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和除夕的由来有没有什么传说或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11 17:59:30
年和除夕的由来有没有什么传说或典故
x|n+Kv寸9O Fy8")J%Q$I$ʽ̧^+"ιUva N̈{X{خuoETe.J#=mV2UO?O \Xt˲rߍM#rTPoeUpN .tqR T (.BZݿ@iyyߣ&v(35NxxcOy?P+xno>;U}jC/ƂvLtB2u⣪*KʷR я #];ht1ރZia-kyujnhGEAj_Iۃ?;]G̞tNl?pLz9~68YcnWf|G>ykIrd =G#F.P~ 5ϛޛR&<Q|F&Yْl/͊foǽ߻G5^(Ryx-(C+M˻R+䘟d]fcO*M]3'\eWqв%ĩ!#% B=F-񥊏t+ aevi#0,n5GPkj?;b.2mhCF?Ad>gGnּI yg* ]~OkzV{s1|(O2P'T+ ۾(xw[#jqT{7WWL@R|gb=]G", q! o6 9bKdpY\z J83ԄCb_dJy򢔃+p ou!8ϊD\Ś*2wUݘ9X{{X.ld%gE~Q61{fѺ F7)~N#81*byU]0GR"ŔXiޛD` r4G9b :pt^F軔"qQ*p\3M|Xtv_CIfxߡ889<ַAfCB^KLFb 1E"ɇ-zm%?]O P{P.)JZr# zYZ3MAfCdl2ߡQp[`݊`>_Ʌ]|]qN΅ @l&6I28L)t d~*Y3^>!wxSpVGK49z\E/4pR\rdf[m|DaÒXZ"5VUdy8,e1~Lb)MN|"Fbְ<#V4od[C?joO2U`l38TV]$9IvYl(H86Y'L.mUɜ',8$J Jv;/[ x)1(({2ɲ8Ȃx۴.@>y&P-y?(J8HZipGFR@mk, <,tFкvk{ȷdPC2xɵw.PVUaq(_d]V{pQC,!ihLj&j.I8tENe]wP&s) x߻Wzycoq4<W?ˉ(/W%'iM#>d͠w4U !Qm(p+>\oej]h4ikwc|tꥥQ~}/req-Wֶe#GehBWJ|SGf[ʏeĝ(5IhbÀt)Hc#u1ˑZЈ/Y탁c 2* ՕM? /HK27ٸC2dY,gAy്; WdTɰAX(CRMCQğPgJH;4^#-7r>ﮑkՠ jj^ auYH[&7d?:> 4}6MRΏI?5eekw 3 J\0\@ Y9F,Wx0zawLb;NlF?Ye eoδWF?E?a*Ar28G/hQ'`!zL-\ 44+ts]梤.ܒO?XM<,{zC̟7}&+-,(d"ath:FE ~H T SXc\Tl? [X* -<ܞ&srT5j醮XHA=!<)]WV*N k@1ʵ/5uCk̚W~?n~N)H[ȯgu/+87Qi,IwjJ_ KdX8{A] Ϩ^ 6dmPКy'݊xba}!^^T?vWFM4Ok,[GGp tlwFs@cՉ| %$mz6VcqPaBNBBfgZ6L3)aCAf6'9 !Nɽ_3¢DW"tRv`jO { ÆFzyARRwjAU~˫ܙT}l,+2󛿲0݂YAB"lf@sq-:d+q,[Y6(`H(u9+e;~8b&mOԠ+6 M.$!C4u:yZY؟j齓KMA5lq_.p>$(I*o@;`sZ_J/3P5z)Ǡgq5\ok+._dp44ud~ZT.oFY@'@:tv LA< '7DH,Ķey (gmj@FK fdeՕ/P)Nd̷ S-qr07ϲ7ֿ׮Wf `~ Py2bCN1P1 5usQ-W0 }&J)Ƙ -Bobs;䀒؟" ,ػC#&mSzY Ђl{l\iF08X[?ekc6nve۲)E.Лd}Wcle!l#M1Ɔh}^l`J\lר-*kr% Rk{`һ78 ]g;UwFNs1DHkު>Fd$#45r4 'stC~$E GyUHB^fj-! "j!@2 |ص=1kt3X{%s}QPm[/=`OlxP_EY?Bێ7fdTZtq;Ux FW?(ci͸*H7=kyBa&_HB_3J7-*.岹QK&fǒ(5EY{ۜ{pt E6^Q܁ؖ{# ՖlBZ cTeIv!q6iq=^%qC"{Rz_.;8j72b`U\(,;C=Deg*"s&mֶgPxEx\{\5z+6SPX7M^78N#JC'HsdҝKg_Cv J.xWw\eOJŅ8?ވ.$|Sntc [ ekvA% v1'H0c.(=arA1 ݝYg9W hi+Kl(tUptN% sƥ?=|.Yي!ܲdvXAl+lo&_+[R3#"V6]#~ÔCxBQOdaa ǃB/R%܌/|݄K MIucM!ydxP ֑?p (OklzB+XN)_`f[;0D\ado`q7UDG?U-6GQ 6fCL8; ]x͜^̃f[y#m!` ϒR1V什1`F7f1p`ow vFU `  ?7pvO{v/F 4Rlʯ] X0%$#O{]ID .;7kE1qWṅTvE2b(LȇLbb% 2Ju;U؍uY`y5F}Qَ=[|0 vgB%xM5ŞQ2yy용Vx!1u9t; RvbK6bз7@ yJ7}uG\34 ,F"OjڡCٿ]|% 0YQ?5S N.5BV(  iCz23Os{ eLGwef:s̫-^Hh2sLó>n펶 dmҏ]yt~rͶH׬Y[M{N_0Ɣ|[8yiUR*xl[번zN,HK.jfTH 5mphWF~| (t ؕطVw~܍!_xYepڬ a0PX_?DZS՜̈́kڍǠ5{ լ&yqcHn7[_d"\{$a|.LpG P((E-5 Ah| \젪E(͞ j>Ԟ\ ڑ#0b{lV`xA,*bJX%ɤrɋIvt۸w'TԑwKͼ$DݱNE"Y9TP&dlMFSi-@zn!ew6= c@"cju6[ NC1g8_8}8/]oiYl<ۏ>|!4GL77\[i1CӕDVί* cǿ CM$5R Jcᜪtġ-嘧{ .ZN">Qݟ4.E9 ia#0̞uμoq~L;ŸI}ڕFOSڛkߪQC GV=V'ޕqr9$Qb;yD@2`jd~!0KgTŻbV)jGJm UɞH9/顮ߐ!&jW T5~KnwЃAj.|e:Waܰ2\aζ³RB oSi}1lzs~q)@ Ey;ީ##iX8092B> J-iV5{S3jQ\;fo˴ɈS]q>V$|.1N*i ^1^RD9g_d'մ'MrR-?4`)f9Iɘn8[ 1?V>7/.A6J着= ͋\#z7|~h u0ފԘ["aNsc!Zv<7؆E$M}(e_ZE<!,ow9 O|+ce`ӥ|; 9 Uשcv)x }e)Lr}?ӿ Ge\B

年和除夕的由来有没有什么传说或典故
年和除夕的由来
有没有什么传说或典故

年和除夕的由来有没有什么传说或典故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几种说法: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除夕起源】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编辑本段]【除夕风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编辑本段]【除夕传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传说之四: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受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退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