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8:35:14
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越多越好,
xnkI&*D Ј8ƒՓ3? )FDW ܸ,}fnn?J4>[v5kĹ;Q YS]ߝE׿~n~7_׫jvC}hCBHY#DU4a BT(ݧ؃C>L\דq{=ՉcX:q5Go~"0I?d=ΪB^轼*>ZȕܧV$)?A*]#Atֹη^Oרmbȴ|B9əFvN˿̗nYA4~HQgmS32-_2]!"e2bkEU[2 IGȢr3f^u =l$$Gnvp2><]|s=m3߬CGӰgDӹ0ӫ&X133JCy'UhiLpGea*>e9V3ȗDC g$iWhi! Mi\?@*\eLx^ QiQkP&%X5ț .If"IPT 'I*-J/t b*Uϥz{qo]L*Pc&KԱ*[t*^xqH/rj#vUs}^d}x} 9ŇQ|g ~HaMV}BڸU>ANe􅥜=;}zYٚ܀T`?Ll L5Vb.T L@ltR}uST}:%{DvT!AH}fDzZSW#YH!gR:.Fn? BE%dG=!}}ӠW7%BO(a~f$U{2׳{S nӵ%F uP]KnpN7躛d]Mg׋UD[uUzo=;G"L%aIp]S 9F 3nFrIB*QA3B" P(ڱ:( t: fA/V5(HH`AFEAZiĠT~Ed1X$!$P8kIvL3CLd bZҋ'(uLcFU9s Kߺ斒>3~pă MDk3*]}b2BР5}a5|:}Љ*h_vV UYM'7Uu5SGqFa"D~1Z( W5gϪ6**tn9-(NLt K^L܁u3xSO!.t-jĢ-dQsb<ԫ.b@)5~JN/S"}!HXw1cN z թzAkR*iBgEy]_$>ݡdiq^m[En!CbCͨ89 }`֥d[}D.q4N2R_RMRa8@/f3XQ BTPA UXI p? pUEVjI~[G Մ@T * JaXf!ש*ixGu!2HV Uك(Sힴ3?3b)A$#b vljB kQY j5]5UM8Y?h@ YnpD=9#\-!14.YGU{UO`$Z6\틘7#ip6m{yQWqԽjDtH/TqN&["x}ܴsB*Sar[azדMls*/.C> 1>'UW{v9|M*WB4)}iv1p'X\n=$1X;GUn;3C~C ×@,G ʞwQ+TVJ!7K2Dx*K5m ]wEM?2\,KZ.9Y9zht2yQW[WEA|o 1b6AMuTXp XT1oVŰu4o:&|S/;@cD&sE]ZVe=(1{#qM[>¹4Ӱuic 6O r_czeºLx25t R"<<3{֩#~UF%8R+`g#Ɨ0={Kd(uQᎨ ϨŗZ,^ۻEBU.!C_ _IUz!HY! ,g \mU)X쀾/rsLH́O<8^4E`R4 PiJQ]T{HȌ4ٯ49 Efzb/,#2jFR<@k B5/ܒOjI@g((.IzMi4`'j"iCzJruI+\Gćh&(;+LUK0kk^nyvs* u+a%jhq7~[~M&p]+ c8f,]SH~`J&0f3= 306p.="L`k=>dG*NC{JJ$.ee'Oq4Nc{8*ە]Djã[Y3'E8w'[T~!sKb0B{!`MZ3xnȘ(B>; !|b(5b3%m<#oq~U@)1)oKn=l!@$RFܰ5aJnB1s>ؚ.9%I]=&5yY~϶EPlT2?Cÿd)#  ÞZx߷F^{-7zqAE $k$ >ÉlWB)vnf:uGQ>A$Jt9׬t(3S?N*&IwSͿc l(^6PYEv?a] `iv :lJknvM\5D7^q ݶ_BWIHmZPhMWGemjO%|Ճ?!,@<ө3X3L c++LhH{C)Fi(8I0+l'& ;yt<,׳,cinP`m ^Oi7ƃ^TDGk%'$YԀ2ao$Ol d8,_Sb^^ƍ#wA;M0_& J/Svգ%tKrinu" Ήqأ ]:x"WY40 Atz]VTx== Ui/nH|z WRZVgi1*Q&wyQ];lzӏa(tM" ! z]:zc\hsiCm4#Rw+J+6%VF;!"e!wNb{Gw$Aм֔,cQvƊ& jZ&L*2 J[ m5,osAuI6V4LhމC hc= lNa1,갅NjS:di alֳ;'Ϻ;ec7NR"_+`Yfpg;1F|߾ㅷޱjǸX9BN2^KA|RfZ"vb1>A~El=xauʰZ==ywU,Fj] ab?Npo*4x$z#,ܒquWEacҸ&J&NW#QcL4n I SORu*5XZ|PoݠoHE&^ uBsl4G1u7AylBh'U/:!u.MIKx`yB@(4 ޱR٦ӍZg4v|, Ai!(4RX]f&ThءoQ_c؂?0`5/㒙(&' KFz=Ip\s2 /gq*{oY94e=Ɂ0 ĜEbg7c4eJ]!GBW}3؆+_BT2qNe_ꛗ*Hr%C=@J&2?'U!]dÖ+MլbXBDb \@M751,TL$%= h: +3^pâjYh;TX 4&%v兼Tl3^1VQDbƬAs(֔g ƎJ%hܜׯyʙR׀ T1?$+ۮקC#];Jy9PXCq=l^y^uk 1 Ǔ~z4EB7P7o6+N&3n% :{u*#` ekMKk`gpxJ:(4c?_9i3__GtE#tܧ$p0m PQ=paԗA+] A^v_qvs HT{iNJ"8KTIr "vh!KyyxW< 0mZBNuTd rd%6ӂjhwcw)h.PqJ:aDR”aU^lv*fJ [3ml5/:l} KF0j,cNsf%tZ02BN̢~IJof&~ Dz^b-ЌZ^}R.sT~#QRG"3`d<++t!w/j,׭ {hsHls4aV.Ђ]obfPcmm!tc &j6/GDZ2{O4  a8b =LȩiFM?9.GohDL/\HІuK*sL 03HUKʞɾ\ b^>t[:[BbA@z֑(p9io"+I4T٨v>)5zכaA8VôȮWQxRF΢ءgpƯH SD+^L8Y3zR* -דܷUYfU pxc NKsJ`r?4.$*yɼIWC+ثxX^4 VJ(nM|03"G*H_0 LMnf[nRd @ FPY ||'RC0EpBܔPXgQR[>dp6 љv@LX2~{QhBv ׫E؝AXEQ .\wX&f<헦CCwݗCɌåa o߇`C Z? +8晚OƐ|@[җߺ]dg4 pȌ%!0_О6=FD7[# ך%Č^Fj mBX! z 7_zgYC iXbXs$X}*)(Pej3$8lz.+h J FE,dzޚϖ!c%U uahRgx{h_FHd@Z^ՠ:i9GF]:,)nD[0E|J VͰ$zxR=Cuf* s$r!$%d# וVq$"۞zVa/ɦἘo؇؟s!{sq"L%`{A&uP$p@Vҧdƿq.Q}o. b7&>[`KIX(x Zl(\b.k!tßobِYOlbE5=`< ֛,o1!Y)9=®KUQeh]!9lbVi!W4G lVN@=CplE $nir*]z[z.D,ıoB@M&{UN_-qȐ c/<bL2d{O n?m,WY+Ifª?IszɊ2sq*bk%V^P+`z+ceͬ'_K:怹6C2W,Z[3lmW> F˛6'MXzc:3Uh:]#Q~_by\*>@Nl17WIw֋ {.J&QFgzEꫝO9Po-ORTl66ʓLi~a$K ՏY_H^Nre@ow<٨J?{#Pܸrx`ڄ1 TPm!w A4UP,$Bp5{ ނVaU" >GQfSp& "0%̡;Ƒ0ok$vo@a}K_[;MSTJ)xM#]0ˉ!a;U]jXpw,-aF#Pӏr릻1WNhfVXfI!1LI'Т&Ys:Un:u.rÇKŮk5(&e YڙY0Em4Ֆ*M`c%loϼk;wg̽LM2xY~F}i1Q#3٬"#?Rm;gvgBoݽD<]5Kv"vKb^S1WZ@k*:o vfWFbRHQx7Z^4@kKYpA\9af6=;6&_z1I7zaA(ȔB$77˴/+UlY t R T[*!+MJ՛7>G#dp(:@%1Al)It;H:Dm?Eq їROԼ-F~7[I9~/iV9o$2MW ',Y[EYkKլŭy $l/745KH&YW3 %VuX&I15:mAO6 }xa}@#mW;l_Y0>y@଒)_(H!YvD̊T/"@. M}[/WعK.'}I] R,{UX@~~xT(ng,ɽ};w9HZ:-;O]77?Y@vYk} Gr|)$;X,ɴ`Րnfmˆh}r}L%bi`e~yjK98y ه iOj;!ijGӂAts! ڒY`S

A&oaGab $j>}E؃E"vlOrLw1B7+K>;&hkk6 W[ GepԴmAj~#I/{DQeTWBM q)a_SCPd]%Elfһ#)! _ rv>9$5@0 DY\$qq "1)#Cıg}`gQ>1uTxyKqqp.Atzg65 9M4@[\f^dɕ,/g3 ,A+LabRYgǨ{Bi=j*VOl<ıUOhga#uŻ?3edgX*LNg% `Pqi2f@/9KS u> ʂ;on̑PGDRuѰj# Fٓك=ĊW^peǑEiۃ<,ec(9p2/sy_mK%Lc-1~4nAc&n'2k"m%aӊoW d,!igv&+_Qf(m?7ZNp7xK^y?.,ba/HyɤW|1°^:re%̌ƶvkwG3Mϒs[M FOy.{W3=aRN\Gn#ŌdnyuVM?| )fnV*z( o2=!{d Ԃ\p^!vǠ[g->CJ 먃s9l;u~m @%=2*kBtId دpK{Jlۮ,2;^n$|GP<!=$kNV'3lfyâ2Ph Zީ[ț$ J 6 pSwc^Ւ`aOR 4w?64e;S/O^.X^oaON,"<6<%- ͜xߛvrghȣW 6|ݒ XjqLTA,Wշ(XY|-o5Z[!]2Aq+%K{Xw`57ǭl>g΂ =Rs%#D)]'t"~'m";ݜ6B6¹ *lAz~p՞Zr;8і)M>ҹCӁItz'D].٩93=BrjO=,%.>=&,Lr"v *T.z/ze]MbKj CpIŇp{6䅚_͈9+t4 wqu_܁fsu,UQ ue=)sLғ6Y&E96H n$ݘ_4 T>>ٟ2r +B'5}C掘?/eĤqv'?RQ&m.>Ʈ>N:"rlR\5VӺe)I cKPDأ'U[|N xLxt#[\ES-IExNrfɨ^*NYy+ 2aUzZRc=ϏC{3t'Xx4^I"yL< n&)W4֕Q _W&Nj/Lm}Z;@͊i־xx l#Na$wfc]B\:8ݙw8&:*ş6"5i=;J,~}f:r-ѻ;7{K=^ :ڂ~`*jE͒%-n X$ x0؝C{{Mnĉ%!, o-14q+~Nb7Dys}q>mݔ3Is1")ծ; aʲ5pDMGѷ[%RZc i&*ũ~Ol{gHEO[A #ZAQ7cI3~q:=ɪ-؁OL?_u}/z%+*K845Y C@Uݛn/sht:21?;zSnײ?Ԍ9G\[ "зyي-}؞2l" C݀GcNLCN[M2~:E~zs{': %7rVO7,q5)*_3W& "+Z{RNekޡEXYt SBF }JAoM\P3LדDj:D&{4=~z׉+LsuJoNIv>J ~krH)Q:q=wï}u,+8 9/l1xa?,i쳉==rf +av05I5um]s)WQdȡOh%e 9subGt]L[_d#PWn8Lsn@!:c8y&ژ|y h /wTzE?h;ף'P@WA9NnH.C8rʠPGY,ݮ/ uH0᧜ӫ uƧzCF m`}˕wq]fA8g=N\DֵJ5HO8lUv@2q(D ._ 8<.ŨBD6"ס=H"XcU#\<\,gqn[4YcPKI[&x +~js[DIzsW*{2RE=\M=0s"U'9rvlq'hZ%/qNh×ILR} sw }t`rUgF;Dbv m=#rO:-;hG=6gc-;x67.i4$)po$~M>c3F *mNd[kykU'93Q.8✒K!dez"V `!3j7ȢjL8.'NVv1;]$)+Xr=qLG.Xխ )p>Ƴ s0\rGw3NkfM(eBfXth!eeയGQLj.$PY'p3Y~K}DDU4z窓ӼGevS :qۺ~˟8T@ˈ*ˆ>/mv'Zw6@ yy+5e:]F9cF1nhWc=S;8/|n+6B.X{w,KV2>WWd  Lؠ,KN-$2~Sylzn_JзJ~C mlhP. T,kR0Te~=]4z Sz!ItW͉`bH:̻r$:[\u8顩 }cu W8;BY-@ Eb2]w (Bܤ*܁z<@7/ 忐~YsݙquiٙլNj&˭t&ыVqVuR6#'|>iG5ot>G.7vIFt>R 7,?#{~b&ۣ Uu";ٙU-Zj>`*{q o #aXOywQn\7&1QzՒ)"Bu:]n"'ylj[DN _g$oLкFuԡ->4iX[U>d ycg /h"A;'KGգٽ}8'Yi̅P8:Uf/,ZAZ/3{15󀹛f?C2d嘩Ytc,^RÖ>Q`WN9f"!$7DA) wh,%"okuDԼl5;>q#{eסO Bhm> PĂQuDM(*=t?u&-F=؉ I L#~% i{ϯ,1C#9ծSp'2aWrԇ㿨T_'ެX .zkzO"q`V&GseUsT]%'*[dYQ*")_XdD1H%[٢Z{4!+͏OuLrs};~អN,ɀI=ǜ,iVdr1s{t/s*htlیljZy`ht8=ő/XoECӐ~$*53,T9 1av"?u k+cTJqd[^+lҕ]THקּ&y_#sj5a xp./P$nT>%̂5/,JҳE[{qv-w2U$Q WP.V~_ڎ{Y3b[TvR.Tb`8(e*ѱ?'Ff|-=ЄϏ,\{5q bohNz[Щ8'3;9p\4X^_Vư-yDې_s;D;[r)'"kgTAMEN*k;'fr;.?yat|#Hn塂kF6r?6j;tPBd78.w!oA ;$'#,H:BNkb,"wGoV%DTZ5?[}Ijqȉ698>@sڟ 県u T |4Pf2N@G8,,>|D:.gB8OB $0# ?TFb,8ڈ=$ 3Tmdli~JDX${|2NH9@ڈ 4^jq==|cВ}B;.y'r^QT/I>J`# &DD Ҙcjw8JB Z(d N6yi ~ɘǿ;9MzPibɈ,Z9#|͉gy18=R=usl8n>'h ̮}t0+Hm?!k¾^`$D^0DDۀ&wxǔ~ynԝjPdIQQ.:'?~$,7.w`G?9V-kufӌÚ[z\˻Mf f@L\JoTW jqXeR`6Pؼf9Ғ sq9Xv3w`eUYdYe=M:dgR"O#8s" 'l*t2Nv^IfF/MN%jȘ6΁hMT4`b.\oY+'ԝ\aX># [#?rӎ?&6I5Iw_~ؿ8p;ƙⳟ^ȞD3`Km7ds)9ՂʾݺϞ# C+Ya%9n7d ?0?Ҝ5s]􂽂 ܃SeE!`X>fIBE*i"\dU <'B \^B/uȼJi̋7"YZ̩Vŋ&38 #g2-^0rU;A[4rs*cm7̺o1mHq4'@FȀ&owߨaKYi*D*$ ᕪE׺"stkZG^,c-vWq*t" D%Vk;IL뼪 b&nOxp4D& %Q)BR{x/PssOǢ^umh>Ɣ>3bWkO#@ %RNAGim뮋y8ڵVK ؅[2Qگqd.U7ABħtKLٮTEF[5hp\ōD}f:V`$cHdJFJμ( :߀ޔ cW?2,Qlf9w‘e Bn0ʳqO1K@4;c$`riCֶG %ukifUhC#)ed^C`xE839$0anzr~:Q@䡕qDQlhF^y$$p_Iꬡae8eIw(2U/Í @6%]R5{jR dɺYj3Y.LMriG=1!hSK K"TS1Ԅ.ksvQ0)_X>B"~q+ SU5c9lRYcc~ar= 1%o8m{dNXES2/d;@ai]i!!P:wC?gdN/uX;1;k5G¡viy]mrgV"ֹk+9e 9UB<봌8o;aBKIP ڜ PYV[Ȍ ɩD~ѴޟRBHAI+-]@L'dؔzNېU. KS#=h~Yg#{F`dۋ9vTz/g4!ƒ.oTSVޣOpvͪF H* jQXl{ Xj6XO_޽4rqz%j40klH/LC_k&Mladu-_ ȵ'l3^y8^V#}LR ޮ/7ΟgzkhX6Z̸0!{201t:.G,'X*Bӭeƺ<|lYG' X@-LI%VCz('UOMq,*^}Cfoj: b |d0fW-DGZk;$D8?L\='{It*=Q`jzAvohI];e'A#^V~^!anj. qt D2muƼˆ%yf~w$(.YK8 8yL)~0~FR\b !! fY9(4!7p!qߜJ}LYK# 8*tj)aYC['^2sGpuPMw-ңG<&NByQhW.$UbZѰ͎7U$B,,z-l)'W:[ tn td_EJk!@-Ŝ{N%D b!#;dQ$+Ki[FJxK(Xjx 68'I%ʓM/B=2u֔^cMt (]p#;i=x7Be^XI WF,Om\/j'+cfN O4λā#^Xxr=9ujHE Ҁ8f`.Nlh&6P}f5gqh&_؀~ ?,X|NzTi2B#{p!목brdpg> \H#Ը3'3d/_#~'IEbXV:ys9/ @Kuݱwvgl,ŭV:c~*lP"MLKt6r {ᗄ*'FwG-d|$JBG򵃜* %ْlS3g9'cVGs|CVJGQpX=Y8_xW#Zrҗ*Ќ 9UHկ]`ݗ ":AYhr*<&٫roS0f$6:2rǙY…>-x1AL X93=*')VWM֠{ks+>M#q 옟&6 7ȟ2kbR9'm4pRvvs=\ fJҴs:#u ^)(-,LhoKº6 oyZȲS, z9Օk&Kt.498;ok]eqPqI eiG?Gj]֥mþ|A.Q}⤮zo2(jYơ2\3˻:[N νHG6No+Kٟ )fg٤gWo:&Fcw j>R1tXRDu{GUlO0 ʾo,}e=#MkBmlz7>6e""B' szؑ4gǿDAI')U 4qԟDM'k.s)12n>KU >"Ȟ68/ˆ^Xw\t8/6di@Q+ 29`d;;ģk<u9GWil궉0]/Qx#GmD4vRM?qd"i4#5jÞ~y&+UOQ%_#c}tαO ]"ƲQ1'ѿnwVbO{`g7u_2cu9^/SO+-{h|*hĤݯY|J=0}o?=أ/^ֹZwRV(Ih4RM'X %7)H" BhLx;w{ѝ[v 0# gĠ6s; S{τI=+1ƸCy4ɚoH'^HZ au9p˙,&H&{%Pl VX }ٹ4t{I;Ϙ\|֝GaCZ/)Ň*S'zuVp.dԙ2z s)]j y%ɇ/݌ߵS{\.LMHΙQ; _>ڤWJu"9;IYKsx^{/"֓L!RR#ę_~x$yk-8%$˜!_d& |-@"1}j2uG$VBsTWc;5tf{OҠ#ll%XeSMhd>wU1?HHr2m7ՠ ԁ:%ȣ␏[sNVoaPNzb\POH mv;ΤՈ/ PO$f! (0#@MVGjf2iy08 "Ka$2? rsW^g>GۨE\禱31۫4y%#Hw3?R10ljTGwF,i735$λv_G r}{$_BR~HVk`Q?բ>9䄃y6+yNzgUiirUl=Dow=k8}ۍ5rF@K?B:HE

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越多越好,
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越多越好,

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越多越好,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 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 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 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 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 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
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
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
(3) 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 (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 (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四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

全部展开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编辑本段]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69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
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记住这些应该够了,加油~~~~~

收起

通假字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全部展开

通假字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