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管仲的古文阅读与答案管仲和鲍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9:34:32
有关管仲的古文阅读与答案管仲和鲍叔
xZr"I0ʪeql@El]Ԇ$$/]~qwGD Ʀ,3-p~=/*9y[lrClO2Az%'/3}./?5O </qUeU0I='3.* qE<|dka~Xzqv-2oARQ8/zlԶ/8^^o%9HMAa:̣hVD-/Sp~(@;'|/%j'f.eOS_u᥿wx+&ޠsdvxR\ƽ+4N22k?uS`ЂAwVн{8 IFfNvUހH 2広'k]_"7O7FN%-7MMXATjr`T2FlP#HdΜtQ~`%Ê>q;?st/h5Ρӓ̖ZԖ6}ob"񱵽IBY?ባA֗ǂ?Ygrյ{Gm10Co×ڐ4AQ*֩ ^ Y#MLAEGnc8Xi^9,B.Ю?-?hwuNѮȞjQ?n9D2X yXPd8 zĎJ#] q=>Jwww:́AsӉF?8\Xunذ98AND?`hH\)Uu,犢i^DRZNi2W㍜BG&G!9LxC i ;(Bt:n>AH\_(䠊$ł28GhbJSlI n Q첦im29 ~J`F9DK@{Grs ~LXaI",d,=cϽ_ U縇9Coo6?Sb#P]9H++kUJK#YQNהZ{p+u"Ы-.Zw- vĘU b Va2}@xݢeX l>Pnoh9$/B0yAEz7ѝ^E++_ƕ::~DfS č hazEB%koIsߢDFta>z&e~4L^|`tYcA>TKRX lh4'~GTkiVȑ Qۛ&%6N@OZ 7lYr@dQ.!a:~,A @|^Q>R.nҭȾ!< :w:KAa'DŽB󂖼9Z%Flm^`q01_j{@%$~ml2kJq@pVۈj ]4e.En3IgmlZA+#Y~ &@H& Ykgs g"5fw@4R`9hQ d>nuT1XY͏/`tt.~p8aȷi*V4 mG2${[zّJ?DL<B^_zJ鲖nu`7: MMuFmX ``e4N %wbQQJage*ˍdlg-}!Clm*`Uқ4iBy`&χe\(%sG/ .$H{\CuXol>wC)^iq[?H[ZR#hN[xG7"Vuf>׾=bU-a8Bĥ*;&UG(xD-Jt&qFc1c֮hNʵUoj,B]uBgoy䨍dӍϷRBh DǬMWb{͜}p|ynJ량^ KnV:2$zqnfz3xTOCBkQyG7[ > V۸nh|Kiy@Ʋ~Ġ0Ơƌcm&/a$MNw@oSm[{9؄ӏ<3WwLcƳwI׋y/)Ϭ*IH1 PlC Qq_h9r-_i1N;o}C[-[㗿rV[*`} ꯶6܂rKo[ߪ̿ε}ÝˏKҗВr9k.HQrĈZkɌkKK$Q&2wx O4P7h`K *%ۡn@ (H:hkE* Tբ p/}VYT%3@#[tjb66'%h#,8"&(Ԅ&'( |DPf) g4p@3U@dʏ+2mgAYq,-|MuAIyKXu T`@EP4mODUWTY$KXtJ!40T( ACk`7erCԺuFhxճHEsEՋ:6$;X]/9X"@G, 2h\MHA}b! H:jO,R}M`*4|DP/R+4$#WD:/Q,y,VM,bPi ?Q-(pnX"\؈xBO ]d8A^|З1 *`,h6 CV0D_AS1t2:~c7'dζ1RQ פe+b%P3UV^ sE?CP/4&je!kTE†v:a>6UnFܠyzLyCo}C WP8%ѢqP%"A.98~&-BGn$ìh:"C/uR?; wp ó/)gIڛ+h:P=C;}K'‡>,S>sS!~ :'r#-Q@, h 1\"hm 1 BףD$!4%J*d.&EQCfbW|")"Id^,i Gύ"SȇEQ7Vєzg%iD%uFȀ0#*y?GB6#)$!~3h$:$f!þv_I'1?P>]"X茈$p%*"0?KxwE0bQY)ui&4`

有关管仲的古文阅读与答案管仲和鲍叔
有关管仲的古文阅读与答案
管仲和鲍叔

有关管仲的古文阅读与答案管仲和鲍叔
编辑本段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编辑本段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查一下《管鲍之交》吧,我记得这是一个成语来的。

df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全部展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编辑本段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