ȢL4Mq>_0-Q,s Hv˕]p}_0`wm? awכlym5ڸ'Oj7ryOSݩF  Z8ޖN «U9$(LSkM>5#5Cc Z'2D=ߛ~WbZ bn\Ҽz\zI+Rp% )hLIdx~)T4˺(ؤ[ k͂RQ,,| &`dfq2T3'QK=C h? I\=Rvԥ ,4mIԒ묕Ad )A0`)y}+~k*'ƆPGvSSxF8 Τ_~_{7x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先说一下新时期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基本特征和分期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由于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的地方分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现少量铜器但还不会有意识地制造青铜合金时,单独列出一个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有的则把这个阶段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各地的新石器时代
西亚、北非和欧洲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养畜业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 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一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3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系统: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的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希腊本土、克里特岛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存在过前陶新石器文化.从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主要有印纹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则为线纹陶文化,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文化 (见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而东欧较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小窝篦纹陶文化等.
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亚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较晚,其代表为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陶器多饰刻划或戳印纹,彩陶极少.
南亚次大陆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居民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牛.大约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现陶器,并且很快出现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有种植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没有发展起真正的农业经济.
北亚和东北亚 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但这个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在日本,陶器多绳纹,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则多施篦纹.
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 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但若用旧大陆考古学的标准去衡量,那里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见玛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印第安人称之为三姊妹.家畜仅有骆马一种.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
中国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①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②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③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 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 ,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 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 ,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遗址有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文化层,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带榫卵的木构建筑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上刻有比较精细的装饰花纹.
遗址中发现的榫卯,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在动物遗骨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骨骸,其中猪骨的数量最多.人工栽培的水稻遗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以往的国际文献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但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C14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晚3000年.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骨哨,现在还能吹出动听的音响.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它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文化特征
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分期和年代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 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农业和家畜饲养
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
渔猎
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麋鹿)、麂、獐等鹿科动物,仅鹿角即有 400多件.鸟、鱼、龟、鳖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亚洲象、苏门犀、红面猴等温热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捞活动中乘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
原始手工业
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关于编结纺织,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有柄匕、梭形器、锯形器、凿、匙等各种器物,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有笄、管、坠、珠等装饰品.还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种)、靴形器等暂不明用途的器物.磨制普遍精细,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
凤鸟形象牙匕状器
木作工艺十分突出.除木耜、小铲、杵、矛、桨、槌、纺轮、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锛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头下部砍削出榫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是捆绑在左侧,石锛则捆扎在前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第3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
房屋和水井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
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
在河姆渡遗址第 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 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墓葬
在河姆渡第4层的居住区,发现以陶釜、陶罐为葬具的婴儿瓮棺葬2座.第1至3层有20多座墓,均不见墓坑和葬具,仅有1座以木板垫底.成人和婴儿多为单人葬.有3座是两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两个儿童.第2和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大多数无随葬品.第1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见生产工具.总的看,不同时期的葬式、头向和随葬品是有所变化的.
居民种属
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以河姆渡遗址第 4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年代相当,陶器中的六角形口沿的盘盆类和弧敛口双耳钵等形制接近,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后阶段,分别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大体同时.马家浜类型发达的素面腰沿釜(或称宽檐釜),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阶段偶有所见,反之,河姆渡文化晚期数量虽少但富有特征的垂囊式□,在马家浜类型中也有个别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后一阶段,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均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河姆渡文化晚期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强烈影响.也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第4层、第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第2层、第1层则应分属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类型(或单独命名为崧泽文化),并进而提出由河姆渡文化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意见.
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衔接关系及发展去向,有待于在发现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晚期遗存的性质和归属,需再作进一步的研讨.
参考书目:
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
牟永抗:试论河姆渡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