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对比一个是东方哲学启蒙家 一个是西方哲学大宗.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2:31:57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对比一个是东方哲学启蒙家 一个是西方哲学大宗.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xZ[r"ɒJ߽fiʺrgcm3HD~JBB$@BB/ f̯='9C r4<|JlWٮ?(C@:(FxI[r>a>ƫT;]ͪd(Mmt:ka.jQnH'NNԍ+Q1$Ǜ-?OtYQJdU=SnM,o U@6I;]ZAq # F1XB٠M$5IB0bDA8xĆAY-mJ:uv2DQaLjO ٽAK[02qQ1Taxf |9ɨ : ]ӗtTS; RDdlZ1]b$#q(̞a/!Kp nwj!x/B$j~j{5[<ҕ^7 ΋.y)nv= Z Jf>Vܵdad`-yF#98AAj<;|Hiu6~p#LFa8II ma=ݬ` 㦲5]1s#M2sށ=$bCiSo0/wBy /kk:E:s:U`yjBY^XZ}D)S [3d@`lֶC\0 c&ԭLExOu*^_O3G>Xy҉̒iV9~04/m@iycO)32 Yjc?e5O;40c=DneXQ*O%,DJ̛%'i'4S :UuD~ S9Θ+sFl:'g#b,0M9&7W6јE)V2ˤM2B*S猓k\tJ?ݸ7- - ]D/hyfNL]6ܟ2]{i !p*$CLNKNpqJ|J dT.ͣ-Qf}x*vm̔I,D$UT5 Fhw&N:́duP`Y4=_Vͥ|1A>™r^ې;N:VP= f{udC9ǤsG&lxC3 (3~G$K8B(̩YdmK3`Gj+(ʠ<1:[et /2c]1L,j[*}#T#Cz+fb\kO@1{}nmq:H)SxtiEC0|Y_S2$( N1O6t/StOxkpңE2\hB Z]4S\F!z,$mBt_.+~ό9L39J&Fn!1'Nnnz wmUmIsݔuw`SWN>Z:L տWnBS`='!-HF^X{B{w.)n ?-Rl :L7EYDcy~n-?:EX\oA;oڰȋgS. >Of)֥Tf(]~"f IY2W)$ ,3c:$Nw_'r"/-"jv&QS 9&oC*2&kF:{sG~U1s))HǂX `&|dDcHEɔÌYyuf"- % 7Ӄh!3u<$u #{@ۢڛp;~cQ'd^_5"N  /Xxqz8ȓ4Zn5;Bd2rE^5nU'U&E|gˡԼ6͛ UairM.a1CթďY6m1nƁJ=ܓ(@٭>l5|a[ 8IA9I Xwq/r"蹫sJ\7|a;`M^t['PCTG6% F^`@@sD`Bo(_dB/i (ʁyOBdAu{ӽ2~ߛی6 B۰+2ME@N@G"A0.\3`5[,5܌M`ˋ &'B9U!͉i Ef*ڻNQ=iP:[A?jDG.KU@38x_~`xa̫㜟 ;Hj h)?E9}9whp>>&7V0:D^UgDD PPXlEZts.`=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对比一个是东方哲学启蒙家 一个是西方哲学大宗.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对比
一个是东方哲学启蒙家 一个是西方哲学大宗.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对比一个是东方哲学启蒙家 一个是西方哲学大宗.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   
任何言说,如果要人有收获的话,都必须要有标准.孔子和苏格拉底可说是中西方传统言说标准的确立者.然而,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而孔子的授教方法却相反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的时候,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面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与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在言说的性质上,只有苏格拉底对话才真正具有对话的性质,孔子的对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对话,而是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和独白,问者所起的作用只是提起话头和等待教导.与孔子在对话中的“诲人不倦”的“答疑解惑者”形象不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多半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对手才是问题的解释者和回答者.但全部对话的灵魂恰好是提问者而不是回答者,是针对回答的提问才使问题变得更清楚了.然而,苏格拉底并不以全知者自居,他说:“我知道我是没有智慧,不论大小都没有”这不是过分自谦,而是他的真实想法.因此他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即他只提问,让对方自由地回答.所以在对话中并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双方都是自由的,一个问题将引出什么样的回答并不是预先策划好的,而是临场发挥的,只有话语本身的逻辑在把言谈导向某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苏格拉底相信,话语有其自身的标准(逻各斯),但这标准不是他所独有的,而是人人固有的理性,这理性即使是他自己一个人所发现和自觉到的,也要由别人嘴里说出的话语来证实其普遍性.   
与此相反,孔子虽然并不认为自己“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但在对话中,他是以“学成者”的身分高居于他人之上的,尽管还要“学而时习之”,但总的来说那已是过去的事了,而对学生,凡是需要知道的他全知道,凡是他不知道的都是不必知道的.他教导学生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至少他认为自己所知的那一点是不可怀疑的,必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却从未考虑过是否会有自以为知其实却并不知的情况,后面这种情况正是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知”和那些号称有知识的人(“智者”)的“知”都抱怀疑态度的根本原因;所以孔子的“知其不知”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对自己已有的知的一种反思态度,它导致把对话作为双方一起探求真知识的过程,前者则把对话看作传播已知知识的场所.孔子对自己也不知的东西的确是坦然承认的,但那只是因为他不认为这些知识是必须知道的 因此,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两种不同的对话其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前者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后者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御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此便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原地转圈的框架之中,尽管内容上还有所发展和充实,形式上却两千多年一仍旧制,几无变化,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有了初步的松动. 从他们的思想修养的发展过程来看,两者则还有共同点. 请看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所说的话吧,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述而》)又说:“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知者不惑”.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正象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然而说到他们的精神认识.孔子每当弟子问及鬼神之事,说“鬼之于无形”,连人的事都研究不清楚,就更不必要研究那些虚幻东西了.而苏格拉底不仅仅自己信神,而且还鼓励身边的人也要对神虔诚,这同样影响到西方哲学史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的转折;而孔子的思想和认识则对中国哲学带有鲜明的无神论色彩起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不算哲学家吧,是教育家吧。他也谈不上启蒙.....要说也有老子,前面也有....西方是认为中国(东方)只有思想家没有哲学家的。因为中国东方的思想是碎片状的不成体系。要说哲学思想很多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