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20 18:42:31
微生物的介绍
x|ncYvd263"FzԆaY]hPRJHB"%DEH|HbHǿd{(K*Am g~ߘn ɸK?_~/?!fv_ᄚ;=Se0^ ş3 A-k{hԔ&dT79(`f휓vqnV}1vp5vyjMߥLwi2OXH`2\FMoVdo~6\,ɰcʽLM s@6?eScPNF+wP_MK{^.aҔ7u{©a8K=~;5+pBXMǰ7i6ӟ0wihw_ݠ1?ï)j+6Mne2A“a _; |[OzQ0ق<`NE?G'#[+sZ.=o6zs\}TP H.t`.b]EKx9Nkviؾfe'3}Wȩ(co٢=R_toT1L.Ka]fT;7^MNwݬjfNm=y8c^'&uT&OzL|z7ht#_x+غRR'*deJXd/p)lv)hLiLyW*3ƹg%thK屔{]xbgVL4+ Y~~Kڱdrx9ڹz5}1LjJAus<`"[}J &j>ȡs V3eʄ2H 7 a4/Cv;ǃU`д:XtUvܭ<ì=KBdU 94:2Phl<C&o [f=]z2=KŔA`M\:͝9ƚ\¥vڢ~!E6vEBlQ43;d/&Oө虫b=YԡӶW&~\෭{HODKZn }tr JK"4Em0 a3>#NSA?圠q)fSá'Jp go6Ny(zJM9'L}@UqԄJK>BJA SXI"oZ9g?XvD{B砜g#/+ؖ%XH lNo 4(,7Rfe71mqVylt4Vh@a^z3))Z93$V}`4_ 5Cv(@L$.Z<,vL Av SZUrtFD!]b5@{WMk._Mߐ'lf Ჾ}5=pZ 0Z i<[\CUwd{h_H|y#j䱯`i(rYQcQ8MQC-\j'hc`SkD-BWHQm5 W|ޔCߡB۴58hiSYC=b_bWcB0S"iAIYBy@FE2kufno0Ȉ)c? 1h NF*QPُ)5hegӘ5SYE_ySK׹vK h.'Z*+fԴwS?= ;i:krC¼nj0b =9pHyjHUx1 𩁳ųoȶt|c}G׊()mڥCnV1j &l텫7ʇ(!ᕡݺM8LA|^P0S_ %:+PI\Ȫ[ZZWa aOe7cw ^:SdS_B㻿NP߀h*B t™A^[;JҴv[!"}F.o/aq;s F R1*rs?ڹ p?*@VO9!'B VSTkCs4)fDVkasAtv3z3ה4uQajI%$.lö 68kuיvJbu̸9E`p@: E]g|q7ܦrN£suÑu^d0gt9C튕R B&]f@Is̚Ns`O3I١27!`\2-yQc# 2%3=f54h]kҙpO*e ̦;e2j:ΉOID!ջ(4ʮ~&K\>LrO,B] y'sJHSB~C ~ Jr$S RDm2yrHZd;H6Ո;G]0w)o1i)])D1/1;]IprIēqVY ȹJs.&(h%*q3eGX^]ekмa)SzE9-UVĆ%NaoV;ao2IpBM4+|/ yLt-$fsl݃;5V+Ȟ!3˫6^1sygSBD6`p2TD)$}>(S5}rn1gg^O Jq{aƴ<,[ɗ̖yZV!yNZ9\P J/&YNPܚ֪rj۬mwm{.6}x4 %")e/A}$kb < uS>_Nr4`hZ5E9=L{A 6Zx Kpt)YcOlHb߈.0ߔ9A {e]CY) FL`"7"D<|'_"BV5l;9''%΃ #:s5=>c GYlŪƒ?4as%кavNuiju):YGpSax `FeMY;0,v~EQAi I⊃%9PI &9>RG繯r۸m 3ُL}J>kFg؂)yBr LՐiXKuzaQ EI@.6(+(Yj0̏Z)>9Y5g<Y^0;ڐJ߻:UӖ'wAeYG43c{LGWi+.$Tj >n\y AF]|$]R=b.UMM&Q(ڹ퀬#hQ5f9Raf3ÿ)oINL$</⒚67e(?K7hA Bi9f?! Y:gڕEL3i~u7݄K}Sj˶~ٕk!US|Ōpjc^t l2lkCX,L?bwOA1m2(?ЬND/cX-^5n9VniyQ.^(F_58Rh!jdpvgd\H'18 õ0y1a8 32|B0boXکj;yTCKe, sK Ks}b*rA nR~qIIFZ&5@^2.%oZI?iR%#BX+SZ8x80e]/Ց{c?vC|2R p)̑fg55LNX~q&2nz]Y!K ܝ3 `J}x:m9QMF[aGg`sIZ}d"'wBfB;4椥^6s.p|a0j I%&o r|[{$IĦSX֑>.n/XJs};u uc7{*XO!c끗fII K)Ic};l O=F_XIwS+v%[޺7Uꉫ]a2q t "oD (G(a{ax-#-I*&guٍRYuHx*^hU#,x0-TF6Sʌ><ӦO%+9*Ϲۉ%s.B[g1s\NR">CKW8 KXLViؽAԸf@gu;S"E1#g*;;yL="¦&mg<ީ/K#T-d dj ݏ,M52?^n_@~dHMZ]86REۿSnd` ŎS^en @\4J,{IVL$ӽpt<;TTo ^4!"x }[x kB-2x?jVtVJ\%Dz1kF?C*?Å=@$(jmt*KabZ:prqy1>۔e9y1k>Yyj-Jғoa*?|_~_4?W/K_f-1 -ݳ:P*152'E/ tӆM>d26f!9=-}.li.ZYE>4VU'~4O}ө͵ SQ]ˏ`!ܢ?]I j8tÀ{}TG5%Z( %f4}kwγ}(}qC =LͫW@:ȳG2z5WWI ll4U:Ih UUj87[SqySEr8x@sf-z;`)jx=IshD+V2 ӓa c.=-33k.s}ּ"'5v1bw%QT8Ӡ]fiD\jʵ Z*OpF9{ ?^xJd/Mvi2*2>}P`$>$2wgfF:Fg/FVq_͌Qn-Z݈H mڎ/a^;7^hA0a,$$A7BF T/(;= #~×LeԠjaZf(%Ngi7E~@i|ݫ_a{fw1~O~3&,j~k[1 &]~FCPq V'BX߬?[cE/+Jq󺭽lk(93$kB^WF#W>v Uir.)ZXQ61="ML,PT<z4-YN`Kpo|4Qᮔv*v%OǣZ }$,[7*>WyCAj&n\zJչemf^o{V{.wQKĴq\0fLvhT̈́e8j ӱ5+yF1&RZa ^|7E3S<^V;w<]V-vnifl|{f/L M{"t0Y fCʮL wuKH=2WFlTN"G!EJl%3A)~ StXnhPo% i2oٟj;TM}% .lqe&ЧI+!$`-O/ſX]e IclAtR'X0]v-s8< IVI1#fN[lh3C7.a͒3_&u6&:to4"<{WyPX .-v#мQ0^+AO s%Ń1+?0&0 563=V1S|V*jzDG1]iKUեy?Z_cܦk W~` 'Q1TE((vIj95tizS)嶟=m.؅{c|_"pe׉(lvT;8 vݮN6VӦ墠0&脟C HowTO-(Xc0"dh )\}.E#͏OC(Go#f6S>8>ldVyGg ,cv^V,gQزWo _ x'FTJP >۝<4*8֪T%C50<{C;uf=݃7o_v3\8g?p) |eT唔/y ś(ՑyxFNlx tYG7o_%~ggJwTM)"х]VyezXkp~h?2;KH7-Oʅ>5LJiFzTܰeJP^BS|p0C=XmNśjYfL.I .@WtxͰq={%C\rT!;s%7) Q׽ I5r'"~r#0TvIe>D#5i`[(4aA8t1PEqmET| ɐIz",'Uf2 b2.W K{J]a_Gio-_~@pozɞt)l <{[rߞ`2)omV'zOog3ofwg'#a{P;{gd s[V\ v\asA}j,U0.lJp HcS8hZ-PVjH\;R8&wi9-ODۛocF(CO/Z :!~GV.n])}8ʳ$s;zI #5Pdz^:r]s" hKr1VL>o].*N%{ DDGNImg靹TͯWAwB|e( D 0z-S gh?/٥5߲2͜xR>< P 8Uj5f7]Կ !ȵ;Sdv"u$f8sKwg/b/P.>:/pO N>o3jn*9)mjJZ\ؤ$fzi64FO821lim2MD7ݺ'~ZW

微生物的介绍
微生物的介绍

微生物的介绍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依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爱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http://baike.baidu.com/view/3736.htm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的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分类和生态的科学。甲骨文中的“酒”字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中国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全部展开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的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分类和生态的科学。甲骨文中的“酒”字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中国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列有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白僵蚕治病的记载。公园六世纪的《左传》中,有用麦曲治腹泻病的记载。在10世纪的《医宗金鉴》中,有关于种痘方法的记载。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苗,为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过了不久,意大利植物学家米凯利也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了真菌的形态。
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埃伦贝格在《纤毛虫是真正的有机体》一书中,把纤毛虫纲分为22科,其中包括3个细菌的科(他将细菌看作动物),并且创用细菌一词。1854年,德国植物学家科恩发现杆状细菌的芽孢,他将细菌归属于植物界,确定了此后百年间细菌的分类地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他论证酒和醋的酿造以及一些物质的腐败都是由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微生物;他认为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变质则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结果;他进一步证明不同微生物种类各有独特的代谢机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条件并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变质的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称为巴斯德灭菌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使新生产的葡萄酒和啤酒长期保存。
后来,他开始研究人、禽、畜的传染病(狂犬病、炭疽病和鸡霍乱等),创立了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因的正确理论,和应用菌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巴斯德在微生物学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了医学、发酵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与巴斯德同时代的德国微生物学家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科赫首先论证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苗,接着又发现结核病和霍乱的病原细菌,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的学生们也陆续发现白喉,肺炎、破伤风、鼠疫等的病原细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人们对细菌给予高度的重视;他首创细菌的染色方法,采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培养基培养细菌和分离单苗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他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则。
1860年,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应用药物杀菌,并创立了无菌的外科手术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细菌学家和动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发现白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对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他最先发现嫌气性的自生固氮细菌,并运用无机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以及富集培养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细菌各个生理类群的生命活动,揭示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的各种作用,为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2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称之为过滤性病毒。 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尔观察细菌苗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的发现使人们对生物的概念从细胞形态扩大到了非细胞形态。
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1897年德国学者毕希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发现了青霉素。1949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链霉素。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年,比德尔和塔特姆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陷型。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而且为分子遗传学打下了基础。1944年,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复制学说。
富兰克尔-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机制、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1957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DNA的体外组合和操纵。近年来,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研究微生物基本性状的有关基础理论的有微生物形态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各个类群的有细菌学、真菌学、藻类学、原生动物学、病毒学等;研究在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有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水的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由于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以及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