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09:28:55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吗?
xYn#9O6Рm @ yL> 0 EqG\DI6.6&eIs69ɮ˹["sTsNzW1+wǿ_/?_:m?xۜ{UtaϞ5}6srTiயqEMFjbyVjywg]Fu8;?qm;╓^}!՗#mzU` U˜? !vu.TsJ7)UhXɋZ.verwՍvtN?teN/&9۰[mcQp|ҿn /2K.3?K[`/Uy vrhWyy۴~73zjpreCUS@w=0]`{w|D:z]g~nmjѴu;'xя5جJu]{ KߡIٟ.DD]Gҍ^pUTn2 ߸-5@ E\;Ȫј GU."ç=v+-w`wpY8岇/s[tk:"jTO'q4U]ѧ4-5@nԠˣS6NGYE)C@@#R;V0>*.x|~|+eGA291algbgDP1aq.; qp7IjώW~-#@\NƓ+uj=*I&$bRȼUVQяUIUx4?<bU1Jyw=KȾ*x)6ۘJD#! 6z դx[t: 6'Jl1>\b$\0d33vՋ^W؃Bԋ*V./ X9שWtuEkG"`哘KۋipyF[AuAXYIq_,ٞ8h6IǮX۔qpb``QQN8ty/_E;)i<%!!䬯}-IGد2 "fraj%# $ 1A-wyW(*ISH캦z[_z7;]z'-Mq(B-BM ns휎',> Y9dj, ;Pbqԡ#\0Y977"rd!I 4 5 ,7Y{kԉ%#OwBkZOܤ4ByOy2v'*?CnFb{RfC4O1bT(??DbM'=VB1K}.h*ۥ~?H,N,T@c3E- ˔#ТCUK+bp 0KeFDt_Hۼ7FZjvck)ծ49x gٻmu3尯ٞDd%w]THϬQ,L s* wpP_L&zޔu9rA J *1RҴt(U><o,]dS3D@cx"F3-?4rqWEh5K0ZaRW*+H*^,~(YGW L l %G NdFPepX #\P?E(Rpluo$; <]({̤6 o k)V1;`$U~=OYGTa[x7c}@}Mv$}HLNop$՝Fo5(x H \'5@mj(BBuS t%l)!=1ZڢDū/OT!L4xy=SqF5wo4*ɀe͆$*T Mf¾V1}s4=2c,UٞDVT#](G XE"drbdb /$_Φtw#|9./-"Vx1cq )Ø4 '}8$?䇁Gd7-#4N-2Ó~1SQ94jp?tp,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吗?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吗?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吗?
作者:纯翔 据说沈括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他是世界上是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理由是他在《梦溪笔谈》中有一句:"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我国长江下游一带磁偏角是非常小的,而沈括不但“发现”了,并且领先了世界四百年,( 西方要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磁偏角)这当然是很伟大的! 那么沈括发现了磁偏角,这是真的吗?我认为这是很可疑的,让我们来看全文: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我来翻成白话: “风水师(堪舆家)用磁石摩擦铁针,就能够指出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 不是每一次都指向正南方,(水浮的方法因)水面常浮动荡摇(会有影响).(放在) 手指甲上或者碗边沿都可以操作,运转的速度尤其快,但因为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如以线悬法为最好.这个方法是取新出的蚕茧丝一缕,用小如芥子那么一点蜡粘在针的中间位置,无风处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磨了以后指向北方. 我家里指南,指北的磁针都有,磁石会指南,就象柏树会指西,无法弄明白它的道理.” 很容易看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和后面的“则针常指南.”是有关联的,也正因为有关联,前后是一大块文章,接下去的“水浮多荡摇.”才不会显得突兀.沈括在这一段文字里,只是要介绍一种他认为的较好的使用磁针指方向的办法(缕悬法).他并没有发现“磁偏角”,或者即使他观察到这个现象,也认为只是误差,在改用缕悬法后,就“针常指南”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全南也”不能解释为“不是正南方”,而应该解释为“不是每一次都指向正南方”或者“不是全部针都指向正南方”才对,“不全南也”含有“还是有一部分针是指向正南方”的意思,所以改用他的缕悬法,磁针就“常指南”了. 至于“磁偏角”,倒是极有可能是我文明古国的风水先生在精确找穴的“科学”需求下最早发现的.发现的时间,甚至还在沈括之前 ,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附:陶世龙先生在1980年出版的《科普作家谈创作》一书148页就指出过拔高沈括的一个例子:沈括没有发现(预言)石油的应用,所谓“此物必大行于世”的主语“此物”指的是用石油烟制成的墨,而不是石油. 网上找到一篇,没有署名,谈的也是这问题,原载地质报,也许也是陶先生的文章吧! 抄书应无误 现在讲科学史(包括地学史)的人多起来了,一些专著或科普文章,都常常喜欢穿插一点有关的历史,这是好事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去了解科学,也有使文章丰富多彩的作用. 但是,搞科学的人来讲历史,是不简单的事情.史学有史学的要求,我国的历史学,历来讲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善,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我们有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求我们掌握治史学的基本功,以此衡量,现今出现的有关科学史的论述,就颇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下面仅就三个方面的问题略论一二,以求教于关心这些问题的同志. 事实是科学的空气,史料是立论的基础.治科学史不能无史料,这些史料从哪来?主要靠抄书,抄书在这里是无可指责的,而且要求你抄得一字不差,一字不漏;有时因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作些删节,也应不失原意,总之,引用史料必需忠实于原著.说起来这个要求似乎很简单,容易办到,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像把古人的话摘取片言只字,连缀成篇,大失原意这种做法,并不少见.突出的例子如沈括对石油的认识,就常常被删节连缀成下面这个样子:“又如他(沈括)在陕西看到当地人用‘脂水’作燃料,他称之为石油,并说‘……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种引述方法给人的印象是,沈括当时已认识到石油作为一种燃料后必大行于世.然而只有我们读一读《梦溪笔谈》原文,便可发现,沈括并无此意,在该书二十四中,有这段记载,现将未加删节的条文抄录于后: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YI(衣中加邑)之,乃采入罐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木尽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原文的意思很清楚,沈括所说的“此物”是指用石油烟制造的墨而不是石油.这一点,英国的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作了完整如实的引述,用来说明我国宋代已知道利用天然石油来制取松墨用的炭黑,还有一段评论,也比较合乎实际. “沈括在1070年左右所写的这段话,其惊人之处并不在于他就像人们今天在生理学实验室中制备波形记录图纸那样细心地利用石油来产生黑烟,而在于他预见到中国的森林资源将会告罄,并想到地下‘取之不尽’的油源可以用来作为木材的代用品.石油不是作为一种有巨大意义的新能源、而是作为一种制墨的新方法而出现在一位有惊人思考能力的人(确实沈括就是这样的人)的面前,这是中国工业化以前的时代的一个颇为突出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李约瑟的著作中,我国也有科学家著文说明“此物”不是石油,并不沈括是预见到一种新能源的出现,但这些意见并未引起重视,而那种断章取义的作法却一再出现,直到今年五月出版的一份小报上,还有文章在说,沈括预言:石油是很有价值的一种燃料.可见其影响之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看来一是最初引用者有意拔高沈括,再就是后来引用者人云亦云,没去查原书,不知原意.这种盏转转抄,不查第一手材料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是与治科学史的要求不相符合的.抄书亦不易,要抄得认真,抄得老实,也得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