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3:14:28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x\inZr݊G ~kI4 P5['ɶYAgKRz 9꒢:x$Pn e7|/h_;“:Z?OϵY<| 115gUvE7UesM4~s+IyOe_'^peнw6g z#2A"#%:/M~/U`ݴAh^O8IO΄ bd7?(?b/;>lz "Ǵ/Z]OדpTI٣֞yr}֩a.{,Mi 3 ӹ+|'aW}1mP 2S+L 0\uc/:Dz0 v[$X6nfNCNd$ /U^8"k ,$ϛ7"8ϙHQ pF? Wc镽ňcw=TFtdtDr~'K{r8JbL"X]+G7(̲tqr7Rֺ]/R*hI&Ӣ və*²_Np?_ym#jg}:J]dj+8ƽG{5b^^[SQD% zdjlOʼ3ޛ (NU+59s\Ν|cUnkDcJqp]A9x*+6SƦv~LK۸;04:84xmm2 xhM h;B~/4TyB~MZ;N#ʿ x*84CnVOq,/^yk.ACɲC8z4ٗ_g]J_qT(xgqn O{Pp\OX|MV,"EA aP\8 Nf`{0 ff_…P鯏Ot,dOnΨ~f=[%Ug EbÕxuWN$ [p}1 ox>Q0wU1N]̦{&)Zx7)}E +*0.yZ܊TRf@ 0i/_xve$9 S4ҫn*t5ÛaF-WigH~,OeTsf5 ?_85>׳;\Szjj)Uw   tL=Eguav:Lb)h<'t)6秖_2b{D5XXO[Γ /;m*#XWZ!'x6ZϞ~ L}Z6W9ʠu=)9fpl:OhzաPX-)RŞ\^VL E)q̘*.K% KhӬAo7hrJDssXČ$:•*]/V?'%^`U@I#q?1=k 5ꈷ@D/X39ZYw]9đ⿭z`CUKi !Ա:><&}@"ۇMJ\f8B/wS95&Ow³$e7q7Qh P KS GGl2%X%e,4aq~ߺoWY6!E@6B:.iho~{L?>h}wvş-nL>kj,ۡ07Qv0;]ʻAR y{ FD"P=f%B:lGm@Zt_w4|0Q.yj>PW?tjq h;^>=U`$$X`H"&#2D?v]'2U!sm] Eɩ5-(в`Zc?s*xQ0B@CTS Qc`h\l3`8d֥Ŋ??Q$ pw9f**BaD>zQ. 3{.,G=2f@6b8yd{7L{~s;pZۑIuN{p`0/Ax_ΫFa dA=8_IX.寒xXHq䦕? Hif:4ݦŖ)+nԘB*Լ&Wڈ'0Ǖ}Jxb&Ⲉxg6IRtc~ꌺb$n"<2%[A! z#gƒcd`?4D .w3k_(4+Md% _m>R3H*Vfl-`Vj_lςh7wY6#9^a;XtAXoX//0}BMvE[+Z NL84W=2BMk5 ˊ*t_uu JW=s$Y쨕T<ڧ\Tg*]68e;ŃUEX\Fl-=q|DjYd\%mi%vIXg,ifb' -p?}w H\*yqx+Y-9)V6ևj9:ՆuÉE+ອ0͸_vuǜ~Qz4C;Xl<|G_u̘TJ_%;UpEŗ+{ ^l>]'-bRtX͓A0q]VꃵSɘZ4氀-[/뒜4z$#xV:fPAQ K2~:(BA*V.ԏ!$aYA+ W0[4ڝ̋7&[Cw UCu*x('28[yV(S*!o(ٯo4hРihWQg8abi l!?-Z&eZ-(v<'@ƦNZǙX"]mCu0KT#*"?xfyGy5hSH %*MDaJU0"0uE-8˭)Y9o9"bX~eh%kFWkP|vSΠpV`A/z"y3S*+@[[G|&H1 \0@ "vg}`ZȣdPf0<b:ڀm 06-;MXE36\ UDY%^ܿl [xۂ};e/ع,y}CYr]:VSڬwbNrZ/$? 3 B~|9~D%4x]j:^Z@z2UNl1 |E$+Q̐4`adĎ4ttݢUvs3KRv2 !S{0PDK5IVף;ov7wgR '4y/x{0D`ԅom5kS[_bFQm5#†~Btt ӍIԤEJeMӓ)̯HL 0R8Egbqm /y2?p*KOؼqvRu \Yj]SjX61i"a] 5o$1tEVlFá]RޔuE⭜PzL~UԫGpL퓸f+*yN~Vm] ^((ˏqJ47-dX <ŁI E}R9Snl ck懸BRɶn`PߢQhB Q{0%ap7_w&-d$Ir߃{ r &¼Z1TB̲@1UQZ,gH`%]ɘ8 J[?C>K& H0{!"c%7wMEfd0c5})hg1%1bo"=.'\Զk|;]y_yj-i_4"`+)?D5֫^3:1,-~՘CEAnt8"Ba6ڕNIv㟼3 dMiqsY |I:zEzq)SFkM5jYF?=2xS'Ò8)@umTT6f+۴]kvU`ƭi6\ivE21qXVbxԶbyR= o FXRg#]IS yI@:>b&6 *lH U2XR1~^Wl;8䘸U~MRĴi>t/$! vY/WEZ YW0;5g4Ӭ59Oד<&^ y >|jkoM(26z $+*+4;R~zz?!HfEoaʹ(SjMeʝ m6| .ORsnr4B{m^BY_?$yU.|h}%^(4s !YKou*GuV{{VxJtp5ۺ+ө<-32.W١m'R)}f;$e'6Lca90FR)4]YiBN{Hw6>ذ9udgjT>zH$נҹ@eNӪ~۸xnKsFz2~6,x|ENaK׶7ptl8IgR$YFmV6Bf>߅} wі)Agsy;vQs,K@<}\ #@jm9 ZMi$L*_5٧p9g# 7 4q5y19x~6e8R A00MR(?*eXNO*x$?xM}ݦ$HNɎⳅɻ ņMDtm :;tDVca?]rbX*u+iq{ U7sO<8OV#\*xčsIPMS lyo厬iR60YAWQ&B%|n-p]K< @sG kwVe)' <)/0+Zd_kŵ횒Kj5`o&{Mҭsv:3(oȯlOl38fk* o/Ù(ؖ-[tx:P{IW@VlRLLiuƸBlORomĤ#=Ēqb4Lܬ{N;2z܁v]E<4#[i;YGB"6 {Y}q?yzW I.[a´]$\eG?vp/!?5+}44R/54} lVx^89v y}Ig(OqP~" >-o'of]uMn\Sȫsl^,W7'Oc%^V+854ˋpx=xlz>l.hѧMYEuHv5*eV>;qSxJ9]y|fڎ.gZٌl: yq': mҿ?g#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这三者的差别,可以从几点来说明
一、「入世」与「出世」
「儒家」的精神是什么呢?儒家是积极的「人世」;「道家」的精神是什么呢?(这里所讲的「道家」是指老子、庄子、 韩非子等哲学家,而不是「道教」),道家的主旨是积极的「趣世」,我所说的逛世不是指「出世」,因为「出世」是佛法的一个专词.什么叫「出世」呢?「出」是解脱、超出之义,能够超脱三界苦的叫「出世」,如果不能解脱三界之苦,还在三界六道中轮迥的,就不能叫「出世」.至于「趣世」,什么是「逛」呢?就是逃遁、 逃避,所谓「逃避现实」的意思,这个「巡」字,与「遁」字,音义皆同.至于佛法呢,其 精神不在「消极地遁世」,也不是所谓「积极的入世」,亦可说是两者皆有,为什么呢?举一个例证便知:佛法中有僧团,从佛世开始就有僧团;僧团是很严谨的修行人的团体.因为有「僧团」,所以,佛教僧团不是逃避人群― 离群索居的,所以佛法主要的精神不是像道家一样提倡一个人躲到深山里面去,而是以僧团为主体,只不过在这主体之下,也容纳少许的特例,所谓的「头陀行者」「头陀行」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离开僧团去独立修行,佛听许少许特殊的人独立修行,是为了适应个别差异.除此之外,也有大家都知道的「行脚僧」、或是「耐诚水僧」,这些都是容许的(不过「行脚僧」与「云水僧」并不离于人群)这些也都是以个人独立为主的修行.所以在佛法中,除了大众共住一起修行,以此为佛教之主体外,而且并不抹杀个别差异,因此可知佛怯包容性之大,是为其特色.佛教的「僧团」是世界宗教中最早成立的、有严整组织的修行人的团体,据学者研究说,天主教的修道院是模仿佛教僧团而设的,所以佛教不能说纯粹「出世」(遁世)、或纯粹「入世」― 纯粹出世,不行;因为纯粹出世(遁世)就是逃避,便有如道家;纯粹入世,出家人就变成与俗人无异.
二、「群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儒、释、道亡、家中,「儒家」是极端的「群体主义」者,怎么说呢?因为它提倡「家族主义」、提倡「国族主义」,这个当然有它的历史背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很乱、四方都有外患,儒者怕中国灭亡,所以提倡家族主义、国族主 义,以保存中国的种族.其实这也是狭隘的「种族主义」,为了保持中国品种的纯粹,怕那些匈奴、鲜卑、羌胡、夷羯等蛮族来跟我们同化,因而被他们吃掉了.事实上,孔夫子之后,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华夷早已融合在一起了,而且,反而是汉族比较厉害,把他族都「融」掉了,这是孔子所始料未及之事.在这方面,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是「道家」,他们提倡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关于这点大家都很明了,不用详细解说.那么佛家提倡什么呢?佛家由于有僧团,也有修个人苦行的苦行僧及云水僧等等,所以佛家在群体与个人之问,还是中道的,是兼容并蓄的,因此它不是全然的「群体主义」,也不是全然的「个人主义」.再说,「个人」在佛怯裹是非常受注重的,虽然也注重僧团,「僧团」梵文叫栽,我们中文翻成「僧伽」,也就是:「二个人或二人以上一起修行的团体」称为僧伽.佛世之时,有一位大迦叶尊者,他就是头陀苦行第一,他不住在精舍里,他经常一个人住在郊外的林中或墓地里修行,衣服穿得很陈旧;而随侍世尊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众,因为常常都有施主去供养,所以也就托佛的福,在衣食住各方面皆供养无缺.有时大迦叶来拜见世尊,有些僧团中的比丘看到大迦叶衣衫褴褛,就瞧不起他.有一次佛在开示佛法的时候,大众都就座了,正好大迦叶也赶到,佛于是对他说:「善来大迦叶!我与汝半坐」.意思是:「大迦叶,你来得好,你来坐我旁边,我把座位分一半给你坐」.这表示是什么意思呢?这等于是佛在以行动暗示大众:大迦叶尊者能堪与佛平起平坐」;也就是说「你跟我差不多」的意思.又表示:大迦叶能堪绍隆佛种,于继佛职位事上,至少已成就了一半,故可坐佛半位.世尊为何在那时如是表示?因为佛知道众比丘中有人瞧不起大迦叶,佛就用这个方式来暗示大家:切莫以貌取人,大迦叶所证堪与佛同座.此外,大家都知道,所谓「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公案中说世尊把「正法眼藏」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因此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其中就隐含了一个意义,也就是世尊间接地肯定了头陀苦行的地位及重要性.什么叫做如来的「正法眼藏」呢?就是如来最高的「法」,系佛佛相承,而其传承,则以衣钵为有相的代表,什么是衣钵呢?「衣」就是袈裟,「钵」就是僧人吃饭的碗,因此继承衣钵之义就是「如如来所衣,我亦如是衣之;如如来所食,我亦如是食之」,也就是吃饭、 穿衣都跟如来一样,修行当然也须与如来一样.如来既然把衣钵都传给了大迦叶,即是肯定了头陀的地位.我们若回头来看佛的行状就知道,佛世尊本身就是从头陀行中修过来的,他曾修头陀行达六年之久,(事实上,佛成道后,尽其一生也都是日中一食).所以,要能够继承佛位、 领导僧团的人,也应该能行头陀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世尊把如来位、或是法土位传给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由此可知,佛法中虽注重僧团生活,但是也不否定个别差异,也不否定个人的价值,不但不否定,而且非常尊重,所以佛教是很理性的、非常平衡、 且绝不趋于狂热与片面的.
儒、释、道三家修身论现在讲儒、 释、 道三家的修身论.有一点颇为奇怪的是:佛家、 儒家和道家三者都讲「修身」.我在高中的时候看哲学,那时觉得似乎各家都讲得很有道理,认为皆能自成一家之言,就是不知道哪一家比较好?无法取舍,实在很困惑.看中国哲学是这样,后来看西洋哲学也一样,觉得各家都很好.一直到我学佛以后,才渐渐地能够分辨,因为在我发心学佛时,已经把中国及西洋的哲学大致涉猎了一番;而我研读哲学时,不只是用读的,还真照着「修」呢!例如我在看『 论语』 、『 大学』 时就真的照着孔夫子所说那样去修,等到读『 子皿子』 的时候,就照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去修:「集义养气」,「养天地正气」等.儒家哲学的方法是从「修身」开始,司大学』 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以修身为本」;所以所有的人都应修身.那么大学所说的修身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以「礼」为主,详言之,即「仁、义、礼、智」、「孝• 悌、忠、信」等,从这些来修身,身修之后再「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平天下」,也就是说其最终目的是「政治」,以政治为最终的依归.质而言之,儒家不但最终的「目标」是政治的,连开始时的手段也是「政治」的.你只要看它治家就知道,治家的方法跟操兵一样(家长如带队官,家中成员有如二兵;讲究「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留名青史」是儒家认为最高的成就;儒家所谓的成就,其实换一句话讲就是「功名利禄」.儒家不但治家及治国的方法是政治性的,甚至连自我的修行也都是政治性的;因为儒家的修行方法是「礼教」.什么叫「礼教」呢?深入而言,所谓「礼」其实就是「人际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问的行为方式;所以,儒家可说是搞「公关」的.因此儒家所说的修身,主要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就不赞同,道家的一个大前题,就是老子所说的:「名与身孰亲?」因为儒家都是在追求「名」嘛!以儒所见:因为人之身皆会败坏、死亡,若死后能「留名」,便是「不朽」,所以儒家全心全力追求「不朽之名」,这就是儒家对付「生死」的哲学理念― 「留名千古」以达「不死」道家针对儒家重名的理念,就提川「『 名』 与『 身』 对我们而言,哪一个比较亲近?」这样的质疑.「名」与「身」相较,对一般人的直觉来讲,那当然是「身」比较亲,所以道家就提倡真正「名符其实」的修「身」.以道家来看,儒家讲的修身,实在不是真的修「身」,只是在修「人际关系」而己,所以道家自认他们才是真正的在修「身」.道家如何「修身」呢?道家要修这个「肉身」,要修这具四大、 五蕴和合的肉体之身,要修这个会臭、 会烂、会坏、会死的色壳子― 道家企图将它修练成不坏、不烂、不臭、不死,而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欲与大自然作一大搏斗.那么道家如何修这个肉身呢?首先练「气」,从「吐纳」开始修,最后修「龟息」;若龟息成就,即得长寿,乃至长生不老.『 庄予」一书中便有讨论到龟息之事,学国术的人就会知道所谓「龟息」是什么.根据道家观察,动物中乌龟的寿命最长,而龟命之所以长的原因,他们发现是由于其气息深、细、密、 若有若无、绵绵不断,故称之为「龟息」;简言之,乌龟以其「息长」,故「命长」.道家为了养生、 长寿,故重养龟息(注:修龟息,无异取法于畜生,以畜生的业果境界为榜样).太极拳、内家行气,都源于道家.因此「道人」从吐纳、 静坐、 调息练起,接着练「精、 气、神」,以上称为练「内丹」;光是这样练「内丹」还不够,还要藉重于药物练「外丹」,所以,道人必须采药、炼丹、 服丹.道家最后的目标是求作仙、成长寿仙、 白日飞升、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到此地步,依道家来说,便是「修成正果」,可于「仙斑排列」了.不过我跟你们说:这是「外道法」,佛弟子不应习学,否则即是违背三归依的「自归依法,永不归依外道邪说」.有人说他可以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在此顺便提醒您,那不是佛法,因为其法为依于对色体及生命的贪爱,故非佛弟子所应修,别走岔了(小心「出窍」时,以某些因缘,出得去,进不来,就「翘辫子」了;或者出去太久,人家以为你死了,把你抬去出殡、埋了;或者出去后,躯壳被其它魂神、或鬼神占去,而变成游魂、或疯狂、 或「走火入魔」等毛病,不而足)为何道家之徒求作仙呢?道家要成仙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追求「不朽」追求永恒的生命,然而道家的「不朽」与儒家所说的「不朽」不同,道家的不朽是指「肉体不朽」,要把这个四大所成的肉体修成不朽、不坏、不烂,因而变成一个「长寿仙」,这就是道家解决「无常」与「生死」的方法.如此,在这方面,道家与儒家比较起来,就变成很「反讽性」因为本来道家外表看起来很达观、很看得开、很放得下、 很洒脱,可是最终却是很执着这个肉躯;而且道家本来看起来很「形而上」,最后却因执着贪爱这个肉躯,反而变成很「形而下」!反之,儒家本来在方法论上是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但儒家解决无常与生死的方法是求名的不朽,换句话说,也就是追求一种所谓「精神」上的不朽,因而令整个情势逆转过来:本来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儒家,变成反而比道家更「形而上」.另外,儒家在解决「无常」与「生死」这个课题上,除了追求名(精神)上的不朽,还有一个形而卜的配套:「传宗接代」,透过「传宗接代」,儒家便认为可以达到生生不息的目的!这是儒家对个人「肉礼生死」的解决方案.以佛家来看,是否真有「长寿仙」呢?有的,『 楞严经』 末了几章就谈到有种种仙人:天仙、 地仙、水仙、 山仙、海仙等,且有详细的解释.然而,长寿仙是不是真的能常住、永恒不朽?不会的,佛经上说那只不过是他们能活得久一点,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然而终究还是有寿终的一天;即使在欲界天的天人,几千万年以后,他天寿享尽,还是要堕下来受生,而天人下生的时候,通常都是堕到三恶道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存款)都用光了,天福亨尽了,再也无福作天,甚至无福为人;天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界(欲界)的「仙」哩!仙寿比天人之寿还要短得多,因此仙寿尽时,便复堕为人,乃至堕于三恶道.
接着讲佛家的修身.佛家也讲「修身」的,然而佛家的修身便与儒道二家之言大不相同.佛家的修身论,首先是把笼统的「身」分成「身」与「心」两部分,接着再把「身」分为「身」、 「门」两部分;为什么身又分「身」「口」呢?因为众生以「口」造业非常多:众生用言饭盟泛业,因为太便捷,所以众生「口业」偏多,因此必须别立一门,专门来修治它.接着这个「身」又再分为眼、耳、鼻、舌、 身,而其中的舌,其实就与口有关,口业就是舌业之一(舌之业有二种:一是言语,二是尝味).然后「心」又可以分为八识:眼识、 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以上为五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叫「末那识」四智」性智」也就是下手.,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第九识,又叫做「白净识」,密宗则讲「转九识成五智」以上所述的一般显宗只讲到「转八识成,亦即是转第九识「庵摩罗识」成「法界体体性智」
总结:
现在再对儒、道、释三家的比较来作个总结.以其中心思想来讲,儒家、道家、 佛家的主旨均是在追求「不朽」,甚至可以说,所有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都是在追求「不朽」.不朽有几种呢?像儒家所追求的不朽是在人际中求、在功名中求,在繁衍子孙中求,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一代传一代,而称之为「不朽」,事实上就是个「名」字.道家是在追求什么呢?它不求别人,它所追求的「不朽」完全在自己肉体中求,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家是那么极端的「个人主义」,但是它没有注意到:这个肉体毕竟只是一个「色壳子」而已;所以,以佛家来讲,这就叫做「错用心」.佛家追求的「不朽」是不生不灭的自心自性,是在自性中求.所以儒释道三家同样追求不朽,其一是在人际关系上求,另一个是在肉体上求,而佛家则在自心自性中求.顺便提到,耶稣教与婆罗门教的主旨也是追求不朽,耶稣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其「上帝」那一畏,他们说只有上帝是不朽的,所以他们最后要回到他们的天父那里,与神结合、与天父结合才能得到不朽.婆罗门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梵天,婆罗门教徒认为他们皆是大梵天王所生,所以他们最后必须要回到大梵天王那一畏,才能得到不朽,这跟基督教很类似― 事实上,应说是基督教跟它很类似,因为印度教比较古老.所以,这两个宗教的根本都很相像,都是追求要到他们的「神」那里去「分亨」其不朽.然而,以佛怯来讲,于「心外」见有「道」可求,名之「外道」:儒家把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令名」或口碑叫做「道」,这样的道其实很不实在,也很不可靠,因为不知那一天由于利害冲突,他便对你的褒贬产生变化.所以在后世,连孔子本人也有比较得势的时候,也有很倒霉的时候,「批孔扬秦」时就是孔子倒霉的时候,在那之前,五四时代的「打倒孔家店」也是孔子衰运的时候.到如今,我们都能够很客观地,没有什么禁忌或恐惧地来谈论孔子的哲学,而不会因此被迫害、或杀害,可见孔予的权威也已不像古代那么不容置疑了.再者,儒家所追求的是人际关系之中的东西,因此就是「外在的不朽」.至于道家呢,他们在这个会坏、会臭、 会烂的肉体上去追求不朽,那不是橡木求鱼吗?白白辛苦一场,倒不如像埃及人那样还干脆一点:做成木乃伊.像现在科学已发明了冷冻怯,这也是现代人追求不朽的方法,但是如此在色身上求,也是于心外求,故也是「外道」,并非究竟.至于耶稣教与婆罗门教,乃至于其它一切宗教,例如拜火教(祆教)也都是在他们的「神」上求,也都是心外觅法,求于外法,依计外法,亦称外道,亦非究竟.佛说:若是心外见法,不见自心,名之为「迷」以上简单介绍佛法以及各家的比较,目的是要烘托、显示出佛法实在殊胜,好教大家知道:佛法稀有难得,切莫失之交臂,空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