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一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6:54:06
求初一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
x|nٖdـ:q[QUrq T(΃lͤdI4XLf<'Ba]@?4B0É_g:an,hv&765/]Ɲ &{&u&nҗn{i6X۹܋i07ݴW^5UsA"TwPϧ2O}ڑ}nӔ&^۩OuпOng&G[L)7tr,GѓV_zݏV-0y??zuH`JM7fo9V6_lZo_/ߢSP. <9N~xŃZ~)naPEAǗ iqa&IR=%e^z&yoׂ:9wjg?4|Zpk'_LY{ n pgvDv94E<äKs7w/{4"a 3;[/ry=4vKE{̞b5^|ƈ^&Ɲyaro{4Aw;zimNξf+\y~Ua_//݉_GxF&h>Lt잚t 3M]NWW{Up ﱍ=v:_D8є^_<‹&iLGUpJЮ?MC5Z|RVϻϘ5}0vh~Uo لyNAX<Mf q]Sh @fkA~ߺÔMN9ba[U*g+?9f٫N`~9>{;C0˗/<-3@>{<]Khg?ؖN?s^u+X܂Qng5-22tpj=1LT;0fcn>n'u0('zk` I)W)etQИ>5sY*nЉY7(O9]rK{Xz~ѧuzpVYީ)1l!8;ŶծW&p?) F{|=~#JC^Uٮ<s034;_WrK43˳]{ϕ cd %S.9e(ll 8\7`f)J2J+\Kd]Ai4h-fEyS(b\03>@|L2dU:/RNtѭ׬Rȫc>MZbn;~at6Lk,PŬ҂ץ٨{Gå=z +eQ7UO`VQ PVIkMyGucF順׵1{Gn@H=FOIwD}Ƚ7w/bgX?6E]~Ә kfxݪ&G~ezT7UH5Tr鼁kOk߻o wq֙fW%is_7!l&[Oh9nQW Y+ 㩨BooZC)(Q&:׼!/`J7C19) ,]χw VV(q7ؔ`< |jUٙD@%Ѫaᡡ~h7vI'j3~ zx?$f[Ε!hpd~KwygzKe; vk}0hgk@iQo!9] $AnxsxsFDžwz7rP1Bq-7!?@[;T !SHထiP#ax[Q:5(W/&#fI!G akDCYC!1h9 sp(Gh鲠wAL!lCUp{XI"ԝV" Qas]UƦtCD YY^;3`A\%fı(廓qVP:v׀.և^ )p~+f [D̀ӎSICaUjUo ]ܪ1DDi" XHIk>JPiLv@I~jHveNEgx5<"e}m}lU{M4z;U^Ǵ*lWa}N Ԃ7T CpGRg#S*~i'6&X)sz z0 `(_WO̼ɞ?}f 2xm=S#`JGULT\/zשuOAʨ (Igy͖yjV((1XANћ3ペ=\$XE"ܦZf'= $T37B {pm<H`u{KoA_mxg EԡV_uji9t#9ye0okzwgqFf膜\?ޜA *K >y;%E(juA:N1x{ B-o#GN^]Ӂ?(4Yu1>sqoƼ:A@Яd؜+uҚgc}/٠2o-1VVwh FԼd+8;#&z[b~-g'~1թ0$:$80qnK{3+y FL9!$C9\j '+֤Xe8E`!o=P̣ 43_"N;%SCU&o`-M (lZÌc}#^Y" &״x]K/+ 3E(OSoKdYm]a5`XX.:lX)܌DCVUU0% @ z"*2mvۥJCHze{R l5AT*&ߛ}raOAD> 묿ycN/_ƕ[9Y7w?{̈0{ujƕ{w1'dӺWqw8]94Ei?4H4wɰoD+-iu-wysߙNcZںRyW luxk7q]eE:sutν${tHNrFg&uSG;ۛC皸yQY"/0ƜNq{1l:HN/Iڥ$سFog8x:ʽn sx 0ѻ!Iadj{c 2zU膍X@/!KٌzJ[YNؖx5Eo>(>|;SA6akR S0vsvamaEꡩvYуaRJj4Ϥ9V_݉91Øַ^yהKAԬnW-(.e$}(/-VÕyČAA-v$[Bƞˠ9ìr[; `NiCهaQNkvkvtէY^>U%#UNc*D7y*Y߬%n]~k} CL?mŸsgu6y%~ 4|aJp$R_%IgTIX (\7’ +t_KSD[3.nvYtugglFuid09mS+mBS-2ރܙ^F!!RC?8{g$wj99_Rao+EG̤EM0IQݥ&ԯ>QË 7)ȋm8[BYԦ 6ܱq­wj"׻}m hIZc'cA ev7 w t_@[kDe5p)0{9,,F]LOT9NZ.kLT#8Il6vv!b$a=MƯ;Z=' CE(CO7p5w%AiwFnq60g?=.&2+ŗJjp5zF8~"NI=|(E WVRèhF"y|fe-d=mMG% p"$La m<d=) o^ra´.m#Y+S֥`R; LGg}'*"f]d1V!jhp\t:w|qUMXtcn:=¥,m3`ŚxHmk=tA<ɋބ䱏Cv0nFVZ3~O64٘8LҮo?o- zb` ]9 Q gygph2E]ѐp59Wޣl6Q8@ ;6%@LR&L6i7+/>T뮣\\zC()a:d iy *c4a Āڔb/gmLVtM\"3q [#Wt3AikvK'I157އR&xTq-ZDRϨK,9|zI(aup޼by[{AFl>GkbY@F%"ȢLxM n Nʠ6!"uCsk٥6Ƕ)cOk,5f1(խnJ7tI(h5 AtV?-B ~-ޕ;BxsBR-[H!~2+֗Vg) =bGA?a턉ug @ ɰj \JCºa!,KWt;BY'1ŏV Y WvKN2佰02y)L{.JUyb57 )y3d+HRk36@i*=ֺiqD*x9P5=`[$t:̔BMx@eX',iҟ[= ;g;:׉$@|H9dlk4 @R#nc| t0#+q sȿL{E00y[l⠱A+~E؞&hU6KEm89x;>^  m=&p5-uiuiZ^l r䭞}QYE݃y 3JedGn4JW#Aig8%% Ƴ_S%Z:VA˖2f>oQ0VgxiC;!4JSJNǴtaDߛ{lt#,umЉ_Wkpm}'T7WP',ol<%1 ́SV4gin`V&XAٯ|Om7FHQ&ywLp t1P8i!uRj:IR0>^'/ `[9EcݏL[rGf 5eVڳJ9S#C,BL~W8K;N';Ɲn59aT)pUuVan$:4ܘPNޑ{7X¨1ɕag…VRQ_=8sBf-O.'!zE^`㏋f b\rR<فj֊GLsiJ:`:{\ො,e"*h_ (8|68uwLXTgϮ ;0< /2rITZÂҮi\v4qT6=#3tFHK-F'M9;똍V?ҙ)ia40vM[&ЎP AJxxwOѫ|g8q.|A LZO<g}:`yWM8aA 9)OLغ*M^ *QB‚ OL/N7mF 'Uwn\D44!4BIo m% F D{CjfRtj;5á{ * XJnjn:J`̒N;,;/1 pt@,N޾*謱8npA_ cӈ*(_35m6VR+uULדL&6$e~a|D}vzH,p4IiZrc$a%nE[ڹٍ)se(HJ@m_ǪoF+l9Xc-J)-W87O)c x79@dLpęJ6yfԬY$nA1,<6/[?qT(P 磍~z-ZPd.K[XoY¢>Ab**Gz >Ly$$njjR4gdEN[;6#'!6Hjs{#Ƚ2́}-=U3>-COkf%Qg N)7֪n=yj5Ǧ,FbokT61ъG$ݠoJ:i5 ?lvozIt' q1z /i,Ct!% +Z2MD8/'P _%NE1_H&L΂=&IRm@?/܉l|;L/l=e#Ћm4>];|_#D~!ȯ"~Z>+:lVYڢZk%:^}7 yÓ_3|ͧ81]QW6lJoO

求初一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
求初一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求初一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三人行,比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

全部展开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今译1 论语今译2 论语今译3 论语今译4 论语今译5 论语今译6 论语今译7 论语今译8 论语今译9 论语今译10论语今译11 论语今译12 论语今译13 论语今译14 论语今译15
论语今译16 论语今译17 论语今译18 论语今译19 论语今译20

收起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