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3 06:16:32
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x|in*YTNBJcywOw'lcH5J_5}kah?F/pLyfG"~[h^޺[˿W5RM^-cj-f 'Y&^' ?8Ž^+؏W| -[lukyoS-ov7ʼnАKwfVx4o6oM>Zw j>i{e$:?i_R /xcjJO=w틮Rl fuWC.'0s"Aች ԏ}hz+fQ3]&j=Ȧq>U'=HMD~e 蔛~LYʿ. -gw*/N]>Pj!fY=еoOClGvΡz m7K1<3iۤ~s6-rnsr!.g6e3_n/]TQUaޟOf0&SX{ae/>(t츺۾e5nYѩ$w~I}MTսݶa1*5ls[mbV?qMޒ۶ 2͚el ȏ0lm'`?=Xˏ_m=`8[$ɫ=l&ט5(r+ e f}2o8n62B0iI(Kݺxj1c{ P?t 5Bk=%u٤ZԁrnjXW=ckht\W!uāR_ pk3UUc)hJGC/8[yю_NK4)NxZmgYqe=8]t J|tg3: 3+H:).lf'zY.B$&qk3/4\3w{tk2XBnyY3g\ >2n#jyS([y8R7(7m:auDo 1Qo\*e->9QU3K) |Z` ᨲ}(9W ƖJ㴽)nju;i:Ҭ=|`z9FV;:^[40' 2LA@#f,kv)x{}3~5h[ 8Iѝ5he\ DWsh2]wI{[` =>=22r(%& j}Gj 4bU_Ď˰)D#x"P9K:g}S+4!KE]];렮G0{Zn-/4B?AYVeȧbʭ7ɆB|Ϗ f ,.O학>4t^vow3Br^OTֺ6ϰ(nFںy \|WŗЎxA>x%z',b2,1!rlH5(Z| ͟&5Iw]9tuvH- |LcLУ)@5HB[DfV%;޸ DU}Jifj0A\+dU*u,!lگ8O\)ɪ%cd lhҗpaEI~ '\{5"7r(ݪloO9dRxF ZIb t"y^֋yW~5Ek|$Db~`4N(5z02/-{v6p "Uv,?7x`#Wa{Y/'p,8]#zg Xa 9cFg*J?ZcH{i8cX$ RDŽQUSf+BAAR[<>7-^ޚN1 3&kGRpUq@l54oEAVxwBګmMK{X0!,+)i.DZZys th+'*̠9 i20>Qh8⏍>213D?횏0{;S#5:/')!)@+ώP`71=ȀߐLM&8׺53VG7nUᘻgX6 _ӰX!#h!y8"gM7ڧƵѿWw2 QY :H P/^V~ه7dՋ#ϘFr~W*zJ:P6eqN Q~a\H|"jwVT_ *`A p E~0%, ȀZEseLh!ȯIZW AF{G˰NJZ=8}ALn11EpϢD$Ai|aorDU!p{|,إS jGmΡT\KjgD۔=$LRSYfW̊t9U '-}tU҉q֥_.+ݺ ٱ:v~Ml)Bܼ4sb&ߐ%C|kɥ},^ p}JW,菻bR7w6v܄ I(K~.U Xwb^ܝ,%<EQ0%*C[~u%NM$*bgA`ORID*kylA(;#ӄ{[1vvq3jCd +l)I>羁IPieV*,݂~zJ>~PMk+p7( @9K#̥tPfQ*HBF B|g\ ߃/P<2ǁ#Tzzi?` cOZ &Mt *(~V9{&j3{lւ$]voalht_ўɢVޮk~`0Q͹I,qBUzZ?RfL# r^,_*(m18Ku-THKTw-H-.Mm};zI5Bu;;lb6'ЂФwD?2Bnn_ ޺O аVWWv@ΪPBaI-|#!M&zk/^41wޯmj%`}hB&ȥ+Ə Vᄻ6'̰ZH]lf Mu.lP~i/)Img 8A|;ĶꁡsU} M.Z. "d tXѡjU>_Pٔqze#ukS[쐫GWZGxr a?̞hDі^<5b-򥙹HɺV$ՙ &@yG :w A3H?llaˈ$ֺ Rk6&KQ)WfU˧'~Uړ'd_QȺsyxb3&^cA|y +1RpI6Z8$#O#UYv?>}{{LS]$K6߳K_~#č[ {m!,3[FqvCIdI0Yk[K(َ3$1 oOS.QGF(5=.hS(_dlK^{ EMQ ~^uXXj ;j#FB&{6|B];noĶ嗳 aqYߣh /ѻYP0 J~͐Y3L ~┕~ U~}tr]D"'[۳@AOTȯL9HEay6|8z6&4 Z⛎̈ƈKzZi{d%sakCeLχ'!6=յ@8=5[_IόH+[oԉ}X jg=pQĂȣ$pI>ɐ E"C殂VȪ/-y5g:1|=mob,/IL_m[,nucS)@`W zN*> `XMqP~WfyVH-HACf:9͵dV9⾜3b3n$ȚaVD8o_ 1L20ߒ`%m'9&,Q ر8 ծaAUI`YZZpv\Fςי']N4&u#URY!ڬcY*R "g&I'qqCu@ߧ&޴'9g2OaᝒȰj[G^v9H-%,D [й鋑_MAx;G+j>cHLmΞc_|3, c,l@(6K:cRL?1 L2~zۄ_n<շwI\2R g]jVʖZ[+ގBN$ yT3.^"8õ7ȡG³*~- ĝinkeS@u)]G$(בּΛ JW~15GU|aͶtkYSBvX w&U9^Ny5_]|W{})҃ډ0"mbp"H"^WbRYY٫x5a1|)89 IA*?c^+wBy"8y\p@p$[a/TVCkgXP"j`CMD¤0?%tjSW?&.Vv9.$eٗhd@5 {Z vC[g*%Q|D'tA]>WtfRvM`,}hW)dO(ԿI%^=1"~_scÖ@K^t`2 3-EaG/c?qn"jTT[g«'vtbm/jk :reiqa"iopLՀ@;CFp1Puqry.N*,eS^_ltC/;mfZ{157M}íռ1q} )Ry˟  ̕>bG~QQFSNX%byBnӸH N{Ɗ2ڒP彍"pCǾqHrJ\L ]לDz)*4+d.Wa{IGF{ԗ؅q0Rfe7p>,'8Q\3kZiVt,9(Egdc;N͑V=KP:D^]{0&G|NR-5>srSYͮfA\_ڋ &4N-)u?W׉Qh|fN gS7U`{Jmt).w=3Lj,"sm΃֛|) {ΫQ2'뺽#D4i gH!%Ye@)љG76;݆~2h'Z@m5@أא`fyfUoX  dzvy9ʉSS_r]z[ZO&~ )Vz7޴yBenLWOO|弁AAK,~F '9fK&nցʉMd_;Wp{qU*\J P͕gtɴ_tD{>'adi̬HeӲ$c1b/3bp.x;9&dGaR#rCJLl†$G bm`怙(:=mۿa.I^.H39;xHb+)Thf sCܪѷ ), ^UlH_ǐہ+l(B{qgvI.XFm}`)6n2d]DZ?xBOzOz7ùsvH II?;EC-p 5c0>q? \׋q 9]=p %_$𯆄'R^*kBn( Ϭ_=@Q;(00K^cMˠ& h$M&lO=r$bp,HDu0Vxg2. ] 2s aMZ$4UEF%"xN+MӘ}h#wPGϝμ!i#s'H^w Xx#2`Ii)jIܳAx֯}Evʘp0*3aEga/rTwkhAJ֌u* :Jn2S&{˅z%Dw$}+tn#q%r]Re}|ZZLٿ:<=blmxkI{ )7DJUCW\ ^VT`K ߿;R#{tVKP떏J(r D h ߹kv2ڭA{D:0%D~NFUuG~R1%n3j/Fگ{k@08M >t;Y~`>;S~ .$lA?j`{S{y"H` KV:xY^ g[K2W}kt8{8cF'}uSb+=p\)K׈Jݦp?hxSr(IƑ:D !W=D._

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
孔子论水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一 智者乐水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论语·先进》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天,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惟有曾点(曾皙)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了,穿上舒适的春装,相约上五六成年人,六七少年人,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大家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这番话显得很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了夫子的赞同:“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
从孔子师徒以上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第一,曾点所描绘的这种美妙的境界,正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憧憬的大同世界的气象——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幸福、安祥惬意的美好生活.第二,新近大自然,与之不离不弃,融为一体,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而他所生活的空间,则是个礼崩乐坏、污秽纵横的社会,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时时生出污垢,让人感到肮脏难受.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涤身心,让心灵一尘不染,恬静惬意,让身体洁净清爽.这是言内之意.而言外之意则是“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因而对曾点所表达的从容开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会“叹息而深许之”.
孔子的“乐水“,还表现在他偶尔也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就可说明这一点.人生在世,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怀有大济社稷苍生宏志的孔夫子,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确有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却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欢迎.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之道”,孔子曾率领众门徒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常与冷遇和奚落相伴——“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列子·杨朱》)如此悲惨的境况,不能不使孔子无数次地黯然神伤,终于不平则鸣,喊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事实上,孔子绝不想真的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的“逍遥游”生活.这牢骚话不过是老人家“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书·儒林传》)的无奈与感慨.尽管挫折多多,他依然汲汲奔走于列国之间,以求实现他的道德政治理想,而“不知老之将至”.不过,孔子此言却为后世仕者指示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方向,即当仕途失意时,就想乘桴入海,绝弃尘缘.然而,又有几人真能做到呢?难怪唐人张说在流配钦州(今广西境内),来到南海时,会发出“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的感叹.看来,如果不是真心想作隐士,仕途失意之情靠大海是抹不平的.
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孟子·离娄 》说孔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问题的记载.这些记载在具体内容上也许与事实有出入,但孔子特别喜欢水的事实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也就是说,他对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构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大厦为切入点.如《韩诗外传》对孔子“见大水必观焉”的原因有过一大段的解释,大意是: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似仁;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奔腾向前,冲过千山万壑,似勇;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者不可测,似智.由此可见,孔子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对水的社会化、道德化认识,正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尤其重视道德教化,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一种道德学说.而水这种物质世界普遍存在、人类须臾难离的物质,恰恰具有孔子阐发其道德思想的深厚底蕴.水的许多特征“似德”、“似仁”、“似义”、 “似勇” “似智”等等,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相近的特征,因而为孔子和儒家的“智者”、“君子”所愉悦.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联系起来,这时,水也就成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孔子的这种比德论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许多思想家都以此来看待水之美.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在孔子对水满而覆的感叹中,我们分明又得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警示.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人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清濯缨,浊濯足,这本是水给予人们最便利、最直接的恩惠,但孔子却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忠奸善恶、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 “逝者如斯夫”——孔子的运动观
奔流不息的川水不但令孔子赏之悦之,而且还引发了孔子无限的哲学情思.一次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滚滚不断奔流的河水发出了“逝着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叹.这是孔子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有如流水般永远留不住而引发的哲思,它既有因时光流逝、功业未成而导致的深沉感喟,又具有对时间、永恒、变化等物质运动的抽象哲学问题的沉思带来的哲学感悟.
从第一层面上说,的确,时光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青春终会老去,万事万物都将成为流水般的匆匆过客.面对短暂的人生之旅,作为天地间渺小如草芥的人又怎样度过这一生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曹孟德,面对飞逝的时光,发出了人生苦短、功业未成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尽酒》),这是一代大诗人李白诠释“逝者如斯”的又一种人生态度,饱含着悲观、消极与无奈.“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注》),这是毛泽东对“逝者如斯夫”的理解,表现的则是一种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笔者以为,这种领悟最能体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本质内涵.孔子是让人们效法滔滔东流之水不舍昼夜、勇迈古今之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以有限的生命之水融注于无限的人生事业之河.在这方面,孔子本身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尽管怀瑾握瑜的他为了弘扬儒家之道到处碰壁,但依然如奔流的川水一样执着地、义无反顾地追求着人生的“正道”.
从第二个层面讲,“逝者如斯”给孔子及后人的哲学启悟是:物质运动犹如流水,是在空间进行的,而这种运动的不舍昼夜,永不停息,又是它的时间表现形式.孔子不仅朴素地认识到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中,而且以川流不息的水为喻,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而运动主体是流水一般客现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运动,是自然而然的,一切由物质的天性决定.
李泽厚先生认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生的执着,对存在的领悟和对生成的感受.孔子没有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既得的时间中,置于当时的政教伦常和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下.一切都在流变,“不变的一”即永恒的本体就是这个流变着的物质世界本身(见《美的历程》).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孔子运动观中倾注了浓厚的社会和人生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去了望、了悟和发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形成了进化论鲜明的思想.
关于自然的进化,孔子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就是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昼夜旦暮的转移、万物的生生不息,新陈代谢,这些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进行的,而不是“天”的意志和安排.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等,都是从运动的角度论述自然的变化状态.在孔子眼里,自然世界上到日月星辰,下到草木燕雀诸物,都处在运动之中.
关于人类的进化,孔子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制度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夏礼”、“殷礼”、“周礼”,都是指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既有继承性,又有损益和发展.孔子的这种“百代可知”的历史损益论,指出了历史的运动是前进的、发展的运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充分证明了孔子这种历史发展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就人类本身而言,孔子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孔子还现身说法,从他本人的经历和人生经验肯定人的发展和变化,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 “中庸”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先民治水的启示
“中庸”是孔子综合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经验提出的一种择优方法论的概念.它是辩证法与系统论思想的原初形态.孔子认为,“中庸”是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所以盛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所谓“中”,指“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即“正道”公允,其反面是“过”和“不及”,二者都是走极端的邪道.“庸”即常,常道,指规律.“中庸”,指办事要“时中”,通俗地说,就是要切合时宜,把握分寸,实事求是地选择能够中道的好办法和解决问题的好途径.孔子以“中庸”为处世要旨,强调人们在思考判断问题时要“执中”.后世儒士奉中庸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圭臬.
那么,中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是水的自然形态给孔子以直接的启发.“中”者,水流之中线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古代先民对治理水患的经验教训总结与认识紧密联系.在上古时期,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同洪水作斗争.洪水,是古代先民的天敌,治理水患,是中国的一大历史特点,传说中女娲积炉灰止洪水的故事,表明了我国从母系社会开始就同洪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到了唐尧虞舜时代,中国依然是“洪水滔天”.为了解救人民的苦难,尧命鲧治水.鲧一味采用“堙”(土挡、堵塞)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不仅没有平治水患,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鲧死后,禹继承了鲧的治水事业,并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以疏导为主的办法,带领人民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引导洪水顺低地、河流而注之海,平定了千百年来的洪水灾害.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堤防已普遍存在,且已成为人们与洪水斗争的主要手段.有了堤防,遏制洪水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由治水过程中鲧的“堙”,到大禹的“疏”,再到春秋时“堤”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治水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堤”也是“堙”,但堤防的“堙”与鲧采用的“堙”有质的区别,是从单纯消极的防洪进入到积极防洪的飞跃.同时,“疏”与“堙”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采用哪种治水方法为主,要因时、因地制宜.治水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的“堙——疏——堤”的辩证发展过程,给孔子的理论思考以极大的启迪,使他深刻认识到:人类要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必须优选、探索成功的正道.这就为“中庸”方法论的出台开拓了道路.另外,历史上周厉王采取堵塞民口的“弥谤”政策,导致于无声处起惊雷,国人动乱的事实,使孔子和许多有识之士从中得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流尚不可塞,民口岂能去堵的警示.加之孔子所处的观念社会中,“有为”与“无为”的激烈思想斗争,以及孔子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等,孔子金声而玉振之,将其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提出了“中庸”的思想.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赞颂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伟大历史功绩,缅怀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的奋斗和奉献精神,并奉大禹为“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的仁人、圣人.这一方面表达出孔子对大禹那样的英雄圣王的崇敬,也说明孔子已从思想上把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活动视为治国安邦的大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许多文化思想的产生过程中,水无疑给了他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不论是自然之水的形态、性质和功能,还是古代先民治水的伟大实践,都为孔子的理论思考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源泉,也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他的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