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历史沿革、习俗、意义) ,要以作文格式写两页稿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5:28:56
端午节的由来(历史沿革、习俗、意义) ,要以作文格式写两页稿纸
x|n+KݯS`]_6\O~(a.t7L< (JH3 eDf>/xTRm؀ pv{erI'}f_n~qUxo{K8rX52o9{mSWv6]n?w~gIS_·:K&??o?}?T Qn&UR{5{/t'1yv9^n_)Tp mX][ #<$ɺXG[zpO+5YUoʍ,ү'19ͧIK5nˎ# aX$^/hЕSan"|X5(Pu8b?\&oQ<p,rjPͰ=9}v^3J]Øzi >3,3|֯CmAaƼJ.ǸU{RbN ĻDD(Al;{UVq^m%4"llQsX @޵zн6ncF4s5YS+Ɯ|TjYef,=*0 ;ۯPP~Z,n\ˬƥb9] F+ =L&E&8ў*'2XPU:ҧޢ |J s Ě%~PZCAsʢ`;r޵l4=( a<WR':lhN'W֍ީvs—a]J]7"ۡt7'shgdIgpQC2 ٮժ?vd y ‹g5դ3;g3A\ }7lԅ<\ 8F7_ОJ<-=[;#-Pr㢍xc77vUط>{V^6#軙V-p\)V >y^oR~ap tUMms#\f#V?@x&N|_;AT#|pEds0АX7F#G8({)HW+J9Ȁ!V:YH@a9VYH"dڍ>:ŭ $9#z,>,ր2v1N{5+/00XvkxdAFG Ʌ01$ P"n{#hp*v_~k,p*6k5(K H:WKgbrOE JI-RaNjX~,>1xONZ/ ޘ8IE_0C ?AKׇn$'Z G%&.<)k#('PKpTV=P@>^+% M:[QBxB+z\H]'B[2灁棗=D+ ftdz/^C/;1 ;}s@I!>Jv3L6nẀ|}5b`\uľ%3&EP^Y oj8Rxqc1]x4bzlfk b۴A҉؇De %3 ,6 !$]oiD#5f{ bf_㔂 Tne `sFÕF>lbgօy3H6 g8_~.nk<:t=C83"WP]BlfWe/c yPÌځלn+UlMn|ly4GX'3xOGc6ɂyLOy1v.a0BKIxA&|bޮX ֠t IJWh.doEO\'n FAOəUJWɠL -$R |; E \3]0ZALҭz0@AKH0{|fO<5?{N]嘂y:Ĭ/]x2VS*gFr">eG^a(A!Ozc"C4j#^ n%lܸ61kzT ^8@`I0o/ ڗODB)K oz .1Zj߄S:LN=Ia^'"&Mvn"m0{䦟0x!ĐQY'+$rx `N젷%qh9hKu3i⣧ vzLnٻYGgEcNx[DUBzSb_bejP[{(.z3wS3f){ J\3|Yg&ULT&+B!&ozXU^8{ < mWy@t,fԔϯ &Q۸t-`@Jc&GD3H[j5M(ֹφ<> ]~0xd$$0&()E}jV1vp級L!Xj hZvmWw݃9R~?.PG¹;]KECFQB}6,{]=x~B'i\Zl-,a[`(:qHZZ^n0ҿA =,rpX @/@ʖtK&v-ϓ嵚̀ ^MPrF&`wt2!i.Yg3/@'9nj 6 A}C f0ssTݙwY󬗜mo-0yމE# IOP6-#RlRϛLuo Z1X[ E7$a} [sOj(r#T(a,{tS\A55J2@~Ks(q6[&; LLf" *v~pS&ΌtLMHw:6%2#1ʤFZ,yc2)p++Ї>w1 Kn^Ē=_(GѻI;:Ske0V?0KVWZZ5hEdI7vDXO58`.F+KNn>U!|E1 AN2p/z12M#`&3<%3P9,&OAN0!5_Ťu'+ v;GHbЎ ȞLx̞VL703\𑢿aK{P>9,!&zQd;UAdJ˓'4nɍYT+Hٝڷs83Xk>G ч·^y8`?IQtqFMܻV Oҩ1Uh>B_q6Ndj3Lh _{`S3lioxIg"9oYX[&-0%sRhk$jS$;QxNb x6Γ+P7;qYv.\.th\doKc'"hإ7| hT5vG 2y:qb9p,-Q`?2l__̹IxOL— 6e'txmλW3خ|.293\% =at>6Q&(rݯ6Iz{ !{, cJ_8o7[aIS`/DtuɄNL iꖘa>G' -v>wzA;Kta?h&?/t6,Y sf@3cB^ٜ-1$ }v6귩E/Phs\-HB)JꛖCuh5sѠP8R}МGx2ɦy:Vut>rvKsp7"DR;9GvvqD_g;t*WB޸uy~CgIUyN}tenb1Ъ =\.nyUy ۩MFm 7HKLcJ*n8%wďq6„9 FW%o^R'tzOIsFqdOQryN 3 ˡAIPXNZJڑ=00;C'r:jzp0ڷ#F< x di)w )A6VbCG0E?RFHOtaKwX32._ <\"3k0 r#0Qsti:rwO$KgI) @[ڙWC;n6"y4ݘTN5`yTRZF5I\,؍s`(SYIo(@BЬ䓡vvx"ʈ:nvKT[42o}*(GGЋe4%`&1"j[NqTFėY;٨j>"G Si3SUޔbO2w D2j7#~KRn>Y~xPKxνgCT%;MXCRH4>]x\~;!`횷I`5K]Tq X0;]k bSQ<Hbߴ#/+*KF]ط-Z'~2ۄד"LfHN.y+ӣA`O( {E|`$+onn.j pZ$Z3/yMoZq# b:(5.+ӭ<`0m-Ws%ֽ\Pvg;(`1&C1i"w7E{%xwXṩtF!/!'Uٙĵ/'ѹ!SQN5p}H'P@ҊF[xal屰ֳJXbTvaz8 ֥N}U_Z. `=nP^/c>:{c'z<Hh?s;2 R4IYR}yK8yKk} CH{R0#BZH^{[|؜1_KŷpyWnʒuS= ^ʧ3I(]'(A^tIu]a /~q*boY'̿\M+j3͘Lm> X|hos C˃5/-4/s1bT+O:dKW<"E n /}s#Ss]>i"*@*^1%\1I<&cI&7#T,SÆ}c1Z)ٝrюۯ@A R./D@퍙ꨭ1Vo"m9 z ؖ0bCM> 垎dj]l}zd?Dȗ?mE^xˢ4ڂ1SECqgY.b|`)_О`Qү8DԺy^~BIۭ{+^I*uTX] "z,{^ٓ5+uLvϿ+r3;iITqҏ~Ho:c=Z 1V3깝%?'˂E/.V] B|2G"&-g!^;>SZRTO҆Kf<=U3i VnnXBc,mCR[Y߹y1}TɸTb{,nuJhoDcY ~]5':6uEdxqb, ,eHcY^pTʹҺ7YT6W9f3L6MVO*үLW =gԒlg5_CN۟~c,87ӓS;UXI,I'{w1yU+՛H<ByXZDz`hpzuLLYM̻|Ϩ\(u L%AH3]=tE)bmj*gN6Dxk}9_LSJKrs/pĚ34e[a*HY]a2u]4bS%̫PmΤR?8T\|}a btoj옿`aasT[ Ϙ|Eǩ3M~Ky[0<[kr zW3o釴ٟikm~uzs}PU1ú+. 7}WLa1V,mtDaɨꋅZqW-ɑ+2Є@ύРP@=.)a0Cٕ&c0Wڣ`0bs[ T0²Q/,]9y !9˗8!W̍~0%Sg|*xZd Q`u[(l rU=(((/曣yb8?kIK2,} jg[QS{=Sŝ}} RQe !Ou~?N+P

端午节的由来(历史沿革、习俗、意义) ,要以作文格式写两页稿纸
端午节的由来(历史沿革、习俗、意义) ,要以作文格式写
两页稿纸

端午节的由来(历史沿革、习俗、意义) ,要以作文格式写两页稿纸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如今被大家熟悉的端午节活动有:包粽子、吃粽子、裹粽子、吃鸭蛋、赛龙舟、 描雄黄、插艾草、戴香包、登高、挂葫芦.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中国的端午节最先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么的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艾蒿、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自己的队伍,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编辑本段]传说中的钟馗
  钟 馗(右图为动画形象)
  名字: 馗哥
  魔法: 据说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祛邪.这种风俗远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间断.
  [编辑本段]【端午节各地风俗】
  端午节是我国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习惯来过这个节日,大家通过各种方法祈求安和,避邪保平安.
  安徽
  安徽合肥: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端午节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合肥市淮河路上一个菜市场内,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烧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的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辆三轮车卖艾草.他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一块钱四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表演.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县许多村落端午节都有跳钟馗表演,钟馗出巡范围只限本村,村头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驱鬼之彻底.事先准备接钟馗的人家,为了达到求神驱鬼的目的,将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声中,尘土四扬,气氛威严.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清代诗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咏钟馗的诗,也许是这时天气湿热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请钟馗来驱邪捉鬼.
  河北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山东及东北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山西
  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江苏
  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黄玉一块,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四川
  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在梅洲,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说是可以辟邪/防蚊虫的作用.在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门上都插有艾草,说是可以辟邪.
  广东
  每年端午节前后,不少父母都有带着小孩到江边浸泡“龙舟水”的习惯,以祈福孩子身体健康,快长大.客家人有吃染苦瓜的习惯(用糯米与鱿鱼末混和塞进去籽的苦瓜里)
  台湾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云南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浙江
  习惯吃粽子,撞煮熟的鸭蛋.
  普遍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有避邪驱瘟之意.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当然还有比较普遍的就是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赛龙舟啦,这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中国端午节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办不会给中国端午节的申办带来影响.因为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