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6:35:20
请问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xWRk~/JxTY7y&4ǖ(QhCb ǐ w^D6OcW/*ZDn~15sy#;I;u.EH#]ǯU!Cd Q6辏>Ӑq˙6M4=jM6Pk l2*CYA:@@7'q2e_d'?HAn%Yz`] ׌Kz+Ȝid@Ԏ]QWΤB15#8J `ϡp ˧pPxX ۦs!k]ȳ {< zȁ ~c;ɮFY'LK`^J Pਗ਼BuE]M1IO)@0Wl460KņRGK)(U;d OQ@{jjَ*&31.e%uN+Ѧ3Jilp"+̕(xχBݍ,fPy;'lbU+D㇖77-Q9C{A 0sɧxns 3d6`Tn.FKzUzSx3GV{@6yz0%,yJMI . arfn8u8d[m%' ~~<;Wf@Ҭ;cӴ/Cݙϙ+q N|Nn

请问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请问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请问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猜想:a) 任一不小于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b) 任一不小于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原是: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今天,应该已经演化成了“广义哥德巴赫猜想”,即:任意正整数N(N不小于3n,n不小于2,N与n奇偶性相同)都是n个素数之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1+···+1。...

全部展开

哥德巴赫猜想原是: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今天,应该已经演化成了“广义哥德巴赫猜想”,即:任意正整数N(N不小于3n,n不小于2,N与n奇偶性相同)都是n个素数之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1+···+1。

收起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将这个问题告诉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并请他帮助作出证明。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

全部展开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将这个问题告诉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并请他帮助作出证明。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他们对一个个偶数开始进行验算,一直算到3.3亿,都表明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更大的数目,猜想也应是对的,然而不能作出证明。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对此作出证明。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 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爱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十3)。随后,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也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经过10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率先证明了(l十2)。至此,哥德巴赫猜想只剩下最后一步(1+1)了。陈景润的论文于1973年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上,这一成果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从而使中国的数论研究跃居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的有关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1996年3月下旬,当陈景润即将摘下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的光辉顶峰只有飓尺之遥时,他却体力不支倒下去了……”在他身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去攀登这座高峰。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成功都是人们一步一步努力的结果,也许其中还会出现一些波折和倒退,但是迈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致学(中小学课外辅导)的课堂上,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求知的可贵精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